2010 (138)
2013 (57)
2014 (46)
2016 (52)
2025 (2)
黑白美國
木愉
現在出書不易,出版商要賺錢,寫書的人又太多,讀書的人又太少。於是,出書成了一件尷尬甚至心傷的事。那麽,出了《黑白美國》這本書,就值得說道說道。
早在出版的四年前,這本書就編好了,拿到國內一家還算著名的出版社,通過了漫長的初審,後來就被擱置起來。出版社沒有說不出,但是也沒有說就要出,我就像等待戈多一樣地等著。
我能夠理解出版社的苦衷,如果沒有賣得動的可靠保證,人家是不敢花費了銀子來出你的書的。畢竟是商品社會,凡事得利潤掛帥。如今作家寫手們多如牛毛,每天在網絡上貼出的文字甚至多過過去兩千年文明史的總和,文章要脫穎而出,殊為不易。文字就如朝露一般,倏忽而逝。出書真的變成了一種奢侈。
是的,出書確實是一種奢侈。這可以從書店的命運得到佐證。美國買書讀書的人還算多的,我每次到公司餐廳吃午飯的時候,發現很多同事都一邊咀嚼,一邊在津津有味地讀書。饒是如此,美國的大書店也難逃脫日薄西山的頹勢。
Barnes and Noble是第一家進駐我所居住的這個大學城的連鎖書店,當初落戶這裏的時候,很是春光滿麵。店未到,消息先在報紙的顯要版麵登出,可謂先聲奪人。城東邊的一小排平房通通拆除,其中有家叫北京飯店的中餐館也黯然退去。隨後,這家書店和經營電器的Best Buy就在那裏拔地而起。
說是當初,其實這家書店到本地的時間並不長,不超過十年吧。它之後,另一家連鎖大書店Borders也接踵而至,而且就在兩個街區開外的地方落腳下來。Borders來了後,氣勢如虹,活活地就把Barnes and Noble打到老二的位置上去了。
然而,就在不久前的隆冬季節,Borders溘然而逝。臨終的前幾日,店裏大幅度降價把所有的存書連帶書架都一發處理,雇傭了幾個小工,站立在附近各個街口,手持關門降價的廣告。在寒風裏,那些巨大的廣告牌就像喪禮隊列裏的白色旗幡,很是驚心奪目。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傳統書店的冬天的確來臨了。現在的網絡作為信息中心可以跟圖書館相比,厚重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更多的是以裝點和擺設的意義而存在著,至於其內容,在網絡上隨便輸入幾個關鍵詞,想要什麽,就可以得到什麽了。獲得信息如此便捷,人們是很難再像過去那樣買書藏書的。而且,因為互聯網,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在發生空前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裏潛心讀書,隻是在網上甚而手機上進行快捷的穿插式的閱讀。在這種閱讀習慣的主使之下,人們是不再願意到書店買書的,除非非買不可。
Barnes and Noble不因為Borders的消亡而興盛,也在死亡的氣息中苟延殘喘著。它們敗在了共同的敵人互聯網下。
這本書裏所收的八十餘篇文章中,多半曾經發表在《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僑報》、《美文》、《揚子晚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及其他海內外報刊雜誌上。這些文章從時間上而言,跨度長達十餘年;從地域上而言,都是講述美國的,關於美國的社會、美國的人、美國的文化、美國的移民、美國的經濟和政治。華人也生活在這片遙遠的異域裏,所以,不可免的,也有好些文章是關於華人的,關於華人的掙紮、磨難和傳奇。黑白兩色的意義不是二,而是多;不是單向度,而是多維度。紛繁的美國不是非黑即白的美國,而是黑白雜陳的美國。本書所收文章反映的就是這樣一個美國,故以《黑白美國》名之。
我的寫作,毀譽參半,毀的一麵,就姑且略去;譽的一麵,且舉兩端如下。
~~~~~~~~~~~~~~~~~~~~~~~~~~~~~~~~~~~·
讀者評論
木愉的文學作品,從藝術性上看,總是散發著一種濃鬱的書卷氣,這要得益於他廣博的知識背景,包括哲學、性學、宗教、神話、金融和文學。
-讀者甲
作品寫出來是要讓人讀的,讀者的認可才是對作者最高的獎賞。陽春白雪卻曲高和寡,未免有些落寞,隻能孤芳自賞;下裏巴人有些粗俗但卻能為市井樂道。尋求這 二者的最佳結合點,如同在市場上買到價廉物美的東西,自是皆大歡喜了。木愉開放式的寫作,跟上了時代的步伐,迎合了時代的口味,也就是與時俱進吧,加之深厚的哲學與文學功底,倒也是遊刃有餘、很是自得了。
-讀者乙
~~~~~~~~~~~~~~~~~~~~~~~~~~~~~~~~~~~~~~~~~~~~~~~~~~~~~~~~~~~~~~~~~~~~~~
前幾天,跟一個美國朋友到餐館吃飯,之間談起了寫作。我說,寫作如果沒有稿費,或者說沒有賣出去,就不能實現價值。我敲了敲前麵的飯桌,言之鑿鑿地說道,猶如木匠製造了這張桌子,賣不出去,就沒有實現價值,就缺少了繼續製造的動力。他不以為然,說,寫作應該成為生活的目標。說罷,他掏出來他的新名片,笑道:我有一個新頭銜了。我無比尊重地拿起那張名片一看,他的新頭銜是劇作家。他之前在一家電台做編輯,後來因為一起已經判定他無罪的舊案而丟了工作,然後,他就賦閑在家了。說是賦閑,也不盡然,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得緊湊,早上寫劇本,下午寫一本篇幅巨大的書。我問他,劇本寫完,如何處置,他說:寄BBC。至於那本指導人生的大書,他說至少得寫十年。聽著他寫作的宏大安排,我雖然有些覺得如同西西弗斯神話那樣的荒謬,但又不由湧出幾分感動。
我還是跟他爭辯著,說書不是日記,不是寫給自己看的,而是寫給他人看的。所以,書如果不能獲得讀者,就是徒勞的。而獲得讀者的權威方式就是通過稿費版稅之類的認定。他似乎被我說服了,說自費出版,再通過諸如亞馬遜這類平台推銷,據說也可能比出版商出版還強。
我問他如何通過亞馬遜出書,他說,他幫我打聽一下。他果然立竿見影,當晚,我就得到了他朋友的信,信裏有兩個鏈接,順著鏈接,讀完兩篇文章,出書的環節也了然於胸。當即,就到亞馬遜上傳了《黑白美國》這本書。
人類的文明大約又麵臨著一個新的變革,一個新的紀元,猶如文藝複興或者工業革命,猶如汽車代替了馬車,熱兵器代替了冷兵器。也許,出版也麵臨著一個革命性的關頭,寫書出書不再是過去的常規方式。
謝謝!
多謝多謝!已經成功了。
謝謝激勵! 需要簽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