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正文

“扶貧”-- 塵封的記憶之一

(2009-05-12 17:00:12) 下一個

                                    “扶貧”-- 塵封的記憶之一


世紀八十年代末,"蘇東波"劇變後,泱泱中華惟恐被“和平演變”,各地曾掀起一波聲勢浩大的“社教”活動。按慣例,“社教”的基地大都選擇老、少、邊、窮地區,大概有不忘根本的意思。當時,老記供職的市委宣傳部與鄱陽湖邊上一個最窮的村--觀音峰結成對子,作為全市“社教”示範基地。

記得年初,部長帶著老記一幹人馬驅車進村,盡管有足夠的精神準備,但現狀還是讓人太震驚了--觀音峰實在太窮了!解放三十多年,全村幾乎沒有蓋一間新房,滿村都是娶不上老婆的窮光棍,村委會也欠了一屁股債。說句不好聽的,簡直是替社會主義抹黑。部長當場拍板:“扶貧”。

 

八十年代的人都挺純的,部長一句話,市委機關聞風而動,一時,各路觀音“慈航普渡”,可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送錢送糧送貸款的,有送樹苗魚苗送衣物的,有送醫送藥送技術的,我們宣傳部則送書籍下鄉、送電影進村。辦公室主任更是古道熱腸,不顧我們幾個光棍的反對,把部會議室的大彩電也送了出去……我們這班秀才則妙筆生花,寫了一組挺煽情的係列報道。

 

要說扶貧,那真扶到了家。觀音峰村幹部進城,也捎帶一起扶,辦公室經常招待他們吃喝,最後連可憐的一點賣報紙錢都被他們吃光了,辦公室主任不得不帶到家裏去招待。

 

轉眼到年底,“社教”試點工作結束了,部長要我們幾個秀才去村裏總結經驗,尤其是扶貧的成果。誰料想,進村一看,大失所望。靠在牆根曬太陽的村民們一看市裏來了人倒是挺高興,圍上來問:“又給我們送年貨來了?”但村幹部卻躲著不見我們。一了解,觀音峰不僅沒有脫貧,反而更窮了。

 

原來,送去的果苗栽上山沒人管,枯死了;送去的魚苗、雞苗、鴨苗,還未長大,吃掉了;送去的榨油機、做麵機,村辦企業倒閉了,成了私企的了。最可氣的是,部裏忍痛割愛送去的那台大彩電,也被小吃店搬去抵村幹部欠下的酒債。村民們告訴老記說,村幹部真的脫貧了,有的辦起了糧油加工廠,有的蓋了新樓房,有的走關係進了城。總之,不僅自已富了,捎帶著連親友都脫了貧。隻是村裏更窮了--老賬未了,又添了十幾萬元銀行貸款的新債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