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正文

《康定情歌》作者解密--塵封的記憶之六

(2009-05-30 14:44:35) 下一個

《康定情歌》作者解密
-----------塵封的記憶之六


   《康定情歌》,又名《跑馬溜溜的山上》,它節奏明快、旋律優美、雅俗共賞,被評為世界十大民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推薦。

   盡管已經傳唱了數十年,其優美動聽的曲調早就膾炙人口,但《康定情歌》的詞曲作者究竟是誰,卻撲朔迷離。上世紀90年代,康定所在地的《甘孜報》曾以一萬元巨獎,懸賞尋找此歌的作者。隨著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央視熱播,《康定情歌》的詞曲作者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以前,《康定情歌》曾注“王洛賓改編”,包括王洛賓兒子王海成在內的部分專家也認為,這首歌曲的詞曲作者應該是西部歌王王洛賓,但四川康定當地的民歌研究者卻認為,《康定情歌》的詞曲作者應為惠安縣洛陽人吳文季。

   從事民族情歌研究多年的專家、《甘孜報》總編輯郭昌平對《康定情歌》考證如下:“《康定情歌》是上個世紀30年代誕生於康定的一首民歌,由當地的群眾自發編創並於上世紀40年代逐漸流傳開來。抗戰時期,南京國立音樂學院作曲係學生吳文季到當時的西康省康定縣采集民歌,在那裏收集到“溜溜調”,寫成《跑馬溜溜的山上》。然後將此歌轉交給他的聲樂老師伍正謙。吳文季在康定的短暫服役結束後,回重慶,抗戰勝利後又回南京繼續學音樂。1947年南京音樂學院舉辦師生聯歡會,他將這首歌拿出來,請江定仙老師配器,首次由伍正謙老師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後,將原名《跑馬溜溜的山上》改名為《康定情歌》。後來,江定仙又將此歌推薦給了當時走紅的歌唱家喻宜萱演唱,1948年,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將這首歌帶到巴黎,令該曲目一炮而紅。《康定情歌》由此開始走向世界。

   郭昌平曾采訪過喻宜萱、江定仙,喻宜萱、江定仙也證明此曲為吳文季采寫。江定仙教授等曾指出,康定“溜溜調”的原曲調略為簡單,而《跑馬溜溜的山上》卻具有很好的和聲和旋律,這就是采寫改編的結果。正因為經過吳文季改編,再創作,才使《跑馬溜溜的山上》從康定“溜溜調”原型脫穎而出,成為膾炙人口的美妙樂曲。

   對《康定情歌》深有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導師吳衝龍介紹說,西部歌王王洛賓自未涉足過康定地區,自然與《康定情歌》毫無關係。他通過向吳文季先生的同學、中國音協領導郭乃安及著名音樂家方炳雲、許耿等人調查核實,確認《康定情歌》采寫者為吳文季,半個多世紀的空白,半個多世紀的等待,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正是他,吳文季--一個喝番薯湯長大的惠安人,采編了那首享譽世界的中國西部民歌——《康定情歌》。

   然而,吳文季的人生並沒有因這首歌而輝煌,他的麵前是一條充滿不幸與坎坷的道路。據吳文季生前好友泉州師範學院教授張玉春披露,1949年5月,吳文季在南京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擔任第二野戰軍戰鬥文工團、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的歌唱演員,曾領唱過《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1953年,因“戰時幹部訓練團”的曆史問題被清除,回到老家。盡管身在農村,又是孤單一人,開荒種地,接受管教,日子過得很艱辛,但吳文季仍沒有放棄鍾愛的音樂,那幾年,他精心地為舞劇《阿蘭》《豐收之夜》和歌劇《惠女頌》等作品譜曲,在北京和上海會演受到了好評。可是,厄運再一次降臨,1964年四清社教時,他被作為“階級異己分子”趕出當時任教的學校,不到兩年,就在貧病交加中含冤離開這個世界。

   吳文季終生歌唱自由,卻一再遭受不公正的對待,吳文季終生歌唱愛情,卻一輩子得不到愛情,甚至采編《康定情歌》的事實也未能及時被社會所認知。直到1986年,吳文季冤屈才平反昭雪,至止,洛陽江畔的鳳窩山上那座孤零零的土墳已經被人們冷落了二十年。後來,他的學生、朋友、同事為他重新修墓立碑,碑上刻著這樣的字:“他一生坎坷,卻終生為自由而唱”。

   2002年9月10日,經過5年懸賞才尋找到采編者的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地區派人專程到惠安縣洛陽鎮,向鳳窩山上吳文季的墓敬獻鮮花,感謝他為康定人民和中華民族爭得世界性的榮譽。雖然這是一份遲到的“榮譽證書”,但是,如真有在天之靈,吳文季還是會感到欣慰的。

   補記:我在商報一度熱衷於搜集民間文本,目的是從原始的文本中還原曆史真相。泉州一文友看到記者解密了不少塵封往事,特地帶來一堆資料,說:“<康定情歌>作者是泉州惠安人,他一生坎坷,被埋沒多年,也應原還曆史的真相了”。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