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隻有敬亭山。
正文

心理學意識讀書筆記

(2009-05-12 21:43:55) 下一個

意識混亂 

意識分三層 

第一層:基本水平,對內部和外部世界的覺知。對正在直覺和對可知覺的信息進行反映的覺知。比方說餓了,渴了,聽覺,視覺,觸覺。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對新生兒要加以各種撫摸,提供各種視覺遊戲和各種聲響,所有的這些,是為了通過刺激嬰兒的各種感官,開發嬰兒的各種感覺,從而培養嬰兒的意識的發展。這對後期更高級的意識發展是必要的。

對刺激本身的反應 

第二層:中間水平,對你所覺知的一個反映。意識依賴於將你從真實客體和現在的事件的局限中解脫出來的符號知識。你可以思考和操縱不再眼前的課題,想象成新的樣子並使用他回憶過去或計劃將來。理解刺激,由具體升華到抽象,歸納 

第三層:高級水平,對自己作為一個有意識的,會思考的個體的覺知。在這個水平上,如果個人體驗了一個相當有序的,可預測的世界,逐漸地你就可以與其他,並計劃將來。推理 提取規律,變成經驗,並由此計劃將來,預計種種事件的發展可能性。 

其他知覺的類型

1. 非意識過程

 

2. 前意識記憶

a)        記憶的儲藏室裏充滿了大量的信息,比如你對關於語言,運動或地理的一般知識以及你個人經曆過的事件的集合。前意識記憶在你心裏的背景上默默的起作用,直到一個需要意識的情境出現。

3. 未被注意的信息

4. 無意識 

怎樣使深層的個人經驗能夠外顯測量,從而研究意識

       出聲思維報告

       經驗抽樣法 

不禁和自己的top five themes聯係起來了。 

自我剖析一 

自我感覺,對於第一層的刺激混亂不清。 

似乎因為受了太多民間中庸之道的影響,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恰到好處。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哲意深遠,然而流傳下來,深入眾生的,卻是片言隻語。統治者或者是傳播者,根據自己的需要,有意的選擇了其中的某些信息,而忽略了某些信息,普通大眾,真正熟讀中庸,並且深悟每字每句的有幾個呢?讀到這樣一篇文章,對其中某些觀點有同感,且引用之:出自凱迪 http://www.cat898.com,作者:阿賽爾 

 “每一個人都能思維,而能思維的人,應該具有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有自己的見解。但通過中庸之道,中國人的獨立思維能力,就被巧妙地抹殺了。”

它是怎麽樣抹殺掉中國人的獨立思維的呢?

首先,把握中間、不偏不倚是個騙局。事物的發展變化紛繁複雜,特別是新生事物,在還沒有完全顯露它的整體的時候,有誰能天才地把握它的中間做到不偏不倚呢?

即使把握住了所謂的中間,也並不是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質。中間是個尺度概念,強調的是不偏不倚;而本質屬性,卻跟中間不中間的沒有任何關係,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因此,中國人在把握所謂的中間狀態之時,實際上常常是以犧牲本質為代價的。

其次,中庸之道導致中國人不敢麵對事物的本質。為了保證中間狀態,不偏不倚,中國人善於大而化之地思維,講各種原本並不相同的事物,強行歸類,簡而化之,美其名曰求大同把握整體,其實根本上就是回避事物的本質。

不敢麵對本質,讓中國人在專製的體製下,不能有任何不同於統治者的思想,從中庸之道角度講,因為強調了超穩定的靜止狀態,所以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口令貫徹到底的事情,人們自然地會從統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雖然常常這些口令多麽荒謬,多麽悖離真理。中國曆史上多次的重農抑商、封海封關,其實就 是為了維護穩定,但沒有誰敢於懷疑其錯誤性。

最後,中庸之道強化了人的內傾性和小國寡民思想,人為割裂了社會交流,對形成大規模集群但互相割裂的社會群體,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封建體製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中國古代的思想流派,具有很強的相近性,中國人實際運用的時候,往往將儒道釋混為一體,綜合運用,它們的結合也是天衣無縫的。中庸之道的中間 靜止思維,往往容易和道家的清靜無為、釋家的嗔誡天然地結合。因為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又大而化之,本質上又強調忍,所以信奉中庸之道的中國人是內傾的,並不希望通過交流而暴露自己的偏執,所謂言多必有失。君臣尊卑關係的強化,更加造成了整個社會的等級森嚴,更不可能發生官民一家親的狀況,同時,又通過嚴酷的管理製度,人為地阻止人們自由結合成群體,就反過來更順利地強化了人的內傾性。自古以來,中國就沒有演說家,沒有街頭政治鼓動者,除了製度上 的嚴酷之外,就是這個中庸之道在起著作用。因為不能偏執,不能尖銳,所以中國人往往對新生事物不敢表態,也就造成了中國人不敢負責任,最終形成了中國人善做表麵文章的秉性,因此就不會麵對社會問題而求真,流毒至今非常嚴重。其實,人們之間要加強交往,往往要通過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交流、協同解決才能形成良 性循環狀態,而中國人因為中庸之道的不負責任性,就見人且說三分話,這正好順應了大一統社會不許人們議論社會本質問題的要求。

說了很多中庸之道的缺點,最後是它的一點優點。中庸之道對形成中國人性格比較有利的方麵是,培養了不少謙謙君子,比較懂得禮貌,也懂得及時收手,不把事情做絕。這雖然有時候會讓中國人喪失原則性,但很多時候,特別在社會交往中,往往會讓中國人顯出一種胸懷,這就跟日本很不相同。所以,中國的君子們,一般地 都比較大方,能夠用等閑的態度,觀察變化的世界,所謂以靜製動、後發製人吧。

拉雜講了很多,因為本人對古典的東西所知甚少,難免強詞奪理,懇請各位給與批評指點。

首發凱迪論壇·貓眼看人,2004127

對這篇文章當然不是百分之百同意,因為的確無緣徹底參透中庸之道,而在句句真機 的這套體係裏麵,隨便找出一句就可以著字百行,洋洋灑灑。並且重申,這裏引用的重點絕非評斷中庸之道,而是自我探索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中,有可能受的影響。我自己就是這樣,對於好多刺激的感受,含含混混,可是可否, 退一步就可以海闊天空,換個角度就可以皆大歡喜。對事情的本質沒有明確的把握,對自己的態度自己也似是而非。換句話說,沒有立場。感覺怎麽都行,其實沒有意識到到底發生了什麽,自然無法清晰果斷的表明立場,在我們的文化裏,清晰表明立場需要很大的勇氣。下麵的行為自然也似是而非,對結果老是不滿意,似乎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卻不知道為什麽。

 

或者是受了唯物辯證法矛盾哲學的影響,讀書的時候是政治課代表,參加與家長的座談會,大人們都說我思維辯證,鼓勵我做一個哲學家。可是學了一場,不知怎麽就記住了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記住了一切矛盾著的東西,是互相聯係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突然明白為什麽心理學在中國是新的學科,因為一直以來,我們所受教育都是唯物主義。

縱觀古今文化,原來我一直被教育的就是忽視自己的意識!!!!!!!!!!!!!!!!!!!!!!!!!否認人類天性的意識,懷疑自己,如果哪一秒鍾真實意識顯現,則充滿負罪感。 久而久之,根本沒有自我意識,而且以展示自我意識為恥! 話有偏激,不代表對其他人,隻是我自己對我自己所受教育的認識。 

或許是父親一直比較嚴厲,對我更是嚴於控製(當然他是好意,他總覺得想用自己的經驗教會我足夠的事情,這樣會減少失敗的可能性),他的意識深深地指導和影響我的意識,更多的時候,或許我是用他的意識思考在判斷,從而使自己的意識沒有完整的發展起來。也許是根深蒂固的父權和男權的作用吧。

自我剖析二:人無定性 

 

突然發現辯證法對我的影響太大了。到底說來是當年自己沒有學好。錯誤的哲學觀害死人呢!並不是辯證法本身不好。不幸的,我最隻有部分接納吸收了部分內容:(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鬥爭和運動、普遍聯係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變化發展”。這影響了我意識的第三層的發展。意識的第三層,本來應該根據以往,尋找規律,提取經驗,從而預見事物的發展。而對我來說,潛意識裏,我認為事事都是變化的,“今天的這個同學已經不是昨天的那個同學”,不能拿一副就眼鏡看新的事物。我想到的太多的統一,發展,變化,而完全忽略了規律的哲學!!!!忽略了事物故有的;本質的;必然的東西。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的辯證法規律隻有三個,它們是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存在具有的特點, 任何事物內部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否定 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它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麵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實 質。

就這三大規律之中,對立和統一,我看到了太多統一,卻忽視了對立,而哲學的真正觀點是對立麵的統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麵的鬥爭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我把過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到了量變,而忽略了量變隻有積累到相當的程度,才可以質變。至於第三點,我過於突出了,轉化在我看來太容易,太經常。。 

自我剖析三: 堆積信息 

或許是懶惰,或許是天資不夠過人,我有意識的擴大了前意識記憶在我整個知識或者認知體係裏的作用。這跟我的five themes裏的input對應起來了。我喜歡搜集大量的信息,不加任何加工,一股腦放在腦子裏,捂著,好像做酒釀。或許因為不清楚自己的第一層意識,我過多的倚重了我的無意識。在我的想法裏,那些信息放到我的大腦裏麵,隨著我見識的改變,本能會無意識地把對我有用處的信息著重處理,而這些信息在我心裏,會慢慢發酵,與思想深處融合,有一天,這些信息就會破繭而出,成為可以定義“我”, 解釋我,幫助我思考的有用的東西,而那個時候,它們出現的方式絕對不是單條信息,而是一種觀點,一種氣質,一種態度。 

這也許是為什麽我的strengths測試報告,不止一次的建議我寫下自己的想法。這就如出聲思維報告,通過清楚地描述自己當時的思維順序,來了解自己的意識。經驗抽樣法,也就是不定期的及時發現記錄正在感受或思考的問題,來了解自己的思維,意識,和注意的集中程度。

所以看來,片麵的學知識,不如不學知識!片麵之後,我的判斷力可能還沒有街頭的大嬸清晰。所謂的學傻了,原來是學錯了。不管是中庸之道還是矛盾論,辯證法,單單會背是沒有用的。時隔20年重新體會,原來自己中學的時候沒打好底子,那時的第一名都白考了。

(所有斜體字為摘錄教科書和網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