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革命者的愛恨糾結 — 電影《牛虻》音樂

(2011-06-04 08:31:05) 下一個
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1864 - 1960)雖然在歐美不受重視,但她根據其自身背景完成的小說《牛虻》,卻在前蘇聯被視為自由的旗幟,並在1955年被搬上銀幕。小說《牛虻》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更是紅極一時,發行量達到上百萬冊。
拋去當時的政治因素和過度美化的英雄形象,蘇聯電影《牛虻》的音樂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由著名的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創作,精彩再現小說裏主人公愛恨糾結的複雜人性。



小說《牛虻》講述了十九世紀時年輕的神學生亞瑟積極參加意大利青年黨的活動,心懷推翻奧地利在意大利統治的理想。可在被女友瓊瑪誤解其告密後,又得知自己原來是生平最崇敬和親近的人 — 蒙泰尼裏神父的私生子,生性憂鬱的亞瑟絕望之下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跳入大海……
13年過去了,瓊瑪作為意大利青年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邀請意大利的著名政治評論家“牛虻”抨擊教會和奧地利政府。在與牛虻的接觸中,她開始懷疑牛虻的身份,牛虻卻一直堅決否認。
牛虻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不幸被捕。前來探望的紅衣主教蒙泰尼裏企圖以父子之情勸他歸降,牛虻則動情地要他在上帝(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作出抉擇,最終蒙泰尼裏痛苦地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簽了字,但又不堪精神重負而死。


電影音樂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浪漫曲》(Romance),被譽為堪比馬斯奈《沉思》(Meditation)的佳作,成為音樂會上的受寵曲目。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首情意綿綿的浪漫曲竟然與愛情無關,而是描寫牛虻與蒙泰尼裏神父的父子深情。此曲在影片裏共出現兩次,一處是在影片開始不久,年青俊美纖弱的亞瑟在與蒙泰尼裏神父的親密交談之中。另一處是在影片近結尾,已是肢體殘疾滿目滄桑的牛虻在獄中與父親相認之時。
十九歲時的亞瑟在小說中是“身上每一個部位都顯得過於精致,太弱不禁風 …別人會誤以為他是一名穿著男裝的女孩,長得楚楚動人。”
而蒙泰尼裏神父對亞瑟更是倍加慈愛,大力栽培。在當時亞瑟的女友瓊瑪的眼中,兩人的關係是:“他們相互忠貞不二,不像是一對師生,更像是一對情人。”
可能在神父的潛意識裏,他的兒子亞瑟也是他情人的化身。而在當時年輕亞瑟的眼中,博學慈祥的神父就是天主的象征,也是他最親密的人,他甚至可為神父犧牲自己。
一旦當亞瑟得知神父竟是他的父親時,他心中的偶像和先知被打碎了,同時被他打得粉碎的還有他父親所代表的基督教。
即使十三年後當亞瑟變成牛虻從南美回到意大利後,即使他一直痛恨虛偽的親身父親,但當他看見蒙泰尼裏神父在神殿中獨自一人,為自己殺死亞瑟而悲痛懺悔時,牛虻的心猛然間被觸動了,他忽然有了寬恕的衝動“我隻要走上前去說道,神父,是我,是你的兒子亞瑟。”
掙紮在愛恨之間的牛虻已是遍體鱗傷,雖然他身上深深地烙印著基督教文化,但為了把恨的火焰燒向神父,他早已與基督教決裂,拒絕了基督教的寬恕精神,而選擇了恨,使他怨毒不斷得挖苦深愛自己的父親。
最後在牢獄中,可又一直渴望父愛的牛虻向神父坦誠了自己就是亞瑟,他躺在父親的臂彎裏就像一個生病的孩子,“我一直都愛您,甚至當初您在殺我時,您還會殺死我嗎?”
用這首貌似愛情的浪漫曲來展現兩人的複雜親密關係,可謂匠心獨具。


在獄中,牛虻要求父親在他和上帝之間做一個最終選擇,“如果您愛我,那您就從脖子上取下十字架,跟我一起走。”神父無法放棄自己的信仰,此時響起這首反映神父痛苦無助的樂曲。他提出幫助牛虻越獄,但牛虻堅決拒絕越獄。
他問牛虻:“你能給我一點希望嗎?”
牛虻堅決回答:“我的生命是用來和教士做鬥爭的,我不是一個人,我是一把刀,如果您讓我活下去,您就得批準使用刀子。”
一向主張和平非暴力的神父,為了避免因革命黨營救牛虻而產生大流血,他低下了頭,犧牲了自己的兒子。牛虻明白父親的選擇:“我懂了,您的上帝餓了,他需要喂。”
牛虻不願在父親的幫助下越獄,而是選擇了死亡,這是一種革命的信念,又何嚐不是報複自己父親的手段。他在死前,微笑著對神父說“你滿意了?”


在牛虻的人生中,除了對蒙泰尼裏神父有愛恨的煎熬,與他過去的女友瓊瑪也同樣衝突在愛恨之間。
瓊瑪是年輕亞瑟心目中的美麗天使,當亞瑟看見戰友波拉也深愛著瓊瑪時,不由心生嫉妒。他向新來的神學院院長懺悔時,不經意講出了組織的活動和波拉的姓名,哪知新院長暗地與政府勾結,結果亞瑟和波拉被關進了大牢。
亞瑟被釋放的那一天,瓊瑪趕來迎接他,結果她誤解了亞瑟的話,認定是他出賣了同誌,狠狠搧了亞瑟一記耳光。亞瑟的心在滴血,愛情的陽光已被烏雲遮蔽。
回到家後,亞瑟的兄嫂惡毒地告訴他蒙泰尼裏神父就是他的生父。亞瑟再也承受不住,一切都是欺騙,他爬上了開往美洲輪船的底艙,第一次沒有禱告就睡著了。
這段音樂刻畫了亞瑟在遭到瓊瑪的耳光和得知身世後的內心絕望,年輕敏感的亞瑟從此走向了性格的另一極端。


此段音樂是瓊瑪在影片結束時讀到牛虻寫給她的遺書時的配樂,一切情愛恩怨消融在音樂之中。
話說牛虻回到意大利後,重新遇見了瓊瑪,而牛虻卻因十三年的磨難已是容貌大變,瓊瑪已認不出他,但她始終懷疑牛虻的身份。
牛虻發現瓊瑪還藏著他年少時的照片,也發現她一直為她十三年前打的耳光而感到內疚。他看著瓊瑪的白發,心想“噢,如果能夠寬恕就好了,如果能夠忘記過去就好了。”但牛虻依舊排斥寬恕,雖然他還深愛著瓊瑪,卻反而變本加厲地尖刻嘲諷瓊瑪。
他最後給瓊瑪的遺書中寫道:“明天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就要被槍斃了,雜耍就要結束了… 說到死亡,我希望你和馬蒂尼都要明白,我是非常快樂的,滿意的。我將懷著輕鬆的心情走到院子裏去,就好像一個小學生回家一般。”這裏隱然體現出牛虻內心深處的宗教情懷。
牛虻並在信中表白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來飛去的牛虻。”


當神父佝僂地走出牢房,牢門被重重地關上,牛虻不禁喊道:“啊,我受不了了,神父,回來,回來!”牛虻躺在黑暗之中,親吻著神父留下的手帕哭個不停。
但當太陽升起之時,“那個曾在黑夜之中把牛虻壓垮的幽靈般的恐怖,便如黑暗的退去一樣蕩然無存,他的敵人一出來就會激起他的戰鬥精神,他就無所畏懼。”
牛虻微笑地麵對著行刑隊,朝著太陽,迎接人生中最耀眼的一刻。
英雄的主題音樂激昂響起……


由於當時的政治因素,在影片中已大大削弱了牛虻的愛恨糾結,並刪除了不少情節。但電影音樂依然可使我們窺見一個有血有肉,始終處在情感衝突中的革命者形象,也是一個更使人動容的悲劇性形象。

電影《牛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66P3mijI9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庭榕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含嫣的評論:問好含嫣,謝謝鼓勵。
含嫣 回複 悄悄話 又一篇佳作,視覺和聽覺的美好感受,對牛虻的心裏剖析入木三分,讚!

讀咪咪評議也是精湛無比的哦。也讚一個。
庭榕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ienFan的評論:謝謝WienFan,你補充的牛虻告別瓊瑪的內容,十分好,更能說明牛虻心底對愛的渴求。
WienFan 回複 悄悄話 寫得非常感人!

"牛虻"是保爾.克察金的先驅。從神學院的學生亞瑟到為了革命理想,眾叛親離,至生死於不顧的牛虻, 這個煉鋼的過程和"女武神"中的Brünhild背叛父親有異曲同工之處。很少有文學作品能同時把父子之情,男女之愛的熾熱與殘酷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至。為信仰而奮鬥的牛虻是"非人的",隻有一死,隻有當牛虻終於又回到了亞瑟,才能享受人間的愛和被愛。

這部小說的中文翻譯極好。德文譯為"紅衣主教的兒子",我想今年看一看。

小說(影片)結尾時瓊瑪收到亞牛虻的告別信 --- 我是愛你的,瓊瑪,當你還是一個醜小丫,穿一件花格子罩衫,圍一個皺巴巴的胸塔,背拖一條小辯子的時候,我就已經愛上了你,我現在還愛著你。你記得有一天我吻了你的手,而你那樣可憐巴巴地央求我"請你以後不要這樣"那件事嗎? 我知道那是不光彩的把戲,但你得寬恕我。現在,我有吻了這張紙上寫你名字的地方。這樣,我就吻過你兩次了,而兩次都沒有得到你的允許"。。。

麗雅曾寫過同一題材,也很出色。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09&postID=9724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