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電影《非誠勿擾 2 》,對其中“死”的主題頗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影片中的李香山在得知身患癌症後,先舉辦了人生告別會,煽了一把情,貧了一把嘴,感了一把悟。最後在好友秦奮的協助下,選擇了有“尊嚴”的死,跳進了大海,“我不怕死,但我怕生不如死。”
李香山的死使我想起了過去的一個年過六旬的鄰居,他孑然一身,從小孤兒,雖女友不斷,但仍覺孤寂。一日他對我說:如果哪一天他得了不治之症,他就買張豪華遊輪的船票,然後在途中的某個夜晚,趁著月色默默地消失在海中。
想起二十年前,當身患腦轉移腫瘤的父親撒手人寰之際,他的手在我的手心中鬆開的那一瞬間,我意識到死對他而言是種解脫,盡管我是那麽地不願意。
難道有尊嚴的死就是像李香山那樣的自殺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種死法總比最後痛不欲生,全身插滿管子更有尊嚴。
可是在死亡麵前誰還有尊嚴呢?誰能戰勝死亡呢?即使你對死神絕不服輸,可它隻不過瞟來一絲輕蔑的譏笑。
死是世間最堅強的東西,牢不可破,堅不可摧。在《聖經》中把純潔堅貞的愛情比作死之堅強,美麗如愛情,恐怖如死亡,不可思議地渾然一體。
那你有權力決定你的生死嗎?這已是個哲學宗教上的問題。
安樂死之所以隻在三個國家和地區被法律所允許,就是因為有太多的糾葛。我可以理解安樂死,但不讚同。我隻是希望不要對一個不治之人還做痛苦的治療和搶救,以使他再擁有幾個月沒有質量的生命。
死總是那麽地不期而至,不可抗拒地帶走他想要的任何人。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第七封印》 ,講述一個十字軍騎士在返鄉的途中遇見了死神,他不甘心,他還要探究生和死的意義,於是決定和死神賭一盤生死之棋,最後死神贏了棋,並帶走了騎士。
詩人與死總有著不解之緣,海德格爾說過:“在一個貧乏的時代裏作一詩人意味著,去注視、去吟唱遠逝諸神的蹤跡。”諸神的遠去,上帝的缺席,處在漆黑的懸崖之邊,詩人敏感地體驗著著世界的深淵,稍不如意便縱身躍入。
1925 年,葉賽寧在彼得堡的旅館自殺上吊,他割破手腕寫下:
“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吧,
親愛的人們啊,你們在我心中
注定了離別,
定然已約定了再見的日子。
再見吧,我的朋友,不用握手,不用話別,
不要難過,也不要悲歎。
在這種生活中死亡不是新鮮事,
而活著也不新鮮。”
浪漫美學大肆渲染對死的冥思,
“隻是,因為我會死,我才感覺到我的存在。”
“隻有誰曾伴著死者
嚐過他們的罌粟,
那最微妙的音素
他再也不會失落”
它並非煽動人去死,而更多的是一種神秘的領悟。
裏克爾深深地吟唱死亡,死不過是通向無限愛的一扇門,“死處於每一終極的愛的本質之中,隻有這種終極的愛才能使人達到在無限中去愛一個人”。幾乎與聖經的“愛情如死之堅強”如出一轍。
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在經曆斯大林時代的肅清和二戰的洗禮後,於晚年創作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第十四交響樂(為女高音,男低音,弦樂組和打擊樂而作)。它的主題就是關切“死亡”,當直麵死之時,作曲家沒有提供任何的慰藉和解脫,隻有赤裸裸的恐懼和驚栗。此時此刻死之堅強一覽無疑,它冷冰冰地兀立在那裏,真實地摘下了所有的麵具。
第二樂章 馬拉加尼亞(女高音)
死神
進進出出
酒館……
黑色的馬
和陰險的人
在吉他的泥濘路上
跋涉。
海洋展現一幅
狂暴鬆樹的圖畫,
聞得到鹽
和血。
死神
進進出出……
……酒館。
第八樂章 紮波羅什的哥薩克人給君士坦丁堡蘇丹王的答複(男低音)
你比巴拉巴還罪孽深重
你像邪惡的天使頭上長角
你墮落到了魔鬼撒旦那裏
你是吃垃圾爛泥長大的
安息日我們不會去你那裏
你這條薩洛尼卡發臭的魚
你是可怕黑夜的長鎖鏈
你的眼珠子被長矛挑出來了
你老娘放屁臭氣熏天
她肚子疼時生下了你
你是波多裏亞愛國者的劊子手
你渾身是傷疤疥瘡
長著豬鼻子、驢屁股
背上你的財寶
去買棺材吧
“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裏?”靠著人的力量在死亡的堅強麵前毫無尊嚴可言。
但耶穌說:“複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複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十一章二十五至二十六節。)
歡迎探討。
我前兩天也稍稍考慮了一下,因為維粉因為海子的詩,談到了海子的自殺。雖然那是由於憂鬱症,但是, 我想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困境和誘惑,讓人選擇死亡。。。。
等我有空, 我們再好好探討。
問好,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