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爾(1685-1759)日爾曼人,身材魁梧如熊狀,嗜酒豪爽,性暴躁,喜遊逛。少時留學意大利,得歌劇真傳。一日閑逛至英格蘭,不意博得女王賞識,並賜俸祿,便欲久居英倫,遂偷別其舊主,黃鶴一去不複返,惹得漢諾威選侯惡氣難吞 。
亨氏初在他鄉,意氣風發,皇家親睞,歌劇佳作頻頻,親力打造劇院,身兼投資人CEO作曲家,不亦樂乎。誰料世俗變更,意大利洋味歌劇風光不再,當地民歌歌劇異軍突起,大眾皆對亨氏嗤之以鼻。又以洋味歌劇奢華鋪張,商業運轉欠佳,其養老薪金悉數蝕盡,劇院蕭條被迫關閉。期間一度中風偏癱,心灰意冷,頓生退隱歸鄉之心。
某日晚,與人口角,引爆火氣,與之毆鬥,孰料早已外強中幹,反遭他人左右勾拳暴打。無奈拖傷軀,蹣跚倫敦街頭。忽聞教堂鍾聲,是時五十六歲,業已破產,且孤家寡人,不由老淚縱橫:“主啊,若勿賜餘力量,則任予死之,苟活為何哉?”
至家,恰有好友詹納斯(C.Jennens;1700~1773)來函,拆而閱之:“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神聖之光霎那照亮靈台,亨德爾沐浴聖靈,五內俱感,靈感噴湧而出。依好友寄來之腳本,論述基督耶穌之五十多條經文,揮毫譜寫傳世巨作《彌賽亞》。其仆人回憶:“吾主瘋癲異常,飲食不思,整日價哭泣彈琴譜曲,二十四日皆如此。當其大功告成之際,眼噙熱淚曰:吾真見天堂與神之榮耀也!”
愛爾蘭總督乃亨氏粉絲,1742年《彌賽亞》首演都柏林,大獲成功,消息傳至倫敦,眾人不平,自家油水豈能入他人之田,1743年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倫敦首演,當唱至大合唱《哈利路亞》“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英王豁然站起,雖大英帝國貴為世界霸主,其王位實乃滄海一粟,曆史煙雲,耶穌才真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亙古不變。眾人眼見國王站立,便群起而肅立,此傳統延續至今。英王又下旨該劇僅為每年一演,亨氏享指揮專用權。
《彌賽亞》為清唱劇(神劇)之桂冠,已臻一覽眾山小之境,亨氏自此煥發第二春,再次揚名英國。
閑話少說,現節選一些片斷以供欣賞,以求以一窺全。
彌賽亞意指受膏者,基督教中彌賽亞即是耶穌。《彌賽亞》以聖經經文為歌詞,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督的預言和誕生,第二部分為基督的受難死亡,第三部分為基督的複活及最後審判。
合唱是亨德爾清唱劇的中心支柱,龐大氣勢具有史詩般的風格。該部作品的原配器簡單,采用巴洛克時期的小組樂隊,高潮時則由大組樂隊補充。
第12首: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Chorus) , 合唱《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以賽亞書》9:6)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unto us a son is given, and the government shall be upon his shoulder; and his name shall be called Wonderful, Counselor, the Mighty God, the everlasting Father, the Prince of Peace.”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此曲體現了亨德爾的合唱才華,堅定的節奏,歡欣的情緒,美妙的和聲與對位熔為一體,美不可言。先是女高音聲部唱出:“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unto us a son is given,”(“and the government shall be upon his shoulder”)然後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聲部反複此句,在“born”字上作華麗的伸展。隨後四聲部齊聲高唱“Wonderful, Counselor…”一句,壯麗宏偉,歡騰鼓舞,令人難忘。第一部分中的預言在此結束,為以後基督的出生做好鋪墊。
第17首: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Chorus) ,合唱《榮耀歸神》(《路加福音》2:14)
“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and peace on earth, good will towards men.”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
這句經文也是彌撒曲中《榮耀經》的來源之處,在本人《Misa Criolla - 阿根廷民謠與彌撒曲的完美結合》一文中有介紹榮耀經的內容(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03&postID=35671)。
這首合唱以最輝煌強音開始,表達了天使讚美上帝,報基督耶穌誕生的喜訊,歡悅之情溢於言表。高音代表“至高之處”,低音代表“地上”,天地同慶。為了突出輝煌的效果,亨德爾在這部作品中首次使用小號,另外樂曲的中段則是簡潔明快的對位效果。
第25首:“.And with His stripes we are healed”(Chorus),合唱《他受鞭打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5)
“And with His stripes we are healed.”
“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此曲為四個聲部的賦格曲,在“stripes”上作下行減七度跳進,這是一個充滿感情的音程,耶穌為我們而受鞭打,而醫治卻又帶 盼望喜樂,悲喜情感在此達到微妙的平衡。這個簡潔主題在十八世紀被許多音樂大師所采用,包括巴赫,莫紮特等。
第44首:Hallelujah (Chorus),合唱《哈利路亞》(《啟示錄》 19:6;11:15;19:16)
“Alleluia, for the Lord God omnipotent reigneth.(Revelation 19:6b) The Kingdoms of this world are become the kingdoms of our Lord and of His Christ; and He shall reign for ever and ever. (Revelation 11:15b)
KING OF KINGS AND LORD OF LORDS. (Revelation 19:16b)”
“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上帝,全能者作王了。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什麽都不用說了,“古今最壯麗的” “洋溢著世上最莊嚴、最神聖、最扣人心弦的力量”。哈利路亞是讚美上帝的意思,鼓聲激蕩,號聲高昂,凱旋讚美合唱響徹宇內。先是四聲部齊聲高唱哈利路亞,當唱到“The kingdom of the world”時用低音,“the kingdom of our lord and of his Christ”時跳至高音,女高音聲部前後相差十度,表達了天上之國與地上之國的巨大差異。女高音聲部在“KING OF KINGS AND LORD OF LORDS”重複三次,一次比一次音高,大聲宣告耶穌才是真正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其它聲部以“for ever and ever,Alleluia” 陪襯,三次重複也暗示神是三位一體的神。隨後以複調式重複,最後四聲部高唱哈裏路亞,弦樂伴奏快速上行音階,哈利路亞一聲緊接一聲,結尾時一個兩拍休止符停頓,令人屏息,再以哈利路亞雄壯結束。
第45首: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 (Soprano),女高音詠歎調《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約伯記》19:25;《哥林多前書》15:20)
“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 and that he shall stand at the latter day upon the earth; and though worms destroy this body, yet in my flesh shall I see God.
For now is Christ risen from the dead, the first-fruits of them that sleep.”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
基督已經從死裏複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緊接氣勢雄偉的哈利路亞讚歌後,是這首平靜深度展現信仰的詠歎調,可謂亨德爾最佳的詠歎調之一。整曲關鍵為“For now is Christ risen from the dead”,女高音在risen(複活)一詞上升G音,達到該曲的高潮,彌賽亞的複活蘊含作曲家的宗教深情。
當有人問亨德爾為何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完成這部曠世巨作,亨氏引用聖經經文回答:“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隻有上帝知道。”(哥林多後書12:2)
有關內容參考《西方音樂欣賞》,《信仰的深情----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
看了你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感概良多,謝謝你了。
如方便的話,歡迎來我寒舍小憩。順便邀請你做筆友。怎麽樣?!
和聲水平高,可能和宗教普及有關,從小就在教堂唱詩,肯定有影響的。中國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聲水平也很高,但是並沒有什麽專業教育,就說明大家常在一起唱歌自然會積累經驗,培養人才。
WIENFAN:BACH在我心目中是最好的,不是說最美,是最嚴謹。沒啥浪漫,也不花哨,自始至終--嚴謹。看書和寫東西時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