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絕望彼得不認主 忍辱耶穌為哪般—馬太係列(7)

(2010-04-09 15:51:10) 下一個
話說彼得悄悄尾隨特工隊來到大祭司的所在處,不敢露臉,混雜在院子裏的人群中要瞧個結果。
— 彼得三次不認主
隻見大祭司與眾長老憋著勁,網織各種罪名往耶穌身上戴。彼得心想我師傅神功通天,不是不發,時候未到,時候一到,爾等玩完。
可越瞧越覺得不對勁,師傅大多是閉口不言,毫無還手之力,大祭司卻是鼓噪得如長江之水滾滾來,點燃全場火爆,場下觀眾撕心裂肺哇哇大叫,到後來更是被激得一擁而上舞台,對著耶穌拳打腳踢。
彼得看得目瞪口呆,師傅你難道還不出手嗎,現在不用必殺絕技,更待何時!哪知耶穌恰如砧板上的一條魚,任由他人拿刀來宰割。
看著耶穌頭上的鮮血四處飛濺,看著耶穌痛苦得蜷曲倒在地上,彼得全身發顫,臉色煞白,難道師傅過去的大能都是假的,為什麽不還手,為什麽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隻見身旁的人個個挽袖舉拳,一聲聲的高喊叫打,驚得他的心竄上竄下。忽然一個使女(女高音)走來對彼得說:“你素來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穌一夥的。”
旁邊人的臉齊刷刷向他看齊,彼得豆大的汗珠從頭上流了下來,不由自主地說(男低音):“我不知道你說的是甚麽。”邊說邊抬腳開溜。
剛到門口,又有一個使女看見他,就對擠在門口的人舉報道(女高音):“這個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隻見眾人的目光像刀子一樣在彼得的臉上刮來刮去,瞬時間胡須毛發被剃得飄落了不少,彼得嚇得忙起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
過不了多久,旁邊圍觀的人中又有一人上前來,彼得心叫我的娘,不會嫌我胡須掉得不夠多,又來指認我的吧。(馬太福音26:69-73上)
請看下段視頻,如何表現勇猛的彼得在經曆盼望,失望和絕望之後,在驚嚇之下為求活路而說的謊言。


果不出彼得所料,那人(合唱):“你真是他們一黨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
彼得急得頓足捶胸,指天畫地,發咒起誓:“我不認得那個人。”
話剛講完,立時傳來雞叫聲。彼得一聽雞叫聲,渾身一震,猛然記起耶穌講過,雞叫以先,我要三次不認他。當時我信誓旦旦地說:我就是和你同死,也不能不認你。此情此景猶在眼前,此言此話猶在耳前,我卻做了三次“彼跑跑”,而且還從美髯公變成了禿頭翁,報應啊,我還有何顏麵再見我的恩師。於是彼得就出去痛哭。(馬太福音26:73下-75)
巴赫用合唱來表現第三個人的講話,形象地刻畫出最後一次對彼得的指認,對彼得而言已是千斤壓頂,力不能勝。當最後唱到“他就出去痛哭”,彼得真誠的懺悔之心又表露無遺。


— 彼得猶大二重天
下接一首巴赫作品中經典的女低音詠歎調《主賜予我憐憫》,在小提琴伴奏下唱出懺悔的哭泣:“主賜予我憐憫,我的上帝,我為此哭泣!看著我,我的心和眼為了你,痛楚地哭泣。”
是啊,我們誰沒有像彼得那樣犯下彌天大錯,可神是有憐憫大愛的神,聖經上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雖然彼得和猶大都犯下背叛耶穌的過犯,可兩人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因為彼得是真心懺悔認罪,罪便得赦免,仍是神喜愛的兒女,並在餘生中勇傳福音,積極開拓神的國度,最後在羅馬為主殉道。而猶大雖後悔賣主,繼而上吊自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卻並沒有去認罪悔改,所以罪仍不得赦免,曆來成為叛徒的代言人。但願每當聽到這首懺悔之歌時,我們記得要做彼得而不是猶大。

— 沉重的十字架
先不提彼得如何心如刀絞,專找一僻靜處,去一掬懺悔之淚。且說耶穌被眾人解往衙門後,被巡撫彼拉多判為釘十字架(詳情見馬太係列5,6)。羅馬士兵先在衙門內戲弄淩辱耶穌(馬太係列4),後帶他出去要釘十字架,出來時,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隨後有男低音的宣敘調和詠歎調,其中男低音的詠歎調,在配樂伴奏上很有特點,是大提琴和大鍵琴的二重奏,再配上男低音,整曲音色低沉,既代表十字架的沉重難扛,也暗示十字架的沉重代價。整曲節奏沉緩,仿佛拖著十字架時,緩慢前行的步伐。
“給我吧,艱辛的十字架,我的耶穌,把它永遠交給我!無論何時,當我的擔子太沉重,你便會來幫助我承受。”


— 眾人的譏笑
一行人來到一個叫各各他(骷髏地)的地方,士兵拿苦膽調和的酒給耶穌喝,耶穌嚐了口,就不肯喝。然後兵丁就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後,就抓鬮瓜分了耶穌的衣服,又在他的頭上安塊牌子,寫著他的罪狀:“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
當時有兩個強盜和耶穌同釘十字架,一左一右。(兩個強盜和耶穌的故事,可看路加福音23:39-43。)
從那裏路過的人就譏誚他,搖著頭說(合唱):“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罷。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
祭司長和文士長老也這樣戲弄他說(合唱):“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他依靠上帝,上帝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上帝的兒子。”
連和耶穌同釘十字架的一個強盜也是這樣譏誚他。(馬太福音27:33-43)

在這段陳訴的樂段中,眾人的兩次合唱異常強烈,譏笑嘲諷不餘其力,與耶穌的忍辱負重形成強烈的反差,更是掀起一次高潮,直接引向本作品的核心:耶穌的受難。這再應證了庭榕在第五篇中的觀點:群眾往往是近視眼加散光。


其後是女低音的宣敘調《《啊,各各它,不幸的各各它》,其平緩的旋律更襯出群眾和祭司們得意忘形時的激烈,被有的音樂評論家認為是整首作品的妙處之一。
“啊,各各他,不幸的各各他!威權的主必須在這裏遭受毀滅,拯救世界、祝福世界的人,被釘在十字架上遭受蔑視。大地和天國的創造者,現在必須離開大地和天空。無辜者必須在這裏負罪而死,我的靈魂被深深地刺痛。啊,各各他,不幸的各各他!“


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到人間,本應被萬人所敬仰,為何他卻心甘情願忍受如此大的羞辱,並在十字架上受難,支撐他的力量來自何方,這些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麽屬天的秘密?請看下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