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太受難曲是怎樣被忽悠成的?—馬太係列(2)

(2010-03-31 07:43:44) 下一個
巴赫老先生僅僅根據馬太福音兩章的內容,不過三四頁紙,就要去完成三個多小時的作品,這完全靠他有一項絕世武功:忽悠功。
一但他忽悠起來,你會覺得你的老爸老媽是天下講話最少的人,本來隻需講十幾秒的一件的小事,他來來回回,翻來覆去,藏頭去尾要繞上半個小時,要是普通人,你早就一巴掌過去,可麵對巴赫,你一邊流著哈喇子還一邊催他往下講。
那還是忽悠功的初級階段,據說巴赫已練到傳說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反正就是地球人再也超不過他了,可歎沒生在戰國時期,否則哪還有蘇秦張儀什麽事。
要是老先生氣沉丹田,貫通任督兩脈,發出最高等級的忽悠功,不要說兩件事,就是四件事都可在同一時間耍弄開來,一件追著一件,一件連著一件,一件沒完另一件已來,還不時吹吹牛,把每件事添油加醋一番,叫你不辨真偽,真是口吐蓮花,唾沫四濺,上嘴唇不搭下嘴唇,聽得你一個字“爽”。
經過一幫閑著無聊的理論家的研究,終於找出幾個科學名詞來解釋忽悠功,什麽複調啦,什麽賦格啦,什麽卡農啦,什麽對位啦。反正我等低俗之人是不懂的,不就是會嘮叨,會饒舌,會吹牛嗎?整那些玩藝兒幹嗎?
總而言之,巴赫就把馬太受難曲忽悠成了三個多小時。
忽悠是怎樣煉成的呢?
巴赫先要把聖經的經文譜曲,原文是堅決不能改的,雖然過去也有作曲家用意譯的韻文代替聖經的原文,但馬丁路德的好學生稟承他“唯獨聖經”的遺訓,誰改跟誰急,老命不要緊,隻要主義真。
在該作品中有個男高音充當福音傳道士,專門負責講故事,就是照著聖經原文用宣敘調唱出來。宣敘調介於講話和唱歌之間,節奏磨磨蹭蹭,比講話那是慢多了。他名為講故事,實則是幫老板忽悠大家,唱得陰陽怪氣,再拖拖字音,拉長的時間就很可觀了。可惜宣敘調屬於兩不像音樂,聽上去鳥不鳥,人不人的,偏偏巴赫還沒把好旋律派給他,馬太受難曲中的傳世之作,愣沒這位仁兄什麽事,隻好在一旁幹瞪眼,充其量被人拍拍肩膀:“你故事講得不錯。”胸悶,故事誰不會講!
在馬太福音的第26,27章中出場人物眾多,有耶穌,猶大,彼得,祭司,彼拉多… 每個人物都有一個獨唱者相對應,在上文馬太係列(1)中已解釋過。每當聖經中輪到這些人講話時,他們的獨唱者就要跑出來唱他們的原話了,巴赫用音樂傳神地刻畫了他們的性格和神態,盡管不懂德文,但僅憑他們的音調音律,也可大致猜出一二。如果哪位還真把耶穌當成了猶大,不用說,巴赫要拜他為師,重學武功。
再說某年某月某日,巴赫翻了翻了馬太福音,心想單靠聖經的經文部分,去忽悠三個小時,顯然遠遠不夠,怎麽辦呢?抬頭一眼望見,書桌上放著路德公會的眾讚歌的小冊子,身為馬丁路德的好學生,那本小冊子是隨身攜帶,真正做到了早請示,晚匯報。不由心生一計,何不采用冊子裏的眾讚歌,好讓信徒坐在下麵一起唱歌,省得那些一聽我音樂就打呼嚕的家夥故態重萌,我在第一首和第三首歌曲就先放眾讚歌,可如果又睡著了…別美,我再放,再放…最後一個緊接在耶穌死後,高潮的地方,看哪個還敢睡,放幾首好?要放就多放,十首?恐怕還不行,那些沒文化的經常拿我的音樂當催眠曲,曾害得我順坡下驢,寫了首哥爾德堡變奏曲,送給伯爵大人治他的失眠。十三首?好極了,一定要這樣,誰再睡著,誰就是十三點.
巴赫想到這裏,得意地哼起了流行的意大利小調,忽轉念一想:不去嚇嚇那幫假正經,怎麽對得起我拔河的名字。對了,就用外國流行音樂的詠歎調,愛呀,情呀的,還洋氣一些,免得一直被人講信路德宗的都是農民。我再把這些流行音樂改頭換麵,換換歌詞,皮坎多(Picander,1700-1764)老兄的詩文就挺煽人,配這些靡靡之音正好。待我全方位的忽悠改造之後,看哪個人的淚水不被我擠出幾滴來。
巴赫用食指比劃比劃,聖經原文,眾讚歌,抒情詠歎調,再補充些宣敘調,合唱,一共三個小時有餘。
覺得還不放心,會不會將來有人把我比下去,掐指一算未來三百年,隻有波蘭的彭德雷茨基於1966年作的《路加受難曲》,還略有名氣。不由長嘯一聲:“忽悠一出,誰與爭鋒。”
1727年巴赫最終完成了馬太受難曲的作曲工作。

— 入門的誘餌
言歸正傳,讓我們先聽馬太受難曲的第一首,這第一首很重要,是全部作品的提綱,它拉開了悲劇的序幕,如同歌劇的序曲一般。
這一首其實是巴赫的誘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旦你上了鉤,就會情不自禁地被巴赫往深裏拐,繼而喪失理智,被他忽悠得找不著北,徹底繳槍投降。
第一首的節奏是進行曲式,以低音為主,宛如一首挽歌,突出悲痛的氣氛,以此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調。
巴赫的大型宗教音樂常以大合唱起頭。最先的合唱,通過為耶穌受難而悲傷的人們與不明真相者的對答,交待了耶穌被釘十字架受難的事實。
其後的眾讚歌加強了悲痛情緒,並點出了耶穌受難的意義,他的死是為了承擔我們眾人的罪。
這樣序曲已把故事和它的意義大體概括出來,看來巴赫的誘餌是精心提煉的,萬一你不懂德文,也不要緊,巴赫老先生在誘餌外裹了層糖衣,音樂就是糖衣,你隻要敞開胸懷,讓思緒隨著音樂而起伏,那心中的感動就會不期而至,你不由舔舔嘴唇,回味一下糖衣炮彈的甘美,毫不猶豫地一口氣吞下誘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另外在這首曲子裏,巴赫顯示了他的無與倫比的複調功力,也就是他的忽悠才華,這種才華將貫穿整部作品。
這個誘餌就看你吞不吞了。
1. 合唱與眾讚歌
(合唱)Chorus I/II:“Kommt,ihr Töchter,helft mir klagen”
來吧,兒女們,分擔我的悲慟,
你們看─誰?─在那裏的新郎⑴,
看他─怎麽樣?─正像一隻羔羊!
你們看─什麽?─他在忍耐,
看─什麽?─我們的罪孽;
看他怎樣懷著愛和仁慈,
承擔著十字架和苦難!
(眾讚歌)Choral:“O Lamm Gottes unschuldig”
啊,上帝的羔羊,純潔無瑕,
在十字架上遭受殺戮,
他保持平靜和忍耐,
忍受輕蔑與殘酷折磨。
你為我們承擔了所有罪孽,
否則我們會絕望地死去。
賜予我們憐憫,啊,耶穌!
(1) 新郎和上帝的羔羊,均指耶穌。
以下是不同的兩個版本,第一個是Karl Richter的版本,有德文字幕,Karl Richter灌製的巴赫宗教音樂的唱片一直是享譽海內。第二個是Ton Koopman的版本,他是詮釋巴洛克音樂的權威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ienFan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太好了,哈哈,你才會忽悠呢,拔河專家。

巴赫不僅是天才,更是勞模,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死得也很慘,記得是在無麻藥的眼睛手術後高燒死的,不亞於十字架上的羔羊。

聽巴赫的音樂就象洗腦子,理腸子。洗完了,理順了,一身淨,一身輕。哈哈,怎麽象減肥藥廣告。

俺比較傾向Richter的版本,Koopman的快了至少半排,不大習慣。

謝謝分享,很喜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