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學瑣談--聽真華長老講故事(2-2)

(2009-05-31 17:29:33) 下一個

三天童探父
  同那一位有點兒“增上慢”的老菩薩,在船上談了一整夜,好像收獲很多,又似乎什麽都沒有得到。不過,由於談話的緣故,驅除了不少旅途寂寞確是真的。
  我們到寧波下了船,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分了。當我看到穿街而過的一條小巷內,處處停泊著漁船;嗅到從漁船上發出的魚腥蝦臭;聽到滿街“阿拉阿拉”之聲不絕於耳,感覺極不是味兒。因此,原準備同那位菩薩去觀宗寺掛一單的計劃,也自行取消,草草吃些早點,那位老菩薩獨自去了觀宗寺,我則自個乘上另一隻小船,到了一個叫小白的地方。在小白舍舟登岸,背起背夾子,一步一步地踏上去太白山曲折不平的山徑,到了名震中外的天童禪寺。
  天童禪寺,是一座有千年以上曆史的古道場,環境幽邃,建造宏偉,龍象輒起,高僧輩出。如為教殉身的寄禪(八指頭陀)大師,革新佛教的太虛大師,傳弘楞嚴的圓瑛大師,智慧如海的印順大師,還有望重一時的白聖大師等,他們有的在該寺當過住持,有的在該寺任過職事,有的在該寺受過戒。總之,這些法門中的“人傑”,無不或多或少的與該寺的“地靈”,有著密切的關係!
  天童原屬四明山區,據說東晉時代有一位義興禪師,曾在那兒結茅習定,感動了天帝;天帝即遣太白金星化為童子,日日送食供養。後來義興禪師道風遠播,把茅篷改建成十方叢林,他為了紀念這樁不平凡的事,山即改做“太白山”,寺即叫做“天童寺”了。也正因為山寺的名稱由來不凡,千餘年來,而使這座名山古刹,不可思議的事,層出不窮;可惜我在該寺住的時間太短了,否則的話,這篇《天童探父》的小文,也許就不會這樣子空疏貧乏了!
  翻過幾個綿延起伏的山岡,穿過幾條崎嶇難行的曲徑,到了降龍亭畔。當我看見兩行高出雲表,粗可合抱的夾道古鬆,和一條清澈見底,泉聲淙淙的溪流時,忽然想起八指頭陀的“五裏鬆蔭路,長亭複短亭;溪花染澗碧,林鳥語煙青”及“十裏鬆蔭路未遙”,“十裏長鬆青到門”等詩句。但當時我不知道“長亭複短亭”是指何而言,及至到了伏虎亭,才豁然貫通。其實,降龍亭既不“長”,伏虎亭亦不“短”,頭陀所以用“長”、“短”二字來代替“龍”、“虎”二亭者,大概是因為是十裏長亭、五裏短亭吧。
  走在這條“五裏鬆蔭路”上真是妙極了!鬆蔭如蓋,涼風習習,這時候雖是初夏季節,但許多小鳥已在枝頭載歌載舞了,森林中的野花也不時送來陣陣的幽香。
  道路是用大小相同的青石板鋪成,每行五步即有一朵石刻的大蓮花展現在眼前,我每踏上一朵石蓮,即默念著:“此花從地湧出,我身從此花生!”就這樣,邊走、邊念、邊看,一點也沒覺得辛苦便到了天童寺的山門,頭陀的“十裏鬆蔭路未遙”句,洵不誣也!
  我穿過了山門,進了客堂,見了知客師,行了禮,說明了來意,即由一位照客把我送進上客堂。在上客堂剛剛安好單位,一位同道走來向我打招呼,並且一口一個“知客師父”地叫。我一麵搖手製止他對我的稱呼,一麵低聲問他:
  “你老菩薩上下怎麽稱呼?為什麽對我這樣子叫?”
  他笑了笑,也沒有說他叫什麽名字,反問我:“您不是靈岩山的知客嗎?去年我到靈岩山時,還是您問的單哩,您忘啦?”
  我也笑笑對他說:“這兒是天童寺的雲水堂,而不是靈岩山的客堂,彼此以後還是以老菩薩相稱吧?”
  我說完,他似乎還想說什麽,恰巧此時送我父親來受戒的海超走了進來,海超看見我就說:“師公!您再不來,他老人家(指我父親)就要急死了!”
  我問他:“急什麽!”
  他說:“昨天從杭州來了一個出家人,說寧滬線鐵路也已經不通了,他老人家一聽,急得一夜沒有睡好,今天早上還含著眼淚對我說:‘如果峻山有個三長兩短,我受這個戒還有啥意思?’並且又說‘受了戒馬上就回蘇州,死也要死在一起’的話。”
  我聽海超這麽一說,飯也沒有吃,給上客堂的寮元師打個招呼,就同海超一道看我父親去了。一路上遇到許多新戒來來去去的,他們看到老戒師父都視若無睹,既不讓路,也不合掌。看到這種情形,不禁想起自己在寶華山受戒的情形來,於是我對海超說:
  “寶華山戒期中嚴得有點兒近乎野蠻;這兒寬得則有些近乎放縱,寬嚴不能適中,都會使新戒們手足無措,不知所從!”
  正說著,突然聽到背後有人叫:“峻山!峻山!”我回頭一看是我父親,即喜不自勝地緊走幾步迎上去,他老人家也迫不及待地向我走來!
  父親見了我,劈頭就問:
  “聽說南京到上海的鐵路也不通啦!你怎麽來的?”
  我對他老人家說:
  “鐵路仍暢通無阻,不然,我怎麽還能夠來到這兒看你老人家呢?”接著,我就把靈岩山的近況,以及在上海所見到的和聽到的一些瑣事告訴他老人家,然後問到他老人家在戒期中的生活情形,他說:
  “由於海超師的照料,在戒期中一切都很好,隻是常常掛念著你,昨天一聽說鐵路不通啦,急得我坐臥不安,恨不得馬上就回到蘇州看看。現在你來啦,再也沒有使我分心的事啦!你坐了一夜的船都沒有睡,先回上客堂休息吧!有話晚上再講。”說罷,他很快地隨新戒們向後院走去,海超又陪我在寺內各處看了看,而後我回到上客堂,海超則回到行堂寮,因為他已討到一個行堂的缺,在為新戒們服務。
  天童寺的上客堂,在一般行腳參方的苦行僧心目中,是一個最方便、最理想的所在。因為住在那兒,每日除了“板響雲堂赴供,鍾鳴上殿誦經”之外,真說得上是“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的了!比方說:你在那兒掛單想發心看看經,佛龕後麵的經櫥裏,應有盡有,任你選擇;如想參禪可自由進禪堂坐香,當你走到禪堂門外看到那副“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的對聯時,說不定當下就能見到娘生以前的麵目;如想拜佛念佛,上客堂既寬又大,隻要你不打他人的閑岔,就是晝夜不停地拜,不停地念也沒有人去幹涉你;如果你經也不想看,禪也不願參,拜佛念佛也不感興趣,隻想找人衝殼子(講空話),上山跑跑玩玩;那麽,就請你到外麵的涼台上去衝,到前後左右的山上去跑去玩,慈悲的寮元師父絕不加以限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隻要你不犯堂規,可以無限期地住下去,不像其它叢林下,有的隻許一宿兩餐,就請你卷行李,走路。
  我在天童寺上客堂掛了十多天的單,每天除了上上殿,過過堂,看看我父親之外,其它所有的時間,大多消磨在該寺附近的古跡名勝之中了!記得一天同幾位“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的道友,從密雲悟祖的塔院(密雲是天童的中興祖師,塔院建於老天童寺附近,寺內有一靜室。陳設其生前之床、帳、衣、帽、鞋、襪等物,任人瞻仰)回寺,路經青龍岡八指頭陀的冷香塔院時,看到翠柏綠竹之間,種了無數梅樹,內心突然對這位愛教、愛國又愛梅花的大師興起無限的敬意,不由自主地便走進塔院,巡禮了一番。據說這座冷香塔院,是頭陀生前自己製圖自己監工所造,塔院的牆壁上有其自書白梅一首,詩雲:
  “了與人間絕,寒山也自榮。
  孤煙淡將夕,微月照還明!
  空際若無影,香中自有情。
  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後來我在《八指頭陀詩集》中,又讀到頭陀自題冷香塔紀事二首,其一雲:
  “佛壽本無量,吾生詎有涯?
  傳心一明月,埋骨萬梅花!
  丹嶂棲靈窟,青山過客家。
  未來留此塔,長與伴煙霞。”
  除此之外,還有關於吟梅的詩數首,現在再錄兩首,讀者便可以從其詩句中,領略到“塔”以“冷香”二字命名的用意了!如感事二十一首,其中之一雲:
  “萬事都歸寂滅場,青山空惹白雲忙。
  霜鍾搖落溪山月,惟有梅花冷自香。”
  又,元旦示眾詩雲:
  “元旦山家也自忙,打鍾隨俗慶年芳。
  道人不飲屠蘇酒,細嚼梅花味冷香。”
  我們幾個人參觀過冷香塔院出來,一路上不斷地談論著這位期以“明月傳心,梅花埋骨”的大師的生平。他——八指頭陀——原是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因為貧窮無法生活,曾替人家放過牛;曾為私塾先生燒飯掃地;也曾被富豪家視為奴仆,供人驅使;一天因見籬間盛開的桃花被風摧落,不覺失聲大哭了起來,因此,便動了出世的念頭。過了不久,就跑到湘陰法華寺禮東林長老為師,去南嶽祝聖寺受戒,正式出家當了和尚。
  大師於受戒以後的五年中,曾在一山寺中行苦行,閑的時候即隨寺中大眾坐禪參究,所以於此期間對於禪理即有相當的契悟。一次因為去巴陵(山名,亦名巴丘,又稱天嶽,在湖南省嶽陽縣城西南隅,下臨洞庭湖。相傳:後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名巴陵)探望母舅,登嶽陽樓,看到那湖光粼粼,一碧萬頃的洞庭湖時,忽得“洞庭波送一僧來”之句,遂之詩名大噪。後來又遍遊吳越名山大川,參訪高賢,禪境詩境,都有著“一日千裏”般的進展。在他的詩集《自述》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遇岩穀幽邃,輒嘯詠其中;饑渴時,飲泉和柏葉下之。喜以楞嚴、圓覺雜莊(莊子)、騷(離騷)以歌,人目為狂!嚐冒雪登天台華頂峰,雲海蕩胸,振衣長嘯,睡虎驚立,咆哮攫前,以慈心視之,虎威亦解。又,曾於深山,遇一巨蟒禦風行,頭大如鬥,舌電尺餘,因念佛亦無怖。旋養屙皋亭山中,中夜聞剝啄聲甚急,啟門月明如晝,四顧無人,如是者數次。夕伺叩門聲,急開戶,見一黑團亂躍,餘與群犬窮追,抵山腰,厲聲曰:我是個窮和尚,不擾汝,汝何惱我?我豈汝怖?病尋愈……。”因此,我們可以想見頭陀道行的一斑了!唉!算來時間已過十五、六年,不知這位高僧現在的冷香塔院,依然能夠仍舊完整無恙否?

四育王掛單
  從八指頭陀的冷香塔院回到天童寺的當天,我接到妙真和尚在上海覺園寄來的一封回信。信上大意說:覺園佛七已圓滿,他就要率眾回山了。最後還是那一句老話:希望我過了戒期,趕快回山銷假。我看了以後,把信上的意思告訴父親和海超。老人家表示:“現在隻能過了一天說一天,什麽事都無法預先決定的!”海超則說:“不管如何,咱們過了戒期也得去阿育王寺(簡稱育王寺)掛幾天單,拜上幾天舍利,然後再朝普陀山;到普陀山看情況如果好啦,咱們就下山回蘇州,不好,就在山下住住再說。”好吧!反正父親已經受了戒,我的心願已畢,至於其它的一切一切,我也樂得“隨緣度春秋”了!何況海超所說正是我離開靈岩山時所計劃的事呢?因此,在我父親受過菩薩大戒的第二天,我們就到了阿育王寺。
  本來,我們到了阿育王寺是無須掛單的。原因是:該寺有一位化諦法師,曾去靈岩山住過,同我很要好;他回育王之後,時常寫信叫我到育王玩玩,我給他回信時也曾說將來如果有機緣,一定來看他的話。現在到了育王,在客堂裏隻要亮亮他的牌子(筆者按:阿育王寺是個一半子孫、一半十方的叢林,化諦屬子孫派,年輕有為,又是銀錢副寺,在育王是個極吃香的人物),雖不一定會把我們當做上賓看待,但最低限度,也不至於叫我們隨眾上殿過堂,去上客堂擠廣單的。然而我為了使我父親見識見識,為了不願靠人事關係,為了想看看育王的家風,我仍決定去客堂掛單。不過,我曾計劃著在離開育王之前,去庫房拜訪化諦一次,與他談談,不料這一掛,竟掛出了紕漏,我們幾幾乎被知客師父趕出山門之外,結果我還是把化諦的牌子亮了出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當我領著我父親和海超,到了育王寺的客堂門外,把行李靠在左邊放下,從門檻子的右邊走進客堂時,即看見一位頗像有點兒福氣的出家人,正陪著兩位渾身珠光寶氣的婦人,春風滿麵地在吃茶閑談。經驗告訴我:“他可能就是知客師?”
  俗語說:“小貓在老鼠的心目中,其威力比老虎大一萬倍。”同樣地,一個知客在掛單和尚的心目中,其權威之大是無比的,盡管我也當過知客(不過,我從來沒有給掛單人難堪過),而一旦自己做了掛單和尚,心裏不免仍有些緊張。所以,我絲毫不敢大意,禮佛以後,就規規矩矩地,在右邊的一條樁凳上坐了下來,靜候著知客師父前來“問單”。
  不大工夫,果然那位陪客人吃茶的出家人走來,照例他站在門裏先伸頭看看我們的行李,然後在知客的座位上坐下,我和我父親以及海超三個人即同時起立向上,由我說:
  “頂禮知客師父!”
  不想那位知客師竟老實不客氣地說:“一拜!”(按規矩他應說:“問訊——”),我父親和海超隨著他的吩咐拜了一拜,我則向上一問訊,回到原來的位子,仍舊眼睛看著自己的鼻子,木偶似地坐在那兒。我這樣做,也許是當著兩位女客的麵,損害了那位知客師的自尊心了吧?不然,他為什麽會走到我的麵前來,況毫無理由地大聲喝問道:“你在哪兒受戒?”(應該問:“你的戒常住哪兒?”)
  我見他有點兒欺人的樣子(也許是當著客人的麵,特意擺擺窮架子),先前一點緊張,也被怒火趕跑了。於是,我也大聲地答道:
  “寶華山!”(應該答:“懺悔堂寶華山。”)
  “寶華山受戒為什麽不懂掛單的規矩?”
  “不是我不懂掛單的規矩,而是知客師父不懂問單的規矩。”我想這話一出口,他會更受不了!然而不然,他聽我這麽說,態度竟立刻變得溫和了,並且笑笑對我說:
  “對不起!我以為你們都是從天童來的新戒哩!想不到你是老參!”不過,接著他又說:
  “很抱歉!上客堂裏已被朝山的人住滿了,請你們另找一個寺廟去掛單吧!”說罷,他也不管我們的反應如何,就又去陪客人吃茶了。
  “好家夥!他竟要把我們趕出育王寺山門之外了!”當時我這樣想。
  “怎麽辦呢?”我父親和海超,無可奈何地看著我低聲問。
  我突然站了起來,大聲地對海超說:
  “你們在這兒坐坐,我到庫房找化諦去。”
  那位知客一聽說我要去找化諦,好像吃了一驚,緊走幾步到了我的麵前就問:
  “你認識化諦?”
  我沒好氣地說:“怎麽?你不準我到上客堂掛單,難道我到庫房找找朋友也要幹涉嗎?”
  他一麵攔著我不讓走,一麵連說:“不敢!不敢!你為什麽不早說認識化諦法師呢?請坐,請坐,我就叫人請他來!”
  等知客師派人到庫房把化諦找來,當化諦向那位知客師介紹說我是靈岩山的知客時,我看他的麵孔紅得跟關二爺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