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博客的偉大力量
(2009-04-02 16:13:28)
下一個
21世紀,中國人和美國人的交流風格,有兩個有趣的差別,一是短信(short message),二是博客(blog)。
中國短信業務發展迅猛,十分流行,甚至超過手機的使用,我一到中國就喜歡上發短信,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可以將無法直白的說詞以婉轉和含蓄的方式發出去。
美國卻幾乎沒有短信業務,真奇了怪了。
我問過不少美國朋友是為什麽,他們通常聳聳肩回答我:
“我有事,就一個電話過去,寫個什麽玩意,多沒效率”,看來美國短信業務無法拓展大概與美國人的文化習俗有關。
美國的博客業務,也遠沒有中國流行到“亢奮”的狀態,倒是華人網站建立的博客平台仍然熱鬧非凡,其中原因,一下子還說不大清楚。
於我而言,對中國網絡博客的認識還隻是近幾天的事,不吐不快。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海漂世界,落腳美國,已經過了整整22載。
往事如梭,在這漫長的數月裏,我親身參與了一些世界版圖演變的技術運作,最重要的是,還親眼目睹了中國從“1989年”的低潮中崛起,在全球一片“看衰中”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一躍成為今天世界的第二大經濟強國。
感歎中,不免為自己錯過了參與祖國22年山鄉巨變的發展而傷感。
這麽多年,隻是流連忘返家鄉7次,而且還是演講觀摩,探親訪友,走馬觀花,因此,對祖國的認識基本上處於非專家狀態,作為學者企業家,“中年途暮”,在中國從零做起不太現實,成功的機會自然大打折扣,因為沒有積累足夠的關係人脈和市場資源,乃“英雄無用武之地”。
瞧一瞧大名鼎鼎的郎鹹平教授,如今已經號稱中國中小民營企業的“教父”。
可曾知道,人家郎教授早在1997年(根據網絡記載)就“出逃”美國,而且不返原住地台灣,義無反顧地一路直奔中國大陸和香港,至今已在中港兩地打拚了 12年,可以想象,他不知經曆過多少起伏和挫折,但郎某人從不言敗,最終打下一片江山,囤積了豐厚的資源,如今正是耕耘的季節。
我的諸多早期“海歸”的朋友,基本上也是如此,失敗的多是在中國折騰幾年,看似不妙即打道回府另起爐灶,如今成就一般,而成功者多已聲名顯赫,早已成為領域掌門人和中國與世界特別是中美之間的橋梁,令人“嫉妒”不已。
本土的精英們自然更不用說了,中國地大物博的資源原本就應該屬於至始至終地奮鬥在那裏的他們,對他們如今的遊刃有餘豪情萬丈,我沒有絲毫地嫉妒,隻有由衷地欽佩。
要想“投機式”地切入從不耕耘的地盤,顯然並非易事,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種空想,不過,我有充足的理由作一番嚐試。
鍛煉,通常是毅力的體現,而酷愛健身的我,十年來風雨無阻,從不間斷,自然精力無限,“放棄”不屬於我,我崇尚“不言敗”。
在漢字裏,危機(Crisis)表征危險(Danger)和機遇(Opportunity),外國人對危機的理解大都耳熟能祥,不亞於創造危機二字的炎黃子孫。
百年一遇的危機正在孕育百年不遇的契機。
我的新書《劍指華爾街: 中國在行動》與時俱進,即將由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在全國發行。
從全方位的信息便知,機械工業出版社(機工社)是中國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出版巨人,嚴謹務實,大作不斷,但稍顯保守,所以,我還不得不將本書中不少尖銳和敏感的部分大加刪除。
這本書注重可操作戰略行動,期盼以獨創的“華爾街文學”感染世人,迎接挑戰!
因為21世紀是一個充滿危機孕育契機的世紀,是一個全球化價值體係不斷解構和重構的世紀。
這個世紀不屑空談,崇尚“做”,或行動,特別是戰略行動。
於是,機會來了,機工社的編輯朋友們建議我通過網絡博客“竄紅”,以獨特的犀利、質量、新穎和筆鋒製造早期“氣場”,脫穎而出。
我呢,早已是極高效率的“矽穀人”,毫不含糊,步步緊跟。
從在博客上發出第一篇文章到今天,僅僅5天時間,在“天涯博客”上已有2500多人次閱讀或者遊覽了我的博文。
太棒了,網絡博客的力量太偉大了!
Fellow friends, I am not going to disappoint you guys!
博友們,我不會使你們失望!
我隻對可操作可運用的東西感興趣,不欣賞純學術的紙上談兵的沒完沒了的爭辯,當然也不與之針鋒相對。
學術界乃是非之地,各自為陣,誰也說服不了誰,不同的見解可以理解成是對那些含辛茹苦辛勤追求的學者們的“崇高勞動”的當頭棒喝和否定,因此,學者們都會誓死捍衛自己的思想和尊嚴。
聰明的人,犯不上和學者們鬥氣。
況且,學術思想的傳播非常有限,專業性太強,看不懂的人太多了,結果是不如不看。
我雖然是金融管理學博士,高科技風險投資合夥人、資深產業分析師和名校的商學院客座教授,但直白一點,說我精通金融衍生模型也是“騙人”的。
大家都知道什麽是經濟? 什麽是商學? 有誰能準確地道出其差別?
在美國,學經濟的偏向宏觀、微觀、計量理論和政策,實用性很差,就業一直嚴峻,而學商學的,即實際操作,包括會計、財務、市場、管理,幾乎麵向所有的就業市場。
一般而言,學經濟的工資平均隻有學商學的一半。
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差別,就業市場太客觀了,沒有偏見。
我從小喜愛文學詩畫,迷戀用普世語言為普世讀者講述“讀的懂”的故事。
我獨創的華爾街文學,致力於在用文學的語言將次貸、金融、經濟、科技和社會等諸多危機娓娓道來,使你像看電影一樣能夠瞬間理解個大概。
道理嘛,很簡單,不論是金融危機還是經濟危機,危機都是與每一位地球人息息相關的大事,都是所有具有國際觀的思想者和行動者對現代知識經濟“著手成春”的渴望,而絕不是學者的特權和專利。
這是我建立博客的初衷,也一定是你的期待。
我的博文將是原創的,主要涉及海內外金融、戰略、時政、文學和藝術。
當然,隻要有意義,也是包羅萬象,無所不談。
So, 所以,敬請朋友留意我的博客,我呢,一定不時帶給你海闊天空自由馳騁不轉彎抹角的驚喜。
I promise. 我保證!
If you "compare" with China, see the difference, in terms of cell phones, short messaging, and blogs, more than business-wise, but life and fun too.
至於說Blog在美國,check out facebook or myspace 就知道了。
A wish to meet in future is a hope. Keep that in mind to stay driven up each other, we will see much bright sunshine leading to an interesting human path.
The following is a Chinese blog that I built last month equivalent to Wenxuecity here. When in China, the blog should be kept in busy module.
http://blog.ifeng.com/index.php?action=home&uid=2050792
I lived in the bay area from 1997 to 2007, good ten years.. Now I am in Vegas... Wish we'd meet and talk someday. i know very little about Economics/Finance, but always have strong interest in this field.... keep up your good work..
Thanks for not being bored with my blogging. We can talk face-to-face further if you are in bay area.
By the way, I will leave for Japan and China on the weekend for almost two months. So, it means that blogging to be made to Wenxuecity would be very slow or even not available since China doesn't seem allow its access to the public. Hopefully, it is changing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