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稅來了不怕,咱自己消費起來!”——中國的內功

(2025-04-08 12:23:49) 下一個

特朗普把對華關稅加個遍。這一幕,咱不是沒見過。問題是,這次咱該怎麽應對?我問了一下AI老師。 

說到底,美國靠的是“壓外需”,那我們就要搞活內需。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全局性的深度調整,要從房地產到戶口,從農民到年輕人,從大城市到新區實驗場——每一環都動起來,經濟才有真正的免疫力。中國發展很快但欠賬很多,還有很多弱勢人口(農民,城市貧民)和未就業青年需要機會。能不能利用這個機會,把一些長期沒解決的問題解決一下呢?


1. 爛尾樓別浪費,讓它們卷土重來

樓市啞火,信心崩塌。大家不是沒需求,是怕買了接不完工。
我們可以借鑒意大利一歐元賣房的經驗,把全國的爛尾樓統籌進一個**“國家住房複活基金”**。

這個基金接盤“半死不活”的項目,將房子以極低的價格(甚至一元)賣給符合條件的年輕人、農民工、新市民,條件是:5年內必須裝修入住,否則收回。既救了開發商和地方財政,也讓房子回歸“住”的本義。

另外,針對兩年以上無人居住的空置房,地方政府可以依法征用,通過統一平台低價出租給大學畢業生或引才人群。這樣一來,樓市不再隻是債務的黑洞,也能重新成為消費的起點。


2. 雄安別空著,年輕人可以“白住”但不能“白混”

雄安投資8000億,不該隻是紙麵上的“未來之城”,它應該成為**“新型城市生活”的試驗田**。
建議設立“雄安青年引力計劃”:麵向高校畢業生發放兩年免費住宿+每月2000元生活補貼,吸引他們來此生活、創業、工作。

當然,不能是來“躺平”的,得與崗位掛鉤:政府、央企、科研單位提供真實就業崗位或創業空間,鼓勵“邊住邊創”“邊住邊訓”,從根上活絡雄安的經濟血液。

10萬人試點,預計財政投入不超過25億元/年,卻能帶動至少300億消費與投資外溢效應,給十萬年輕人機會, 這賬劃得來。


3. 錢別全花在美國:服務業得留住中國人的錢包

每年幾千萬中國人出國旅遊、就醫、留學,光美國就分走了我們幾千億。

我們要從三個方麵“收回”這部分消費能力:
一是打造高質量的本土替代服務。比如在北京、深圳等地設立**“國際教育港”“全球醫療穀”,吸引全球一流資源落地中國本土,讓富人願意“在國內高質量消費”。
二是設立
服務消費返還製度**:居民在教育、醫療、文旅等領域的支出超過一定額度,可以抵稅、返現或換積分,形成激勵機製。

一句話,把“中產的錢”從國外拉回國內,這是硬道理。


4. 農民不是“生產工具”,要讓他們成“資產持有者”

讓農民富起來,內循環才真正有底盤。除了提高收購價,我們還可以:

  • 推動土地經營權入股,將零碎土地集中起來,農民變“股東”,按年分紅;

  • 建立**“鄉村物流直供平台”**,讓農產品不再五手倒賣,從地頭直接送進城市家庭,增加農民收益;

  • 鼓勵農業品牌建設,推動“產地IP化”,像“褚橙”那樣,讓農民的產品也能講出故事、賣出溢價。

在適當情況下,解決土地流轉的問題,把農民和他們的土地資源都解放出來!


5. 改戶口,是時候來一場“大開放”了

如果一個人在大城市花了5年時間、交了幾萬元租金,結果連個本地小學學位都拿不到——怎麽可能願意留下消費、買房、紮根?

中國有2.9億農民工和無數“漂”在城市的青年。他們不是不想花錢,是覺得“花了也沒用”。要想把這些人變成穩定的消費者,就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放開落戶條件,尤其在非一線城市,隻要合法穩定就業,就能拿到城市戶口與配套服務;
二是打破“人戶分離”的資源錯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不再綁死在“戶籍”上,而是與實際居住掛鉤。

真正的消費,不靠刷卡靠“歸屬感”。


6. 不搞大撒幣,但可以“定向發錢”

不是不能發錢,而是要聰明地發。可以設立**“消費獎勵券”,按人均年收入分級發放,鼓勵在綠色消費、國產品牌、文化娛樂**等領域使用。

比如,每位年收入低於3萬元的居民和萬斯瞧不起的中國農民可獲得1500元綠色消費券(電動車、節能家電等)。高收入者不參與,讓轉移支付更加精準。

政府不是替大家買單,而是“引導你去消費你本該消費的東西”。


7. 讓公務員帶頭消費,用實際行動挺內需

很多地方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收入也被“緊箍”住了,但畢竟還是鐵飯碗。可以考慮適度調整機關單位的福利結構,如發放本地消費券、旅遊補貼、文化消費激勵,代替加薪,既提升公務員幸福感,也能帶動地方消費生態。

別小看這部分人群,他們是穩定收入群體,是消費信心的風向標。讓他們敢花錢,民間也就更有底氣了。

8. 限製“低效出國”是理性之舉

長期以來,美國是中國留學生的首選目的地,但如今這個選擇正變得投入高、風險大、回報低。根據中國教育部數據,2023年中國赴美留學生仍超過28萬人,每人每年平均支出30萬元人民幣以上,其中相當部分流向的是低排名學校、就業支持薄弱的專業
而在美國就業機會趨緊、簽證限製加劇、校園歧視頻發的現實下,在美國就業毫無希望,不少人回國後的競爭力也大打折扣。

實際上美國本科學不到什麽高科技,和我們當年帶幾百美元到美國拿獎學金讀研,再就業相比,投資回報沒法比。

我們並不反對出國留學,但應當推動“留學分級監管”對不具備明確學習規劃的“背景留學”項目不予外匯支持

特朗普的關稅是挑戰,但更是機會——讓中國從“外需慣性”中徹底清醒過來。
這一場經濟內戰,不靠唱高調,而靠一套“組合拳”:盤活樓市、重塑服務業、富農強人、放開放人、激活雄安。

中國14億人的內需市場,絕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是全球經濟格局變化中的最大王牌。

9. 別光賣貨,也要“賣人”——走出去的不隻是產品,還有人才

長久以來,中國主打“世界工廠”,輸出的是商品;而印度主打“人力工廠”,輸出的是從工程師和IT人才到清潔工的人力。

可現在,中國的工程師、醫生、製造業技師和職業教育體係已經日趨成熟,憑什麽隻能讓印度搶走這波全球數字化、人力荒帶來的紅利?

我們完全可以打一張新的“外循環”王牌:大力發展人力輸出,讓“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服務+中國人力”。

具體可以怎麽做?

  • 政府牽頭與東南亞、中東、非洲、東歐等地簽訂“人才輸出雙邊協議”,推動大量中國職業人才(如護士、焊工、電氣工程師、數控機床師傅等)在海外就業。

  • 打造“國際職業教育輸出品牌”,讓中國高職院校與目標國企業共建培訓基地,實現“出口人+技術+設備”的一體化方案。

  • 設立“出海工程師基金”,給予願意去“一帶一路”國家工作的工程師稅收優惠、子女教育補貼等激勵。

哪怕隻推動每年輸出50萬人,每人每年匯回5萬元,就能帶來2500億元的外匯收入和全球影響力。

一句話,我們可以出口半導體,也可以出口“懂芯片的人”;可以輸出電動車,也可以輸出會修車的人。迪拜的馬路不是隻有印度低端人口可以去掃。

印度走人力輸出路,我們也能走——甚至走得更快、更穩、更值, 讓他沒路可走

 

特朗普可以加稅,但我們能加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月壇老漢 回複 悄悄話 喝高了?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最後一句話,徹底否定一切,“讓別人無路可走”,這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