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對餃子的熱愛與生俱來。做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我基本是還沒學會吃飯就會吃餃子了,還沒學會走路就會擀皮了,還沒學會數數就會數餃子了,還沒學會認字就認識餃子倆字了,還沒學會背唐詩就會背帶餃子的俗語了“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餃子好吃,包餃子好玩,一家人團坐一起,邊擀邊包邊聊天,其樂融融,親情倍贈。那些抑鬱的青少年,臥軌的高中生,如果能常常和家人一起包個餃子,嘮嘮嗑,保證心情舒暢,充滿陽光。
餃子不僅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對餃子的向往還能點燃希望。莫言就是因為想過上一天三頓餃子的好日子才走上寫作的道路,才獲得了至高的獎賞。
可惜我這地道的北方人,一失足嫁了位對餃子不感冒的南方佬(尤其討厭包餃子),從此過上“餃子基本不吃,要吃基本靠買,買了基本生煎,吃完基本無感”的悲催生活。偶爾嘴饞了自己動手包個餃子,跟做賊似的。感謝二娃攜帶北方愛餃子基因降臨,LD再狠,苦啥不能苦孩子,俺借娃的名義大肆包起來。
有回二娃回家說午飯沒吃,問為啥,原來是學校特意準備的健康食品:清一色蔬菜色拉撒一把cheese,連片麵包都沒有。等到學校再次喂兔子的時候,俺準備好喂娃的飯:一盒煎餃,一碗水果,一杯清茶,一塊點心給娃送去。娃回來說好多同學share 了他的餃子(貌似學校規定不許吃別人的東西),輪值的老師對他的食物表示欣賞,他的班主任注視良久,咽著哈拉子說餃子是她的最愛,blah,blah..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等學校再喂兔子,俺就巴巴地弄了兩盒餃子,諂媚地送了一盒給班主任,本來設想的各種拒絕推托等尷尬場景一概沒發生,人老師特高興的收了,附帶感謝話一堆。俺這馬屁拍到點上,接二連三又連拍幾下。後來老師懷孕生娃,見了俺說以後要多給她娃吃餃子,因為吃餃子聰明。俺正琢磨擴大再生產,提高供應量呢,娃換了學校,俺想接著拍都沒機會了。。
得到老師權威的肯定,娃的同學啥的也常常在俺家被餃子的糖衣炮彈砸中。不過我發現,老外愛吃餃子,但更愛包子。俺姐也有切身體會。她常給俺外甥帶包子當午飯,每回帶一堆一個不剩,都給同學分了。那些同學不僅來者不拒毫無禁忌,吃多了還學會點了,有回俺姐包的胡蘿卜素餡的,那些孩子吃完不解饞,讓俺外甥捎話,下回放點肉。。熊孩子,還敢挑食。。
自打發現小孩子愛吃包子,俺這就跟開包子鋪似的,大盆大盆的麵發的象貴妃的臉,又白又軟,一碗一碗
的餡調起來,香氣四散。大娃說媽媽你可以開店了。包好送朋友朋友喜歡,喂孩子孩子解饞,上私教課給老師帶一包,幫老師解決孩子的早飯。
餃子和包子,是我們的傳統,是我們的象征。愛餃子,愛包子,不僅因為駐留於唇齒之間綿長久遠的美味, 更因為它們所傳承的古老又鮮活的文化和底蘊。尼克鬆在《不戰而勝》中說“當有一天,遙遠的古老的中國,他們的年輕人,不再相信他們的曆史傳統和民族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我們美國人不戰而勝的時候!”
讓孩子愛餃子,保護好孩子對餃子的感情,是我們這代夾縫中一代移民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跟別人不同,那就停下來,等一等,傳統文化的感知認可和激賞,需要潛移默化的熏陶和靜水深流的感染,有時還需要外界的影響和推動。
二娃他們在做一個關於chopstick的project,當所有的孩子都以會使用筷子而驕傲,中國娃怎會不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
俺會包不會擀皮兒(俺覺得這個擀皮簡直就是周伯通的雙手互博之術嘛),熊爹會,但是熊爹動一次手,俺們得聽一萬回埋汰,餃子沒吃幾個,氣都氣飽。娃隻能吃買的皮包的,還可著勁兒說好吃,俺那個慚愧啊,可憐的娃。
ding lz good effort, and fun written. I wish that you can do something to improve Chinese dishes, both in balance of nutrition , and aesthetic.
飲食也是文化
成吉思汗當年得到的是疆土,但沒有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