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在德國的曆史拾遺――二十年代至二戰結束在柏林的中國人 (圖)

(2005-04-26 01:47:35) 下一個


在一戰後德國的“黃金二十年代”裏,德國的首都柏林成為在德國的外國人聚集的主要城市,中國人也不例外。當時,許多來自富裕家庭的中國留學生到德國留學都選擇了柏林的大學,還有不少激進的中國革命青年在魏瑪共和國首都自由的政治氣氛中找到了宣揚反對帝國主義思想的理想場所。此外,還有不少中國商人和小販也來到柏林這座國際大都市淘金。至1923年,在柏林的中國大學生人數已經達到1000人。 當時,中國人選擇到德國留學,一方麵是因為德國的高通貨膨脹導致學費和生活費對於外國人來說相對便宜,更主要的則是因為德國在自然學科教育領域享有良好的聲望。因此,在柏林的大多數中國留學生選擇了柏林科技大學,一小部分人選擇了德國政治學院。由於當時中國留學生對國外了解相對欠缺,為了便於相互照應,所以他們在柏林的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居住在靠近柏林科技大學和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夏洛騰堡區。居住在夏洛騰堡區還有一個好處:由於曆史的原因,夏洛騰堡區的寡婦很多,中國學生可以從她們那裏獲得便宜的租房。 在20年代至30年代期間,柏林施勒西火車站周圍的貧民區裏還有一個中國人區,柏林人當時把它稱作“黃區”。這裏住著大約200名中國人,以海員、小商販為主,經濟狀況都很一般,主要依靠推銷從中國進口的瓷器、茶具、漆器或廉價手飾等小商品為生。這些中國人喜歡在一條名叫長街上的一家柏林老酒館裏聚會或打打麻將,在酒館的裏屋,店主還允許中國人自己做飯。酒館的牆壁上還經常張貼有寫有中國字的通知,一般是來自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消息或是翻譯過來的警察局通告。由於這裏的中國人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所以一般不懂德語,隻能說家鄉話。 1931年日本強占滿洲裏後,柏林的許多中國留學生自發組織成立了“拯救祖國協會”。當時德國政府對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盡管日本通過其在柏林的大使館多次敦促德國取締該協會,德國政府置若罔聞,始終未采取行動。希特勒上台後,采取了嚴酷的反共產主義行動,許多擁護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思想的中國人因此遭到迫害。兩名柏林的中國女學生為此被納粹政府宣布為不受歡迎的外國人而驅逐出德國,在中國人中引起轟動,但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卻因意識形態的原因沒有提出任何抗議。於是,不少中國人開始離開德國。 在此期間,柏林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一個中國學者準備同一名德國女子結婚,卻因所謂的“種族問題”未獲柏林市政府的批準,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對此提出抗議,納粹政府顧及在華的巨大利益,最終做出妥協,宣布“種族問題”並不適用象中國和日本這樣古老文明的民族。不過,隨著世界局勢的緊張以及德日兩國政治上越走越近,柏林的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撤離德國。到1937年,柏林還隻剩下不到500名中國留學生。 同一時期,施勒西火車站周圍中國人區的生活條件不斷惡化。當德國1941年同日本結成軍事和外交同盟後,中德兩國斷絕了外交關係,此後幾年裏,在柏林的大約100名中國人被德國納粹政府強迫關進了集中營。其中大多數為小商販,因為無法從中國進口到商品,謀生艱難,被迫經營非法生意。這時候,德國人同中國人的任何聯係都是不受歡迎的同,在《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婚姻法》實施後,中國人同德國人通婚也被禁止。中國人在德國的處境更加困難。至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時,在柏林的中國人減少到120名大學生和280名商人。1946年,柏林的70名婦女和她們的孩子獲得了中國國籍,柏林市政府還在夏洛騰堡區新建了一所學校,150名中國學生獲準在該校就讀。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