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澄: 批判馬克思主義“體力勞動者崇高”的錯誤觀點

(2009-03-23 09:56:43) 下一個

批判馬克思主義“體力勞動者崇高”的錯誤觀點

王澄

哈耶克在他的《 致命的錯誤。社會主義的荒謬。》一書中說,

“這種觀點在 19 世紀仍然很盛行。上個世紀在知識界很具影響力的卡萊爾鼓吹的就是‘唯有勞動崇高’,他明確指出他說的‘勞動’就是身體甚至是肌肉的勞動。他和馬克思的觀點是一樣的:唯有勞動才是財富的真正源泉。這種偏頗觀點今天已經是黯然無光了。雖然我們從人的本能出發,仍然看重人類體能和生產力的關係,但是體能在社會勞動中所起的作用確實越來越小了。就能力而言,不再意味著體力強權即是法律公理。當然,我們還需要有一些體魄強健的個體,但是他們畢竟已隻是一些日益分化的專業小團體中的一分子。唯有在個別原始性事務中,體魄強健才仍居統治地位。”(王澄:基於劉載鋒,張來舉的譯文)

Such sentiment was still vigorou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us, when Thomas Carlyle, who had great influence among the literati of the last century, preached that ‘work alone is noble’ (1909:160), he explicitly meant physical, even muscular, effort. To him, as to Karl Marx, labour was the real source of wealth. This particular sentiment may today be waning. Indeed, the connection of productivity with human physical prowess, though still valued by our instincts, plays an ever smaller role in human endeavour, wherein power now less often means physical might as legal right. Of course we can still not do without some very strong individuals, but they are becoming merely one kind of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ver smaller groups of specialists. Only among primitives do the physically strong still dominate.

( Hayek: 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8 年,第 91 到 92 頁。)

1949 年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用馬克思在 19 世紀的時代裏研究的有關 18 世紀的英國勞工狀況來處理 20 世紀的中國國情,鼓吹越沒有文化的人越革命,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放大了馬克思本人和馬克思主義的反智傾向。

今天幾乎每一個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商品從構思到消費者使用需要經過四個階段:設計,投資,生產,銷售。馬克思主義把這四個環節中的“生產階段”和生產者作為唯一的商品價值創造階段和價值創造人,這是大錯特錯了。

大家想一想,第一個是設計,為什麽文明社會要強調專利,專利就是國家和人類社會賦予智力勞動者占有“頭鍋”財富的特權,就是對體力勞動者(指生產者和山寨商品製造者)想要占有全部商品價值的否定。對於靠智力戰勝其他動物,戰勝地球,戰勝宇宙的人類來說,無論怎樣強調專利的重要性都不過分。想想看,每天是誰在坐汽車?全是不會發明汽車的人。每天是誰在用電燈照明?全是不會發明電和電燈的人。我們絕大多數人享用的是極少數人的腦力勞動成果。他們的腦力勞動成果帶我們走出了饑餓,走出了黑暗,走出了動物般蒙昧世界,走到了新的文明,難道發明家不應當占有一部分商品價值嗎?

第二個是投資。資本家是投資方,如果資本家沒有正確地理解新發明的意義,沒有仔細評估生產工藝的難度和費用,沒有認真調查消費者的欲望,那麽他的投資就可能會失敗。這就是為什麽美國每年有 98 %的專利無人問津,因為無法解決工藝問題,作出來的東西“得不償失”。資本家投資失敗的時候,你可以說他“沒好好做事”,那麽,當資本家投資成功的時候,你怎麽能夠否定其中資本家的智力勞動呢?怎麽能夠否定商品的價值中有資本家的一份呢,而且是很大的一份?

第三個是生產,就是馬克思主義說的“肌肉的運動”。

第四個是銷售,了解消費者的購物欲望,向生產和決策部門反饋,並把商品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中,銷售工作也應當占有商品價值的一部分。

為什麽哈耶克說,“體能在社會勞動中所起的作用確實越來越小了”?我們想想看,如果我們要發展機器人為我們工作,那麽在剛剛講過的四個階段中,哪個階段最容易被機器人替代?先說機器人是幹什麽的,機器人是做重複工作的。比如,日本正在研製能做飯的機器人,我就非常看好這個領域,想買它的股票。因為做飯就是在重複。比如我喜歡吃雞蛋炒西紅柿,我活了 50 多歲, 50 年來每次吃的雞蛋炒西紅柿(的工藝過程)難道不是簡單的重複嗎?四個階段中當然隻有生產階段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替代,因為生產基本上就是重複的過程。第一個階段是設計,完全是創新,不是重複,所以機器人幹不了;第二個階段是投資,資本家的腦子機器也學不了;第四個階段是銷售,人直接和人打交道才能完成銷售任務,機器人也不能替代。所以,機器和機器人替代了越來越多的人工的生產環節,人的體能在社會勞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小了。

想想我們中國,改革開放前 30 年,那些文盲“馬克思主義者”依照馬克思主義“體力勞動者是唯一的人類財富創造者”的荒謬理論,把中國的知識分子定為“臭老九”,對知識分子百般淩辱,在精神和肉體上無情打擊和摧殘。“反右派”一事到現在還不認罪並公開反省。中國知識分子好不容易活到改革開放,才被“寬大處理”,勉強歸為“工人階級的一分子”。無數血淚事實告訴我們,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的知識分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今天我們知識分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從中國趕出去。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