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博弈,求勝戰略皆在知己知彼。(對不對呢?)
怎樣知彼?詠春拳法的基本理念說:近身,動用所有感覺!
受訓練的一個階段,師兄弟對練,得連蒙上雙眼也能感知對手意念之動,應對以攻守。
道理就這麽簡單:遠處不可感知。所以,詠春教義說:“有手黐手,無手問手” — 與對手足夠近,就利用一切感知能力;遠到不可感知的時候,就近身過去。當然還要注意“貪打挨打”。
張姓弟子( Hawkins Cheung )回憶當年跟著葉問練黐手,:
“老人家總是告誡我們說:‘放鬆啊!放鬆! 不要興奮起來呀!’ 但是我就是放鬆不了:被打到的時候,很氣憤,恨不能殺了對練的兄弟。 我們看葉問師傅練粘手的時候他老人家是那麽放鬆,甚至還跟對手說著話。有時候他不置一擊卻使得對手跌出場外。 當我與師傅對練粘手時, 發現當我欲攻擊他時候我的平衡卻被他控製著,總是失去平衡,腳趾頭或者腳跟離地。他像是用我的力打我,令我的手腳被他束縛住。然而他的動作卻是那麽小,仿佛啥也沒做一樣, 沒有一點點暴力的啊! 我問他怎麽做的,他說, ‘就這樣子,’ 然後他演示那招式,哦,卻原來就是那什麽什麽我也知道的招式嘛。”
感覺與李小龍大學時代某篇作文所記很一致。
(鏈接: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01&postID=28982 )
妙哉,上善若水!夫唯不爭,故無尤啊!原某會心,舒暢地微笑。
想起前些年上學研讀組織和戰略時候,綜述文獻沿革。企業在她所熟悉的作業環境( task environment )裏,密切關注其直接競爭者們的戰略變化,而外圍最多看到本產業的供應鏈上下家,這與“有手黐手”極其相似。至於 Michael Porter 的五個力中的另外兩個,則有可能在更遠處所以在感知範圍之外:可能的替代品, 例如豆奶之於牛奶,(嗯,應該不太遠吧,可以走近看看收集信息的);還有一個是潛在入侵者的威脅,可能在早期是遠到不可感知的,例如當年數碼技術之於傳統照相。後來等到走近了,能感知了,恐怕是晚了 -- 柯達公司炸掉 Eastman 大樓的圖片,阿原在課堂上給學生們看,總是惹得那些外國孩子很悲憫地歎息: oh, that’s sad~ ! (這個其實應該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吧,阿原心想。)
很遠了,感知不到,是不是該“無手問手”呢?怎樣能做到?
照 James Thompson 1967 年的經典書裏說,一個組織或個人的戰略通常隻有兩種。一是近身環境的理性模型:什麽你都知道,所以可以完全計劃做什麽和怎麽做。另一是在已經了解熟悉的作業環境之外,你承認存在有你不知道的因素可能影響著你,還有那些影響這些未知因素的力量,不在你的已知世界裏但都存在著呢。這個就叫做“自然係統模型”,跟司馬賀先生的“有限理性”論相關聯。這種情況下,走出眼下的 comfort zone 去“無手問手”,如果你認為必需且值得,要付學費的。
遐想至此,很滿意地意識到,這不是 James March 提出的兩種組織學習方式 exploitative vs. exploratory 嘛!噢,還有 Peter Senge 的第五項修煉。
接著,咬兩口香菇素菜包子,燙,趕快喝口冰豆奶。琢磨詠春拳作為少林一脈,內外兼修的拳法,近身搏擊,原來果真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 J
近身,很重要:近身,就是兵法的短兵相接, 兩強相遇,勇者勝。 詠春教義說:“怕打終歸打,貪打終被打”,葉問的徒孫陳正信(是盧文錦的徒弟) 翻譯解釋為: “ In a state of fear (of getting hit) you will be more vulnerable because there is no confidence. Accordingly, if you are too ‘greedy’ in your attack, you will become susceptible to an opponent’s successful counter-attack. Therefore a rigorous attack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sound strategy. Without courage and patience, one’s defense can be compromised easily. ”阿原覺得真挺好的。
萬物皆有陰陽。武術裏的陰陽,是剛柔,或者說是力量與靈活性。初學乍練時候,最有體會。全力一擊,不中,則變化無招,被動挨打而反應不及。陰陽互根,“衝氣以為和”如何做到呢?答案在於速度。
詠春拳法,隻見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完全沒有太極一類的弧線動作。全力出擊,當中卻可以突然收住,同時改變方向出擊,攻敵之不備。快速,不可預測。是取勝關鍵。此拳法,剛剛說過的,必須近身,完全感知對手,預測其下一步動作。嗬嗬,勝在信息不對稱啊!
一切歸結在信息感知和預測。感知預測,使得你能夠快速應對,攻防都占先手。
兵法有雲:“ 先為不可勝 ,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且慢!武學運用上,這種感知預測的修為有高下之分,搏擊過程中的各個瞬間,信息不對稱是成立的,但在當今世界其它戰略決策中恐怕根本不存在。一個原因是雙方或多方決策者收集信息的時間肯定比搏擊瞬間要長很多,可以投入人力物力好好做功課。二是,嗨!同行業同領域,誰不知道誰呀?!
這仗咋打?隻能反詠春之道而行之:盡量別跟人家近身搏擊,創新啊,差別化啊,哦,對了,例如,好像是 2005 年吧,姓 Kim 和 Mauborgne 的兩位寫了本企業戰略書, 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 哈佛商院出版的,好像挺暢銷。
這個戰略其實簡單說說,就是別往熱鬧地方去,整點不一樣的,要是能讓老百姓喜聞樂見了,大把賺錢。你就遠遠地偷著樂吧,沒競爭哈,對!能樂多久樂多久,等那幫孫子看你日子忒好過,都拚命往你這山頭上奔,搶攤兒啊,熱鬧起來了呀,戰略就不一樣了,信息優勢也沒了,對吧?你可以“有手黐手”打詠春拳麽?也許隻是還可以憑塊頭兒大,錢口袋深,快速反應(?)攻敵不備?把他們打跑打死,繼續當老大還是有機會的。當然你也可以揮一揮衣袖,走人,再整點兒別的玩去 — 這些道理就都散見於各式版本的戰略管理書了。
2010 年 1 月 21 日,周四。晨起,早飯中看閑書偶得,胡思亂想卻也融會貫通,蓋因天下事皆殊途而同歸啊~!樂而記之。
續:與友人聊戰爭。
友:現代戰爭,人與人越來越遠,,依賴高科技,衛星啊啥的,忽略近戰,是失敗原因之一。
待到需要近戰,有不是誰都敢滴。林彪元帥有言:“人的因素第一”,很正確。
原:千裏眼,順風耳,現代科技,不必走近,也能收集信息呀,就連那 google earth ,都 …
友 : 不是說,要知道哦荔枝的味道哦 必須得嚐一嚐嘛!
遠距離情報和作戰,不夠。原因有三:
1 ,因其間接,易被劫獲。
2 ,因其間接,也有誤差。
3 ,最要緊的,戰爭最後要登陸,要近距離控製,還是得要落實到人頭,人心,要直麵人與人性。
原 : 高度同意!特別是最後一點,真棒! 想想美國大兵在伊拉克,當年狂轟濫炸易,如今泥足深陷難自拔。。。
友:大兵壓境隻是虛張,最後要靠短兵相接,逐村逐屯逐人地搞定。
原:是啊,總不能把土著都炸死殺光了事吧?!嗯,想到了毛的《論持久戰》。。。那麽早,他就堅信中華民族不可戰勝,他對組織人民有信心。
中國人一旦有不屈服的精氣神,地道戰,地雷戰,再加上咱人多。。。
友:毛深諳此道。毛講近戰與此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俺看得不夠多,待有空仔細研究一下。
友:最著名的近戰之極端故事,是孫悟空鑽近鐵扇公主肚肚裏,拳打腳踢之。那是最有效的一個戰例。
原:哈哈,間諜,李克農。。。
友:間碟是近戰,沒錯, 特殊的近戰,間諜戰士必備最強之意誌,你看過《潛伏》。 但是,戰爭製勝是要靠好多這樣的間諜啊,比如小腳偵緝隊們,連你家昨晚吃啥,她們都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