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譜新曲 ——訪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主任王寧教授
文華(大華筆會會員)/ 溫哥華
卑詩中樂團十五周年秋季音樂會上,壓軸大合奏《媯川古韻》引
起轟動。我在樂團指揮卓訥仕先生家裏,很高興見到了作曲家王寧教
授。
《媯川古韻》寫於2001年,2003年首演於台北,2004年再公演
於北京,今次屬國外首演。聽過此曲的朋友普遍反映,該作品具有前
所未聞的新意,已超越了一般中國民族樂曲的傳統格局,給人眼前一
亮的驚喜。
王教授說當年北京有一音樂活動,他應邀參加到北京周圍采風汲
取創作素材。就在觀看河北延慶一帶的媯川文化遺跡時,發思古之幽
思,激發了寫作靈感。這都是曆史傳說和古代神話,舜的女兒叫“媯”
。所以第一樂章《媯河神女》仿佛映現了神女的水中倒影,先以簫
領奏,樂隊幽雅地以和聲音色配托,再轉以琵琶變換領奏,此起彼伏
增加樂隊各聲部的傾訴性。尾部女聲合唱的出現,讓描繪神女的仙境
更顯飄逸迷人。最後用灌水的高腳杯發出的奇特音響,完全是唯美的
寫法。
第二樂章《古崖民居》寫千古之迷。王教授介紹說,在山上有好
幾層樓高的崖居,居高臨下根本攻不進去。螞蟻洞似地排列,灶台火
坑等全人工雕鑿出來一般,原來隻見一些洞穴,現呈橫切麵全看清楚
了內含真麵目,那一米八左右高度的房間等,叫人歎為觀止。音樂以
河北民歌素材作精化,隻用Re 、La 、Do 三個音為主題,在四度以
內變奏發展,強調其古樸原始又純潔的特點。中間用鵝卵石作編外樂
器很為特別。
第三樂章《阪泉金鼓》專寫戰爭場麵。古傳這裏曾發生過炎黃大
戰,打擊樂最擅長表現戰爭對峙。於是震撼人心的鼓聲、氣勢逼人的
磨釵邊聲,更有大部分觀眾首次看到的三支喇嘛號吹出渾厚催人之聲
,調動各音素上“戰場” 。其中不斷加入人聲的呐喊,推向高潮。最
後哈哈哈哈一片笑聲,舍用強結束,顯示作者主題宗旨為非暴力,除了
合唱隊,樂隊也加入發出笑聲,更說明曆史上所謂爭奪呈強,一切“盡
付談笑中” 。
作曲家獨具匠心,除音樂語言新穎外,為充分表達樂曲效果,表
現手法上也追求新特。人聲合唱雖無歌詞但已成樂隊的另一“聲部” ,
大喇嘛號、高腳杯、鵝卵石、帆布等特殊樂器的出現,更添樂曲的神
奇古雅色彩。高腳杯內水的高度有講究,手磨杯口的速度與力度很考人
,用柔力加慢速才會響。西方很在意那種聲音,有通靈一說,與那寫神
寫鬼的正好對上號了。聽說就算喇嘛號沒現成的,有隊員自告奮勇出錢
出力自製,結果前後做了五個成功了三個。
由《媯川古韻》創作的成功,讓我聯想到傳統中國民樂的真正出路
和將來方向何在?不能一提民樂就硬塞給你《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
、《十麵埋伏》吧?年青聽眾民樂愛好者如何後繼有人?王寧教授這樣
解說的,應源於傳統,又高於傳統。中國民間音樂做素材,結合西方音
樂技術,完全可以做到天衣無逢的,讓人一聽就是純中國韻味。那王寧
教授在這方麵成功的秘訣是什麽呢?
原來,他出身在哈爾濱的一個文藝家庭,父母都是東北魯藝那一撥人,
父親是編劇導演,母親從事舞台美術,姐姐幹繪畫。從小受中國戲曲熏陶
,地方民歌小調再熟悉不過了。文革插隊,1975年考入黑龍江省藝校,原
學低聲提琴的,畢業後因借某劇團的樂器要還,一時沒如此貴重樂器可用,
閑置後誤打誤撞幫忙搞配器,邊找書看邊練習寫。考入沈陽音樂學院作曲
係才接受正規訓練,畢業後分進哈爾濱歌劇院專職作曲。1985年考上中央
音樂學院作曲係研究生班,1987年任教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至今。2000年
再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隨吳祖強教授攻讀作曲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論
文《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源流與發展》,獲業界高度評價。45歲就當上了
作曲係主任,他編寫的《管弦樂隊基礎教程》,是中國第一部國人自己編著
的管弦樂配器法教材,被評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對中國民間音樂,他主張傳統的東西就要原汁原味的全方位保留,不
能亂改。廣東梅州有一國家級博物館,用以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
歌” 的 。他去采風時發現某山歌大師大肆擅改地道山歌,任意發揮添加
新元素,叫人吃驚!他感歎,原生態的精華不能改動,這是曆史。我想就
跟紫砂茶壺一樣吧,除去汙垢精心打扮後便失去價值了。王教授說他也不
是一開始就重視民間音樂的,大學本科畢業後參加東北民間音樂搜集時,
豁然開朗一下子喜歡上了,然後慢慢自我“補課” ,誰知一發不可收了。
他告訴我,國內有一可怕現象,搶救民歌方法是將原始錄音記錄成樂譜,
大功告成後反將錄音消毀了。這是本末倒置,有的是無法記譜的,三拍還
是四拍,小節線劃哪?
當今的作曲係主任兼教授好不好當?他說太不夠時間用了,每周教大
課小班外,行政類開會、各種活動評委、內外交流互訪······實在沒時間
寫曲,一部歌劇要耗整整一年,還有影視作品等,欠的“債” 太多了,所
以逢寒暑長假,數他最忙要趕著寫曲。但好在目前業界氛圍輕鬆多了,業餘
創作受提倡,以前還得向單位交管理費呢。他當係主任的創舉包括幫本科
畢業生開作品音樂會,這讓學生深受感動,激發學習熱情。五年製本科每
年收20多名學生,學成後前途光明與否?王教授聳一聳肩說,因各專業團
體已不養創作組,作曲家都屬個體戶了,各自找人訂創作合同賣作品。因
而本科生最好續讀碩士,再讀博士,才有利找工作。他說,係辦公室要聘
一名秘書,誰知近百人應征,其中近40人有博士學位。聽得我真有點糊塗
了。
如此繁重的教學與創作任務,身體吃得消嗎?不用擔心,高大偉岸的
王教授原來是位體育健將,遊泳、球類無一不精。滑雪更屬高級道,而且
是買教學書籍自學成才的。有強壯的體魄,怪不得他精力那麽充沛呢!
十月初一送寒衣
郭梅(大華筆會會員)/ 杭州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名燒衣節、十月朝、冥陰節、重陰節,和三月清明、七月中元並稱三大鬼節。在這一天,要為先人燒送寒衣,以表懷念和關心——中國人講究“事死如事生”,十月天氣冷了,陽間的人換季穿上了厚衣服,自然也要給陰間的親人送寒衣——一般是五色紙做的衣物,還有冥幣和紙紮的宅院房舍等。考究些的,還要把這些東西打包,寫上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姓名和輩分關係等,每位先祖各一份,就像我們現在寄郵包或者發快遞似的。然後,帶到墓地去焚化或者晚上在家門口燒給死者。而且,還要燒得幹淨徹底,不留片角。因為人們相信如果燒得不徹底,先人就不能享用這些財物,自己的心意就白費了——其實,就是要求燒得認真,心意虔誠,表示對先祖的尊重吧。宋人孟元老在其《東京夢華錄》裏說:“城市內外,於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緞,以備十月朔日獻燒。”可見十月初一送寒衣的做法至少在北宋已很普遍。清代無名氏詩雲:“寒衣好向孟冬燒,門外飛灰到遠郊。一串紙錢分送處,九原尚可認封包。”正是民間燒寒衣習俗的實錄。清人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則如是記載:“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於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而如今給先人燒紙糊的豪宅名車甚至“二奶”的做法,其實與古人的思維如出一轍。
據說,寒衣節起源於眾所周知的孟薑女萬裏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的故事,也有的地方傳說其始作俑者是東漢蔡倫的大嫂慧娘——慧娘慫恿丈夫和蔡倫一樣造紙,可蔡倫的哥哥技術不過關,造出來的都是劣質紙。為了挽回損失,慧娘裝神弄鬼,編造了自己死後在陰間收到丈夫燒給她可以作為硬通貨使用的紙,得以買通閻王回到人間的故事,成功地推銷了自己家的劣質紙。由於她“還陽”是
送寒衣的時候,為了確保自家的祖先能夠享用寒衣等物,不被孤魂野鬼搶去,人們還要在十字通衢燒化五色紙,表示救濟無人祭祀的絕戶亡魂,可見思慮之周到。而且,如果要遷墳,往往也在這一天進行。為父母守孝三年的孝子也在
有意思的是,在寒衣節,不僅死者穿上了禦寒衣,生者也要進行象征過冬天的活動——即使這一天還不夠冷不必穿棉襖,主婦們也要拿出早就準備好的棉衣,讓丈夫兒女試穿。而男人們則要檢查、修理火爐和煙囪,並試火取暖,為過冬做好準備。
短信時代
楊光(大華筆會會員)/ 銀川
苟齊說得直言不諱,文G聽得心裏格外不舒服。
文G壓住心裏的不快,極盡柔和地說:這話先放著,等卓詩上班以後再說吧,你說好嗎?
苟齊勝券在握地應道:我聽你的,你不會讓我失望!
二人說著話時,苟齊接聽了一個打來的電話,接聽後他神色大變。
電話是雅晶的女兒打來的,她說打媽媽手機不開,打爸爸手機不通,爸爸好多天都沒回家,昨天中秋也沒回家,她哭著問苟齊,媽媽是否在加班,或是去了哪裏?苟齊說,媽媽到外麵辦點事,要晚點才能回去。他要孩子吃點點心,抓緊完成家庭作業,不要擔心媽媽。
文G看看表,時間已經超出下班一小時了。
苟齊也看看表,忙說:哦對不起文G,我請你吃飯。
文G說:飯不急,還是想法聯係邊姐吧。
(八十)
三D在賀孔卓詩結婚這天的下午,向公司遞交了辭職報告。小K小E苦勸他改變主意,他說,我去意已決,再說覆水難收,反悔也不是我的性格!
這是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是他自己對自己已有實力的充滿信念的一個決定。在這個決定付諸實施之前,他連自己離開公司到哪兒去住都沒有考慮。
小K說:光急著要走呢,住的窩窩子鬧好了沒有?
三D說:沒有,還沒想呢!
小E說: 考不上咋辦呢?
三D說:沒這一說,我不上班了,集中時間突擊,來個刺刀見紅!
小K說:你是肚子有貨呢,闖就闖闖!俺都學了個二百五、半吊子,不頂!
小E說:俺是想都白想,闖是白闖!要不的話俺就陪陪你。這biao 子娃娃的氣可是不好受呢,你這一走,算是擺脫了!
三D說:說歸說,明天先幫我打聽租個房子,揀最便宜的,自行車棚我都住。
三個人閑話不斷,話中總要說到文G。小K小E問三D,文G會支持嗎?
三D說:我做的就是她希望的!
恁麽自信?
不信打個賭!
打就打!
三D說:一言為定,如果我贏了,房子你們給我找。輸了,我請你們兩頓啤酒!現在我發短信給文G,隻字不提辭職的事,你們看文G怎麽說!
三D在書裏找到一首詩,小K小E看過,然後發給了文G。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