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時運、家運與人運
――仲春祖籍行紀事與感懷
昭隱 (大華筆會會員)
(三)
安是清末某總督的孫女,聰穎美麗,四歲識字讀書習畫,是大家族中長輩們喜愛的掌上明珠。中學階段她受中共地下黨影響,辦抗日讀書會、宣傳隊等,到敵後宣傳抗日,其間與族中同齡子弟欲奔赴延安,中途她和另一表親被家中追回。後來在家族壓力下,嫁給了在國防部二廳任職的丈夫。49年紛亂之中,“如果她當時稍有私心,多為自己的前途考慮,登機隨夫而行,那將是另一番人生。”以她的才智美貌,身世教養,作為國軍
再往前敘,日本的入侵也大大改寫了家族各成員的命運。太史第大宅那近兩百年曆史的高屋廣宇,大部份在日機轟炸下化為灰燼,“烽火遍神州,殘缺金甌,傷亡離亂幾時休?昔日繁華今瓦礫,廬舍墟坵。莫負少年頭,素誌當酬;同心共挽此狂流。收拾河山與故國,賴我同疇。”這位激揚文字,慷慨赴死的先輩,早年入讀預備留美學堂,後考入黃埔六期,身為國民政府青年才俊,軍統少將,在淞滬、南京相繼淪陷後,他率隊潛伏鋤奸,多次發送重要情報,然而卻不幸被汪偽特務捕殺,犧牲時幼女年僅兩歲。英烈的侄女慧(她八歲喪父,由這位二叔領養)今年已近九十,臥病在床,且訴且泣。一位為抗日而犧牲的義士,直到近年,才得到相關方麵“應該客觀評價抗戰期間為國捐軀的國民黨將領”的結論。
家鄉是四戰之地,清亡以後的歲月,多數是戰亂。軍閥、土匪、共軍、國軍、日軍、民團、保安隊、還鄉團,輪番在這塊土地上演一幕幕生動精彩的曆史話劇。往往一門之中,既有紅軍烈士、地下黨骨幹、遊擊隊指揮員,也有國軍將領、還鄉團頭頭,甚至還有一位土匪。但整個家族中,沒有出過一個漢奸。
八九日記數則
客人
(三)
X 月X 日 星期X 晴
也真是怪了,每年這時候常常刮大風,飛沙走石,今年到現在都沒怎麽刮,或許是為了方便學生們上街遊行吧?!
自從那天開始遊行以來,學生們都不來上課了,老師們也都不知幹什麽去了,樓裏整天冷冷清清,看不見幾個人,連書記們也都幾天不見了。聽說校長也躲起來了。隻有係主
下午在係辦,碰見德軍和XX 室的老胡,聊了幾句。我說現在學生們占了天安門廣場搞靜坐絕食,政府又不肯讓步,連戈爾巴喬夫來了也沒法舉行歡迎儀式,全國許多城市的學生又都在支持北京,這樣僵持下去,最後可能會實行軍管。老胡有點不信。後來XX室的老左進來了,老胡就去問他,結果他也覺得有可能。
我覺得政府不會鬆口。原因至少有兩個。一是學生背後可能有複雜的背景(包括國內、國外)。從以往的經驗看,中央從來不是鐵板一塊,更何況還擔心是不是有外國勢力插手呢。第二,就算沒有上述問題,這也是千裏長堤與蟻穴的關係,政府會覺得一穴不守,會全堤崩潰。而學生現在也是騎上虎背,欲下不能。中央要解決問題,最後也就隻剩下軍管這一途了。
X 月X 日 星期 X 陰
今天看了中央台轉播的李鵬總理和絕食學生代表的對話。我對雙方都不滿意。這本應該是個轉折的機會,可學生有些咄咄逼人,政府則是顧左右而言他。李鵬的態度也很惡劣,沒有一國總理的風度。這樣怎麽能談得攏?我想要是周總理一定不會是這個樣子。
任何談判,如果雙方的條件都沒有任何彈性,這個談判注定會失敗。這次學生的所謂條件,其實就是最後通牒。學生大概以為挾全國民意支持和絕食學生為後盾,高舉反貪腐、爭民主的大旗,政府隻有認錯服輸。而政府看來也沒準備稍具彈性的第二方案,可能以為憑著位高權重的總理就可以讓學生就範。可是現在是什麽年代了,而且李鵬也沒有那種權威和影響力,否則也不會鬧到現在這種地步。現在雙方談崩了,接下來形勢會怎樣發展,我們小老百姓也隻能等著看了。
父親的“故事經”
□惠遠飛
父親是個故事迷,因為在我們看來,他有講不完的故事。
父親生於解放前,小時候家裏窮,沒有讀到多少書,但父親特別愛看戲。那時候,家鄉鎮上隻要來了戲班子唱戲或有人說書,父親總會削尖腦袋紮進人堆裏看戲,因此忘了自己撿牛糞、打豬草的任務,為此沒少挨爺爺的罵。但仍然絲毫沒有削弱父親看戲和聽說書的熱情,這也就有了後來我們時聽時新百聽不厭的故事了。
父親的故事很雜,大多來自他少年時代聽過的評書和看過的大戲。夏夜,涼風習習,我們都會搬了小板凳,安靜地坐在月色皎潔的院子裏聽父親講故事。“西遊”、“說嶽”、“楊家將”、“水滸”等等,父親講的很投入,我們也聽得津津有味。父親講著講著,還會清清嗓子,唱上一兩句,年少的我們聽講故事的興趣就更濃了。
記得有一次父親講“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還專門用毛竹削製的竹筒,一節一節的,中間用線串起來,又用一截粗鐵線做成了金箍棒,一個孫悟空的模型出來了。孫悟空手執金箍棒的樣子頗有幾分神似,更神的是父親把模型安放在木板桌上,把線從木板縫隙中放下去邊講邊用力拉緊或放鬆線繩,一個能活動的降妖除魔的孫悟空形象就更加栩栩如生了。這件玩具曾讓小時候的我多年來愛不釋手。
父親經常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收購山貨。出門一趟需要半月,每次回家,父親總會把出門的經曆講給我們聽:他如何躲過泥石流和山洪,如何躲避山裏的動物,如何和山裏的朋友比賽喝酒……。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從父親嘴裏講出,卻又平添了一些扣人心弦的過程和頗具戲劇性的傳奇,每每讓我和哥哥、姐姐都覺得趣味無窮。
雖然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八年多了,哥哥、姐姐和我都已經成為人父和人母了,但父親的故事及他講故事的情態恍若昨日。父親的故事也將繼續流傳下去,積澱成為一個家族厚重的文化、曆史和優良的傳統。
【作者簡介】:
惠遠飛,湖北十堰人,現旅居廣東。詩歌、散文、小說散見《青春》、《芳草》、《熱風》、《作家報》等多家報刊。作品、傳略入選多種辭書、選集。著有詩集《流浪的衣裳》。詩集《一個人的心靈史》、散文集《大地行走》即將同時出版。
久違的春
鄭景琛
近日,延雪平的天氣開始持續的好起來。每日早晨睜眼之後,看見牆上那一縷淺金色的光線,心裏就頓時亮起來了。是的,瑞典那漫長灰暗並將憂鬱綿延進心裏的冬日終於像是走了。在三月的下旬,太陽不再低低的掛在比地平線稍微高一點的地方了,天空不再那樣厚厚的堆著淺灰色的雲了,街上的行人也不再稀稀落落少的可憐了……這樣的時候,你明白,一定是春天來了。
平日裏我們常說,春天來了,聞得到泥土和植物發芽的味道。然而今天有人對我說,現在的空氣裏還聞得到水泥石灰的味道。冬天的時候,所有的建築都凍住了。所以當天氣暖起來的時候,這些水泥石灰的味道就跟著萬物一起蘇醒飄散出來了。我仔細用力的聞了聞,好像真的可以聞到這些有點親切、不容易被察覺出的味道。原來,哪怕是那細小的石灰粒子也因為春天的來臨而舞動起來了。
當春天的陽光擁抱著延雪平的每個角落時,這個在冬日裏失掉了顏色的小城頓時又絢爛起來。韋恩湖的澄澈碧藍,街心花園的盎然綠意,教堂的古樸磚紅以及市政廳大樓的淺鵝黃色調都是讓人過目不忘的色彩。家門口那條街轉角的咖啡館露天座位坐滿了人,連憨厚的拉布拉多犬也跟著主人一起出來喝咖啡曬太陽了。某個瑞典女孩甚至穿起了紫紅色的無袖短衫,白皙的皮膚閃出年輕的光芒。不經意間看見遠處那一排隨著地勢錯落有致的小木屋,陽光安寧的灑落在屋頂,一片溫暖的幸福。眼前的延雪平,我隻想用漂亮這個再普通不過的詞來形容。這種漂亮極具親和力地牽引著你,讓你想停下腳步,仔細品味這些久違的欣喜。
此刻,夜晚的風輕輕的吹進來,台燈柔和的光線把這小房間照的很有家的感覺。二樓天台上第一次傳來音樂和年輕人談笑的聲音。春天來了,人們開始享受露天派對的狂歡,我也開始了對未知旅途的無限向往。
臘 梅 記 事
徐少康
我曾經有過一株臘梅,雖然它並不是生長在我自己的園地裏的花木。
二十六年前,我下放到一個偏遠的山區,那時我正值少年,原來的美麗理想一下子遭到破滅,心裏頭滿是迷茫和失落。有一年的冬天,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裏我獨自一人走到村口邊的一條小路上,發現在一株高大的冬青樹下有一株梅花,它的幹隻有小孩的胳膊粗,修長柔細的枝條上還沒有長出一片像樣的葉子,就像我當時的生活一樣寒傖,但就在這樣的枝條上,卻開著星星點點的臘黃色的花朵,小小的薄薄的五瓣,在風雪中十分精神。在那樣苦寒的季節,在那個隻有風雪的肆虐的枯寂的山野間,它開得那麽精彩,似乎它的生命裏有一種等待,一種預示。至於它這預示與等待是什麽,我當時是無法深入品味得到的,隻是覺得我與這梅花之間似乎存在一種默契和溝通。於是每當嚴寒的早晨或風雪的黃昏,我總要走到這株臘梅旁,望著雪花紛飛的村口,望著一片白雪的遠山。就這樣一年一年,它伴著我結束了青少年時期的生活。
1979年10月,我接到回城的通知,當時心情很是興奮,通夜打點行裝準備立刻離開這個貧困僻遠的山區,就忘了去看一看這株梅花,雖然它當時還沒有到開花的季節。回城後最初的幾年我忙於“電大”學習和成家,也就沒有時間想起它。但隨著日子的流逝,我又逐漸懷念起這株梅花和那些在村口守望的日子,而直到思想解放運動的第五個年頭,我才終於將它寫成一篇題名為《梅》的散文詩,發表在《南昌晚報》上,隨後又將當時的那種迷茫和失落陸續寫成《種子》、《冀望》等,發表在《星火》上。我想,我是可以向它告別,真正可以將它忘卻的了。
前幾天翻書,偶然看到一則關於梅花的資料,知道那株梅花便是臘梅,是真正意義上的“梅”,但又是一種普通的平常的梅種,我又忽然牽掛起它,同時明白了人生中有些平常的事物隻要與你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日子,你是無法將它忘懷,而且還會愈來愈覺得珍貴的。
¾¾挖 野 菜
齊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