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論死亡>

(2016-12-15 13:55:08) 下一個

<談論死亡>

 

人一生下來一個根本的目標與任務就是一天天一步步走向死亡;日子過得快的就叫"快活",慢的就叫"難過",反正都要過,過到死亡。

 

我記得我開始認識到人是要死亡的大概是我三,四歲的時候(不知道其他的孩子是什麽時候)。那時候我們住在浙江鄉下,寧波,鎮海,大石契鎮,上張家埠的我們的張家大宅裏;這個大宅有圍牆圍起來,裏麵分前後二個天井,又分東西廂,前天井是主樓,有上下二層,前麵有個大園子,園子東麵種有果樹。所以我們家是當地大戶,解放後被評為"地主",又由於這是我祖父在上海開木材行賺錢在鄉下建造的房屋,所以在地主裏麵又被評為"工商兼地主"

 

我記得那是個夏天的晚上,我與我五哥睡在樓上的過道裏;天熱,睡不著,夜深人靜,我突然想到人是要死的,感到非常淒涼;我五哥比我大四歲,他好像沒有這麽多心心思,躺在我邊上呼呼大睡。我就想:人是要死的,兄弟很可親,不容易,讓我給他做點好事吧,我就坐起來拿我們鄉下的莆扇給他扇扇子,讓他涼快涼快,因為他是個小胖子,睡得一身是汗。

 

從這以後我不斷的會想到人是要死的,人一死什麽都沒有了,心就往下沉,像進入一個巨大不見底的黑洞,半夜裏會大叫驚醒,有好幾次著實幹擾了我的同房人。

 

這種情況持續到四十歲左右。

 

我對死亡概念的改變是在伊拉克。

 

在伊拉克工作時工地周圍沒有城市與什麽娛樂設施,休假日大家互相串門。到我這裏來串門的是個約旦老工程師,他是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的建築工程師,是個接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人。為了他的來訪我著實作了準備,就是送他什麽見麵禮比較好?結果我找到一張新年賀卡,畫的是"老壽星",我認為比較適合他這樣年齡的人。他接了這個禮物當然問我這是什麽意思?我說這是老壽星,意思祝他長壽,那知道他不知好歹,馬上一口回絕。他說:"我不要長壽。一個人如果喪失了工作能力特別是生活自理的能力,他也已經不能享受生活,他就應該死了。所以長壽不是目的。"他的這篇宏論讓我至今印象很深,也徹底顛覆了我原有的人生觀。是啊,長壽不是目的,能健康的活著,能工作,能享受生活,至少生活能自理才是目的。所以我這個人也非常不願意人家伺候我。我能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也隻有自己做才放心。一旦有人伺候我,就想難道我已經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了?

 

接著也是在伊拉克,我看了部營地中流傳的美國錄像帶,是專門描述"安樂死"的,給我印象很深刻。這種安樂死堪稱是一種享受:受死者被迎入一個豪華的大廳,喝下藥酒,然後被安排仰麵躺在一個豪華的大台上,周圍鋪滿鮮花,他仰望著天花板上如流水似的幻燈影畫,聽著音樂,慢慢藥性發作平靜去世。而畫麵與音樂都可以由自己預先選定的;當事人選擇他曾經到過的山山水水,音樂則是貝多芬的第九英雄交響曲!死得多有氣派與自尊!當然,如果真有這樣的安排,這花費也肯定是不菲的。但是與其死了不能帶走,還不如就這樣豪華一趟!

 

再後來,有個假期德國老板發了善心認為應該給我們這些中國勞工放假休息,開車帶我們去參觀<巴比倫空中花園>。旅遊大巴從我們營地(伊拉克西部哈迪沙)開出撓過巴格達往東開去,大概要四,五個小時,一路上都是沙漠,非常荒涼,不是一般的荒涼,這個時候我突然想到人虧得是要死的,如果人不死,就這樣無限製的永遠活下去,這日子該怎麽過?這才可怕呢!我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我想與周圍極其荒涼的沙漠環境有關,這是一種特殊的沙漠效應與心理反映。

 

這以後在我後半生的奮鬥中,我常常在各個環境中遇到過山窮水盡的處境,幾次想自殺。我對生命就不是那麽眷戀,對死亡的恐懼漸漸減輕,我想這也是我這個人膽子比較大的原因,因為我不怕死,如果不是我自己找死的話。

 

我這種對死亡概念的改變也包括我對死亡的不少顧慮漸漸解除。譬如:

一。"人死了什麽都沒有了";是啊,但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前也是什麽都沒有啊,從無而來,又回歸於無,天經地義,我們並不"吃虧"!不管活長活短,還是應該感謝老天讓我們在人世中活過;反正都應該是""了的。

 

二。人間並不美好,不值得這麽留戀。回想起來一個人一生有多少好日子?無窮無盡的憂慮與煩惱,就像曹操說的:"人生幾何?去日苦多!"死亡,其實是一種解脫。

其實對每個怕死的人都可以問他們這麽個問題:"你既然怕死,讓你人生重新來一道你願意嗎?"我想絕大多數人不會願意,因為有許多事情都是想起來後怕;許多一生順利的人,一旦受挫,往往立即選擇自殺,就是不願意生活再往回走。人是往上容易往下就難啊!其實在現實世界中,在許許多多人怕死的同時,有許許多多人就是怕不能死或不得好死;所有雙規也好,抓起來坐牢也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不讓你死;人對人最大的懲罰就是"生不如死"而並不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所以所有可以死的人都應該感謝這種死的"自由""權利"

許許多多人到了老年與晚年,如果沒有優越的經濟基礎與物質條件,包括沒有人照顧與伺候,孤孤單單,貧病交迫,對他們來說多活多受辱,活著有啥意思?真不如死了的好。仔細看過去,人類與人間是這樣的醜惡,有什麽可以這樣留戀的!

三。我想自然死亡的瞬間應該不是很難過的,因為那個時候,身體裏麵的氣壓與血壓都漸漸消失,身上應該是一種徹底的無壓力下的輕鬆與放鬆狀態, 所以人稱死亡為"極樂世界",也不是沒有道理。

人死了以後究竟去了哪裏?這是所有人類關心的核心,也是各個宗教理論的核心。過去唐僧西天取經,高憎們圍繞著這個核心的講道,互相取經(事實上是辯論),大概也是為了完善這個解釋,但都不能十全十美。在這方麵佛教略勝一籌,因為佛教通過轉世的解釋把它"園滿"了過來,讓人有個盼頭,由此要求與促使人生在世行善,因為還有通過轉世的來世,有報應;而基督教是人死後到天堂或地獄的單行道,欠缺回頭的說服力。

我也不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一說;如果真是上帝創造的,這上帝實在是太不公平:因為同樣是人,有人就是富貴一生,有人貧窮一生。而佛教的轉世與因果報應就對今生的這一切有了解釋。

中國皇帝的陵墓,埃及的金字塔都是為了轉成來世這個概念與幻想。但是他們的希望沒有一個是能實現的;可是,為了他們的這些希望與幻想多少人當牛當馬為他們辛勞悲慘一生。這些一生驕奢淫逸惡貫滿盈的帝王其實是最應該下地獄的。

從理論上來說,人死後應該是回到我們原來降生前的狀態,即哪裏來還是回到哪裏去,就像聖經所說:"來自於土又歸於土"。但那是四維與五維空間,根本沒有時間與地域的概念,茫茫然,與如今的人間(人類)是銜接不上的;從這點上來說,可以肯定人死了就死了,什麽都沒有了--這也是人類最"想不通"的事情。也有不少"現世投胎"的傳說,如果是真的,概率大概也是億萬分之一。所以我是不相信祖宗保佑這種說法的,因為人家的祖宗也不是吃素的,你保佑你的,他保佑他的,這祖宗之間的戰爭就有得打;而且我不相信我的祖宗就能打贏,因為隻有他打贏他才能保佑我,否則人家的祖宗都去保佑別人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