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歐洲旅途中的觀察與思考>

(2014-07-22 16:42:13) 下一個

 

 

我這次與我太太一起在歐洲自助旅遊19天。鹽湖城有直達法國巴黎的國際航班,當天下午三點起飛,第二天上午10點半就直達巴黎, 飛行時間事實上隻有九個半小時左右,看來以後到歐洲非常方便,至少比到中國方便(因為美國人到歐洲都不需要簽證)

 

我們在法國巴黎待留五天,住(Grenelle Paris Tour Eiffel),檔次不高,但是就在地鐵站La Mottle Picquet Grenelle旁邊,與Eiffel鐵塔挨得很近,我們在法國巴黎的五天時間裏天天早晨跑步都到Eiffel鐵塔()

 

我們專門安排一天時間去參觀巴黎Versailles凡爾賽宮,盡管都已經是第二次參觀了,仍然感到這個宮殿的裝璜與展品相當驚人。但是正值冷空氣襲擊法國巴黎,由於沒有帶駕照,不能租旅遊小車到外麵的園林好好參觀;要是靠走路參觀這麽大的皇家園林是走不動的。

 

巴黎Versailles凡爾賽宮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了(我們在這以後還參觀過不少歐洲的皇家園林)()。有人說中國的圓明園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北京的圓明園我去過幾次,我還看到過圓明園複原圖,規模之大是非常驚人的,但是與巴黎Versailles凡爾賽宮一氣嗬成的布局就不是一個印象與概念,也許是因為圓明園後來被燒了也有關係。許許多多參觀過西歐皇宮的人都感到中國的皇帝太土,沒有西方國王會享受,而且毫無藝術性。我發現中國皇宮與西方皇宮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西方皇宮到處是鏡子,有360度全方位的繪畫與裝修,包括房頂--通常是園頂,都有飛天似的繪畫,讓人產生一種從天而降的感覺(我想這些都應該是在地上畫好然後貼上去的吧),與房間裏各種鏡子的反照交相輝映;但是中國的皇宮裏都沒有鏡子,如果有的話,中國清朝的皇帝,太監,與官員該會看到他們自己,特別是這種穿著打扮是多麽醜陋。

 

我們在巴黎還專門參觀了頗有名氣的吉美亞洲古董博物館Musee Guimet,據說是歐洲關於亞洲藏品最多的博物館。還走路路過旁邊的Palais de Tokyo與現代藝術展;巴黎許許多多的宮殿建築與雕塑都非常驚人,如果要把巴黎各種各樣的博物館都看完,估計要一個月的時間吧。但是我後來發現在鹽湖城市圖書館有關這些博物館都有詳細的圖文並茂的資料介紹;所以今後長途跋涉到歐洲去看博物館恐非上策;加上由於國際旅遊的時差沒有休息好,頭昏腦脹,麵臨著博物館成百上千的繪畫作品與展品實在感到無法好好消受;以後應該是先在自己當地的圖書館好好看看,慢慢享受,再作些筆記,然後到這些博物館去參觀,隻是印證一些印象深的繪畫作品與展品原作就可以了,這樣才能使參觀精益求精,起到精耕細作的效果。

 

有道是見多才能識廣,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這次所看到大量的西方繪畫(油畫)與雕塑,還看到法國皇家製作的瓷器都衝擊了我們的視覺神經與傳統的思想概念。

 

去了巴黎有名的 老佛爺Lafayette百貨公司,有點像美國的Mall(綜合性商場),但是仔細看來,各種東西都比美國貴(以後在歐洲的其它城市都發現各種商品,包括食品一般都要比美國貴許多,1-3倍吧);包括該是法國特產的法國香水(一樣的牌子,巴黎戴高樂機場免稅商店是48歐元,在美國是$45,for sale 的時候隻有$21!)。確實有不少中國人在那裏購物;如果中國人知道這一點就應該到美國來購物。許許多多別國生產的商品在美國的銷售價反而比這個國家本國銷售的還要便宜,包括不少中國產品;我現在懷疑就是連瑞士產的手表,在美國可能都要比瑞士本國賣的便宜;看來美國事實上是最大的商品市場,吸引著各國來美國競爭賺取美元。

 

我們又專門再去參觀Du Louvre羅浮宮,人們都擠在擺蒙娜麗莎的畫像前照相,作為到過羅浮宮的一種印證;這次出了羅浮宮就走過宮廷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再走到協和廣場, 是個整體中樞布局,再到Grand Palais大皇宮,經過Invalids橋,橋上的鍍金雕塑女郎加上遠處也是有鍍金園頂的大教堂交相輝映,景色真好。想到巴黎虧得在二次大戰中是個不設防的城市;得以保存;我現在原諒了法國當時的投降(看來是這樣的沒有骨氣),否則後果真是不堪設想!這是個到處展示藝術的城市,打仗打不得;希特勒德國已經成為短暫的曆史,但是法蘭西藝術依然光彩奪目,與世長存。

 

我們這次還去參觀巴黎新城區的Defence,除了那個大方框的建築(“法蘭西本土與海外所屬領地部”)還有不少新穎的建築;但從新建高樓的角度來看,顯然抵不上如今的中國一些大城市。

 

再看了巴黎市政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La MadeleineMagrelene Church,這些建築上麵到處都是雕塑; 再看了安葬拿破侖棺材的大園頂教堂Dome Church & Napoleon's Tomb(旁邊的軍事博物館沒有進去),旁邊的Hotel des Invalides, The Invalides Gardens,晚上登上Eiffel鐵塔。

 

法國人過著一種向富人征高稅然後把福利撒向民間的‘社會主義’生活,沿街到處是小酒吧,一小杯酒或咖啡在手(這杯子確實是非常小),互相之間好像總有說不完的話,看來日子過得挺悠閑;但是平均生活水平與美國比,可能還是相差比較大,美國人給歐洲人的印象是"大車子,大房子,大胖子"。報紙上登著一個法國向外國聘請的教練在法國支付給他的年薪雖然是百萬歐元,但需交稅75%,到手的隻有25萬歐元,他因此抱怨稅收太高,不肯再幹了。

 

在巴黎好像吃不到有油水的食品,是不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法國人的身材挺好,沒有美國這麽多的胖子;另外在巴黎好像喝不到茶,隻有咖啡,非常不習慣,後來到了倫敦,就可以喝到茶了,可能與英國早期就開展與印度與中國的貿易有關;食品比較豐富能吃得過癮的還是後來到了德國。

 

在法國到處崇尚的是拿破侖,凱旋門,奧斯特利茨車站,把繳獲人家的大炮溶化後修建起來的旺多姆Verdom鐵塔上麵站著高高在上的拿破侖;而在英國則到處到都是滑鐵路Waterloo。看來每個國家與民族都在不遺餘力的宣揚與宣傳自己。

 



從巴黎北站
Gare Du Nord"歐洲之星"去倫敦,隻有二個半小時車程;但是因為是去英國,所以要出歐盟海關與再進英國海關。英國海關對歐盟國家去的人的簽證查到很緊,讓人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我‘大英帝國’就是不一樣!"

 

"歐洲之星"Eurostar 終點站在倫敦的國際車站Terminal London St. Pancras ,這個車站本身就是一個名勝建築。我們住Holiday Inn Kings Cross ,四星級,比巴黎好多了,特別是早餐自助餐。

下榻後先看迭更斯博物館Charles Dickens Museum

 

 

英國作家狄更斯對我一生起著重大影響

:<孤星血淚><霧都孤兒>等在我小時候看的電影給我後來的人生道路起著重大的影響。這些電影以及後來的自學讓我最終成為一個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國人,同時完成了我全家移民美國,子子孫孫做美國人的‘傳世大業’。

 

英國作家狄更斯是我在英美文學中最敬仰的一個文學大師;我最近專門去看了一個電影

 

這次在倫敦足足參觀了一整天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免費參觀),是根據導遊圖,一層層,一個展廳一個展廳的看(如果是跟團遊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全部看完,已經累得走不動了。不斷有中國旅遊團來,導遊都領到中國古董展廳來看。看完就走。我們還參觀維多利亞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裏麵藏品很豐,還看了當時的pearl珍珠特展,了解了珍珠的生長與采集,有不少與珍珠有關的皇家與達貴貴人的珍珠珠寶展覽,配上燈光,真是珠光寶氣,讓人目不暇接。

 




在倫敦買
Big Bus一日遊是個非常好的選擇。既到景點又當工交車非常方便;

我們就是搭這個

Big Bus參觀了聖保羅教堂St Paul Cathedral(110 );二次大戰德國轟炸時這個教堂如此高大顯眼,居然安全無恙。到倫敦塔Tower of London但沒有進去參觀,其中是有有名的英國國王皇冠的。旅遊巴士的解釋說:"在英國倫敦,如果你控製了河道,你就控製了倫敦;如果你控製了倫敦,你就控製了英國;如果你控製了英國,在過去近一千多年的曆史中你就控製了世界的絕大部分地區。"

 

然後乘泰晤士(Tames)河上遊輪,再上岸去參觀英國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到了麗景街Regent StreetPiccadilly Circus Trafalgar Square 我發現Soho的商業繁華比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高檔一些,價格如何沒有比較;參觀了倫敦感到所謂上海的外灘建築也隻是人家倫敦或者巴黎當時的一條街而已。

 

當然去了倫敦的‘中國城’,但與美國的舊金山中國城比,實在是太小了;到中國城吃了頓中國buffet,我太太的胃因此出問題,一路困擾著她,今後出去旅遊應該盡量避免去吃中國餐;西餐雖然看起來油水不足,但是胃腸不會出問題。

 

專門到Piccadilly Circus附件的歐洲火車售票處買了今後幾天去柏林,維也納與回到巴黎的火車票。

 

參觀了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 ,主要是猶太人被納粹迫害博物館,這個時候才知道真正要看戰爭博物館應該到國家軍事博物館 National Army Museum到議會大廈House Parliament看英國國會開會;到威士脫敏寺 Westminster Abby, 從生到死,埋著許多名人。路過唐寧街十號(不讓進),穿過James公園,到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英國人的穿著仍然非常講究,標準的打扮是短大衣,窄腿褲,帶領帶,一把既當stick的雨傘;對於英國人Gentleman的穿著打扮我是比較欣賞的,而美國人的穿著實在是太隨便,以後我也要注重穿著,因為這是一種文明。

 

英國是個很值得看,經常可以來旅遊的地方,這次有些地方沒有來得及看,如皇家園林Hampton Court,是主教Cardinal Wolsey 1514送給亨利八世的;還有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 海事博物館Maritime Museum, 倫敦塔裏麵的皇冠Tower of London (Crown jewels 2800 diamonds & 273 pearls games);倫敦水產館London Aquarium, 自然曆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Madame Tussaud's臘像館 ,女皇畫廊The Queen's Gallery;扇子博物館Fan Museum, 科技館Science Museum,Spence HoBloomsbury,Royal AlbertHall Albert Memorial; 國家人物畫廊NationalPortrait Gallery; Tate Britain; 格林威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 the Queen's house; 皇家植物公園Kew Gardens(Royal Botanic Gardens)等等。

 

我們於1019日乘火車從倫敦到布魯塞爾再轉到德國的科倫(Kole),然後再轉車去柏林(頭等倉,非常寬敞);一到德國就發現食品豐富價格也比較便宜;火車晚點一小時,到柏林已經是晚上11點,住Adina Hauptbahnhof Hotel (Plaza Vor Dem, Neuen Tor 6 ),四星級,其實就在柏林火車總站的後麵,但晚上反而不好找。

 

我想去柏林主要是我已經看了六遍<第三帝國的興亡>;想去尋找這段曆史的遺跡。

 

我一生對於研究二次大戰樂此不疲;我也想,二次大戰應該是我們這種人類的最後一次世界大戰了;我們這種人類不可能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了,如果有第三次大戰,我們這種人類就要毀滅;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現在國際舞台上最關注的就是防止有那個瘋子擁有核武器,發動世界大戰,那就要大家同歸於盡了。

我相信我們這個人類隻是宇宙無窮無盡的各種人類中的其中一種,以前的各種人類由於天災人禍各種原因而消滅;我們這種人類最後也是要消滅的,因為科技發展與人口膨脹到了一定的地步,人類就要自生自滅了。

 

我們在柏林先參觀柏林人教堂(Beiliner Dome),園頂高98米,但是銅做的,恐怕在這個世界上絕無僅有;這個教堂在二次大戰中幸存,但是外麵牆上焰熏火燎,彈痕累累。經過當年蘇軍與盟軍的轟炸許多地方隻有教堂保留下來,你不信這種‘神保佑’的迷信也得信。

 







Museum Island看其它的博物館如 the Alta Museum,Kungstgewerbe-MuseumNeues PalasGaleries Lafayette, Museum Dahlem,興趣就不是很大,因為已經看過倫敦和巴黎的博物館了。

 

我的興趣在"德國曆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但是對於納粹德國的曆史描述與圖片沒有超出我已經看過的資料,沒有什麽新東西,這讓我感到失望;更失望的是與德國人聊起‘第三帝國’,他們的知識遠遠不如我;他們不像我這樣津津樂道,似乎不太關注或者說不太願意提起自己國家的這段曆史。對於德國人這是一種創傷,因為他們戰敗了;‘第三帝國’在戰火中毀滅,這個千年帝國隻折騰了十七年,留下了許許多多道之不盡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到柏林的重頭戲是參觀柏林國會大廈;要到裏麵參觀先要用身份證登記,接待登記的居然有個是香港華人,我向她了解些作為德國華人的感想。

 

柏林國會大廈是當年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的地方與象征,過去的園頂(Dom)已於1954年被拆掉,新裝了玻璃圓頂,估計大小尺寸與原來應該一樣,可以看柏林全景,我照了不少照片,回想起二次大戰中蘇軍攻克柏林的最後一幕。

 

還去看當年東西柏林的邊界檢察站,危險被當地‘雜耍’騙走50歐元。

 

到了勃蘭登堡(Brandenburger Tor),柏林的地標;還到柏林動物園放鬆放鬆,欣賞秋景。

 

在柏林有關西柏林被圍困時的空運救助與柏林牆的修建與拆除一直是旅遊的重點介紹項目。

 

1022日去了柏林郊區的波茨坦,參觀皇宮與皇家園林Sanssouci Palace (Park Snssouci),花園是一層層的葡萄架;Charlottenburg (Schlessgarten),是17世紀Friedrich 三世給他妻子Charlotten修的夏宮,很優雅,旁邊是Neues Palais。我對波茨坦的印象很好,覺得這樣的小城市才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

 

回來趕上"第三帝國興亡自導團",當然跟著去看去聽,但是解釋比較膚淺,看到蘇軍紀念碑;但是我最想看的希特勒自殺的地堡bunker已被抑為平地,本來在bunker旁邊的原希特勒的新舊總理府據說在1988年也被徹底拆除,可能是怕被後人崇拜朝拜,避免讓納粹複活。我還看到了真正的柏林牆以及SS/蓋世太保展覽。

 







德國柏林是個不值得再去的地方,因為二次大戰都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建築外麵都是焰熏火燎,彈痕累累,德國人為什麽不去修緬
?是缺少資金還是故意讓它們這樣保持著,作為對德國人民的一種‘活生生’的曆史教訓?

 

希特勒死了,德國被打得稀巴爛;我也由此明白為什麽我在世界各地旅遊時遇到德國人比較多,因為自己國家打成這樣隻有多去看看人家的。德國人非常勤勞,做事很認真,田野是田野,街道是街道,一絲不苟。說起來德國人也很可憐,因為他們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人也很勤儉,看不到袖手好閑的人,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在認認真真的工作。經過戰爭苦難的德國人對食品絕不浪費,就像我這個經過中國"三年困難時期"的中國人。

 

德國納粹史中很精彩的一段就是1944年有批愛國將領企圖謀殺希特勒;如果當時能事成,則德國經濟與建築尚能保存一些;所以在當時策劃謀殺希特勒的這些人包括斯道芬伯爵應該被視為德國的民族英雄;同樣道理應該適用於中國的9。13事件中企圖謀殺毛澤東的人;當時的情況是毛澤東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以及解決他的接班人問題不斷的搞政治運動,中國已經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殺掉毛澤東才能救中國。

 

我們於1023(星期三)從柏林乘火車去維也納,經過捷克時在布拉格被強行補票75歐元,說是車票不包括經過捷克,心裏非常不舒服,問題應該出在倫敦訂票時沒有寫經過的國家有捷克。有個美國人就拒絕補票。這件事情有點像當年西柏林被圍困,因為火車要經過東德才能到達西柏林。如果想到以後可以dispute應該用信用卡而我付現鈔,應該是失策失手;錢不多,但是智商的較量。

 

晚上到達維也納,住Radisson BLU Palais Hotel, Vienna (Parkring 16, Vienna), 五星級,在Stubentor地鐵站下走不了多少路就到。晚上看看周圍環境,旅館對麵就是最有名的音樂之神斯特勞斯的金色記念雕塑,晚上配上燈光,他似乎仍然在拉著小提琴,演奏這不朽的名曲:<蘭色的多腦河>。晚上我們還真的到多腦河邊去散步。

 

1024(星期四)我們在維也納先看Schonbrunn Palace and Garden, 皇宮不大,但是園林確實是很大,從占地麵積來看也是歐洲大的皇家園林之一,堪與巴黎的凡爾賽宮園林媲美;再看Natural History Musesum; 自然博物館,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麽多的生物標本;再看工藝曆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裏麵有珍寶館,錢幣館,展品是驚人的,有精巧的機械鍾,玉,象牙,犀牛角瑪瑙彩雕,金銀器具等等,大飽眼福。

 



















1025(星期五)在維也納一早大霧,維也納公園比較多,空氣濕潤新鮮,讓我回想起電影<維也納的森林>。先看軍事博物館(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再到Belvedere Palace Gardens 分上下宮殿,也是很大的皇家園林,居然也有獅身人麵雕塑Statues of Sphinxes習習如生。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Hause,沒有能進去參觀;參觀了西西公主SISI博物館,皇宮居室以及皇家用具器具展State Apartments and Treasuires

 

看來身處皇家,盡管在物質上極盡奢華,但在精神上未必幸福,因為畢竟是人間,是凡人,他們的奢華正好反應了他們的精神空虛;人就是這樣,也許窮人有窮人的樂趣吧。

 

(在維也納旅遊的總結:還有不少地方沒有參觀,以後有機會可以再去一次:珍寶館Hofburg Treasuries; Triumphal Arch of Maximilian I; kirche Am Hof;The Prunksaal; Karlsrche Church; Stephansdom; The Rococo high altar; Kirche Am Steinhof; 聯合國城UNO City, Burgtheater; Prater; Kinsky Palace列支頓士敦博物館 Liechtenstein Museum; Hermes Villa; Sacred and Secular Treasuries; MuseumsQuartier Wein; Dominikanekirche; Hofburg Complex; 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Building; Volksgarden; Neues Rathans; Maria Treu Kirche;國會大廈 Parliament Building; Schwarzenberg Palace; 河上乘船旅遊River trip from Krems to Melk; Dr-Karl-Lueger-Kirche; Kohlmarket; Christkindlearket; the Neues Rathans; 大鍾Anker Clock; Franziskanerkirche; Jesuitenkirche; 鍾表博物館The Clock Museum; the Ephesos Museum; Wein Museum Karlsplatz; Cathedral Museum; Kirche am Hof)

 

1026(星期六),一早從維也納乘火車經過德國往巴黎趕,當日是奧地利國慶;我納悶同樣是說德語,為什麽德國與奧地利不能合並在一起增加國力?火車一出奧地利國境,看到德國井井有序的田野反映著勤勞的德國人,似乎回答了這個問題:鄰居之間往往因為太了解而互相瞧不起。

火車在法蘭克福中轉僅一個半小時,再往西到法國巴黎,已經是晚上九點半,但順利找到原訂旅館,居然是沙發床,要拉開才能睡,巴黎的三星級就是這樣的水平。一晚上不講究了。人是‘上’去容易‘下’來難啊。

 

1027(星期日)上午從巴黎飛回鹽湖城。

 

這次旅遊的總結與體會:

犯了許多錯誤,形成經驗教訓。

歐洲旅遊的最好季節應該是春夏季而不是秋季,因為看皇家園林在歐洲旅遊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春夏草木茂盛百花齊放,而秋季雖然氣候尚宜但樹木凋謝,有蕭瑟之感;德國是沒有必要去這麽幾天浪費時間的,本來時間就短;花了三天時間在以通過德國為主的白天火車上也是浪費時間。乘火車應該是晚班車,可以節省時間與旅館費;另外應該在美國訂好票,不要到英國再去買票,有問題不好扯皮。

回想整個歐洲遊(總花費一萬二千美元)雖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就深度與廣度以及參觀效果來看應該相當於其他歐洲跟團旅遊的數倍吧。

通過旅遊要達到放鬆的效果是不可能的,隻能說轉移一下生活的注意力,多開眼界,多長見識而已。一旦出去旅遊,猶如一艘航船,啟航漂移在茫茫的海上,沒有在自己港灣的安全感。出去旅遊腿勁要好,許多地方我們都走不動了,因為在美國生活,就是幾個block都要開車過去的;在巴黎與維也納一個皇家園林都不可能走到頭,幾層樓的博物館到最後根本爬不上去,走不動了。

在歐洲幾個城市衣食都比美國貴,到美國應該好好享受美國豐富與低廉的物質生活吧。

住旅館應該起碼是四星級有利於恢複疲勞,最好有室內遊泳池與桑拿浴;在歐洲乘火車應該為一等(Class I);火車應為夜間,白天火車短途上下車的人多,停靠站多對長途旅客反而不方便。

 

事實上歐洲旅遊主要看博物館,皇宮,皇家園林,教堂四項,其次是市容,特殊景點,名勝古跡,與當地風土人情,市場物價等等。

這次歐洲旅遊回來以後我們在生活方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我們比過去更舍得花錢買東西了,特別是吃的,因為美國的東西實在是太便宜了,應該乘現在還吃得下好好享受享受;食品向西方化過渡,不再熱衷於中菜,盡量少到中國店買中國食品,吃美國當地的新鮮食品;各種麵包漸漸代替了傳統的麵條包子饅頭;在穿著上要更加講究,新衣服該買就買,舊的要淘汰掉;男人總是要帶領帶,穿著盡量正規。總之,到了美國近二十年以後,我們在生活方式上更加西化。我不由想起三十年代像魯迅巴金這些作家筆下那些留洋回來的人,他們帶著禮帽,拿著文明棍(stick),穿著完全西化,自以為自己是看到過世界的人,對當時的中國非常看不慣;我現在能理解這些人;環境與見識是能夠改變人的;如果我現在還在貴州,可能還坐在火塘旁烤粑粑,認為貴州的滋粑是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貴州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地方"--我一個已經在貴州紮根的老朋友就是這樣對我介紹的。

 

 

兌換歐元應該是在美國;到了歐洲好像美元就是不值錢的樣子,因為當地的兌換商就擺出一付架勢:"嗨嗨,你現在不得不兌換歐元了吧?美元在這兒不管用了是不是?我吃的,就是你這一刀!"

 

 

還有,所有的機票旅館都應該在美國訂好,搞定,不要在路途中再去訂;這樣有什麽差錯,可以在美國claim;離開了美國,我感到其它國家都不是很講道理;或者說,都欺負‘外來客’--可能有人類居住的地方都是如此。

 

 

 

旅遊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放鬆與閑暇,有許多東西其實在美國的圖書館(或者在網上)裏都可以查到看到--在資信如此發達的今天,世界上已經沒有什麽特別神秘的地方;我們去旅遊,隻是去實地感受一下而已。

 

:我在旅遊中非常關注這些國家與中國以及美國的關係。在英國倫敦街頭到處是兌換外幣的,你可以用台幣,泰幣,港幣兌換英鎊,獨獨沒有中國人民幣,這實在是太氣人了;但是中國的影響隨處可見,中國幫助對倫敦海德公園的水晶宮進行翻修讓它恢複當年舉行的大英博物館展的雄姿;中國幫助英國投資140億英鎊修核電站,改變了單向買美元公債;幫助英國修建地鐵與其它鐵道項目也在談判之中,中國進入了一個向英國這種發達國家進軍投資的新時代。在各個場合也經常看到中國的小留學生。中國改革開放還隻有三十多年,就取得這樣驚人的進步與成就;如果中國能長期穩定發展至少三百年,中華帝國就能形成。

 

在倫敦的聖保羅教堂則專門有一個角落寫著倫敦人民紀念在二次大戰中為保衛倫敦而犧牲的美國人。奧地利這個國家有點特別,就像她的地理位置一樣,她希望把自己放在連接與溝通東西方這樣一個方便的位置上。聯合國確實很早就在維也納設立總部,形成目前的聯合國小城;在它的軍事博物館專門開辟了一個展覽展示奧地利與美國良好關係150周年,有點向美國拍馬屁這樣的味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kin 回複 悄悄話 跟您提個小小指正,巴黎拉德芳斯的那個大拱門就是普通辦公樓,不是國防部,那附近主要一些大企業的總部。
對著榮軍院的橋是亞曆山大三世橋。
法國人喝茶的是不多,但是絕大多數咖啡館還是提供茶的,當然主要立頓茶。
另外,巴黎的美食從質量和種類根本不是德國和英國所能比擬的,不過品嚐美食要花很多時間,去探尋那些尤其是米其林帶星的飯店,價格也比較貴,德國也就烤烤豬腿什麽的,差太遠了。
ilovefriday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謝謝!
周遊世界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你們的歐洲行感受。給您提個小小指正:Sanssouci(Sans-souci)皇宮是Friedrich二世在十八世紀中為他的妻子修建的。
SeanK.Ch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穿越雲端' 的評論 :
Thank you!
穿越雲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vollcanoo' 的評論 :

人家在自己博客裏寫文章,你來指手劃腳幹什麽?你就算實在忍不住想提建議也請你說話客氣點,否則隻會突顯你的素質差,並且讓人反感!

樓主寫的很好看,很詳盡,老夫妻攜手遊世界,太幸福了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