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江的博客

寫點兒小東西,既存下生活點滴,又抒發人生感悟,還為讀者提供娛樂和啟示。
個人資料
正文

強烈支持soccermom的觀點和所有堅持孩子學中文的父母

(2009-11-21 05:55:13) 下一個

如果您這麽關心子女教育,又覺得您的孩子沒有必要學中文,您真的有些落伍了。我在中文學校幹了近十年。認識的學生無數。幾乎所有上了大學的學生,特別是上了好大學的學生,都為自己當初努力學了中文而慶幸和自豪,或為自己當初沒有堅持和學好中文而責備自己或埋怨父母。希望您不要變成那被埋怨的父母。您可以不刻意去推,但至少要創造條件並鼓勵。可多數埋怨父母的,都是埋怨父母不堅持,推中文沒有象推其它那麽狠。唉,不得不承認,在這點上,作父母也夠難的。

附兩篇過去發過的文章,供有興趣的家長,特別是有小孩子的家長參考:


我為什麽執著(寫於2001年初)


我本來不是一個執著的人。除了對自己的太太,其它事情都不會很在乎。否則也不會隨太太到美國來插隊。但自從有了兒子以後,對子女是否能夠講中文卻十分在意。想方設法讓兒子和女兒講好中文、學好中文已經是這幾年來花費精力最多的一件大事。很多人都奇怪我為什麽這麽熱心於中文學校,我自己也奇怪為什麽竟會變得這麽執著。靜思這幾年付出的辛苦和得失,禁不住要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以釋各位。

認定了讓子女學好中文本來是起源於一個“怕”字。記得來美國參加第一次中國人的聚會。初來乍到,誰都不認識。看到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男孩在自己玩,便上前打招呼。不想這孩子不但不會講中文,連聽都聽不懂。而我當時又一句英文不會講,隻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走開。孩子也許不覺得什麽,我的失落感卻油然而生。幾年以後,自己也有了兒子。另一個故事又讓我心顫。我們實驗室的一位技術員是ABC,在紐約市中國城長大,也上過中文學校。但上大學後就離開了家並嫁給了一個美國人,現在隻會講很有限的家鄉話。她在父親去世前到醫院看望時不得不帶一本字典,因為她父親的英文有限,沒有字典她就無法與父親交流。我自己的英文水平也很有限,我真怕自己將來會象她父親那樣,需要借助字典才能與子女交流。不敢想象,缺乏語言交流的父子、父女關係會是什麽樣子。與那個小男孩相遇時的失落感象一個影子,在我心裏至今揮之不去。

第二個原因是為子女的未來擔心。我們的子女雖然都是美國公民,將來融入美國社會也不會有問題。但他們將永遠改變不了中國人的麵孔。中文教材的主編馬立平博士在一篇文章中講了三個不同年齡和不同層次的中國人的故事。描述了他們因不懂中文所遇到的尷尬和悔之沒及的心情。同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我們實驗室的技術員就講過,她最怕有中國人來問她是否中國人並開始跟她講中文,這是讓她最尷尬的。她也想去中國看看,但不敢去,因為她長著中國麵孔,卻不講中文。她甚至連紐約中國城都不願去,因為所有的人都跟她先生講英文而跟她講中文,所遇的麻煩可想而知。我們實驗室曾經來過一個男學生是ABC。聽得懂中文,自己承認也會講一點,但由於講得不好,羞於啟齒,我鼓勵了他幾次都沒有成功。直到他離開,也沒能聽到他講一句中文。他很羨慕地說,他的弟弟和妹妹中文都比他好,他們都在中國學過中文。言外之意,如果他們來就可以與你講中文了。相反的一個例子。我帶孩子星期日去SU參加活動,遇到一個義務服務的男學生也是ABC。他主動跑來跟我講中文。我對他能講中文表示很驚訝,看得出,他的得意之色溢於言表。我真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子女因為有一副中國麵孔而不能講中文尷尬一輩子,而希望他們因能講中文而自豪。

幫助子女學好中文也是為他們開辟更廣闊的發展和人文空間。雖然輿論對中國的批評很多,有些我們也認同,但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最有前途的國家這一事實,是大家都公認的。試想二十年後的世界,不知會是什麽樣的格局。我總開玩笑地說,現在我們在申請美國的綠卡和公民,也許二十年後,我們的子女還要到中國去申請綠卡和公民。我知道很多早年來美的台灣商人都把子女送到中國大陸去發展。按目前中國開放的趨勢,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進入世界各個角落。子女即使不去中國發展,中文也會大有用武之地。退一步說,我們這一代移民和我們的子孫決不會象中國閉關自守時代的移民。我們是一定要經常回家看一看的。我兒子都說,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那麽多親戚都在中國,不會說中文我怎麽回中國?從發展空間和人文空間這個角度講,我們中國人的子女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機會,如果放棄這個機會,不是太可惜了嗎?

鼓勵和幫助子女學中文也不完全是為學中文而學。我讀過一篇報道說,一些歐洲國家和日本的學者主張讓兒童從五歲開始學習漢字。其目的不是為學中文,而是智力開發。研究認為,由於中文的聲、形、意的特殊關係與其它語言不同,對中文的書寫、發音和記憶的訓練是幫助兒童開發智力的好方法。我現在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且不說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聰明才智是否與漢字有關,就我們自己的孩子通過學中文所得到的益處也顯而易見。凡是在我們中文學校堅持學中文並學得好的學生,在各自學校的同班裏都是出類拔萃的,這幾乎無一例外。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們從來沒有幫助過兒子的英文,想幫也幫不上多少,但兒子的英文居然是班上最好的。記得兒子剛入學時,由於英文水平較差,被送到為外國孩子的補習班補習。到一年級時,聽說又被送到閱讀班去了。我還跟別人講,我兒子的英文有問題,又被送去補習。不想,被送去閱讀班的竟是閱讀最好的學生。可見子女花費時間學中文,不但不會幹擾和阻礙,而是大大促進和加快其它方麵的學習。特別是在小學期間尤為明顯。

基於上述理由,幾年來我們一直執著地鼓勵和幫助子女學中文,雖然付出了很多辛苦,但看到兒女中文水平的進步,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祖父母和親朋好友的自由交流,感到非常欣慰和高興。我們的辛苦沒有白付,而且值得。我們一家對中文學校這樣熱心和投入,也是希望幫助凡是願意讓子女學好中文的家長,了卻與我們一樣的心願。

中文英文一起教(寫於2002年末)
 
教子女學中文是一個較長的曆程,會遇到很多難題。其中較大的一個難題是,學中文隻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孩子根本沒有興趣,甚至抵觸、反感。這也是許多家長最終放棄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夠解決好這個問題,甚至根本不讓它發生。孩子本身就願意學,而且有興趣,學中文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我們的倆個孩子都生於美國,大兒子一歲起,小女兒七個星期起就上幼兒園。除了在家我們都盡可能講中文外,其它時間都是英語的環境。倆個孩子一個九歲,一個四歲,中文都講得很流利,也喜歡學中文。特別是小女兒,津津樂道,天天跟著哥哥後麵重複,作CD、讀課文、組詞、造句,無不湊熱鬧。有一次她突然對我們說:“我永遠忘不了你的恩情。”說得我們一愣。原來她在重複哥哥的中文課文裏的句子。對她來說每星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上中文學校,最得意的事是能在你看報紙的時候找出她在中文學校學得的幾個中文字。孩子之所以對學中文有這樣好的興趣,除了家長的意願、上中文學校等諸多因素外,我們的關鍵做法是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起兩個國家,兩個人種,特別是兩種語言的概念。在孩子開始學說話,剛剛似懂非懂的時候,我們就給他們講我們現在在美國,但爸爸媽媽是從中國來的。你是美國人,也是中國人。從一開始教孩子學說話,就是兩種語言一起教。教一個英文詞,同時告訴中文怎麽說。教一個中文字或詞,告訴英文怎麽說。事實上我們並不是在家隻講中文,更確切地講是盡可能地同時講。小孩子的求知欲很強,在剛剛懂事的時候最愛問“為什麽”或“WHY”。我們家的兩個孩子除了問“WHY”,最愛問的是“中文怎麽說?”或“英文怎麽說?”。在每天接送孩子的路上,與他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這個中文怎麽說”,“那個英文怎麽說”。這樣做把學中文融入了每日的生活,把學中文寓於學英文之中。久而久之,家庭的語言環境就是兩種語言並存。既不是家長逼迫孩子學中文,也不是家長為了生存隻學英文,而是全家都在學兩種語言。就象許多中國的家庭,既講普通話又講廣東話,或既講普通話又講上海話一樣的自然。這種從小幫助子女建立起兩個國家、兩個人種和兩種語言的概念,兩種語言一起教的方法有許多好處。

一、孩子從小對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和中文的認知,對他們作為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裏的成長有益無害。他們不會因自己的膚色不同而感到不自在,因為他們很了解自己的血統淵源。他們不會因自己在語言和文化上的某些差距而自卑,因為他們為自己懂得另一種語言和文化而自豪。他們不會因父母不能在英語和美國文化方麵給予更多幫助而抱怨,因為他們能充分理解父母在這方麵的欠缺。他們也不會因聽到有關華人的壞消息而覺得臉麵掃地,因為他們有渠道可以聽到或學到許多足以引為驕傲的好消息。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長大成人,成為地地道道的美國人的時候,不會與父母格格不入,甚至覺得父母有失自己的臉麵。

二、由於孩子從小就接受了他們是華裔美國人的現實,對學中文認為是人生中天經地義,不可或缺的事情,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他們能夠明顯地體會到學中文比學英文要難上加難,看到美國孩子因不用學中文比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玩而怨聲載道。但真要讓他們放棄,他們也認為是不可能或是不可以的。有很多次我兒子牢騷滿腹,我也覺得他又可氣又可憐,就說:“不想學也就罷了,我們也不是非逼你學下去不可,想放棄現在就放棄,省得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他卻不肯放棄。

三、對同時處於家庭和家庭以外的兩種不同語言環境下的孩子來說,同時學說兩種語言往往比隻學說一種語言而排斥另一種語言來得容易,而且很有樂趣。記得兒子很小時在幼兒園學得一句“Mommy had a baby, drive daddy crazy.”。我問他中文怎麽說。他說:“媽媽生了個孩子,爸爸開車太快了”。笑得我肚子痛。同時學說兩種語言就好似做遊戲,變來變去,孩子們很小就可以準確地把中文句子翻譯成英文,或把英文句子翻譯成中文,不但增加了許多樂趣,還有更多的成就感。

四、許多家長不能堅持和孩子講中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想跟自己的孩子學英文。雖然家長有了更多講英文的機會,但換來的是孩子喪失了學習中文的語言環境和機會。如果家長和孩子都是兩種語言一起學,恰恰解決了兩方麵的需求。事實上我們在教孩子學中文的同時,可以更深地體會到中文和英文之間的語法結構和語言習慣的差別,從孩子那裏獲得了許多學英文的幫助。如果孩子一點中文都不懂,除了對話以外,很難給予家長更多的英文幫助。家長糾正孩子的中文,孩子糾正家長的英文。家長向孩子請教英文,孩子向家長請教中文。正是這種互為教師,互為學生的氣氛,使孩子對學中文有了更多的興趣。

五、有一種現象很值得思考。許多出生在中國的孩子,從小講中文,有的甚至在中國上過學,但來到美國後,為了學英文,就避免甚至拒絕講中文。幾年後中文就不會講了。還有的孩子在美國出生,是由祖父母帶大的,上學以前隻會講中文,但上學以後很快就把中文忘光了。究其原因,正是隻注重學習一種語言的結果。眾所周知,學習語言是沒有止境的。我們自己學了幾十年英語,還是不夠用。而在美國多呆了幾年,把許多中文都忘了。更不用說孩子們了。因此,營造兩種語言並存的環境,堅持兩種語言一起學,無一偏廢,無論對家長還是對子女,都有莫大的好處。

事實上,就在我們周圍,子女學中文的成功例子很多。考SAT(2)得滿分,上大學後還可以讀中文小說的大有人在。這裏麵有兩個事實。凡成功的孩子,都始終保持著學中文的興趣;凡學中文的孩子都最終是通過英文來學習和理解中文。如果我們幫助子女把學習中文和學習英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鼓勵和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學中文的事情必然要容易得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