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仁的博客

正電場與負電場對稱,磁場S極與N極對稱,為什麽獨獨萬有引力場沒有對稱場?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問題。
正文

以太是世界的本原

(2010-03-09 17:58:20) 下一個
以太是世界的本原
序:
世界是統一的,與此相匹配的應當有一門攬括 所有學科,從而足以解釋整個世界的大科學,而以太旋子學就是這樣一門大科學,該書從世界的本原——以太出發,在對 經典與當代實驗重新解釋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宇宙學、物理學、數學、化學、生物學、信息學、思維學、人學等所有基礎 學科的基本理論進行了全麵而係統的補充與修正,新理論統一、簡潔、自洽。
一、以太的基本屬性
世界是統一的,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處在因果關係的長鏈中。以太是世界的本原,以太世界無邊無際且無始無終,以太無處不 在且無時不在,世界上所有相同與不同事物都是以太相同與不同的表現形態,世界統一於以太。以太及其各種表現形態的運 動(原因)導致相互作用(結果),相互作用(原因)產生力(結果),力(原因)導致變化(結果),變化了的事物繼續 運動,以太世界就處在這樣一種因果關係的長鏈中。
以太概念源於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認為以太是世界的本原,後來哲人與科學家進一步認為,天體通過以太相互聯係,光以以 太為傳播介質。愛因斯坦認為光是光子,光子無需借助於以太就可以傳播,但晚年愛因斯坦也認為以太並沒有被否定。 證明以太存在的主要實驗與觀察如下:
1、高能粒子對撞實驗證明,基本粒子既可以“無”中生有,也可以消失於“無”,在已經發現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絕大 多數被“無”中生有地製造出來後即刻就消失於“無”, γ射線可以“無”中生有地產生正反電子對,正反粒子可以湮沒於 “無”,顯然這個“無”不可能是真正的無,實際上這個“無”就是以太。基本粒子可以相互轉化,比如質子與中子就可以 相互轉化,這證明基本粒子由相同的物質構成,這種共同的物質就是以太。
2、光以以太為傳播介質,在後麵的《新光學》中我們將知道,光學所有實驗都證明以太存在。
3、銀河係等星係之所以都是漩渦狀的,就是因為它們的前身是以太漩渦,所有星係都是以太漩渦大爆炸的產物。以太漩渦可 以使光線發生彎曲而吸收光,所有黑洞都是以太漩渦。
以太的基本屬性如下:
1、唯一性與全同性:以太不但是唯一的存在,並且所有以太都是相同的。世界上所有相同與不同事物及其它們的運動與變化 等都是以太相同與不同的表現形態,所有物體都由以太構成,世界上沒有非以太存在,即使是意識或精神,它們的存在也是以 以太為載體。
2、物質性:以太是一種本原性物質,世界上所有物質物體及其它們的運動與變化都是以太的表現形態。
3、場性:以太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即以太具場的屬性。以太場的相互吸引使得以太密度不至於為0,以太的相互排斥使 得以太密度不至於超過最大值。
電場、磁場,以及本文所發現的核場與萬有場都是以太的轉化形態。
4、運動性、可變性及時間性:以太是以流的方式不斷運動的,以太運動導致以太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產生力,力導致變化。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著,運動變化的特點一是有先後之分,二是有快慢之分,三是一去不複返。為了區分運動與 變化的先後與比較運動與變化的快慢,人們選擇了一組均勻且具重複性的運動變化為標準,這個標準被命名為時間。最具經驗 性而又最方便的標準莫過於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定為一年,將月亮繞地球公轉 一周定為一月,將地球自轉一周定為一天等等。 時間是人對運動與變化的抽象,時間概念隻存在於人腦中,世界上沒有脫離運動變化而獨立存在的時間。
5、能量性:以太場形成場勢能,以太運動產生運動能。場勢能與運動能是世界上兩種基本能,所有其它能都是這兩種能的轉換 形態,比如波能是一種運動能,熱能則是場勢能、運動能與輻射能三能合一。正如不能脫離物體而言運動,以太運動能不能以太 脫離物質性而獨立存在。同樣地,不能脫離以太場而言場勢能。世界上沒有獨立存在的能量。
6、空間性與相容性:空間是以太屬性之一,世界上既沒有無以太的空間,也沒有無空間的以太,以太世界是連續的。源於古希 臘的幾何空間是對物體長、寬、高以及它們相對位置的一種理想化抽象,因此幾何必須假設公理。幾何空間是以太空間的一種 表現形態,幾何空間與以太空間的區別是:a、幾何空間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以太空間是以太屬性之一。以太空間不能脫離 以太而獨立存在。牛頓絕對空間與愛因斯坦相對論空間都是幾何空間而不是以太空間。b、幾何空間是三維的,物質空間是無窮 維的。c、幾何空間是不可疊加的,以太空間具有相容性,以太空間是可以疊加的。比如原子核的正電場強度與核子所含質子數 成正比,這說明各個質子各有其空間,正電場的疊加就是正電場空間的疊加。正負電荷的相互結合使得它們所帶正負電場中和, 但正負電場中和並不等於正負電場消失,而是由顯現場轉換為隱含場,正負電場仍然各自保持其空間,隻是它們的空間處於疊加 狀態。正負電荷分離後,正負電場各自恢複其空間。場的相容性是以太相容性表現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時間概念還是幾 何空間概念,它們都極具為實用價值。
7、數量性:以太、以太各種屬性以及以太的各種表現形態都具有多少、強弱、快慢、大小等差別,於是人們用一組有序並規定其 大小的符號即數字來描述這種差別,並且在數概念基礎上形成了量概念。
盡管以太世界無邊無際且無始無終,但以太既不會無中生有與消失於無,也不會轉換為非以太,以太總量守恒。與以太的其它屬 性不同,不但以太自身具數量性,以太的各種屬性如物質性、場性、運動性、可變性、時間性、空間性、連續性、相容性等也都 具數量性,並且以太數量性不能脫離以太其它屬性而獨立存在。
以太具有各種屬性,數量性隻是以太屬性之一。以太各種屬性不能相互轉換,因此以太各種屬性的數量性也不能相互轉換。 由於以太具數量性,因此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具數量性。與以太數量性不同的是,以太的各種轉化形態可以無中生有與消失於無, 比如質子、中子、電子等基本粒子都是無中生有,它們也可以與反粒子作用而湮沒於無,因此以太的各種轉化形態的數量性也可 以無中生有與消失於無,然而這裏的發生變化的隻是以太的存在形態,以太量仍然守恒。
以太、以太其它屬性的數量性以及以太各種轉化形態的數量形態是不同的,因此使用不同的計量單位,不能將各種數量性混為一 談。去掉計量單位形成純數學,由於萬物都具數量性,因此純數學容易使人產生錯覺,認為萬物皆數。
量變既遵循因果律也遵循守恒律,這就是數學公式得以成立的依據。數學公式的一邊是原因,另一邊是結果,中間是兩者的關係 (等於、大於、小於、包含於等)。兩邊遵循守恒律,並且兩邊數量屬於同類或相關事物的集合,它們受不同計量單位約束。
二、我們世界的形成
以太湍流可能形成宏觀的以太漩渦,在以太漩渦不斷旋轉的過程中,由外而內以太密度越來越大,當某個漩渦中的以太密度臨近 最大值時,一個小小的擾動,比如再吸收一束光,就可能使以太漩渦產生大爆炸、大震蕩與大膨脹。
宏觀以太漩渦大爆炸大震蕩產生無數微觀以太漩渦,它們統稱為旋子。質子、中子、電子等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微觀以太漩渦,所 有的基本粒子都統一於旋子。正反粒子的湮沒反應實際上就是微觀以太漩渦產生的“大”爆炸與“大”震蕩,其產生的能量高達 γ射線級,與此相同,宏觀以太漩渦大爆炸也產生大震蕩,其烈度也高達γ射線級。正如γ射線可以產生基本粒子,宏觀以太漩渦 大爆炸產生的γ射線可以產生大量的基本粒子。
我們所在世界就是一個宏觀以太漩渦大爆炸的產物。這個漩渦中的以太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其中包含數以萬億計的相對較小以太 漩渦,隨著產生我們世界的以太漩渦大爆炸,這些相對小的以太漩渦也發生大爆炸,也產生大量旋子,它們就是星係的前身。未 發生大爆炸以太漩渦可以吸收光,它們形成黑洞。以太世界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的以太漩渦,我們世界隻是無邊無際以太世界中一 個小小的點。
三、旋子的精細結構場
旋子在自旋的同時不斷吸收與噴射以太,旋子體中以太的有序流動使得以太場轉換為旋子場。由於旋子體中以太的流動方式不同, 以太場轉換為多種旋子場,旋子自旋形成環形磁場,旋子吸收與噴射以太則形成有源場,有源場包括核場、萬有場與電場。下麵介 紹兩種旋子場——核場與萬有場。
1、核場
除了單個的質子或中子外,任何核子都不能由單一的質子或單一的中子構成,而是隻能由質子和中子共同構成,這一方麵說明質子 或中子之間以某種場相互排斥,同時又說明了質子和中子以這種場相互吸引,這種場就是核場。科學家證明,核場隻在10-15m範 圍內有效。
質子與中子都象三通水管,它們都是Y型的三誇克(quark)粒子,質子有兩個吸收以太的u誇克與一個噴射以太的d誇克,中子有 一個吸收以太的u誇克與兩個噴射以太的d誇克。誇克是質子與中子不可分割的構件,因此誇克是禁閉的。核場也有正核場與負核場 之分,設u誇克帶1單位正核場,d誇克帶1單位負核場,那麽正負核場中和後,質子還具有1單位正核場,中子還具有1單位負核場。
2、萬有場
正電場與負電場互為對稱場,磁場S極與N極互為對稱場,正核場與負核場互為對稱場,那麽萬有引力場有對稱場嗎?為得出正確結 論,先讓我們分析以下幾組實驗。
實驗一:要使輕核產生聚變反應,必須施加非常大的壓力,通常是利用重核爆炸產生的巨大壓力迫使輕核發生聚變,那麽是什麽力 量在阻止核子相互結合呢?相反地,當重核產生裂變反應時,核爆炸產生的碎片以極高速度飛散開來,這又是什麽力量使核碎片產 生如此之大的速度呢?
實驗2:放射性元素核是在極高壓力條件下即在恒星內產生的不穩定的粒子,一旦失去高壓,放射性元素就會自動結構調整而產生放 射效應。由氦核構成的α射線的飛行速度約為光速的1/10,由電子構成的β射線的飛行速度約為光速的9/10。當氦核還在原子核中時, 氦核是不可能以如此大的速度運動的,實際上,核子中的質子與中子在核場與正萬有場的共同作用下,它們相對靜止,那麽是什麽力 量使氦核產生了巨大的加速度呢?
實驗證明,γ射線可以產生電子。原子核中原本是沒有電子的,是放射性元素進行放射時,部分γ產生了電子。質子帶正電,為什麽原 子核不但未能吸引住電子,反而是將它們轟出去了呢?
實驗3:用高速電子轟擊原子核,或者核外電子受外來粒子高速碰撞,為什麽電子不落入核子呢?它們遇到了怎樣的阻力? 以上實驗隻能證明,質子、中子、電子之間存在著一種至今尚未為人所知的某種場,這種場使它們相互排斥。實際上這種場就是一種 與萬有引力場對稱的場。如果稱萬有引力場為負萬有場,那麽它的對稱場就稱正萬有場。與電場、磁場、核場的對稱性不同的僅僅是, 其它旋子場的場強以及作用距離都是對稱的,而正萬有場與負萬有場不但場強不對稱,作用距離也不對稱,負萬有場的作用距離大約 為約10-10m,大約等於原子半徑。
現將各種對稱場的強度與作用距離比較如下:
場強 作用距離 m
負萬有場 弱 遠程
S-N磁場 次強 中程
正負電場 中強 次中程
正萬有場 強 短程 ,約10-10m
正負核場 強 超短程 ,約10-15m
科學家已證明,大約在10-17m- 10-15m的範圍內,質子與中子相互吸引,這是核場在起作用,在10-17m處平衡,在10-17m以下, 它們又相互排斥,這是正萬有場在起作用。
不同種類的旋子場不能相互作用,比如,可以證明電場與磁場就不能相互作用(感應),同種旋子場則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並且質子、 中子、電子所具各種場總是成對出現的,質子與中子同時具有正負核場、正負萬有場、正負電場三種有源場以及S-N極環形磁場,電子同 時具有正負萬有場、正負電場兩種有源場以及S-N極環形磁場。各種旋子場在旋子周圍非均勻分布,比如誇克中軸線上的有源場最強,然 後以扇形方式展開,場強逐漸減弱,而異性旋子場則逐漸增強,這就使得旋子的各種旋子場形成一種精細結構,稱旋子精細結構場。
四、旋子的自組織
旋子既以它們之間的引力場相互吸引,又以它們之間的斥力場保持距離,旋子就是通過它們之間的精細結構場逐級自組織為核子、原子、 分子。
1、核子的形成
質子與中子以核場相互吸引,以正萬有場保持距離。質子與中子以u誇克與d誇克對接的方式相互結合,形成u-d鍵,也稱核鍵,核鍵使 得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相對靜止。正如每種晶體中的原子分子都有其固定的空間點陣,在旋子精細結構場的作用下,每種原子核中的 質子與中子都有其固定的空間點陣。
核子中的質子與中子的精細結構場疊加後形成新的精細結構場,不同核子有著不的精細結構場。
既然原子核由質子與中子構成,那麽為什麽放射性元素輻射的不是質子或中子而是氦核呢?原因很簡單,當兩個質子與兩個中子結合氦 核後,它們就沒有空位的u誇克或空位的d誇克與其它核子相結合,因此一旦氦核在放射性元素核中形成,它們就會被正萬有場轟出原子 核。
質子與中子的u誇克與d誇克中軸線上的有源場最強,它們形成核子勢阱,核子勢阱主要由核場與正萬有場共同構成。當核子在核子勢阱 中振動時,動能與勢能不斷轉化為波能,這就是γ射線的產生。核聚變、核裂變以及放射性元素核結構的調整,都會導致核子在核子勢阱 中振動,而γ射線又可產生電子,這就是放射性元素β射線的形成。
2、原子的形成
科學家已證明,原子核中的u誇克帶2/3單位正電場,d誇克帶1 /3單位負電場,正負電場中和後,質子帶1單位正電場,中子則顯電中性。 電子是二誇克旋子,電子自旋形成環形S-N極磁場,電子吸噴以太形成正負萬有場與正負電場,電子負電場強於正電場,所以電子帶負電 場,電子場也具精細結構。原子核與核外電子以正負電場相互吸引,以正萬有場保持距離。核子u誇克中軸線上的正萬有場與正電場共同 構成電子勢阱。落在電子勢阱中的電子通常是靜止不動的,所以原子核與勢阱電子相對靜止。核子精細結構場與電子精細結構場疊加後形 成原子精細結構場,不同原子有著不同精細結構場。
當電子在電子勢阱中振動時,動能與勢能不斷轉化為波能,最終靜止於電子勢阱中,這就是量子學創始人之一普朗克(Planck)的能量子 的形成。核子在核子勢阱中振動,或者電子在電子勢阱中振動,都會產生振幅逐漸變小直至為0的脈衝波。
不同的電子勢阱有著不同的場強,因此當電子在電子勢阱中振動時,不同電子勢阱使得電子產生不同頻率的振動,也就是說,不同電子勢 阱有著不同的固有頻率。電子在場強較強(較深)的電子勢阱中振動產生X射線,電子在外層(較淺)電子勢阱中振動產生可見光。 隨著原子核中的質子數的逐個增加,原子核及其精細結構場呈現出規律性的周期變化,從而使得原子及其精細結構場呈現出周期性變化, 這就是元素周期的形成。
3、分子的形成
原子核中的u誇克數遠多於質子數,因此電子勢阱被數量與質子數相等的電子填滿後,仍有許多電子勢阱是空位的。當兩個原子結合為分 子時,它們一方麵以正萬有場保持距離,另一方麵都以自己的空位電子勢阱與對方的勢阱電子相結合,形成電子勢阱-勢阱電子鍵,所有 的化學鍵都是電子勢阱-勢阱電子鍵。原子以它們的精細結構場結合為分子後,原子精細結構場的疊加形成分子精細結構場,不同分子有 著不同的精細結構場。小分子還能以它們的精細結構場結合為大分子,不同的有機大分子以及不同的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不同的精細結構場。 生物大分子一旦形成,生物就開啟了進化的曆程。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物體都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旋子精細結構場是整個物體世界的靈魂。
五、新光學摘要
所有光學實驗都證明光以以太為傳播介質。物體表麵以太層的存在,以及它對光產生的折射、散射等效應更是證明質子、中子、電子等都 是微觀以太漩渦。
1、以太波
世界是以太(ether)的世界,以太世界無邊無際,以太無處不在。電磁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都以以太為傳播 介質,統稱為以太波。
以太波是以太的一種運動方式,以太波的存在說明以太是可運動的。實際上以太是不斷流動著的,這與古典的以太絕對靜止論完全相反。 實驗證明,光的振幅、波長、傳播速度與以太密度成反比,當同一光束穿過不同密度以太時,光的振幅、波長、傳播速度隨之發生變化。
2、透明體的形成
質子、中子、電子在內的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微觀的以太漩渦,而原子、分子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因此光線在玻璃、水、空氣、 “真空”等透明體中傳播,實際上就是在以太中傳播。
3、光的透射
實驗證明光是橫波,當光線從光疏介質如真空或空氣進入光密介質如玻璃等時,由於玻璃中的以太密度大於真空,不但波長變短,傳播 速度變慢,振幅也變小,頻率則不變。波長變短而頻率不變又意味著光的傳播速度變慢。當光線穿過光密介質再進入光疏介質時,波長、 振幅、光速都得以恢複。光在透明體中傳播速度變慢,將產生光程差效應。
4、物體表麵以太層
然而光在進行上述透射時,其波長與振幅究竟是怎樣變小的呢?這是因為質子、中子、電子等在自旋的同時不斷吸收與噴射以太,於是在 旋子周圍形成由內而外以太密度逐漸減少的以太層。當質子、中子、電子結合為物體,被吸收與噴射以太的疊加,就在物體表麵形成以太 層。將任一不透明物體對著亮度適中的光,憑肉眼我們就能夠看到物體邊沿有著厚度約為0.5mm的暗層,這一暗層就是物體表麵以太層。 令光線以垂直的方式射入物體表麵以太層,隨著物體表麵以太層中以太密度的逐漸增加,光的波長、振幅、傳播速度都逐漸變小,當光線 進入透明體後,由於透明體中的以太密度分布是均勻的,光的波長與振幅將不再變化,當光透射後,根據同一原理,光的波長、振幅、傳 播速度將逐漸恢複。
5、光的折射、色散、衍射、幹涉等效應
令光線從真空或空氣中斜著射入玻璃表麵以太層,由上而下玻璃表麵以太層中以太密度逐漸變大。光是橫波,設光線的振幅麵和入射角平 麵平行,當光線向玻璃方向(向下)振動時,隨著玻璃表麵以太層中的以太密度增加,光的波長和振幅將變小,於是內側相鄰兩個波峰之 間的距離縮短,而當光波向離開玻璃方向(向上)振動時,由於外側以太密度有所下降,因此光的波長和振幅將有所增加,於是外側相鄰 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有所增加,這樣一來光線就會逐漸向玻璃一側發生彎曲。光線進入玻璃體後,它將直線傳播,從宏觀上看,光線發生 了折射。
可見光在空氣中的波長約在400-760nm之間,當可見光垂直射入物體表麵以太層時,物體表麵以太層厚度以0.5mm計算,物體表麵以太層 可容納波數達數百甚至超千個,光的頻率越高,物體表麵以太層容納的波數越多。當光線斜著射入物體表麵以太層時,光線有足夠多的波 數來進行彎曲。白色光是由不同頻率的單色光構成的複色光,令白色光斜著透射三棱鏡,由於頻率越高的單色光在透鏡表麵以太層中的波 數越多,因此彎曲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於是白色光產生色散效應。
無論是凹透鏡還是凸透鏡,透鏡的兩麵都有表麵以太層,透鏡焦點的形成,透鏡成的像原理,以及透鏡的成像作圖和成像公式等都決定於 透鏡表麵以太層。
光是正弦橫波,光折射率n = sini / sinr是一個經驗公式,當我們認識了透明體表麵以太層後,對此公式就有了實質性的理解。 同理可證,光的衍射效應與幹涉效應也都是由物體表麵以太層產生的。
恒星與行星大氣層由離子、原子、分子等粒子構成,由內而外,大氣粒子密度逐漸變小相當於以太密度逐漸變小,因此可以將星球大氣層 看成是物體表麵以太層。當光線穿過星球大氣層時,光線必將發生彎曲。1919年5月29日發生了日全食,英國皇家學會和天文學會觀察到 遠處恒星發出的光經過太陽時,星光果然如愛因斯坦預言的那樣發生了彎曲。但這不是太陽引力場引起空間發生彎曲所致,遠處恒星光線 的在太陽附近發生的彎曲與光線在物體表麵以太層中發生的衍射出於同一原理。
6、光速
光速與光源、光介質、觀察者等的關係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a、光在不同以太密度的介質中有著不同的傳播速度。當同一光束在不同光介質中傳播時,光介質所含以太密度越大,光的波長、振幅越小, 傳播速度越慢。在透明固體、透明液體、氣體、真空中,前者所含以太密度依次大於後者,因此光在它們中傳播時,在前者中的傳播速度依 次小於後者。不同光介質以其不同以太密度控製著光的不同傳播速度。
b、無論光介質運動與否,光在任何一種以太密度均勻的光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固定的。當光源與以太密度均勻的光介質相對靜止時,光在 各個方向上的波長、振幅、傳播速度是相同的。地球帶著空氣一起運動就是帶著光介質一起運動,因此在邁克爾遜一一莫雷實驗中不可能觀 察到光的幹涉效應。
當光源與光介質之間相對運動時,光速與光源運動與否無關,但光速相對於光介質不變。無論原來光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多少,也無論玻 璃等透明體以怎樣的速度向哪個方向運動,光線一旦從空氣進入玻璃,其傳播速度就相對於玻璃不變。還在1859年,斐索就以其流水實驗證 明光速相對於光介質不變。
c、當觀察者與運動光源同處真空或空氣中,也是由於光速相對於光介質不變,如果觀察者站在光源前麵,那麽光將發生紫移,如果站在後麵, 光將發生紅移。
7、光學證明以太存在
物體表麵以太層的存在以及它能夠產生的衍射、幹涉、折射、散射等效應,這充分證明質子、中子、電子等所有基本粒子都是微觀以太旋渦。 旋子在自旋的過程中不斷吸收與噴射以太,這不但使得物體表麵形成以太層,也使得光在透明體中傳播時,光以以太為傳播介質。無論在真空 中,還是在氣體、液體、透明固體中,光都以以太為傳播介質。 許多晶體如方解石(CaCO3)等中的原子、分子形成相互平行的解理層可使入射光束產生雙折射效應。當偏振光通過某些透明體如石英等晶體以 及糖、酒石酸等時,偏振光的振動方向會旋轉一定的角度而形成旋光。兩者都證明透明晶體中的原子、分子的有序排列,使得透明體中的以太 有序分布,從而使得光束產生雙折射、旋光等效應。
當今的光子論不但不能解釋光的衍射、幹涉、折射、散射、雙折射、旋光等光學效應,也不能解釋光線透射後再從光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時, 為什麽其波長、振幅又能夠恢複,尤其不能解釋光的傳播速度為什麽會增加。
否定以太存在是當代科學的最大失誤。
《以太旋子學》目錄
前言
上篇 必然世界
第一章 以太的基本屬性
本章亮點
一、以太概念的演變
二、證明以太與旋子存在的實驗與觀察
1、證明以太存在的證據
1-1、粒子物理學
1-2、光學
1-3、宇宙學
1-3-1、真空學
1-3-2、星係學
2、證明基本粒子是旋子的實驗
2-1、透射效應
2-2、物體表麵以太層
三、以太的基本屬性
1、唯一性與多樣性
2、無窮性與守恒性
3、物質性
4、場性
5、運動性、可變性與時間性
6、能量性
7、相容性與空間性
8、數量性
9、係統性
第二章 旋子模型
本章亮點
一、旋子的產生
二、旋子粒象
1、旋子的自旋
2、旋子的誇克結構
3、電子誇克結構
4、核子誇克結構
5、旋子表麵以太層
三、旋子場象
1、旋子場的形成
2、旋子場的種類
3、核場
4、萬有場
5、旋子場的對稱性
6、旋子場的相容性與連續性
7、旋子的分立性
8、顯現場和隱含場
9、旋子場強度與作用距離的關係
10、旋子場的實質
四、旋子粒場二象
第三章 旋子精構場及其自組織
本章亮點
一、旋子精構場
1、旋子精構場
2、電子精構場
3、質子和中子的精構場
4、各種旋子場之間的關係
5、旋子以精構場相互作用
5-1、作用方位
5-2、場勢阱和場鍵
6、反旋子精構場
二、核子
1、核子的自組織與核子精構場
1-1、核子的自組織
1-2、核子精構場
1-3、核子精構場的調整機製
2、核子勢阱及其固有頻率
3、核子鍵及其參數
4、核反應
4-1、核聚合反應
4-2、核裂解反應
4-3、α、β、γ三種射線的形成機製
5、核能
6、核子質量虧損和中子壽命
7、核反應的實質(?)
三、原子
1、原子精構場及其自組織
2、電子勢阱與勢阱電子
3、原子鍵及其參數
4、原子輻射
4-1、電子勢阱固有頻率
4-2、原子光譜
4-3、物體顏色
4-4、普朗克能量子
4-5、康普頓散射效應
4-6、光電效應
4-7、電子等的衍射效應
5、元素周期律
6、原子能
四、分子
1、分子的自組織
2、化學鍵
2-1、化學鍵定義
2-2、化學鍵參數
2-3、化學鍵的彈性及其固有頻率
3、化學鍵的分類
3-1、共價鍵和等價鍵
3-2、金屬鍵
3-3、離子鍵
3-4、極性鍵
3-5、氫鍵
3-6、配位鍵
3-7、配合鍵
五、化學反應
1、化學反應的前提
2、化學反應的實質
3、催化原理
4、化學反應條件
5、化學能
六、物理鍵
1、核鍵和原子鍵
2、範德華力鍵
3、萬有場鍵
4、鍵論
七、旋子係統
1、氣體
2、液體與溶液
4-1、溶解
4-2、溶液的酸堿度
3、固體與晶體
八、新粒子觀
第四章 以太波
本章亮點
一、波動學
1、統一的以太波
2、機械波和以太波的區別
2-1、傳播介質不同
2-2、波速與介質密度的關係不同
2-3、衍射原理不同
2-4、機械波不產生折射效應
3、機械波與以太波的相同點
3-1、波產生於波源振動
3-2、介質是連續統
3-3、波動是介質的一種運動方式
3-4、波速相對於介質不變
3-5、紅移與紫移
3-6、相容性
3-7、波能
二、光速
1、光在勻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2、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3、光速與以太密度成反比。
4、光時差
5、光源與介質之間的相對運動
5-1、斐索流水實驗
5-2、光在運動透明體中的傳播速度
6、波陣麵的位移
7、伽利略變換
8、對光源、光速、光介質、觀察者等關係的總結
三、光在物體表麵以太層中的傳播
1、物體表麵以太層
2、光的垂直入射
3、光的衍射
4、光的幹涉
5、光的折射
6、折射率
7、光的透射與光子悖論
8、透鏡的光學效應
9、小孔成像
10、光的反射
11、光的全反射
12、光的偏振
13、色散
四、光在透明晶體中的傳播
1、透明體中以太的有序分布
2、雙折射
3、旋光
五、光學證明以太存在
第五章 電學和磁學新
本章亮點
一、電場和磁場的關係
二、物體磁場
1、旋子磁場
2、多旋子體磁場
3、核磁共振
三、電子流
四、環形負電場
1、環形負電場的發現
2、載流線圈中的環形負電場
3、磁鐵中的環形負電場
4、磁介質
5、磁滯效應
五、穩恒勻強環形負電場
1、對射入電荷的作用
2、對載流導線的作用
3、對運動導線的作用
4、回旋加速器
六、非穩恒勻強環形負電場
1、穩恒不勻強環形負電場
1-1、對導線的作用
1-2、對線圈的作用
1-3、穩恒不勻強環形負電場的聚焦
1-4、穩恒不勻強環形負電場的約束
2、交變環形負電場
七、線圈自滯和互感
八、可控以太波
九、對電磁學理論的修正
第六章 力學
本章亮點
一、力學對象
1、力的定義
2、古典力學的局限性
3、新力學對象
二、物質與物體質量
1、質量定義
2、物體的慣性質量
3、物體的旋子場質量
4、慣性質量和旋子場質量的關係
5、以太波的質量效應
6、物體運動速度的質量效應
三、運動學
1、以太運動
2、自由旋子的運動
3、氣體粒子的運動
3-1、氣體係統
3-2、氣體粒子運動
3-3、氣體粒子運動的必然性和不可預見性
4、粒子“波象”
5、液體粒子的運動
6、流體漩渦
7、固體慣性
8、機械波
四、作用力
1、力的定義
2、以太場力
3、旋子場力
4、波動力
5、牛頓力
6、非牛頓力
7、牛頓力和非牛頓力的關係
五、力與質量及重量的關係
六、力、功、能的關係
1、以太能的表現形態
2、能量轉換和守恒
七、物理變化
第七章 宇宙學概要
本章亮點
一、以太世界
1、宇宙學史
2、以太世界
3、奇點悖論
二、以太漩渦的形成與大爆炸
1、以太漩渦的形成
2、以太漩渦的大爆炸
三、我們世界的演變
四、星係的形成
五、星球的形成
1、恒星的形成
2、行星及星際物質的產生
六、太陽係的形成
七、地球的形成
第八章 數學基礎
本章亮點
一、數學的本性
二、傳統數學的基礎
1、人類分立觀的形成
2、傳統數學的產生
3、數學基礎的論戰
4、傳統數學誤區舉例
4-1、假設的幾何學
4-2、算術化的量子學
5、傳統數學的哲學化
三、以太的幾種數量形態
1、數學的分科
2、無窮量與有限量
3、守恒量與可變量
4、以太的幾種數量形態
4-1、以太的幾種數量形態
4-2、相容量、連續量與離散量的關係
4-3、物質、能、場的數量性
5、時間與空間的數量性
6、精確量與統計量
四、數學基礎
1、傳統數學的基礎之爭
2、數學的產生
3、數學和邏輯學及辯證法
4、數學和其它學科
5、對幾種數量的說明
五、數量和結構及屬性的關係
六、數學的功能和局限性
七、物理學中尚待解決的幾個數學課題
1、相容量
2、以太密度最大值
3、折射率
4、非牛頓力
5、旋子場參數
下篇 自由世界
第九章 生物發生學
本章亮點
一、生物發生律
1、生物發生律的發現
2、生物發生律的意義
二、有機大分子的形成
1、地球生態環境的形成
2、碳原子精構場
3、煤炭的無機形成
4、石油的無機形成
三、生物大分子的構成
1、氨基酸的形成
2、肽鏈和蛋白質的形成
3、核酸的形成
四、生物大分子複雜可變精構場
1、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特征
2、蛋白質複雜可變精構場及其生命活性
3、核酸複雜可變精構場及其功能
3-1、DNA可變精構場及其功能
3-2、RNA可變精構場及其功能
4、生物大分子複雜可變精構場的哲學意義
五、石油菌的形成和進化
1、蛋白質分類
2、蛋白質係統
3、無核蛋白質胞的形成
4、細胞的形成
5、多核石油菌的形成和進化
6、真核石油菌的形成和進化
7、多細胞生物的形成和進化
8、細胞分化
9、生物能
10、壽命之謎
六、細胞學
1、細胞的構成
2、細胞的網絡結構
3、新陳代謝
4、細胞中心法則
5、遺傳規律
七、生物的分化、進化和發育
1、基因突變和新物種的產生
2、DNA延長和生物進化
3、基因突變和DNA延長的關係
4、進化和發育的關係
4-1、線粒體
4-2、進化和發育的關係
八、生物係統
九、生物進化總規律
十、生物工程
第十章 神經係統的形成與進化
本章亮點
一、動物的進化
二、神經元
1、神經元的形成
2、神經元的結構
3、神經元的功能
4、神經元的分類
三、神經係統的形成與進化
四、生化電流
1、生化電流的產生
2、突觸的單向導通
3、編碼的生化電流
4、神經係統以生化電流傳遞信息
五、記憶皮層
六、控製核
1、神經核的構成
2、神經核的分類
3、神經核的編程功能
3-1、先天性程序的形成
3-2、後天性程序的形成
4、神經核的控製功能
5、控製與注意
七、神經中樞
1、脊髓中樞
2、大腦
2-1、大腦是最高控製中心
2-2、大腦皮質的形成和進化
2-3、大腦神經核的形成與進化
2-4、大腦邊緣係統的形成與進化
2-5、大腦各神經核的關係
2-6、大腦對生化電流的控製與編碼
八、神經係統的運行
1、神經核通過生化電流進行控製
2、各神經核的並行工作
3、感覺與反應
4、認知與意誌
九、人類思維
第十一章 意識的進化
本章亮點
一、意識的定義
二、以太場與旋子精構場的意識性
三、生物大分子可變精構場與前意識
四、細胞的潛意識
五、動物的神經係統與顯意識
六、人的認知能力與自主意識
七、意誌
八、意識與意誌進化的意義
第十二章 信息學
本章亮點
一、廣義信息
1、信息的定義
2、廣義信息係統及其演化
3、廣義信息係統程序
二、過渡性信息
1、過渡性信息係統的進化
2、過渡性信息係統程序
2-1、個體程序
2-2、物種程序
2-3、生物係統程序
三、狹義信息
1、狹義信息的形成
2、主體程序
2-1、個人程序
2-2、生物人類程序
2-3、社會人類程序
3、狹義信息的非物質性
4、三大信息係統的關係
四、狹義信息載體
1、狹義信息載體的分類
2、狹義信息的複雜性與載體結構要素的多元性
2-1、狹義信息的複雜性與結構性
2-2、狹義信息載體結構要素的多元性
2-3、狹義信息結構與載體結構相匹配
3、載體結構的轉換與還原
4、主觀載體與客觀載體的關係
4-1、主觀載體與狹義信息的關係
4-2、狹義信息與客觀載體的關係
4-3、主觀載體與客觀載體的關係
5、狹義信息載體發展簡史
五、客觀載體的功能
1、載體結構的保持與狹義信息的存儲
2、載體及其結構的識別
3、載體及其結構的傳遞
4、通訊與尋址
5、載體結構轉換器與還原器
6、載體結構的控製
7、載體結構要素的重組
8、載體的運行和能量
六、計算機
1、計算機發展簡史
2、計算機構成
3、計算機工作原理
4、計算機語言
5、計算機網絡
6、計算機的局限性與發展前景
第十三章 思維學
本章亮點
一、人類感知能力的發展
1、感覺的功能與局限性
2、認知的功能與局限性
3、人的選擇能力與自由度的提高
二、人腦的進化
1、人腦容量的增加
2、人腦皮質各葉功能及它們的關係
3、皮質下各神經核功能及它們的關係
4、人腦的整體性
三、概念
1、概念的定義
1-1、概念的定義
1-2、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2、概念的形成
2-1、概念是對形象的命名
2-2、概念的層次性
3、概念的載體
4、概念的真實性
四、思維係統的形成
五、思維方式
1、概念的自由組合
2、概念的有序組合
3、聯想、想象和靈感
六、思維的控製
1、思維程序的形成
1-1、先天性程序
1-2、後天性程序
2、思維程序的分類
2-1、語法型程序
2-2、邏輯型程序
2-3、定理型程序
2-4、辯證型程序
3、概念的自由組合和程序
七、思維與意識
八、動物、計算機與人
第十四章 人學概要
本章亮點
一、生物人學
1、人的基本需求
1-1、情感需求
1-2、物質與能量的需要
1-3、繁衍需求
1-4、認知需求
1-5、四大需求的關係
2、人的共性與個性
二、社會人學
1、社會的形成
1-1、群居的作用
1-2、社會的功能
2、社會結構
2-1、人類與自然環境
2-2、社會的四大領域
2-3、交流與流通
2-4、社會約束機製
三、人類進步
1、社會發展規律
2、人類文明進步的三次浪潮
2-1、語音時代
2-2、文字時代
2-3、網絡時代
3、人類進步的動力
第十五章 世界的大統一
本章亮點
一、大統一觀史
二、客觀世界的統一
1、世界是以太的世界
2、我們世界是基於旋子的世界
3、世界是信息係統
三、主觀世界的統一
1、人能夠認識世界
2、假設與抽象的作用
3、科學的分科與科學的統一
四、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 
1、物質的統一性
2、意識的統一性
3、主觀對客觀的認識
五、古典哲學的終結
第十六章 從必然走向自由
本章亮點
一、必然世界的基本規律
1、必然律
2、普遍律
3、穩定律
3-1、定性律
3-2、定量律
3-3、形體結構律
4、變化律
4-1、因果律
4-2、可重複律
5、自洽律
二、自由世界的基本規律
1、生物具選擇能力
2、選擇和自由
3、選擇和偶然
4、必然和偶然
5、可能和現實
6、原因和結果
7、規律和數學
8、人類的自由度
三、偶然世界與必然世界的關係
副篇 科學神話
第十七章 科學神話及其終結
本章亮點
一、原始神話的科學性
二、數崇拜
1、數學神話的形成
2、現代數學的局限性
三、地心學
四、古典物理學的局限性
五、虛構的相對論
六、量子學悖論
1、量子學的產生
2、量子學大論戰
2-1、粒波二象之爭
2-2、哲學之爭
3、量子學家對量子學的評價
七、現代科學神話的終結
1、科學進步
2、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關係
3、現代科學神話的終結
名詞解釋
後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