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長樂——佛家的基本情緒智慧之一(絕對轉載)
人人都希望過一種快樂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快樂是什麽?恐怕每個人都有著不盡相同的理解與感受。我的感覺是:快樂應該是一種平衡而滿足的內在感受。那麽我們怎樣才能在生活中找到這種平衡,感受內在的滿足呢?我想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欲望”的需求值。
最近我無意中看到了一個“粘壁枯”的說法,很有點意思。說的是我們大家都認識的蝸牛,蝸牛體內有一種叫做蝸涎的類似體液的東西,因為蝸牛在一直往上爬的過程中,漸漸消耗了體內的蝸涎,最後隨著蝸涎的耗盡,於是便隻剩下一個殼粘在牆壁上了。那一條條白色的線,是一個個小生命的曆程,它們的一生竟然隻可以用一條近一米長的線來概括。為此, 蘇東坡大詩人還有詩一首:“腥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做黏壁枯。”
本來,蝸牛是濕生動物,在雨後常常可以看見許多蝸牛纏在樹幹上或路邊的石頭上,它體內的蝸涎雖然不算多,但對它來說,本來已經足夠滋潤自己的身體,足以能使自己生活下去,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然而,它不,非要超越自己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值去向上爬行,結果它的生命隨著身後那一條銀線而宣告終結,那殼子也就粘在牆壁上了。
小小的生命如此,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何嚐不是如此呢?隨著我們生存環境的變化,人類的生存方式與奮鬥目標也發生巨大的變化,許多人已經有了安身立命的物質,可欲壑難填,總感覺不滿足,發狂地追求物質與金錢,於是生命中許多珍貴的部分因卷入物欲的狂流而消失了。因忙於商海的角逐而冷卻了親情,因世俗的塵埃而忽略了友誼,聖潔的愛情成為攀登的階梯,心靈上的一分綠地撒滿了五顏六色的調味包。最後,這些富人們的錢是越掙越多,可他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或者說他們已經忙的無暇去享受快樂,富足的隻剩下錢了,也隻能在燈紅酒綠的刺激下來滿足那份空虛的心靈,真不知道這種生活方式是人類的幸福,還是人類的悲哀?
當然,現實生活中仍然不乏另外一種人,他們雖然清貧,但生活過的很快樂;雖然不能在豪華的大酒店觥籌交錯,但卻有更多的知心朋友,他們常與友人在一起品茗談心,培植友情,與親人和愛人在一起享受親情與愛情。這些人能夠懂得生命的意義,能樂天知命,安心淡泊的生活,追求生命的真諦。這正可謂:“知足之法,猶為安樂。”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上的“知足常樂”了。
“知足常樂”意味著我們能夠找準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夠在這個位置上盡最大能力地找到自己的快樂,所以,“知足常樂”並不是一種消極思想,而是對現實的一種正確反映,是應該提倡的一種積極的“敬業精神”。
佛經有雲:“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所憐憫。是名知足。”這才是產生真正快樂的哲學,人的快樂並不在物質的豐富與否,而在心靈的感受,擁有一顆清淨的心,就能快樂地活著,瀟灑的活著······
林清玄說:“生命裏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情愛的離別是鹹的,鹹有鹹的滋味。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一個有悟境的人,早已經超然物外,不受物質的豐足或缺乏所係縛,貧窮不以為苦,富裕不曾以為樂,覺得這樣也好,那樣也不錯。不管物質好壞,境遇順逆,精神一樣愉快,輕安。
因此, 又有誰能說這種“知足常樂”的理論不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