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的哲學 入世的哲學---01
(2009-03-14 13:59:42)
下一個
出世的哲學 入世的哲學---01
--------解讀馮友蘭
--------散摘於馮友蘭的《中國近代哲學簡史》
佛家就說,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這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隻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
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 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隻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從入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了,太膚淺了。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內聖外王 由於哲學講的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哲學必定與政治思想不能分開。
白馬非馬 舉例來說,名家以沉溺於“白馬非馬”之辯而聞名,似乎與政治沒有什麽聯係。知道它 體驗它不單是一種智力遊戲,因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識都統一於一個哲學家之身;他要做的事就是修養自己,連續地、一貫地保持無私無我的純粹經驗,使他能夠與宇宙合一。
顯然這個修養過程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就意味著自我複萌,喪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認識上他永遠摸索著,在實踐上他永遠行動著,或嚐試著行動。而是內在於他的行動的箴言體係。
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老子》全書都是名言雋語,《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這是很明顯的。名言雋語一定很簡短;比喻例證一定無聯係。明晰與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種表達,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因為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們所暗示的幾乎是無窮的。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
《莊子》中談到兩位聖人相見而不言,因為“目擊而道存矣”。照道家說,道不可道,隻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內涵。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該忘掉。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名言暗示的的思想收集的新書 永遠不能取代原書。
問老、莊與孔子的異同。哲學家回答說:“將無同?”意思是:莫不是同嗎?這個回答隻有三個字,世稱“三語掾”。他不能說老、莊與孔子毫不相同,也不能說他們一切相同。《論語》、《老子》中簡短的言論,都不單純是一些結論,而推出這些結論的前提都給丟掉了。
它們都是富於暗示的名言雋語。你可以把你從《老子》中發現的思想全部收集起來,寫成一部五萬字甚至五十萬宇的新書。它可以與《老子》原書對照著讀,但是它永遠不能取代原書。譯文隻能傳達一個意思,原文還可能含有許多別的意思。原文是富於暗示的,譯本也一定比原本貧乏。翻譯工作恰如嚼飯喂人。
哲學是對於人生的有係統的反思的思想。受到生活環境的限製。有特定的強調之處和省略之處,構成這個哲學的特色。個人如此,民族也是如此。《論語》說:“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地理
中國是大陸國家。古代中國人以為,他們的國土就是世界。漢語中 “世界”是“天下”,是“四海之內”。海洋國家的人,也許不能理解這幾個詞語竟然是同義的。孟子提到海的話,同樣也簡短。孔子也隻僅僅想到“浮於海”。生活在海洋國家而周遊各島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力士多德該是多麽不同!經濟
古代中國和希臘的哲學家生活於不同的地理條件,也生活於不同的經濟條件。中華民族隻有以農業為生。土地是財富的根本基礎。所以貫串在中國曆史中、社會、經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繞著土地的利用和分配。在這樣一種經濟中,農業不僅在和平時期重要,在戰爭時期也一樣重要。七雄之一的秦國在耕戰兩方麵都獲得優勢。結果勝利,實現了統一。
中國哲學家的社會、經濟思想中,有他們所謂的“本”“末”之別。“本”指農業,“末”指商業。區別本末的理由是,農業關係到生產,而商業隻關係到交換。《呂氏春秋》,對比了兩種人的生活方式:從事“本”“末”的生活方式。農很樸實,所以容易使喚。所以不自私。他們的財物很複雜,很難搬動,所以一旦國家有難,他們也不棄家而逃。
另一方麵,商的心腸壞,所以不聽話。他們詭計多,所以很自私。他們的財產很簡單,容易轉運,所以一旦國家有難,他們總是逃往國外。在經濟上農業比商業重要,而且在生活方式上農也比商高尚。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其經濟背景的限製;他對農業的評價則又表明他本人受到他自己時代經濟背景的限製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們是同一軸杆的兩極。兩者都表達了農的渴望和靈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同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
這個理論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任何事物,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就反向另一個極端;借用黑格爾的說法。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這是老子哲學、儒家所解釋的《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這無疑是受到日月運行、四時相繼的啟發,“易傳”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係辭傳》 “日盈則仄,月盈則食。” “複”。《複卦•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這個理論對於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在其悠久曆史中勝利地克服困難,貢獻很大。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黎明即將到來”。正是這種“信仰的意誌”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爭。
中庸之道, 儒家、道家的人一樣讚成。“毋太過”曆來是兩家的格言。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為太過和做得過多、就有適得其反的危險不同 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 生活簡樸,思想天真。譴責文化。鄙棄知識。
《老子》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農時時跟自然打交道,讚美自然,熱愛自然。被道家的人發揮到極致。什麽屬於天,什麽屬於人。屬於天者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屬於人者是人類痛苦的根子。
道家的人主張,聖人的精神修養,在於將他自己跟整個自然即宇宙同一,是此思想趨勢的最後發展。家族製度 農隻有靠士地為生,土地是不能移動的,他隻有生活在他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由於經濟的原因,一家幾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這樣就發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製度,它無疑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組織得很好的製度之一。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論證這種製度合理,或者是這種社會製度的理論說明。
家族製度過去是中國的社會製度。傳統的五種社會關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關係可以按照父子關係來理解,朋友關係可以按照兄弟關係來理解。《爾雅》,其中表示各種家族關係的名詞有一百多個,大多數在英語裏沒有相當的詞。
由於同樣的原因,祖先崇拜也發展起來了。就是這個家族中第一個將全家定居此地的人。這樣他就成了這個家族團結的象征,這樣的一個象征是一個又大又複雜的組織必不可少的。經濟條件打下了它的基礎,儒家學說說明了它的倫理意義。社會製度是經濟條件的產物,條件又是其地理環境的產物,這種製度及其理論說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學說成為正統哲學、這種局麵一直保持到現代歐美的工業化侵入。改變了中國生活的經濟基礎為止。
入世和出世 儒家學說是社會組織的哲學,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強調人的社會責任,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莊子》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方,指社會。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相當於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讀杜甫和李白的詩,裏同時表現出中國思想的這兩個主要傳統。
因為儒家“遊方之內”,入世一些;因為道家“遊方之外”,顯得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互補。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這使得中國人對於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試圖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試圖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稱為新道家,新儒家。正是這些運動使中國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
中國的藝術和詩歌 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雖沒有論藝術的專著,對於精神自由運動的讚美,對於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受到深刻的啟示。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中國畫的傑作大都畫的是山水。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農的眼界不僅限製著中國哲學的內容,例如“反者道之動”,還限製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諾思羅普(Northrop)教授說過,概念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是用直覺得到的、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直接領悟的東西, ‘藍’,作為感覺到的顏色,就是一個用直覺得到的概念。
……用假設得到的概念,是出現在某個演繹理論中,它的全部意義是由這個演繹理論的各個假設所指定的。
……‘藍’,在電磁理論中波長數目的意義上,就是一個用假設得到的概念。” 諾思羅普還說,用直覺得到的概念又有三種可能的類型:“已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區分的概念”(同上,187頁)。
照他說,“儒家學說可以定義為一種心靈狀態,在其中,不定的直覺到的多方麵的概念移人思想背景了。而具體區分其相對的、人道的、短暫的‘來來往往’則構成了(同上,205頁)。但是在道家學說中:“則是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構成了哲學內容”(同上)。但是我認為他在這裏已經抓住了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之間的根本區別。希臘哲學家們也區別有和無,有限和無限。很吃驚的是,卻認為無和無限低於有和有限。
在中國哲學裏,情況則剛剛相反。就因為有和有限是有區別的、無和無限是無區別的。
從假設的概念出發的哲學家就偏愛有區別的,從直覺的價值出發的哲學家則偏愛無區別的。已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由此而來的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以及區分的概念(同上,187頁),基本上是農的概念。農所要對付的,例如田地和莊稼,一切都是他們直接領悟的。他們的哲學家也一樣,以對於事物的直接領悟作為他們哲學的出發點了。
為什麽在中國哲學裏,知識論從來沒有發展起來。我看見我麵前的桌子,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它是僅僅在我心中的一個觀念還是占有客觀的空間,中國哲學家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 (除開佛學)因為知識論問題的提出,隻有在強調區別主觀和客觀的時候。而在審美連續體中沒有這樣的區別,認識者和被認識的是一個整體。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麽中國哲學所用的語言,富於暗示而不很明晰。它不很明晰。因為它並不表示任何演繹推理中的概念。
哲學家不過是把他所見的告訴我們。文約義豐。富於暗示,不必明確。
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維持其繁榮。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於商業帳目的抽象數字。然後才是具體東西,。數字,就是諾思羅普所謂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用假設得到的概念為其出發點。他們發展了數學和數理推理。為什麽他們有知識論問題,為什麽他們的語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城邦裏,不是獨裁的;家邦裏,就是獨裁的。 但是商人也就是城裏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裏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
中國社會製度可以叫做家邦、邦是用家來理解的。在一個城邦裏,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於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裏,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的權威天然地高於子的權威。
中國人過去是農,這個事實還可以解釋為什麽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農的生活方式是順乎自然的。他們讚美自然,譴責人為。他們不想變化,也無從想象變化。中國曾經有不少著名的創造發明,它們不是受到鼓勵,而是受到阻撓。海洋國家的商人,情況就是另一個樣子。商人,見到不同民族的人,風俗不同,語言也不同;他們慣於變化,不怕新奇。必須鼓勵製造貨物的工藝創新。
西方,工業革命的最初發動在英國,也是一個靠商業維持繁榮的海洋國家,這不是偶然的。但是希臘、英國的地理、經濟條件都與中國的完全不同,這個事實就足以構成一個反證中國哲學中不變的和可變的成分 雖然比西方世界遲了許多,但是遲化總比不化好。
說西方侵略東方,這樣說並不準確。事實上,正是現代侵略中世紀。有一個問題有待於提出:既然中國哲學與中國人的經濟條件聯係如此密切,那麽中國哲學所說的東西,是不是隻適用於在這種條件下生活的人呢?
回答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任何民族或任何時代的哲學,總是有一部分隻相對於那個民族或那個時代的經濟條件具有價值。但是總有另一部分比這種價值更大一些。不相對的那一部分具有長遠的價值。
特殊和一般 這個道理就在於,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社會固然不同,但是兩者都屬於我們稱之為“社會”的一般範疇。有一部分是“社會一般”的說明。有些專門屬於,有些更為普遍。是不相對的,具有長遠的價值。
司馬談和六家
第一是陰陽家。他們講的是一種宇宙生成論。它由“陰”、“陽”得名。陰陽的結合與互相作用產生一切宇宙現象。
第二是儒家。 “儒”字的字義是“文士”或學者,都是學者以及思想家。是古代文化遺產的保存者。不過“儒”字不限於指孔子學派的人,要廣泛些。
第三是墨家。這一家在墨子領導下,有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它的門徒實際上已經自稱“墨者”。
第四是名家。這一家的人,興趣在於他們所謂的“名”、“實”之辨。
第五是法家。是法式、法律。一群政治家。他們主張好的政府必須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強調的道德慣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形上學和社會哲學圍繞著 “無”,也就是“道”。道集中於個體之中?魑?說淖勻壞灤裕?詈媒饈臀?讜謨諶魏胃鎏迨攣鎦?械膒ower(力)。劉歆將“百家”分為十個主要的派別,即十家。其餘四家是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從一定的政治社會環境尋求各家起源。於是封建主的“家”不僅是政治、經濟權力的中心,也是學術的中心。周朝前期官、師不分。由於當時的戰爭或其他原因,喪失了他們的土地和爵位,因而下降為普通庶人。也有些普通庶人,由於具有特殊才能或受到特別寵信,變成了國家的高級官吏。
隨著這種解體, 這些原來的貴族或官吏流落民間,向另外的私人傳授學術的人,就變成職業教師,於是出現了師與官的分離。
有各種不同的“家”,各是一門學術、一門技藝的專家。
有教授經典和指導禮樂的專家, “儒”。
也有戰爭武藝專家,“俠”,即武士。
有說話藝術專家,“辯者”。
有巫醫、卜筮、占星、術數的專家, “方士”。
還有可以充當封建統治者私人顧問的實際政治家,“法術之士”。
很有學問和天才,但是受當時政治動亂之苦,就退出人類社會,躲進自然天地,他們被稱為“隱者”。
司馬談所說的六家思想,是從這六種不同的人之中產生的。
套用劉歆的話:
儒家--文士。 墨家--武士。 道家--隱者。 名家--辯者。 陰陽家--方士。 法家--法述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