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傳統語典精粹: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2009-02-22 05:39:52) 下一個
 zt  中華傳統語典精粹: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

                                                          正心篇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出自《道德經》。意為:低賤是顯貴的根本,低下是高大的基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意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氣,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自《孟子•告子下》。意為:憂愁患禍能夠使人更堅強地生存下去,而安逸享樂則會使人沉淪頹廢甚至滅亡。

【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出自《荀子•榮辱》。意為:樂觀的人容易長壽,而多慮的人往往短命。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出自《莊子•駢拇》。意為:野鴨的腿雖然短,但要給它續上一段,也會使其痛苦;鶴的腿雖然長,但若截掉一段,也會使它悲痛。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出自《莊子•大宗師》。意為:修為高的人睡覺的時候不做夢,醒著的時候也沒有憂愁。

【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自《莊子•田子方》。意為: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如死灰,而相比之下,生命的結束倒顯得次要了。

【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 出自《韓非子•解老》。意為:萬物都會有茂盛和衰敗,萬事都會有鬆弛和緊張。說明盛衰、張弛是一切事物的規律。

【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矣】 出自《呂氏春秋•孟夏紀•用眾》。意為:不因為自己有所不能而感到恥辱,不因為自己有所不知而覺得可怕,這是優點。

【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出自《呂氏?春秋•本?生》。意為: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驕傲,低至百姓也不煩悶,這才是道德完備之人。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出自三國諸葛亮《誡子書》。意為:寧靜用以修養身心,儉樸用以涵養德行。

【蔬食足充饑,何必膏粱珍?繒絮足禦寒,何必錦繡文】出自唐代白居易《贈內》。意為:粗茶淡飯也足可以填飽肚子,何必非要山珍海味呢?粗糙的絲綿也能夠抵禦寒冷,何必非要錦衣華裳呢?

【樂太盛則陽溢,哀太甚則隱損】 出自《漢書•東方朔傳》。意為:過於高興就會散溢陽氣,過於哀傷就會減損陰氣。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 出自《漢書•岑彭傳》。意為:人總是苦於不知足,得到了隴地,還想要得到蜀地。形容人的欲望總是沒有止境。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出自戰國屈原《楚辭•漁父》。意為:滄浪的水如此清澈,可以洗我的冠帶;滄浪的水如此汙濁,可以洗我的雙腳。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出自晉陶淵明《移居二首》。意為:人的衣食需要自己經營,隻要付出勞動,田地是不會欺騙我的!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出自唐代李白《江上吟》。意為:如果功名富貴能夠長在,那麽,氣勢磅礴的漢水也應該會向西北倒流了。

人生非寒鬆,年貌豈長在】 出自唐代李白《古風五十九首》。意為:人的生命不是寒鬆翠柏,怎麽會不老呢?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出自唐代白居易《對酒》。意為:富也好,窮也罷,能歡樂的時候就盡情歡樂,不懂得盡情享樂的,那才是白癡。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出自唐代李賀《致酒行》。意為:我有時心煩意亂,不知所措,(但是今天主人的開導令我茅塞頓開。)就像雄雞一聲報曉,黑暗就過去了,光明就到來了一樣。

【太山秋毫兩無窮,巨細本出相形中】出自北宋蘇軾《軾在穎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其韻》。意為:泰山雖然大,但卻不是最大的;秋毫雖然小,但也不是最小的。泰山的大,秋毫的小,是兩相比較而存在的。

【美必有惡,芬必有臭】 出自北宋蘇軾《顏樂亭》。意為:有美好的事物就一定會有醜惡的事物,有芳香的東西就一定會有腐臭的東西。

【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出自北宋蘇軾《病中遊祖塔院》。意為:因為生病而得到了空閑,那麽生病也實在不是什麽壞事。靜心安養是最好的藥方,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什麽比這更好的藥方了。

【但令名節不墮地,身外區區安用求】出自明代於謙《靜夜思》。意為:隻要名譽節氣不失落於地,那些不足掛齒的功名利祿又有什麽好追求的呢?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出自北宋柳永《鶴衝天•黃金榜上》。意為:青春短暫,韶華有限,我寧可用浮名虛譽,來換取那淺斟低唱的歡樂時光。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出自北宋柳永《鶴衝天•黃金榜上》。意為:何必太過於計較人生的成敗得失呢?做個才子詞人,也等於是個民間的公卿宰相。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園紅】 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滸傳》。意為:人不可能總是交好運,花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是美麗盛開的。

【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能夠獨善其身的人可以過終日安閑愜意的生活,何必非要你爭我奪萬古留名呢?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出自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意為:命中該有的東西總會得到,不該有的東西就不要強求,一味強求也沒有用處。

【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隻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心靈要像天平那樣,在稱量物體時做到物動而衡杆卻不動,把物體撤去時,就讓其懸空在那裏,保持清虛中正,那是何等自在。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克服欲望就好比去拉逆水而行的船隻,稍事歇息,船便會順流而下;努力向善就好比攀緣無枝杈的大樹,隻要一停下腳,身體就要向下滑。因此君子的心時刻都處在敬畏警惕中。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一個念頭收斂約束了則會產生萬種善念,一個念頭放縱恣肆了則將會有百種邪念乘虛而入。

【忘是無心之病,助長是有心之病。心要從容自在,活潑於有無之間】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淡忘是無心造成的,但是助長這種情形則是有意的行為。因此心要保持從容自在的狀態,活潑於說有也有、說無也無之間。

【目不容一塵,齒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靈台內許多荊榛,卻自容得】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眼睛裏容不得一粒塵,齒縫中容不得一點兒雜屑,原因就是由於這些東西都不是我自己固有的東西。然而心靈中有那麽多的雜念,卻怎麽能夠容納得下呢?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心一旦鬆懈,一切事情都會變得無法收拾;心一旦疏忽,一切事情都將不會進入自己的耳目;心一旦執著,一切事情都不能達到“自然”的境界。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知,過思者迷正應】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看得時間長了,即使是那些非常熟悉的字也會不認識了;目不轉睛地看,就會感覺靜物好像在活動一樣。由此可見,一旦心中疑慮過多,就會擾亂正確的見解;思考過度,該做的事情也會猶豫不決。

【安而後能慮,止水能照也】 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隻有安靜下來以後才可以思考,靜止的水才可以映出完整真實的影像。

【樂要知內外,聖賢之樂在心,故順逆窮通隨處皆泰。眾人之樂在物,故山溪花鳥遇境才生】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快樂應該懂得分內外。聖賢的快樂在其內心,因此,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窮困還是顯達,他們都會泰然自若。而普通人的快樂則是在外物,所有這些人隻有在遇到了山溪花鳥這樣的美景時才會感到愉悅。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始是閑】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人生在世,等待著得到滿足,何時才能真正滿足呢?在未衰老時能得到清閑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閑啊。

【談空反被空迷,耽靜多為靜縛】 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談論空虛之道的人卻往往會被空虛所迷惑;沉溺靜境中的人反而常被靜境所束縛。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在最容易使人迷惑之處識破迷惑,則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會保持清醒的頭腦;能把最難放下的事擱置一旁,則心境便會永遠平靜豁達。

【佛隻是個了仙,也是個了聖。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佛隻是個善於了卻俗塵的神仙,也是個善於了卻執著的聖人。人雖然聰明,卻不知該如何了卻所有的煩惱,不知了卻萬事便是聰明;倘若心中尚有未放下的念頭,那便是還未完全放下。

【以理聽言,則中有主;以道窒欲,則心自清】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以理智的態度來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則心中就會有正確的主張;用品德修養來約束心中的欲望,則心境就自然清明。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寂靜時要保持清醒,但可擾亂寂靜之心境;清醒時要保持寂靜,但心念不可馳騁得遠而收束不住。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孩子們接受的知識很少,其天性卻愈加完整;成人接受的知識豐富,其思維卻愈加散亂。

【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能夠看得透名利這一關,隻是小休息;能夠看得透生死這一關,才算大休息。

【有譽於前,不若無毀於後;有樂於身,不若無憂於心】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追求當麵的讚美,不如避免他人背後的誹謗;追求身體上的安樂,不如追求無憂無慮的心境。

【達人撒手懸崖,俗子沉身苦海】 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通達生命真諦之人能夠在懸崖邊緣放手離去;凡夫俗子則沉溺在世間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身世浮名餘以夢蝶視之,斷不受肉眼相看】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人世間的浮名,我當做莊周夢蝶去看待,絕不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它。

【貧家淨掃地,貧女淨梳頭,景色雖不豔麗,氣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貧苦人家經常把地掃得幹幹淨淨,窮人家的女兒時常把頭梳得整整齊齊,雖然外表上算不上豪華豔麗,卻有一種高雅脫俗的氣度。因此,君子在處於失意潦倒的境遇時,萬萬不可以頹廢不振、自暴自棄!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遇事稍有不如意,就去想想那些處境不如自己的人,那麽怨恨就會自然消失。心中稍有懈怠的念頭時,就去想想那些比自己強的人,那麽精神就自然會振奮起來。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隱伏越久的鳥一旦起飛必定會飛得越高,開得越早的花往往越早獨自凋謝。明白了此道理,就免去仕路不暢、懷才不遇的憂愁,就可以消除浮躁冒進、急於求成的念頭。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繩子可以鋸斷木頭,水滴能夠穿透石頭,所以求學問的人也要努力探索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細流匯聚自然能形成溝渠,瓜果成熟之後會自然脫離枝蔓而掉落,所以修行學道的人也要聽任自然才能獲得正果。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竭盡所能去做事原本是一種美德,但若過於認真而苦了自己,就無法調適自己的精神,也會喪失生活的樂趣;看淡功名利祿原本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但若過分不近人情,就無法對他人、對社會作出貢獻。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在思慮困苦之際若能堅持原則,問題得以解決時內心自然會獲得快慰的樂趣。在一帆風順之際若過於狂妄,則往往會種下日後發生禍患的根苗。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衝和之氣;味足藜羹飯後,識人生淡泊之真】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在粗布被中酣然入睡的人,能夠得到天地間衝淡平和的精氣;在粗茶淡飯後心滿味足的人,能夠領悟到寧靜淡泊的人生真諦。

【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在電光石火般短暫的人生中較量長短,能爭得多少光陰呢?在如蝸牛觸角般極小空間裏爭強鬥勝,又能奪得多大的世界呢?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貧之無慮;高步者疾顛,故知貴不如賤之常安】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一個財富積累得太多的人,整天都憂慮自己的錢財被人奪去,可見富有的人不如貧窮的人那樣無憂無慮;一個地位尊貴的人,整天都患得患失地擔心會丟掉官職,可見做官倒不如平民那樣可以常感安樂。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 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意為:因嫌官職小而鑽營向上,最後落得觸犯國法鋃鐺入獄。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意為:人們都知道神仙生活得美好,卻依然貪戀世間的功名利祿。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平實穩妥的話語,實在是既沒有吸引力也無法令人感到驚奇的言語了,因此,喜歡聽這類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知足常樂、安分守己的人,沒有不切實際的奢求,所以他們活得很快樂,然而,隻可惜這類人在我們生活中卻並不多見。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處,便是大英雄】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肯盡心盡力救助陷於苦難中的人,便如同活菩薩在世;能不受世俗人性的束縛,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可以稱得上是傑出的人。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在憂愁與苦悶中能具備瀟灑大度的胸襟,心情才會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不明的環境裏要有開朗博大的胸懷,心境才會如青天白日般明亮。

【胸藏丘壑,城市不異山林;興寄煙霞,閻浮有如蓬島】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胸中藏有千丘溝壑,則生活在城市和山林裏就沒有什麽區別;興趣寄托在煙霞雲霧之中,則生活在塵世中就如身處在蓬萊仙島一樣。
 

修身篇



【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 出自《道德經》。意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顯露,自愛自尊卻不自命高貴。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出自《論語•裏仁》。意為:古人不輕易說話,是因為以說了之後又做不到為恥辱。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出自《論語•述而》。意為:用不仁義的方法得到的榮華富貴,對我來講輕得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出自《論?語•陽?貨》。意為:人類的本性是相近的,隻因為後天的習染不同而使差距拉大。

【萬事莫貴於義】 出自《墨子•貴義》。意為:天下所有的事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

【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出自《孟子•盡心上》。意為:得誌的時候,要將恩澤施於百姓,不得誌的時候,要修養身心,將自己的高尚品德展現於世。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出自《孟子•離婁下》。意為:如果自己的名聲超過了實際情況,君子就會認為是恥辱。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出自《荀子•勸學》。意為:蓬蒿長在麻田中,不用扶助,自然挺直;白沙混在汙泥之中,就會與汙泥一樣成為黑色。

【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陰而不形】 出自《荀子•勸學》。意為:聲音再小也會被人聽到,行動再隱秘也總會被人知道。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出自《荀?子•王?製》。意為:沒有德行操守的人不能成為尊貴之人,沒有才能的人不能為官。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出自《荀子•不苟》。意為:日常的言論一定要守信用,日常的行為一定要謹慎。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出自《韓非子•初見秦》。意為:自己不知道而信口開河,這是不明智;自己知道卻故意不講,這是不忠實。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出自《韓非子•解老》。意為:和氏之璧本身就有著自然之美,用不著各種顏色來加以裝飾。

【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 出自《商君書•修權》。意為:蛀蟲太多了,樹木就會折斷;牆上的縫隙大了,牆就會倒塌。

【聖人之於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出自西漢揚雄《法言•君子》。意為:對於天下的事情,有一件不知道的,聖人都會覺得恥辱。

【人必其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後人敬諸】出自西漢揚雄《法言•君子》。意為:人一定要先自愛,然後別人才會愛他;一定要先自敬,然後別人才會尊敬他。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出自三國諸葛亮《納言》。意為:雨水從屋頂漏到地下,要阻止它,就要堵住屋頂上的漏洞。屋頂不堵,則漏雨不止,下麵就無法居住了。

【懲病克壽,矜壯死暴】 出自唐代柳宗元《敵戒》。意為:知道警惕和防治疾病就能長壽,自恃身強力壯卻會突然死去。

【不複知人間有羞恥事】 出自北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意為: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的事情!這是歐陽修痛斥當時的諫官高若訥趨炎附勢、隨人高下的卑恥行徑的憤俗之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自北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意為: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會使自身墮落。

【滿招損,謙受益】 出自《尚書•大禹謨》。意為:驕傲自滿會招致損害,謙虛謹慎會帶來益處。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傳•宣公二年》。意為:人,有誰能夠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夠改正,就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出自《戰國策•韓策》。意為:寧願做小而潔淨的雞口,也不願做大而肮髒的牛肛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意為:桃樹和李樹本不會講話,但因為其花果能吸引人們,所以,樹下人來人往自然就踏出小路來了。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 出自《資治通鑒》。意為:標杆是彎曲的,它的影子也必定是彎曲的;水源是清潔的,流水也必定是潔淨的。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出自《詩經•鄘風•相鼠》。意為:看看那老鼠尚且還有一層皮呢,而人卻這樣的沒有廉恥;這樣的沒有廉恥,還活著幹什麽呢?

【予其懲,而毖後患】 出自《詩?經•周?頌•小毖》。意為:我要將過去的錯誤作為警戒,使以後謹慎,以免招來禍患。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戰國屈原《楚辭•漁父》。意為:整個世上的人渾渾濁濁,隻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喝醉了,隻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

【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出自唐代孟浩然《題義公禪房》。意為:看到了潔淨的蓮花,才知道它雖出淤泥,但卻不染半點汙垢。用來比喻人應保持高尚的節操。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出自唐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意為:我怎麽能夠低眉彎腰、卑躬屈膝地侍奉那些權貴,讓我心裏不痛快呢?

【不學腰如磬,徒使甑生塵】 出自唐代劉禹錫《學阮公體》。意為:絕不會學腰彎得像磬一樣的勢利小人,寧可一貧如洗,甑中生塵。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出自唐代白居易《放言》。意為:白日裏裝得一本正經,但到了晚上就露出了虛偽的原形,誰能看得出呢?古往今來,這種事什麽時候沒出現過呢?

【由來富與權,不係才與賢】 出自唐代白居易《歎魯》。意為:富貴與權勢向來都與才華和賢德沒有關係。

【寧作沉泥玉,無為媚渚蘭】 出自北宋梅堯臣《聞尹師魯謫富水》。意為:我寧願做一塊埋在泥裏的美玉,也不願做取悅沙洲的蘭草。

【安求一時譽,當期千載知】 出自北宋梅堯臣《寄滁州歐陽永叔》。意為:怎麽能夠隻企求一時的榮譽呢?應當求得千年之後仍為人們所了解和知曉才對。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出自金代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意為:海棠花愛惜自己的花蕊,不肯輕易露出來,暫且讓那些妖媚的桃李在春風裏嬉笑喧鬧吧。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出自明代於謙《詠石灰》。意為:就算是粉身碎骨我也全然不怕,隻希望把清白留在人間。

【古來多被虛名誤,寧負虛名身莫負】出自北宋晏幾道《玉樓春》。意為:自古以來,許多人都為虛名所耽誤,我寧願拋棄虛名,也不願違背了自己的心誌。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出自北宋蘇軾《卜算子》。意為:孤獨的鴻雁飛來飛去,將寒枝都選遍了,可不願停下來在上麵休息,最後還是落在了荒涼淒冷的沙洲。形容作者寧處困境也不與濁世苟合的孤傲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出自南宋陸遊《卜算子》。意為:雖凋零飄落化為塵土,卻依然清香如故。

【人生天地間,無始終者,非君子也】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在世為人,如果做事情無始無終,就不能稱其為君子。

【玉可碎但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但不可毀其節】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寶玉雖然也會破碎,但即使破碎了也不能改變它質地的潔白;竹子能夠被破開,但即使被破開也不能改變它原有的枝節。

【真機真味要涵蓄,休點破,其妙無窮,不可言喻,所以聖人無言。一犯口頰,窮年說不盡,又離披澆漓,無一些咀嚼處矣】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對於真機真味務必要做到含蓄而不要點破,這樣才會奇妙無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有“聖人無言”之說。不然,一犯口舌,終年都說不完。再加上眾說紛紜、言辭刻薄,便無絲毫可品味之處了。

【屬纊之時,般般都帶不得。唯是帶得此心,卻教壞了,是空身歸去矣。可為萬古一恨】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人死時,帶不走任何東西。唯有這顆心是可以帶走的,卻又把它教壞了,等於是真正空身而走了。這可稱得上是萬古遺恨了。

【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出自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意為:一生當中如果沒有做過什麽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那麽半夜的時候聽到有人敲門就不會感到害怕。

【威儀養得定了,才有脫略便害羞赧;放肆慣得久了,才入禮群便害拘束。習不可不慎也】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一旦儀表端莊養成了習慣,則稍有疏漏便會感覺羞愧難當;放肆得過久,才進入講禮儀的人群中,則會有備受拘束之感。習慣的養成不可不慎重啊!

【唯得道之深者,然後能淺言;凡深言者,得道之淺者也】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隻有人得道深了,然後才可以運用淺顯的語言講透徹深刻的道理;凡是那些運用深奧的語言來談論道的人,都是一些得道不深的人。

【火不自知其熱,冰不自知其寒,鵬不自知其大,蟻不自知其小,相忘於所生也】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火不知道自己是熱的,冰不知道自己是涼的,鵬鳥不知道自己是大的,螻蟻也不知道自己是小的,這是因為它們相互遺忘了自己與生俱有的本性的緣故。

【淡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是否有淡泊寧靜的誌向,必須通過富貴奢華的場合才能檢驗出來;是否具有鎮靜安定的節操,必須通過紛擾的環境才能驗證出來。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命運使我的福分淺薄,我便加強我的德行來麵對它;命運使我的身體勞累,我便放鬆自己的心情來彌補它;命運使我的人生遭遇困境,我便提高我的道德修養來通達它。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隻須五更頭檢點,思想的是什麽便得】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要想知道自己是有道德之君子,還是無德之小人,隻要在五更天時自我反省一下,檢查一下頭腦中想的是什麽,就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心中有了行善的念頭,就可以引來降福的吉神追隨;心中有了作惡的念頭,就會招來為禍的惡鬼追隨。明白了這些便可差使鬼神了。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經常談論隱居山林中的生活樂趣的人,其未必真正領悟了隱居的樂趣;口頭上總說厭倦名利的人,也未必是真的將名利忘卻了。

【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人若不通曉古今變化的道理,那就好比穿著衣服的牛馬一樣;讀書人不明白廉恥,那就好比穿衣戴帽的豬狗一樣。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一個人如果身處逆境中,那麽其身邊所接觸到的全是有如醫療器材般的事物,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敦品勵行。反之,一個人如果身處順境中,這就等於在他麵前擺滿了消磨精神意誌的刀槍,會讓身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腐蝕而走向墮落。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夕陽西下時,天邊的晚霞光彩奪目,而一年即將過去時,金黃色的橙橘更是芳香四溢。因此,有德的君子到了晚年,更應有煥發的精神。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 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其心地應像青天白日一樣光明磊落,沒有什麽不可告人之事;而其才能則應該像珍藏的珠寶一樣,不輕易讓人看得出來。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在閑暇時不要輕易放過寶貴的光陰,最好把握時間做一些準備,以便日後忙碌時有所受用;在平靜時不要忘記充實心靈,要為他日養精蓄銳,以便事情來臨時能應付自如;在無人看見時也要保持光明磊落的胸襟,這樣才能俯仰無愧於心,在眾人麵前受到尊敬。

【心曠,則萬鍾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心胸開闊,即使是萬鍾的財富也會像瓦罐一樣不值錢;心胸狹隘,即使是一根頭發也會被看得像車輪一樣重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意為:冰清玉潔來到這個世上,再冰清玉潔地離開這個世界,這遠比陷於汙泥濁水中要強多了。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功夫】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由安貧樂道、與世無爭,可以看出一個人心境的光明;不忘記行施道義以培養自己的涵養,便是培植浩然正氣的好方法。

【和為祥氣,驕為衰氣,相人者不難以一望而加;善是吉星,惡是凶星,推命者豈必國五行而定】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平和是一種祥瑞之氣,驕傲是一種衰敗之氣,觀相的人很容易就看出來;善良是吉星,惡毒是凶星,算命的人不用陰陽五行便可推算出吉凶。

【為濁富,不若為清貧;以憂生,不若以樂死】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做一個肮髒的富貴者,不如做一個清高的貧窮者;憂鬱地活著,還不如快樂地死去。

【富貴而勞悴,不若安閑之貧賤;貧賤而驕傲,不若謙恭之富貴】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如果富貴了而憂愁、勞累,倒不如雖貧賤卻安閑自在;如果清貧卻驕傲自大,倒不如富貴卻謙遜有禮。

【酒可好,不可罵座;色可好,不可傷生;財可好,不可昧心;氣可好,不可越理】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可以喜好美酒,但不可酒後耍酒瘋罵人;可以喜好美色,但不可以傷害身體;可以喜愛錢財,但不可昧心獲得;可以有脾氣,但不可以超出情理之外。

 

齊家篇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出自《荀子•勸學》。意為:人剛一生下來時,哭聲都是一樣,但長大後習俗卻有了不同,這是受了不同教育的緣故。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意為:疼愛子女,就要用高尚的道義來教育他,而不要讓他接納邪惡的東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出自《戰國策•趙策》。意為: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要為他們做長遠的打算。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意為:不使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出自《尚書•大禹謨》。意為:報效國家,要能夠勤勞;主持家政,要能夠節儉。

【萬鍾一品不足論,時來出乎蘇元元】出自南宋陸遊《五更讀書示子》。意為:高官厚祿並不足念,重要的是有了機會要接濟蒼生,為民造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出自元代關漢卿《包待製三勘蝴蝶夢》。意為:兒孫們自有自己的生活和福氣,不要再費盡心思為他們的將來勞心傷神了。

【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兒不肖不如無】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意為:辛苦種田,如果沒有成熟收獲,倒不如讓它荒廢好了;養個兒子,如果不肯學好,還不如幹脆不養。

【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長尊,則家治。若看得尊長不尊,如何齊他?得其要在尊長自修】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一個家庭中,若把尊長看得很尊貴,則這個家庭就會治理得很好。而若把尊長看得不尊貴,則將會如何對待其他人呢?尊長要想被別人尊敬,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加強自身的修養。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子女對待父母,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心情愉快,其次才是關心他們的身體,倘若隻關心他們的身體而不關心他們心情是否愉快,就顯得更差一些,而最差的則是隻保持表麵上的禮節而連他們的身體都漠不關心。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勞愈強健,但自不可過耳】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心要經常關注一些事情,身體要時常進行鍛煉。心是越用越精明,身體也是越活動越強健,但是要注意適可而止,不要太過度。

【親兄弟折箸,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親兄弟如果不團結,就如同價值連城的一組美玉分散開來,其真正的價值蕩然無存;讀書人如果愛財,就會使濃鬱的書香轉化為銅錢的臭氣。

【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營求念絕,心歸自在乾坤】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看破了煩惱的紅塵,便是生活在清涼無比的世界中;斷絕了鑽營求取的念頭,心就生活在自由自在的天地間。

【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個好臣士】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整天大擺宴席尋歡作樂的,不算是一個好人家;愛好聲色犬馬錦衣華服的,不算是一個正派的讀書人;過分貪圖功名追求權勢的,不算是一個好官員。

【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要思其傾覆之易】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如果要問祖先是否為我們留下恩澤,隻要看我們所享的幸福的厚薄就可知道,因此應當時刻感念祖先遺留恩澤之不易;如果要問我們的子孫將來能否享有幸福,就必須先看自己為子孫留下了多少德澤,假如留給子孫的德澤不多,就應當考慮到子孫毀敗家業是很容易的。

【麵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眼前待人處事的立足標準要放得寬闊些,才不會使周圍的人對你發出不平的感歎;死後留給子孫後代的福澤要能流傳久遠,才會使後人永遠懷念。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功夫】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教導子孫後代就應當從幼年時開始抓起,以便培養他們在為人處世時的正直寬大、光明磊落的氣度;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進行自我的內心反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和自我砥礪的修養功夫。

【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燥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教育自己的孩子應當嚴格,因為嚴格的態度可以壓抑他們浮動的燥氣,使他們能夠安心學習;對待邪惡陰險的小人,我們可以采取尊重的心態,因為尊重的態度可以感化他們邪惡的內心。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穡艱辛】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即使家境貧寒,也應讓子孫讀書;即使生活富裕,也不可忘記耕種收獲的艱辛。

【人生不可安閑,有恒業,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人和天世不能隻知安逸閑淡,有了長遠的事業,才能收住放任的本心;平常花費必須節儉,杜絕奢侈浪費的行為,就能夠體現勤儉的美德。

【無執滯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氣,但非本色人】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沒有執著窒礙之心,才是通達事理之人;有矯揉造作之氣,便無法做到樸實無華。

【有生資,不加學力,氣質究難化也;慎大德,不矜細行,形跡終可疑也】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天資雖好,但若後天不努力學習,其性格情操依然難有改進;在大的德行上細心留意,卻忽略了小節方麵,其言行終究無法讓人心悅誠服。

【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功夫;福壽雖天生,還是多積陰德】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一個人的飛黃騰達,雖然是命中注定的,但也可以由他個人努力所決定;一個人的福分壽命,雖然是上天注定,但也需要他多做善事積下陰德。

【少年人須有老成之識見,老成人須有少年之襟懷】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青年人需要有老年人那種成熟的見識和沉穩,老年人需要有青年人的激情與熱忱,這樣才能有精彩豐富的人生。

【打算精明,自謂得計,然敗祖父之家聲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凡事斤斤計較、不肯吃虧之人,自以為占了便宜,其實敗壞祖宗門風的往往是這類人;誠實樸素、為人厚道之人,看起來沒有什麽特別之處,其實能夠培養子孫純厚品質,使家門殷興不衰的又往往是他們。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創業還需深慮,恐貽害於子孫】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一個人謹守自己的行為舉止,而不胡作非為,就是因為擔心自己的不良行為會使父母蒙羞;開創事業之時,也一定要深思熟慮,權衡得失,以免危害到子孫後代。

 

治國篇 (政治管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出自《道德經》。意為:百姓不畏懼死亡,為什麽還要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自《論語•子路》。意為:統治者如果自身言行端正,即使沒有命令百姓也會去做;如果自身言行不正,即使下了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近者說,遠者來】 出自《論語•子路》。意為:統治者使近處的百姓歡悅了,遠處的百姓就會前來歸附。

【治國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出自《管子•君臣上》。意為:如果治理國家沒有法度,人們就會相互勾結,弄虛作假來謀取私利。

【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出自《管子•明法解》。意為:不除掉有害的雜草,就會妨害莊稼的生長,不誅殺盜賊,就會傷害到守法之民。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出自《管子•小稱》。意為:善於自我批評的人,百姓就不會抱怨他;不肯自我批評的人,百姓就會譴責他。

【賦斂厚,則下怨上矣】 出自《管子•權修》。意為:賦稅過於繁重,就會使百姓怨恨君主。

【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出自《管子•治國》。意為:拋棄作為國家根本的農業而去經商,就會使田地荒廢、國家貧窮。

【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 出自《管子•乘馬》。意為:觀看市場的行情就可以知道國家是安定還是混亂,就能知道國家物資的多少。

【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以加罰】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意為:君主不因為自己高興就多加對臣子獎賞,也不能因為憤怒就加以懲罰。

【上無驕行,下無諂德】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意為:國君不驕傲自大,手下人就不會阿諛奉承。

【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出自《墨子•尚同下》。意為:一隻眼睛不如兩隻眼睛看得清楚;一隻耳朵不如兩隻耳朵聽得明白。

【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出自《墨子•親土》。意為:給國君獻上稀世珍寶,不如給國君推薦有才之士。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出自《孟子•盡心下》。意為:人民是最珍貴的,其次是國家,而最輕的是君主。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自《孟子•公孫醜下》。意為:良好的時機,不如占據有利的地勢;占據有利的地勢,不如擁有團結一致的人心。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公孫醜下》。意為:能夠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出自《孟子•離婁下》。意為:讓道德品質好的人去教育那些道德品質不好的人,讓有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沒有才能的人。

【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為:沒有官員領導就沒有辦法治理百姓,沒有老百姓就無法養活官員。

【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出自《荀子•王霸》。意為:兩國已經締結了盟約,即使看到了成敗,也不能欺騙結盟的國家。

【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出自《荀子•王霸》。意為:如果君主善於提綱挈領,那麽百事都會做得十分周詳;如果君主事無巨細都要管,那麽什麽事情都會荒廢。

【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出自《荀子•王霸》。意為:政令一旦下達,即使看到了勝敗得失,也不可不講信用欺騙百姓。

【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出自《荀子•大略》。意為:大事做不來,小事不去做,這是亡國亡身的道路。

【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 出自《荀子•大略》。意為:如果國君有愛嫉妒他人的臣子,那麽賢良的人就不會來輔佐他。

【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出自《荀子•王製》。意為:有德有才之人,應當立即提拔;無德無才之人,則應當立即罷免。

【公生明,偏生暗】 出自《荀子•不苟》。意為:公正就會使人清醒,偏私就會使人糊塗。

【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出自《荀子•君道》。意為:公正的道路暢通了,徇私舞弊的門就會被堵塞;為公的原則明確了,貪婪的私欲就會停止。

【時移而法不易者亂】 出自《韓非子•心度》。意為:時代已經變化了,而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那麽,國家就會出現混亂。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出自《韓非子•心度》。意為:法度能夠跟著時代一起變化,就會使國家安定;治理的方法能夠與社會實際相適應,就會有成績。

【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出自《韓非子•顯學》。意為:國家強大,別人就來朝見,國家弱小,就要去朝見別人。因此,英明的國君會致力於壯大自己的實力。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出自《韓非子•五蠹》。意為:不期望完全遵循過去,也不效法那些陳規,要研究現在的事情,從而做出相應的準備。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出自《韓非子•有度》。意為: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要放過;獎賞有功勞的人,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遺漏。

【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意為:如果賞罰不守信用,那麽禁令就難以推行。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出自《道德經》。意為:天道之網恢宏廣大,看起來疏鬆卻不會疏漏。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出自《論語•季氏》。意為:國家統治有道,百姓就不會有非議了。

【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 出自《呂氏春秋•適威》。意為:法令過於嚴厲,人們反而不聽從;禁令過於繁多,反而不能執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出自《呂氏春秋•貴公》。意為: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強,以宿治者削】出自秦商鞅《商君書•去強》。意為:政務能在當日處理完的,可以稱王天下;能在當晚處理完的,能使國家強大;要等到第二天才處理完的國家就會削弱。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出自秦商鞅《商君書•更法》。意為: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輕易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輕易改變器具。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出自秦商鞅《商君書•更法》。意為:治理國家不一定隻用一種方法,隻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過去。

【存在得道而不在於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於小也】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意為:國家能夠安存不在於疆土遼闊,而在於其合乎道義,國家滅亡也不在於地域狹小,而在於不合乎道義。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意為: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但最根本的是讓人民獲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緊要的是讓政令暢通無阻。

【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為:如果一個人的計策高明可用,就不要因為他的地位低下而恥於采納;如果一個人的話正確可行,就不要責怪他巧言善辯。

【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奸】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為:單靠刑罰不能夠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單靠殺戮也不能夠禁止壞人壞事。

【亡國之法有可隨者,治國之俗有可非者】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為:亡亂國家的政治也有可以效仿的地方;安定國家的習俗也有可以批評的地方。

【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出自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立事書》。意為:教育、培養、選拔、任用,隻要其中一個關節出了問題,就足以敗壞天下所有的人才。

【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出自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意為:人的才能,隻有在相對穩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現出來,而在反複多變隨意調遣中消磨掉。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出自北宋王安石《乞製置三司條例》。意為: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擁護,沒有一定的物資財富是不行的;要治理好天下的財富,沒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

【人唯求舊,器非求舊,唯新】 出自《尚書•盤庚上》。意為:用人要選用熟悉的臣子,不要像選用器具那樣隻要新的,不要舊的。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出自《尚書•洪範》。意為:不結黨營私,治國之道就會寬廣開闊

【言多變則不信,令頻改則難從】 出自北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意為:言語反複多變,就不能取信於人;政令朝出夕改,人們就無所適從。

【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諸身;及其使人也,器之,不以眾能而責諸人】出自南宋楊萬裏《庸言》。意為:君子不像一件器物一樣,不能因為有了一技之長就滿足;而用人的時候,就要像使用器物一樣,不能苛求其各方麵都有才能。

【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意為:一個國家,無論多小,都不能輕視;如果沒有準備,即便國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意為: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百姓安樂;百姓快樂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上之所為,民之歸也】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意為:上層人物的所作所為,民眾也會紛紛效仿。

【不義而強,其斃必速】 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意為:用不道義的手段變得強大,其滅亡一定很快。

【勤民以自封者,死無日矣】 出自《國語•楚語下》。意為:勞困人民以滿足自己的,末日就快到來了。

【以書為禦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製今者,不達事之變】出自《戰國?策•趙?策》。意為:隻按照書上的方法來駕禦車馬的,不能完全掌握馬的脾性;隻用古人的方法來管理現今的人,就不能通達時勢的變化。

【明主者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 出自《戰國策•燕策》。意為:英明的君主總是願意聽取別人對自己的過錯的批評,而不想聽別人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誇讚。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出自《史記•楚元忘世家》。意為:國家的安危在於所發布的法令,國家的存亡在於所任用的人才。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出自《史記•陸賈列傳》。意為:騎馬打下來的天下,怎麽可以還在馬上治理呢?

【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出自《漢書•路溫舒傳》。意為:烏鴉鷂鷹的蛋不被毀壞,然後才有鳳凰聚集而來;君主對犯有誹謗罪的人不誅殺,然後才有忠良之言進諫。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出自《漢書•陸賈傳》。意為:國家太平時,應注意發揮宰相的作用,讓國家繁榮昌盛;國家危亂的時候,應注意發揮大將的作用,使國家免於危難。

【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 出自《後漢書•徐稺傳》。意為:大樹將要倒下,不是一根繩子就能拉住的。用來比喻國家衰敗,大勢將去,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挽救的。

【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出自《後漢書•申屠剛列傳》。意為:民心所歸向的,正是天要幫助的;民心所背叛的,也是天要拋棄的。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鑿石索玉,剖蚌求珠】 出自《三國誌•蜀書•秦宓傳》。意為:鑿開岩石尋找寶玉,剖開蚌身索求珍珠。意謂深入探求人才。

【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出自《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意為:人們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須用明鏡來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聽取忠臣的進諫。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出自《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意為:選擇官員的要點不在多,而在於能真正得到賢能。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出自《資治通鑒》。意為:家境貧困,就會想要一個賢德的妻子;國家出現動亂,就會渴求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出自唐代岑參《寄左省杜拾遺》。意為:朝廷聖明,並沒有什麽過失,自己也覺得進諫的奏章越來越少了。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出自唐代劉禹錫《金陵懷古》。意為:國家興衰取決於人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勢的險要。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出自唐代李商隱《賈生》。意為:隻可惜半夜裏君王雖然向前移動座位,靠近賈誼,但他所問的卻不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而是鬼神之事。

【萬裏江山萬裏塵,一朝天子一朝臣】出自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意為:萬裏江山塵煙四起,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信任重用的大臣。

【恩榮並濟,上下有節】 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治理國家要恩威並重,使國家上下能夠有禮有節、秩序井然。

【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 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治理國家有相應的體製,各自之間不能相互侵犯越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出自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意為:中國要煥發勃勃的生機,還要依靠風暴雷霆般的變革,無聲無息的沉悶局麵畢竟是悲哀的。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 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誌》。意為:信義是一個國家的珍寶,是百姓所依賴的。

【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誌》。意為:一時的強弱在於力量或軍事力量,而長久的勝負則在於道理,就是治國有道。
 

治國篇 (軍事戰爭)



【戰雖有陣;而勇為本】 出自《墨子•修身》。意為:作戰之中雖然陣列需有講究,但還是要以勇敢為本。

【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 出自《墨子•非攻下》。意為:頻繁地進攻和討伐,實在是天下最大的禍害。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出自秦商鞅《商君書•畫策》。意為:用戰爭來製止戰爭,就算發動戰爭也是可以的。

【兵之勝敗,本在於政】 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意為:軍事上的勝負,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政治。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出自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將?才》。意為:作為軍將,地位高貴而不驕傲,打了勝仗而不昏亂,才能出眾而能謙遜待下,性格剛強而能控製自己。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則貴】出自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將?才》。意為:戰場作戰,勇敢向前的應給予重賞,貪生怕死向後退的應處以重刑。而且獎賞要及時,不能拖延,懲罰不能因為地位高低而有所減免。

【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出自三國諸葛亮《喜怒》。意為:憤怒的時候,不要觸犯到無罪的人;高興的時候,也不能放縱應該殺頭的人。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出自三國諸葛亮《南征教》。意為:出兵作戰以征服敵軍的人心為上策,攻破敵人的城池為下策。

【有製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製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出自三國諸葛亮《兵要》。意為: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使將領沒有才能,也不會打敗仗;一支沒有嚴格訓練的軍隊,即使將領再善戰,也無法取得勝利。

【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出自唐代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意為:最大的弊政莫過於賄賂猖獗,賦稅繁多了。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出自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有誰會知道徭役比這毒蛇還殘酷呢?詩句深刻揭露了當時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

【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出自唐代白居易《議兵策》。意為:國家雖然興盛,但若動不動就打仗,也會衰敗;國家雖然太平,但若忘記戰爭的危機,不修備戰,也一定會非常危險。

【德唯治,否德亂】 出自《尚書•太甲下》。意為:以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天下太平;反之,就會天下大亂。

【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 出自《尚書•酒誥》。意為:為政的人不應該把水作為鏡子,而是應該把人民當做鏡子。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意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才能安寧。

【師直為壯,曲為老】 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意為:出兵作戰,有正當理由,軍隊的士氣就強盛;而師出無名或者理屈,就會士氣不振。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出自《左?傳•隱?公五年》。意為:不對意外情況有所預料和準備,就不能出兵作戰。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意為:一朝放走了敵人,就會成為幾代人的禍患。

【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意為:居住下,就要準備好糧草,行軍時,就要做好防備。

【先人有奪人之心】 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意為:先發製人就可以摧毀敵人作戰的勇氣和士氣。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出自《左傳•襄公十年》。意為: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一意孤行很難成功。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出自《戰國策•楚策》。意為:如果兵力不如對方強,就不要發起挑戰;如果糧草不如對方充足,就不要與之相持太久。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意為:在營帳中操控著戰略,就能讓在千裏之外作戰的軍隊取得勝利。

【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意為:打了勝仗之後,將領驕傲,士兵懶惰的,就會失敗。

【十則圍之,倍則戰之】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意為:如果自己的兵力是敵人的十倍,就采用圍攻戰術;如果自己的兵力是敵人的兩倍,就與敵人展開交戰。

【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意為:兩隻老鼠在洞中爭鬥,哪一個更勇敢些,哪一個就能獲勝。

【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意為:出兵作戰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就不能取得戰鬥的勝利。

【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出自《漢書•高祖本紀上》。意為:如果將軍任用不妥當,那麽出師作戰一定會一敗塗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代王昌齡《出塞》。意為:隻要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進入到內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出自唐代王昌齡《從軍行》。意為:茫茫沙漠裏,已經打了上百場仗,連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但隻要不打垮樓蘭,就決不回去。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出自唐代高適《燕歌行》。意為:戰士在前線英勇殺敵,死傷過半;將軍還在營帳中觀賞美人輕歌曼舞。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出自唐代岑參《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意為:戰爭異常慘烈,戰場上寒風怒號,荒草中可見屍骨累累,肅殺悲涼,陰森恐怖,令人心驚。

【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 出自唐代杜甫《征夫》。意為:十戶人家中還有幾戶留存啊,隻有山還依然是那麽多。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出自唐代杜甫《兵車行》。意為:家裏若是生個女兒,至少還能找個近鄰嫁出去,如果生了男兒,卻常常要葬身於荒野雜草之中。

【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出自唐代杜甫《洗兵馬》。意為:如何才能找到一位壯士,能將天上的銀河引下來,將所有的兵器都洗幹淨了,永遠都不再用了呢?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出自唐代杜甫《春望》。意為:戰亂的時局,看到鮮花也會讓人黯然神傷;離散的親人,聽到鳥鳴也會讓人感到心驚。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出自唐代杜甫《前出塞》之六。意為:要想射人,應先射他的馬,要想擒賊,應該先擒住他們的首領。比喻解決問題應找到問題的關鍵,抓住要害。

【幾時拓土成王道,自古窮兵是禍胎】出自唐代李商隱《漢南書事》。意為:什麽時候開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義政治呢?窮兵黷武自古就是災禍的根源。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出自唐代李賀《雁門太守行》。意為:敵軍如同黑雲一般來勢凶猛,城池仿佛要被壓倒了,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金光閃閃。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出自唐代杜牧《赤壁》。意為: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恐怕東吳已被曹操所滅,而大喬、小喬便要成為俘虜,被曹操鎖在銅雀台中。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出自元代馬致遠《漢宮秋》。意為:即使要招集一千名士兵也不用費力,但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將領卻十分困難。

【養軍千日,用在一時】 出自元代馬致遠《漢宮秋》。意為:花了很長時間來養軍隊,隻為了在需要時能夠用得上。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出自元代張可久《花聲•懷古》。意為:遙懷古人,想起那美人虞姬因四麵楚歌而自刎,三國鼎立時,曹操被蜀吳聯軍大敗於赤壁,還有投筆從戎的班超空老於玉門關外。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處世之道也是應對變化之術,怎麽可以隻把握一個方麵呢?行軍作戰的方法也是如此,都是貴在能夠隨機應變。

【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做將領的道理就是不要因為一次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憂慮失落。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周瑜為了收回荊州安定天下而想出妙計以婚姻為借口,將劉備騙到江東,結果不僅白送了劉備一個夫人,還使得自己損兵折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將領在外行軍打仗時,君主的命令有些是可以不予理會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出自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意為:將軍領軍在於謀略而不在於勇猛,士兵的戰鬥力在於精良而不在於人數眾多。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意為:寧願在太平年代做一條狗,也不願在動亂的社會裏做人。

 

治國篇 (農業工商)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意為:治理好百姓的田地,減輕百姓的徭役和賦稅,就能夠使百姓富足起來。

【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出自《孟子•盡心下》。意為:沒有好的政治,那麽國家的財政就會不足。

【良賈不為折閱不市】 出自《荀?子•修?身》。意為:好的商人不會因為虧了本就不再做生意。

【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 出自《韓非子•解老》。意為:做工之人總是改變自己的行業,就做不出成績來。

【數奪民時,大饑乃來】 出自《呂氏春秋•上衣》。時:農時。意為:多次占用耽誤農時,就會造成大的饑荒。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出自秦商鞅《商君書•農戰》。意為: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即便糧倉總是滿滿的,也不會放鬆農業生產。

【地誠任,不患不財】 出自秦商鞅《商君書•錯法》。意為:土地被真正利用起來,就不怕沒有財源。

【春貸秋賦民皆歡,春賦秋貸民皆怨】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為:春天放貸,秋天收稅,農民就都會歡喜;但春天收稅,而秋天放貸,農民就會都抱怨。

【救荒不如備荒,備荒莫如急農時】出自清代魏源《吳農備荒議》。意為:與其等災荒來了再想辦法補救,不如早防備災荒,而防備災荒最好就是抓住農時。

【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幹農功】出自《國語•周語上》。意為:在所有的公事當中,最重要的是專務於農業。沒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害農事的。

【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 出自北宋蘇軾《魚蠻子》。意為:這個世界上,連走路都十分困難,隻要腳一踏在地上,就得交租納稅。

【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 出自北宋梅堯臣《田家語》。意為:誰說農家的生活安定快樂?春天的賦稅到了秋天還沒有交齊呢!

【國賦三升民一鬥,屠牛那不勝栽禾】出自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意為:國家規定農民的賦稅是三升米,但實際上,農民卻要交納一鬥米,那麽,殺牛怎麽會不比種莊稼強呢?

【技藝之士資在於手】 出自秦商鞅《商君書•算地》。意為:對於手工業者來說,他們的資本就在於他們手中的技藝。

【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序》。意為:如果商人不做買賣,糧食、物品和財富就無法流通;如果掌管山澤的人不開發利用資源,那麽財富就會減少。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意為:當貨品的價格極高時,就要像扔掉糞土一樣趕快拋售;當貨品的價格極低時,就要像購買珍寶一樣趁機購買。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意為:天下人和和樂樂,都是為利益而來;天下人紛紛攘攘,也都是為了利益而往。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意為:貨品的價格上漲到極高時就會降下來,下跌到極低時就會漲上去。

【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也】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意為:在沒有財力的時候,應該努力創造財富,等到有了一些財富後,就要靠才智來經營;財富多了,就要努力爭取賺錢的時機,這才是發財的常理。

【商旅之民多,穀不足而貨有餘】 出自《漢書•貨殖傳》。意為:經商的人多了,就會使糧食生產不足,而貨物有剩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