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歐遊記--維也納之一

(2009-07-13 15:17:17) 下一個
到維也納的火車空得很,也許是因為早上六點多發車的緣故。包廂裏隻有我和另外一個叫Emilia的美國女孩子。她在俄亥俄的一個私立學校讀英文,到波蘭做為期半年的交流學生。我們討論了一下小說,麥田守望者,喧嘩與騷動之類。
我認為車窗外的波蘭已經很美了,但是車窗外的奧地利毫不遜色。紅色的房頂,一大片一大片,像是個美麗童話。
半路上來一對男女,三十多歲,對麵坐下,男的從挎包裏取出一瓶啤酒,是以前裝西湖啤酒那種大瓶子,遞給女的,用開瓶器幫她打開。他自己也開了一瓶,然後他們就喝著聊天。算是見識了斯拉夫人的酒勁。
到維也納已經六點多。旅館是在HOTWIRE上找的四星級,離地鐵很近。但是這個四星級居然房間裏不能上網。
我到街邊一個露天酒吧上網,查次日行程,順便點了一個很典型的本地小牛肉腸烤麵包。肉腸倒也罷了,蝴蝶形的麵包上,附有密密麻麻的白色晶體,宛如粗鹽。咬了一大口,他媽的真是粗鹽!難怪網上說奧地利人嗜鹹。
不過,我的一個原則是,吃到嘴裏的東西就給咽下去,因為不管怎麽說都是上天的安排嘛。但是接下來,吃麵包前,我就把上麵的顆粒都剝掉。WAITRESS後來說,本地人就是這麽剝著吃的。奧人真難理解啊。

早上先到有名的斯蒂芬大教堂。這個教堂有六七百年了,成毀數度,目前的建築完成於十六世紀,哥德式,外牆色如漆墨。克拉科夫的聖瑪麗教堂已經很高了,但是這個更加高,看著更加古樸。
這是維也納的標誌物,莫紮特就是在這裏受洗的。他臨死前數月,還曾謀職該教堂的音樂助理。教堂裏麵有弗裏德裏希三世的淺紅色石棺,和一個開有四扇門的很精致的祭壇。各色雕塑,彩色玻璃,和巨大的管風琴,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鍾樓上的銅鍾重二十噸,據說是世上最大的銅鍾,不知真假。

出來找路,問到一個小姑娘,居然是浙江老鄉,而且居然願意做我向導。大叔我是不是真地所謂人品爆發了?
小姑娘在這裏讀電腦,已經來了三年了。她男朋友是當地一個皇家家具博物館的館長。那我又厚著臉皮,跟她去他那裏,拿了兩張看博物館的免費票。順便看了看茜茜公主用過的家具啥的。
她帶我去一個中國餐館吃了一頓數個星期來最好吃的中飯,BUFFET,七塊多歐元一個人,可以選菜現炒,牛羊肉,蝦,墨魚,什麽都有。
我們穿過維也納大學的宏偉的主樓,在長發飄起的薛定諤像前,拍了張照片。
路過弗洛伊德的居住地,進去瞻仰了一下。七塊美金。小姑娘說,這個博物館老美參觀者特別多。我想,可能跟心理學這個專業在美國的普遍程度有關。
從小姑娘嘴裏知道很多信息,比如:
--如果街上某處看到四麵小國旗,就說明這是個景點,好比我們剛剛走過的一個門洞,就是貝多芬辭世之所。
--維也納很多土耳其人,但當地人不是很歡迎他們,因為土耳其人太把自己當主人,好比建立清真寺。
--當地居民人均收入月薪兩千歐元,教授三千稅後,博士津貼一千四。市區不是很中心的房子,五十平方米要十八萬歐元 (就是一百八十萬人民幣)。
--德語中的U上加兩點,就是“鬱”(原來漢語拚音是從這裏借鑒的)。Volks 就是“人民”的意思,所以Volkswagen就是人民的車子,所以就是大眾 (後來我也悟出來了,原來就是英文的Folks嘛)。Burg原來不是“堡”,是“小山”的意思,所以匹茲堡這種名字的,都是山區。

我們去了熊不潤宮。“熊”是德文美麗之意,“不潤”是泉景之意思,所以這個茜茜公主的住處,又叫美泉宮。
進大門是很開闊的一個廣場,兩邊騎樓,盡頭主樓。很大的兩具石梯盤旋到主樓的陽台上。場麵很大,所以感覺整座宮殿氣勢迫人。
然而主樓背麵,是更大的一個廣場,中間是絢麗的花圃,兩側豎著各種石雕,看著像希臘神話人物。據說茜茜公主閑時就在這裏繞場騎馬。廣場一直延伸到很遠處的山腳下,山上又修了一個大廳,是皇室夏日用餐嬉戲之所。從那裏回望,不但美泉宮,連整個維也納城,都盡在眼底。
美泉宮兩側,有精心布置的大片園林,林木蔥鬱,移步換景,是散步的好地方。

之後她又帶我去卡倫山,山上就是所謂的維也納森林。公共汽車上看盤山公路兩邊的植物,溝壑,不知怎麽,叫我想起杭州的鳳凰山。但是眼前這片山林要幽深得多。
站在山頂上,山風清涼。再次看到維也納全景,不過這次是更高的角度。多瑙河在左邊,中間有一大片河洲,小姑娘告訴我說,那是多瑙島。
我們從後山小路步行而下。這條小路將盡處,有一段很有名,叫“貝多芬小徑”。原來,貝多芬當年常常在這裏散步,他的很多音樂靈感,就在這裏湧現。
山路逶迤,時有溪流相伴。兩邊都是山農的葡萄架。小姑娘說,到秋天的時候,那些將熟未熟的葡萄釀成的酒,味道特別甜美。
葡萄已經很多,但是都還很小,像青豆一樣。我本來想摘一顆,想了想,還是留著它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