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歐遊記--奧斯威辛

(2009-07-13 15:16:28) 下一個
德國人在二戰中拿下波蘭後,征用了南部一個波蘭軍營,軍營旁邊的小鎮有個德國名字,叫奧斯威辛(Auschwitz)。
起先,軍營被用來關押蘇軍俘虜和當地的罪犯。但是後來,德國人把歐洲各地的猶太人集中到這裏。之所以選中此處,是因為它在歐洲中部,相對各地的總距離最短。
囚禁人數既增,營房的容量已經不敷所需。於是德國人又在十數裏外另建了一個大得多的囚所,叫博客鬧(Birkenau)。 所謂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就是這兩處囚所的合稱。
總共有一百多萬人死在這個集中營裏。確切的數字永遠無法得到了,但估計小於一百五十萬。
當中一部分是勞作而死。新營的修建,完全借囚徒之力。囚徒每天要做十二個小時搬運,挖土之類的高強度體力活,而所得的食物,隻是一塊麵包,一碗湯,和一點黃油。由於體能入不敷出,一般男性在集中營能生存六個月,女性三個月。看照片上,這樣死掉的人,大腿都隻是兩根骨頭而已。
另外大部分是直接用毒氣殺死。新人進營,有個著名的“甄選”,地點就在營地中間的鐵軌邊。這條鐵軌從大門直接通到集中營盡頭,鐵軌左邊是女營,右邊是男營。甄選的目的是將老弱病殘者單列,直接送到毒氣室。為了防止反抗,德國人騙他們說,你們體質不好,要先用消毒水洗澡。
毒氣室造在地下,等到人進去了,關門,關燈,開始送氣。那些黑暗中,臨死前的哀號,不會有一點傳到外麵。
毒氣施放在半小時以上,以確保無人存活。之後的現場,就是一個規則的屍層,小孩壓在最下麵,老人婦女其間,相對強壯者躺在上麵,因為他們的求生的力量更強一些。
屍體用隔壁的焚化爐處理,骨灰灑作肥料。燒屍之前,衣服,頭發,飾物則要取存備用。比如頭發會被用作紡織原料,做成德軍的製服。在營房,現在的博物館裏麵,有一麵十來米長的玻璃,離牆一兩米,之間高高推起的就是部分殘留的頭發。由於年代久遠,這些頭發都褪成了淡灰色。
這樣每天可以殺掉數千人。仔細想像一下,這個機製的效率確實很高。雖說對方有武器,但囚徒人多勢眾。集中營的規劃,管理,隻要有一個環節出錯,必有嘩變。
我看過他們居住的地方。一間三四個教室大小的平房,要擠進近千人。這些房子都是木結構,沒有供暖係統。在攝氏零下十五度的冬夜,囚徒們隻能互相靠體溫取暖。加上饑餓,體罰,以及安全感和尊嚴的完全喪失,說他們沒有逃離的想法是不可信的。
此外依照統計,以智商而言,每三四千人當中,就有一人是天才,就是說這個人的智商高於平均水平三個標準差以上。猶太人總體上來說,又絕非愚鈍的族群。所以這些囚徒當中,必然不乏機靈聰明之人。然而六七年間,百萬之眾,脫逃者也隻有一百四十四人而已(另外有說法是300)。。所以個人的能力有其極限,亂世裏的遭遇,隻能是由外力決定了。

集中營外麵就是開闊的鄉間。大門口趴著許多遊覽車,其中至少一半是德國車,奧迪,奔馳,桑塔納。這也難怪,德國畢竟是接壤的工業大國。在夏天豔陽之下,微風吹過,遊客的笑語隱約傳來。寂靜的鐵絲網,褐色的崗樓和一人多高的黃色野花隨便湊在一起,就是一幅很好的圖畫。
我拍著照片,恍惚間也已忘記,腳下是人類製造的最大的陵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