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典範 為人楷模
——鍾宜淳新書《一路笑著走來》讀後
彭複光
半年前,我就非常幸運的讀了她寫出的初稿,很受感動。而今,再讀她精心修改、散發著油墨芳香的成書,更覺振奮不已,她的為人、她的從藝,給後來者很深的啟迪。
幾十年來,
藝術家的藝術成就,無一不是長期的磨礪、勤學苦練的結果。
派的花鼓戲名老藝人,她幾乎一個也沒有“漏掉”,請教的內容細化到扮演老旦、嫂子、姑娘等各類人物不同的坐姿、站姿、走姿。如饑似渴地求知,為她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向生活學習,成了她多年自覺的習慣,書中有兩則小故事發人深省。有一次,她在一口魚塘旁,看到一位農民撒網,姿態剛柔並濟,既有力度,又不失美感。她即刻描摹於心。後來,她把這一動作移植在“柳葉嫂”的表演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有一次在軍山體驗生活,戶主吳大嫂攪潲喂豬的過程和動作,使她頓生興趣,便把它一一學會,孰料,日後派上了大用場。經過提煉美化,她運用到劉大娘的表演中。細膩的感情刻畫,加上這一套既生活又具有舞蹈化的趕豬、數豬、捉豬身段,成了《補鍋》中耀眼的亮點,連許多演藝界的大家名流都讚歎不已。
隨時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貯存下來,以豐富自己的藝術營養,足見
書中她向老藝人蔡教章請教的章節,又體現了她頑強進取的一麵。歡樂的西湖調能否唱出悲涼的感情?帶著這一自己給自己出的難題,她
就是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奮耕耘,苦苦琢磨,成就了
在描寫重大藝術活動和事件時,
作為後輩的我,有幸與她在《補鍋》和其它劇目中同台搭檔,受益匪淺。我曾親眼看到這位資深藝術家認認真真地在傳統中跑龍套,目睹她高高興興、忙忙碌碌地在後台為其它演員整理服裝,看到她爬在劇場的頂樓為《沙家濱》打追光,她演了許多配角,心甘情願,無怨無悔地為年青演員搭橋鋪路。書中記載了中年名演員劉趙黔赴京奪梅花獎,
十年浩劫,
我記得京劇名醜蕭長華先生在危難時說過的一句話:“咱們唱戲的都是喜神。”用“喜神”來比喻逆境中的鍾老師,再恰當不過了。鍾老師現在雖上了年紀,可她的心靈不衰老,她熱情洋溢地出現在嘉年華戲曲晚會上,演唱《補鍋》中的拿手段子;她專情專注地出現在公共大戲台的評委席上,為戲迷們點評技藝。她不遺餘力地為振興花鼓戲鼓呼。在書中,有這麽一幅劇照,年逾七十的鍾老師頭上紮著一根滑稽的豎辮子,喜笑顏開地與五歲的小戲迷配演《小姑賢》那種神態,真是妙趣橫生,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謝謝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這本好書。
我深信,一路笑著走來的
附注:彭複光為《補鍋》裏“李小聰”的扮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