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對北伐統一的曲解
■ 一、前言
中共近年來,在史學方麵給予大陸史家有較大的
研究空間與尺度,但對國民黨的歷史仍極盡詆譭、
醜化、篡改之能事,凡東征、北伐、抗戰諸戰役,均
說成由共產黨所領導,而國民黨則不但未領導北伐
抗戰,而且破壞北伐抗戰,其不尊重歷史真實,較諸
以前出版中國現代史著作則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茲
就其有關對北伐歷史之篡改部分加以陳述,並予駁正
。
■ 貳、中共對國民革命軍領導北伐的曲解
中共史家關於北伐戰爭的歷史,早在民國六十六
年十二月出版的著作,即有下列論述﹕
一九二五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後,……
中國共產黨在一九二六年初及時提出了「在各方麵
準備廣州國民革命軍勢力的向北發展」……由於
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一九二六年五月,廣州革命政
府派遣了由共產黨人葉挺同誌率領的獨立團,向
湖南進軍,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七月一日,革
命政府發表北伐宣言,隨即派出十萬革命軍出師
北伐。(註一一四)
而民國七十五年出版的『中國革命史』,則更有下列
論述﹕
為推動國民政府北伐,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
係列準備工作。……北伐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
是多方麵的。首先,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正
確領導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下進行的革命統一戰線
的正式戰爭。……北伐軍英勇善戰,共產黨員和
青年團員在戰鬥中起了先鋒模範作用。(註一一五
)
綜合以上說法,好像北伐戰爭就是因中共主張、推動
、領導與實際奮鬥而獲得勝利。此一論點,中共史
家先後著作是一致的。實則中共不僅沒有主張北伐並
實際奮鬥,而且阻撓北伐,破壞北伐;倘證諸史實
,即可明瞭。
回顧自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內戰頻仍,中山
先生組府廣州,時思北伐,統一中國,民國十一年
籌劃北伐,因陳炯明叛變而未果。迄民國十二年,曹
錕竊位;翌年奉軍入關,討伐曹錕,江浙繼之,形
成軍閥混戰。軍閥混戰當然有利於革命軍事行動,中
山先生乃於民國十三年九月四日開軍事會議於廣州
大本營,決定整軍北伐。九月十八日,中山先生出發
赴韶關,以胡漢民代行大元帥職權,任譚延闓為北
伐軍總司令;並發佈宣言,宣佈革命政府於覆滅曹、
吳,掃蕩反革命的惡勢力以後,當造成鞏固的經濟
基礎,實現真正的民權製度,以號召全國。而中共,
當中山先生整軍北伐之次月,即民國十三年十月,
陳獨秀即以「國民黨的一個根本問題」為題,撰文在
『嚮導』週報發表,反對北伐。他所以反對北伐的理
由,是認為「廣州政府」沒有打倒軍閥的軍事力量。
他說﹕
國民黨此時絕對沒有做革命的軍事行動之可
能,現在的所謂軍事行動(北伐包括在內)若不停
止,和反動的損軍妥協,和反動的西南將領妥協
,和反動的奉係張妥協,都成了必要的政策。……
我們一方麵觀察得國民黨的內容,還沒有進到軍
事行動及建設革命政府的時期,勉強假用種種反革
命的力量來做革命的軍事行動及建設革命政府,
實在是此路不通!一方麵我視察得國際帝國主義者
在中國的力量及國內軍閥的力量,要想佔據一隅
之地,養數萬軍隊,來打倒他們,那更是此路不通
……疏在有一條雖較遠而可通的路給我們走,就
是隻有全國工人農民兵士之聯合的大暴動,才可以
破壞全國軍閥階級的軍事勢力……因此,我們希
望國民黨毅然決然改走這條新路,毅然決然拋棄以
前的舊政策。(註一一六)
自 乳 , 若 時 辛 掠 在 簽 黑 規 俄 歷 的 ﹁ 軍 之 其 發 民
由 共 中 中 期 亥 奪 違 訂 龍 定 國 史 ﹁ 大 閥 聯 中 表 國
人 鼓 國 國 , 革 了 反 璦 江 的 軍 上 良 暴 階 合 有 ﹁ 十
吹 下 社 俄 命 黑 中 琿 北 中 隊 在 方 動 級 的 : 國 三
中 暴 一 會 國 之 龍 俄 條 岸 俄 越 八 ﹂ ﹂ 的 大 ﹁ 民 年
國 動 塊 真 掠 際 江 尼 約 , 國 過 國 ! 是 軍 暴 隻 黨 十
八 是 失 的 奪 , 以 布 , 以 界 了 聯 削 事 動 有 的 月
十 為 地 發 了 又 北 楚 軍 大 中 軍 弱 勢 , 全 一 共
八 誰 將 生 我 是 的 條 事 興 俄 侵 一 力 才 國 個 產
年 的 會 了 國 中 中 約 武 安 尼 略 個 。 可 工 根 黨
十 利 是 ﹁ 蒙 國 國 情 力 嶺 布 中 受 ﹂ 以 人 本 的
二 益 何 大 古 社 領 況 強 , 楚 國 害 破 農 問 ﹃
月 服 處 暴 地 會 土 之 迫 進 條 之 國 壞 民 題 嚮
九 務 ? 動 區 動 ! 下 清 軍 約 際 國 全 兵 ﹂ 導
日 ? ! ﹂ ! 盪 ! , 廷 至 所 , 力 國 士 , ﹄
陳獨秀的論文,並不隻是他個人的觀點,而是反映中
共黨的政策。因為,中共「三大」早已決然要求「
阻止國民黨集中全力於軍事行動」(註一一七),亦
即阻止北伐。當陳獨秀發表論文的同時,嚮導週報
還發表一係列的文章,如八十三期蔡和森的「北伐呢
?抵抗英國帝國主義及反革命呢?」八十五期巨緣
的「帝國主義與反革命壓迫下的孫中山政府」,彭述
之的「我們為什麼反對國民黨之軍事行動」,八十
期蔡和森的「商團擊敗後廣州政府的地位」,八十九
期陳獨秀的「肅清內部」,九十一期陳獨秀的「國
民黨的政治態度」等等即是。這些文章的觀點,也完
全一致。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日期為民國十二年六月
民國十三年九月四日開軍事會議於廣州大本營,決定
整軍北伐。本卷第 149 頁
在北伐之前,中共就反對北伐,因為俄羅斯不願意看
見中國的統一,由共產黨代理發言。不顧共產黨之阻
撓,國民政府堅持北伐、統一全國,成功之後,共產
黨又改嘴說是共產黨堅持北伐,及國民政府是被推著
北伐(「推動國民政府北伐」)。
橫也好、豎也好,共產黨總是在自己臉上貼金,
橫也好、豎也好,共產黨總是往別人身上潑灰。
當時,北伐軍已入江西,克贛州,下吉安,而陳
炯明乃乘機再犯廣州,企圖切斷我北伐軍後路。幸
時值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先生率校軍兩次東征,經淡
水、潮汕、棉湖等戰役,迭傳捷報,終使叛亂敉平
,全粵統一,並繼承中山先生的遺誌,於民國十五年
七月一日再度誓師北伐,而中共、俄共及第三國際,
對於此次北伐,則仍持反對立場。
在北伐之前,據蔣中正先生指出﹕
自鮑羅廷回俄以後,俄國軍事顧問團長季山嘉
(Kissarka)忽在軍校會議中,極力宣傳北伐
必敗之謬論。他對我麵談的時候,反對北伐的意
思,也逐漸暴露出來。廣州市麵接連的散播傳單,
反對北伐,並攻擊我個人為新軍閥。最後季山嘉
更是明目張膽,破壞本黨的北伐計畫。(註一一八
)
這種反對北伐的重大決策,季山嘉當然不敢擅自作主
,顯然是俄共及第三國際的指示。(註一一九)為
遵循俄共及第三國際指示而反對北伐,中共的陳獨秀
及張國燾均撰文申述其論點﹕
以言陳獨秀,他曾以「論國民政府之北伐」為題,說
﹕
北伐的意義,是南方的革命勢力向北發展,
討伐北洋軍閥的一種軍事行動,而不能代表中國民
[151]
族革命之全部意義。……北伐,還說不上是和帝
國主義者直接的武裝衝突。……再論到北伐軍之本
身……若其中夾雜有投機的軍人政客個人權位欲
的活動,即有相當的成功,也隻是軍事投機的勝利
,而不是革命之勝利。至於因北伐增籌戰費而搜
括及於人民,因北伐而剝削人民之自由,那更是犧
牲了革命的目的,連弔民伐罪的意義都沒有了。
……在上述情形之下,……都可以看出革命的北伐
時期尚未成熟。現在的實際問題,不是怎樣北伐
,仍是怎樣防禦,怎樣防禦吳佩孚之南伐……所以
現時國民政府的職任,已經不是北伐,而是「防
禦戰爭」……全國民眾的口號,也已經不是響應北
伐,而是「擁護革命根據地廣東!」。(註一二
○)
邵力子等人,毛任期甚短,旋即離滬。而其他各員則
為純正國民黨黨員。執行委員為胡漢民、汪兆銘、
葉楚傖,胡、汪赴粵,故由葉楚傖獨撐局麵,而工人
農民部部長即為於右任。當時國民黨上海執行部雖
容納了國、共兩黨黨員,而在基層工人運動方麵,則
已分化為兩大係統﹕在純正國民黨方麵,由馬超俊
領導的工會係統具有甚大潛力;而中共方麵,則有
CY與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領導工運。兩派對內雖有
摩擦,對外反帝則目標一致。「五卅慘案」因反帝而
起,它的策劃及領導者是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共產
黨也參加了這運動,但他們是在國民黨上海執行總部
的領導下進行活動的。當然,他們也暗中操縱,為
自己擴張勢力,但公開號召,都是用國民黨名義。(
註一三六)如中共在楊樹浦、小沙渡、吳淞、浦東
等處開辦工人補習學校,中共史家公開承認係用國民
黨名義,此即一例。(註一三七)
以言張國燾,他也說﹕
目前高唱入雲的北伐問題,目前固然在於完
成國民革命和建立統一全國的國民政府,同時卻也
是抵禦反動勢力的南侵。無論是完成北伐事業,
或是抵禦反動勢力的南侵,都必須先鞏固廣東內部
,……不然,革命黨拿到了廣東,並不能把廣東
弄好,這又有什麼益處?如果北伐軍打到湖南,仍
是不能肅清湖南的土匪和貪官汙吏,廣東內部又
何能穩固呢?(註一二一)
從陳獨秀和張國燾的論點,很明顯的說明,當時中共
中央不但對北伐戰爭根本沒有信心,而且就是對廣
東革命基地的穩定性,也沒有信心,它的結論,就是
反對北伐,就是承認北伐沒有「革命意義」。這種
論點,反映於中共中央四屆二次擴大執委會「中央政
治報告」,它說﹕「南方國民政府之出兵,亦尚隻
是防禦反赤軍攻入湘粵的防禦戰,而不是真正革命勢
力充實的北伐。」(註一二二)
因此,當時中共「以擴大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發表
的『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連『北伐』字樣
也不願提到。」(註一二三)按﹕此一文件發表於國
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後的第四天,即民國十五年七月
十二日。當今中共史家不提此項中共中央的政策和文
件,而隻引用民國十五年二月中共在北京召開會議
的文件,強調說明它「黨所應當採取的戰略方針,『
是從各方麵準備廣東政府的北伐』」(註一二四)這
種通過以地方取代中央的,移花接木的歷史研究法,
從而論證當時中共政策是「推動國民政府北伐」,
其歪曲歷史的用心,從其對北伐之兩套手法,更加凸
顯,其表現於「對時局主張」者,為「國民的聯合
戰線」,其表現於「議決案」者為「分化活動」,僅
列表比較如下頁附表四。(註一二五)
以言中共黨的組織,它自民國十年建黨以迄北伐
前夕,不過六年。其擁有黨員人數,在民國十二年
,即在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以前,它的黨
員隻有四百多人,團員隻有三千多人。(註一二六
)而國民黨呢?民國紀元以後,由同盟會改為國民黨
,海內外黨員之多,約在三百萬左右,中華革命黨
成立之初,入黨手續頗嚴,其時黨員僅十萬,截至十
一年底止,達二十三萬八千餘人。迄民國十二年,
「因應總理為奮鬥之精誠,漸得各界人士之感化,在
十二年度內,國內增加黨員二萬三千六百餘人,海
外增加四千六百餘人。」(註一二七)拿每年黨員的
吸收量說,中共在三年內才吸收四百人,也就是說
,每年隻有一百多人;而國民黨在民國十二年一年內
,國內吸收二萬三千六百人,海外吸收四千六百人
。再拿兩黨黨員總數說,中共隻有四百人;而國民黨
則達二十六萬六千餘人。根據這兩項數字來看,可
附表四﹕中共對北伐之兩套手法表
───────────────────────
民國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至十八日中共二次擴大會
議決議案(秘密)
…… …… …… …… …… ……
民國十五年七月十二日發表五次對時局宣告(公
開)
───────────────────────
一、關於北伐(秘密)
隻是對反赤軍的防禦戰,而不是革命勢力充實的
真正北伐。
…… …… …… …… …… ……
一、關於北伐(公開)
不提北伐。
───────────────────────
二、關於反帝(秘密)
其著重之順序為英、日、美,以打倒一切
帝國主義為目的。
…… …… …… …… …… ……
二、關於反帝(公開)
隻提英、日未提美,主張廢除不平等條約。
───────────────────────
三、關於革命力量(秘密)
主要是工、農、學生、拉攏中小商人,暫時利用
國內資產階級,反對軍閥、買辦、官僚、新舊紳
士(包括大學教授)。
…… …… …… …… …… ……
三、關於革命力量(公開)
主張工、農、手工業者、大資本家、中小商人、
學生、自由職業者、機關職員,大家建立「國民
的聯合戰線」。
───────────────────────
四、關於對國民黨(秘密)
劃分﹕右派﹕馮自由、孫科等;左派﹕汪精
衛、甘乃光等;新右派﹕蔣介石、戴季陶等;
主張聯合左派,逼迫並防止新右派,打擊右派。
…… …… …… …… …… ……
四、關於對國民黨(公開)
指摘右傾分子~~資產階級及智識份子等所主張
「國民的聯合戰線」以犧牲工、農利益為條件是
錯誤的。
───────────────────────
五、關於國民會議(秘密)
未提及。
…… …… …… …… …… ……
五、關於國民會議(公開)
仍提召開國民會議。
───────────────────────
六、關於所提主張條文(秘密)
關於工、農、商、學、軍、婦各運動決議案,列
舉其要求並準備武裝暴動。
…… …… …… …… …… ……
六、關於所提主張條文(公開)
僅提出一綜合性最低政綱。
───────────────────────
以說,當時的中共,隻是一個根本不能與國民黨相比
的小黨。
而且,國民黨是在中國有勳績、有社會的威望,
同時是有賢明領袖與廣大群眾的黨,俄共看中了它
,所以要把中共寄生在國民黨之內,這就是中共史家
所謂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當時中共所以參加國
民黨,目的就是要藉國民黨名義以發展共產黨組織,
不到一年,中共黨員人數遂由民國十二年的四百人
發展到民國十四年一月召開「四大」時的九百五十人
。(註一二八)而到民國十六年國民黨清黨以前,
即已高達五萬人。(註一二九)就中共組織而言,這
是快速發展,但就其整個黨的實力來說,一個隻有
五萬黨員的黨,它那能承擔得起北伐的任務?
次就軍隊而言,在北伐時期,根本還沒有屬於中
共指揮的黨軍。當今中共史家為了要把北伐勝利的
果實記在中共的歷史帳簿上,所以必須把「黃埔軍校
」說成由中共所領導。它說﹕
國共合作實現後的第一個重要成果,就是黃
埔軍校的建立。一九二四年五月,在蘇聯和中國共
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了中國國
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熊
雄先後擔任軍校的政治部主任。葉劍英任教授部
副主任。共產黨員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
人等先後任軍校的各項負責工作。……毛澤東也
到軍校講演。(註一三○)
而且說,北伐前,中共已有一支黨軍﹕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經孫中山同意,在中共
廣東區委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建國陸海軍大元帥
府鐵甲車隊」。在此基礎上,一九二五年十一月
組成以葉挺為團長,以共產黨為骨幹的第四軍獨立
團。(註一三一)
因此,「黃埔軍校和國民武裝的建立,為北伐作了重
要準備。」(註一三二)而中共史家筆下製造的假
象;這準備,就是中共完成的。
但是,這種假象是不真實的。因為,陸軍軍官學
校係中國國民黨「總理建議創辦………廖仲愷首讚
成之。蔣中正將創辦之案提出於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經議決通過,遂命蔣中正為籌備委員會,初期考
取優秀青年四百六十人,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正式成立
於黃埔,故又稱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註一三三
)是知,它由中國國民黨所創建。當時雖有少數共產
黨人參加該校工作,如周恩來、熊雄、惲代英等人
,但此時彼等已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依李大釗聲
明,凡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後,即須﹕
在本黨(按﹕指國民黨,下同)總理指揮之
下,在本黨整齊紀律之下,以同一步驟,為國民革
命的奮鬥。……留在本黨一日,即當執行本黨的
政綱,遵守本黨的章程及紀律,倘不遵守本黨政綱
,不守本黨紀律者,理直受本黨的懲戒。(註一
三四)
也就是說,即使周恩來等參加黃埔軍校工作,也不能
把黃埔軍校說成是由中共分子領導的黨校。中共史
家在敘述黃埔軍校歷史時,卻盡是突出中共黨員為「
骨幹」,而將任重要職務之國民黨員則予以省略,
以製造假像。甚至說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熊雄先後
擔任軍校的政治部主任。當時的中共何能派任黃埔
軍校官員?這種說法顯違史實。至於葉挺團,即使葉
挺是中共黨員,它也不是中共黨軍。因為,它是國
民革命軍第四軍所屬之一個獨立團。而中共史家更說
,它由中共廣東區委直接領導,這就更是不知所雲
了。
總之,北伐戰爭並非由中共主張、推動與領導。
北伐戰爭有少數中共分子參加是事實,但那是以國
民黨黨員身份參加的,他們的合法身份已經不是代表
共產黨。也正因為有了這些少數跨黨份子參加北伐
戰爭,其不但對北伐沒有什麼正麵的貢獻,反而製造
事端,分化團結,對北伐產生負麵的損害,這是有
史為證的。
■ 參、中共對北伐時期群眾運動史的曲解
中共史家認為,北伐之所以獲勝,係共產黨領導
的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事實上,中共領導的群眾
運動,都是配合中共中央的政策~~破壞北伐與阻止
北伐。因此,中共史家對當時的群眾運動史也加以
完全的篡改了,茲以「五卅」運動與「省港大罷工」
為例分述之。
(一)、五卅運動
中共史家指出﹕
一九二五年二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上海日商紗廠工人因反對廠方用「養成工」代替男
工而罷工。……當工人要求發放工資時,日本資
本家開槍打死工人代表、共產黨員顧正法,……事
件發生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日商紗
廠兩萬多名工人立即罷工,上海各大學學生也紛紛
起來聲援工人的鬥爭。……五卅運動是大革命高
潮的起點,由上海掀起的這場大革命風暴迅速席卷
全國。(註一三五)
按﹕當「五卅運動」爆發時,國民黨上海執行部業已
改組完成。執行部領導人中雖有毛澤東、惲代英、
[157]
五月初,內外棉三、四廠工人因顧正洪之死,全
廠罷工,並求助於上海學生聯合會,該會主席邵華
(註一三八),即純正國民黨員。同月二十二日,上
海大學學生朱義雄等因赴顧正洪追悼大會被捕,且
不允保釋,學生大譁。時馬超俊即與國民黨同誌商酌
,決定於五月卅日舉行民眾大會以為聲援。(註一
三九)是日「舉行示威活動,乃竟遭英帝國主義之忌
恨,公然命令緝捕向群眾開槍轟擊,死六人,傷者
甚眾,被捕百二十人。」(註一四○)是為「五卅慘
案」。當日晚,「蔡楚傖、馬超俊、劉蘆隱在環龍
路四十四號召集各界開緊急會議,研商援救被捕人士
辦法,決議全上海自翌日起,舉行商人罷市、工人
罷工、學生罷課,同時起草通電海內外。」(註一四
一)當時曾以「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名義,兩
次發表「宣言」,鄭重指出﹕
孰可忍,孰不可忍。中國國民黨願助全中國
之愛國、愛平等自由之民眾,對此慘無人道之行為
及其所代表之武力侵略政策,以全力奮鬥,伸張
人權,恢複國威。(註一四二)
在罷工時期,工人生活全靠各方捐助,始得維持。據
英文「中華年鑑」記載﹕
此次捐款的來源,很多來自中國廠商方麵。
當時他們的動機是﹕愛國不後於人;藉以弄垮
在中國的外商企業家,也就是可以減少他們的商
業勁敵。如華商的紙業公司、輪船公司,以及總商
會所屬的工商團體,都希望藉此可以減少他們的
商業競爭;因罷工營業發達,獲致暴利,如上海
規模較大的幾家華商印刷廠。在上述三項的罷工
經費來源中,要以二項為最大。而捐款另一批卻來
自北京政府的官員和各省的督軍。他們的捐款數
量雖少,但在道義上也表示順應民心,兼博得愛國
的美名,而藉以謀鞏固他們的政權。總共各方捐
來的罷工基金,合計有五十萬至一百萬的銀元。(
註一四三)
由於此一事實,可知「五卅」慘案發生及發展的動力
是民族主義,中共把它說成是「在中共領導之下」
形成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是「充分顯示了中國
工人階級的戰鬥力量」,顯屬片麵之辭。
(二)、省港大罷工
中共史家指出﹕
五卅慘案發生後,共產黨領導的中華全國總
工會即派蘇兆徵、鄧中夏到香港發動罷工,以聲援
上海人民的鬥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
成了以蘇兆徵為委員長、鄧中夏為副委員長的省港
罷工委員會,統一領導這次鬥爭。(註一四四)
實則,當時在香港方麵,「共產黨員,此時還不滿十
人,共產主義青年團員雖比黨員多幾個,但多數為
學生。」(註一四五)以這點力量,何能領導香港大
罷工。而在香港早已建立工運基礎的,乃是國民黨
。不過,此時因中共黨員已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
如「省港罷工委員會」黨團書記(按﹕一說為副委
員長)鄧中夏,雖係共黨分子,實則均以國民黨黨員
身份參與活動,凡國民黨所屬工會組織,亦多受其
指揮運用。而事實上,省港大罷工是在當時國民黨及
廣州政府領導之下進行的。如﹕
1當香港宣告總罷工之後,沙麵亦宣告罷工,華
人各業工人乃至西人侍者、看護婦於二十日左右陸
續退出,外人大起恐慌,紛調義勇隊及水兵守衛,戒
備森嚴。廣州政府亦派軍隊保護工人。(註一四六
)
2在廣東方麵,各界人士因滬埠慘案發生後,即
行組織「各界對外協會」,組織執行委員會、總理
會務,努力進行反帝國主義的行動。(註一四七)協
會決定六月二十日巡行示威,顯係受到廣東省長公
署及國民黨中央領導,因而分別通告各機關及各級黨
部積極參與。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處通告工人等部
雲﹕
案查本會第八十九次會議林委員森提議﹕請
宣傳部、工人部、青年部、農民部特別注意,對明
日巡行。宜認定於英日屠沙上海群眾,促其覺悟
,不可有意外舉動發生,並注意宣傳等語。相應函
達查照辦理,以免於滬東前途多生枝節為盼。(
註一四八)
3六月二十三日,廣東各界巡行大示威,赴會者
包括省港澳各團體,省內國立市公私立等大小男女
學校、商界各團體、農民團體及黃埔學生軍、粵軍、
湘軍、警衛軍等,人數十萬餘眾。會場分為三部分
﹕工農界會場由譚平山(跨黨分子)主持;學商界會
場由伍朝樞、鄒魯主持;軍界會場由汪精衛主持。
並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胡漢民宣讀國民黨決
議案,請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廖仲愷演說、廣州特
別市代表孫哲生演說,商界協會代表甘乃光演說,演
畢,宣佈散會巡行。旋即發生「沙基慘案」。(註
一四九)
4沙基慘案死亡者六、七十人,據已調查四十五
人之資料,其中﹕教界一、商界七、學生六、軍人
一九、工人四、未詳八。(註一五○)是知工人階級
參加運動致死者比例甚微。
■ 肆、中共對北伐時期歷次戰役史的曲解
當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總兵力有八個軍,而中
共史家今所標榜為中共黨軍者,僅第四軍中之一個
獨立團而已,即使葉團為中共黨軍,而其在北伐軍總
兵力中所佔比例,亦微不足道。今中共史家竟將北
伐戰役之勝利說成悉由中共領導完成,其所提出者為
北伐序幕戰、汀泗橋及賀勝橋戰役,而南昌戰役因
其得而複失,故用以醜化國民黨。其各戰役實情,是
這樣的﹕
(一)、北伐序幕戰
北伐軍主戰場係在湖南,其序幕戰,中共史家說
﹕
西路北伐軍的主攻方向是湖南、湖北,這是
北伐的主戰場。該路北伐軍以葉挺獨立團所在的第
四軍為主力,加上第七、八兩軍共約五萬人。敵
人方麵,吳佩孚坐鎮武漢,親自指揮其主力部隊十
萬人與北伐軍相抗衡。由於葉挺獨立團先期進入
湖南,加上湖南工農運動的有力支持和配合,湖南
的戰爭進展順利。(註一五一)
這是說,湖南戰爭的順利,是由於葉挺團「先期進入
湖南。」實則,先期進入湖南者,並非葉挺團而已
。據軍事委員會頒佈「北伐部隊動員令」﹕
第四軍於七月十五日以前,先行集中安仁附
近,如無別情,俟第三軍先頭部隊到達郴州、安仁
間,再移向攸縣集中……第四軍奉到如上之訓令
要旨後,即令副軍長陳可鈺率十師陳銘樞、十二師
張發奎部及獨立團葉挺部經粵漢路及樂昌、坪石
、郴州、永興入湘。(註一五二)
除第四軍外,第七軍指定「於七月六日以前集中永豐
附近」,第八軍集中於衡山。三軍均以進佔長沙為
目的。這些情形,中共史家都隱而不談。由於突出「
先期入湘」者為葉挺獨立團,目的即在說明﹕「由
於共產黨的推動,一九二六年五月,廣州革命政府就
派遣了由共產黨人葉挺同誌率領的獨立團,向湘南
進軍,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註一五三)
其所謂北伐序幕戰,即安仁戰役。
五月初,先頭部隊葉團行至永興,接唐總指
揮如左之電令﹕「綜合各方情報判斷﹕敵即日必行
總攻擊,安仁兵力薄弱,貴團務速赴援。」……
葉奉令後,即率部以強行之速度,於六月二日午到
達安仁,一營因押運行李,遲一日行程,午夜始
至,三日乃會二、二兩營赴錄田、龍家灣前線。午
後二時,敵即來犯,相持至四日晨始擊退之(註
一五四)。
但是,當時的葉挺團屬於第四軍,並非屬於中共。北
伐軍前敵總指揮是唐生智、葉挺團受唐生智電令始
往援安仁友軍,爆發戰鬥;葉團並非受中共指揮,亦
非受命令而作為。是知,北伐戰爭序幕並非中共所
「揭開」。
◎
◎ 上麵的
◎ 「葉團並非受中共指揮,亦非受命令而作為。」
◎ 可能以
◎ 「葉團並非受中共指揮,亦非受中共命令而作為。」
◎ 之敘述較為清楚。
◎
(二)、汀泗橋戰役
中共史家說﹕
汀泗橋三麵環水,一麵高山矗立,地勢險要
,易守難攻。八月二十六日,北伐軍以第四軍為主
力向汀泗橋發動進攻,吳佩孚親自督戰,以大刀
隊監軍,下令「退卻者殺無赦」。北伐軍在一晝夜
間連續猛攻十餘次均無進展,雙方傷亡很大。於
是決定調作各後備隊的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之一部
從右翼發動進攻。獨立團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
翻越高山抄小路繞到敵人背後,對敵實行突然攻擊
,突破了敵人陣地。吳軍遭到北伐軍前後夾擊,
全線崩潰。二十七日,北伐軍攻佔汀泗橋。(註一
五五)
按﹕以上將汀泗橋戰役勝利完全歸功於有共產黨籍之
葉挺任團長的獨立團一節,完全背離歷史真實。因
為﹕
汀泗橋戰役係由第四軍代軍長陳可鈺指揮,
其調動參戰之部隊有第十師之三十團、二十九團、
二十八團;第十二師之三十五團、三十六團、獨
立團及抱兵營。當八月二十六日午前四時進入戰鬥
,十二時左右,第二十九第三十六兩團實行衝鋒
,第三十團第二營營長率部奮勇直前,受敵機關槍
掃射,死傷三、四十人,團長戴戟受傷,第三十
六團之第一營因受敵掃射,死傷將達百人。午前三
時,始將敵陣中央卜壁、萬家村一帶之陣地突破
,奪得瑪瑙山敵陣地之半,以為攻敵之據點。第二
十八團由朱家舖、山窩廖、
萬安春迂迴、企圖佔
領鐵道、斷敵歸路;獨立團之一營在張興國為預備
隊二十七日午前四時,獨立團及抱兵營開始移動
,揭曉我軍全線衝鋒,同時第三十團以第一
第三兩
營由正麵衝擊陣地,第三營及偵探隊向敵左翼包
圍,敵雖頑強抵抗,並與我對衝,冀奪回其已失之
陣地,終未得逞,反至首尾不能呼應,被我逐步
擊破,激戰二小時餘,至午前六時三十分,汀泗橋
東南一帶高地,全為我第二十九團及第三十六團
佔領。第三十團經數次衝鋒,亦將瑪瑙嶺完全佔領
,敵沿鐵道向鹹寧潰退,擠迫落水者無數,一部
乘船逃逸。七時三十分,第三十五團攻右翼業已成
功,用強襲通過鐵道尾追;沿鐵道退卻之敵,午
前九時左右仍為二十八團及三十團第二營截擊,廢
除武裝。獨立團及抱兵營至鼓角塘時,敵已全線
敗退,即向鹹寧追擊前進。(註一五六)
由此一戰役戰鬥過程觀察,顯見獨立團沒有參加激烈
戰鬥、沒有傷亡、沒有建功,它所扮演的,並非主
要角色。另據第四軍代軍長陳可鈺報告光複汀泗橋電
﹕
攻擊汀泗橋部署,以一團位置正麵,其餘部
隊趨逼敵側背,感(二十七)晨二時,全線攻擊中
央陣地,被我黃團突破,敵猶頑抗。至上午七時
,被我壓迫至汀泗橋後方,始完全潰散,除先部乘
船逃脫。一部竄遊水中外,餘均繳械。(註一五
七)
電文中所稱黃團,即黃琪翔團。由此可知所謂因獨立
團「突破敵人陣地」,由而佔領汀泗橋一說,純屬
虛構。
(三)、南昌戰役
中共史家說﹕
兩湖的戰役結束後,主要戰場轉向江西。…
…九月十九日,第六軍和第一軍王柏齡師在南昌工
人.學生和警備隊起義的配合下,一度攻下南昌
。二十一日,在敵人的反撲下,北伐軍退出南昌。
在這次戰鬥中,蔣介石嫡係的王柏齡師,由於排
斥了共產黨員對部隊政治工作的領導,軍無鬥誌,
一經與敵接觸,幾乎全軍覆滅。……十一月初,
北伐軍各部向孫傳芳發動總攻。五日北伐軍佔領九
江,八日攻佔南昌。孫傳芳主力十餘萬人絕大部
分被殲滅。(註一五八)
按﹕此一說法,即謂由兩湖而武漢的北伐軍是由中共
領導的,它勝利了;南昌戰役是「蔣介石嫡係」,
它「幾乎全軍覆滅」,而失敗原因,即由於「排斥了
共產黨員對部隊政治工作的領導。」這更是對歷史
的曲解。因為,北伐戰爭,自始即由蔣中正先生任總
司令,親自指揮。當北伐軍向左翼進展之時,即派
朱培德為北伐軍右翼軍總指揮、指揮第二軍、第三軍
、第五軍之第四十六團及獨立第一師佈防粵北及湘
東。北伐軍入湘之初,對贛暫取監視姿態,俟佔領武
漢後進兵贛省。旋以入湘之後,勢如破竹,迄過長
嶽,因防孫傳芳犯湘,乃在進攻武漢之際,分兵東向
,進攻贛省,於九月十九日克複南昌,惟因寡不敵
眾,遂致失利。時「第十九師官兵雖勇猛異常,然寡
不能擊眾
,少數被擊死,大部分向南昌東北衝出。
除死者以外,絕無有棄槍投降之事,可為革命政治工
作之效。」(註一六○)所以並不是什麼「全軍覆
滅」,更不是因為沒有共產黨做政治工作即告失敗。
當「對贛作戰初期,蔣總司令尚在湘鄂前線督戰,
遙領入贛之作戰部隊。我入贛各軍節節勝利,進展甚
速,十餘日間已迫近南昌。」並佔領南昌,當時雖
因眾寡懸殊,被迫退出南昌,但「蔣總長令以武漢三
鎮隻餘武昌孤城旦夕可下,乃付武漢三鎮之進取方
略於前敵各軍,自由鄂境李家橋折回長沙,轉入贛省
督師……自是親赴前線督戰,前敵將士勇氣十倍。
」並增調部隊參戰,終於十月七日再度佔領南昌。(
註一六一)由此可知,南昌之失而複得,均與共黨
無關。其他如賀勝橋戰役,中共史家亦宣稱是中共獨
立團的功勞,此等曲解歷史之處,不勝枚舉。
■ 伍、小結
綜觀以上所述中國國民黨在民國十五年有兩大任
務﹕一是北伐、一是清黨;這兩大任務的完成,才
有後來艱苦建國的十年。(註一六二)當時中共既無
黨軍,又未參與北伐戰役之指揮,而中共竟能變白
為黑,把一部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北伐戰爭史說成由中
共領導並參與因而獲勝之「光榮史」,其改寫中華
民國史之居心於此可見。
北伐戰役之初,中共根據莫斯科命令全力反對北伐,
北伐戰役成功之後,中共盡量騙取「功勞」。
大家知道中共真正的「功勞」是什麼嗎?
一、中共協助敵國掠奪我國蒙古地方
孤兵
錦繡中華,物博地廣。
四百年前,惡熊東張。
南抗英法,北失故鄉。
倘吾團結,蒙古可防。
奸敵分化,狗黨作倀。
階級鬥爭,全民瘋狂。
痛失蒙古,匪拒北望。
「爺爺」上癮,奴才包裝。(指「內蒙」)
赤賊犯國,政府剿狼。
國人自殘,手足相傷。
奸敵竊笑,誰能複疆。
奸敵施謀,企圖殺光!
二、中共協助敵國將來掠奪我國華北諸省
北望山河
聶耳 曲; 田漢 詞
自由人填詞 原《義勇軍進行曲》
北望那已失落的山河,
把我們的國土包成俄帝新的蒙古,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驅逐亡華的俄帝!前進!
光複我們的國土!前進!
前進!!前進!!進!!
註 一﹕Tse-tsung Chow,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10
註 二﹕夏誌清﹕『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P.533.
註 三﹕汪祖榮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卷首語
」,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五月,台北﹕聯經出版
[166]
社出版。
註 四﹕王元化,「論傳統與反傳統~~從海外學者對
『五四』的評論說起」,『人民日報』(國內版),
第五版,(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註一○四﹕同註二五,頁一八。
註一一三﹕蔣中正先生演講﹕「黃埔精神」,『蔣總
統全集』,第二冊,(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
編印會合作,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出版),頁
二○二○~二○二一。
註 五﹕呂芳上評﹕彭明著『五四運動史』『中國現代
史書評選輯』(三)(台北﹕國史館編印,民國七十
七年四月),頁六二。
註 六﹕Joseph Chen T.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Leiden, E. J. Brile, 1971.
註 七﹕有關日本的著作分析,參見笠原十九司﹕「
五四運動史像史的檢討」,載中央大學人文科學
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史像再檢討,第一章
,一九八六年出版。
註 八﹕張契尼,「日本京都大學的五四運動研究」
,『歷史研究』,六期(一九八二年),頁一一五,
有關三函目錄大致如下﹕
第一函(全三冊)
五四運動研究序論 狹間直樹
天津五四運動小史 片岡一忠
日本帝國主義與五四運動 藤本博生
第二函(全四冊)
五四時期的民族紡織業 森時彥
虞洽卿~~近代中國資本家一典型 郭陳來幸
宋則久與天津提倡國貨運動 林原文子
華洋義賑會與中國農村 川井信
第三函以降(全十五冊)
五四前夜的中國哲學思想界 島田虔次
五四與魯迅 竹內實
五四運動與救國十人團 小野信爾
五四運動與婦女教育 小野和子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的介紹 吉田富夫
康有為論~~其孔教觀之演變 竹內弘行
湖南的五四運動 清水稔
中華革命黨與歐事研究會 鬆本英紀
五四運動與章炳麟 河田悌一
五四時期新聞事業研究 小關信行
平民教育運動簡論~~從五四到
國民革命時期教育改革運動的一個側麵 小林善文
五四與情報 村田茂
聞一多的美學思想 村田裕子
中華革命黨的組織 高橋良和
中國共產黨的勞工運動 江田憲治
註 九﹕廖蓋隆為華崗『中國大革命史』所寫的「重
版前言」。
註一○﹕『五四運動史』原為華崗著『中國民族解放運
動史』第一卷增訂本中的一章,曾交海燕書店先出單
行本發行,一九五二年修訂。
註一一﹕朱務善,「五四革命運動是否就是新民主主
義革命?」,『歷史研究』四期(一九六二),頁
五二。
註一二﹕『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文集』三
冊,一九八○年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
註一三﹕朱允興,「五四運動史研究述詳」、『蘭州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期(一九八七年),頁
七二~七六。
註一四﹕同註五,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頁六○~
八三。
註一五﹕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
二卷,一九六五年六月,頁六三九。
註一六﹕見周玉山,「五四歷史不容篡奪」,載周策
縱等著﹕『五四與中國』,(一九七九年五月,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頁五四五~五五○
。
註一七﹕彭明,『五四運動史』(北平﹕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頁六六○。
註一八﹕同註一五。
註一九﹕一九六二~一九六三年間,在毛澤東的意識
形態框框下,大陸出現過五四性質的討論,但並不
能越過毛的蕃籬。參見一九六二~一九六三
年間大陸所出版『歷史研究』、『哲學研究』所載朱務
善、林傑、路爾銘、李龍牧、林木等人文章
。
註二○﹕『中國共產黨歷史講話』,中共「中國青年
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八月初版),頁一四。
註二一﹕見『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
集』,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一卷,頁四。
註二二﹕見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
註二三﹕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綱』(河南人民出
版社出版,一九八五年十月),頁一五九。
註二四﹕同註一七,『彭明,五四運動史』,頁六五
八~六六○。
註二五﹕張玉法,「現代中國史的分期問題」,原發
表於『新知雜誌』第四卷第一期,民國六十三年二月
。
註二六﹕同註一三,朱允興,「五四運動史研究述詳
」,頁七四。
註二七﹕同註一一,朱務善,「五四革命運動是否就
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頁五四。
註二八﹕孫中山,「為創設英文雜誌印刷機關致海外
同誌書」,民國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國父全集,第
三冊,(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台北出版),頁六六
九。
註二九﹕鄭學稼﹕『第三國際史』,中冊,(台北,
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初版),頁一○五三
。
註三○﹕同註一七,彭明,『五四運動史』,頁一九
九。
註三一﹕見Maurice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 1967, PP.93-94.
註三二﹕韓淩軒,「關於五四時期具有初步共產主義
思想的知識份子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第
二期,(一九八三年四月出版),頁一二一
。
註三三﹕同註三二,引自『新民學會文獻匯編』,頁
二二。
註三四﹕同註三二,引自『新民學會資料』,頁二三
。
註三五﹕同註五,呂芳上評彭明五四運動史一文,頁
八○。
註三六﹕同註五,頁八○。
註三七﹕同註三二,引周恩來留學時的日記,頁一二
二。
註三八﹕同註三二,頁一二二,引自「『天津學生聯
合會報』發刊旨趣」,『周總理青少年時代詩文書信
集』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頁一五○。
註三九﹕同註三二,頁一二三。
註四○﹕同註三二,頁一二三,引自『獨秀文存』卷
2,頁二二。
註四一﹕同註三二,頁一二三。
註四二﹕同註三二,頁一三四。
8812111631止
8812111819始
註四三﹕同註一一,朱務善,「五四革命運動是否就
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文,頁五五。
註四四﹕張玉法,「讓社會的新生力帶著我們前進」
,中央日報第十六版(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四日),
紀念五四專題。
註四五﹕同註四四,紀念五四專題之三。
註四六﹕同註四四,紀念五四專題之三。
註四七﹕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台北﹕中國學
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六十二年八月影印本),頁
一。
註四八﹕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
供應社,民國四十六年七月五版),頁九。
註四九﹕薑義華、吳根梁,「孫中山與三大政策的製
定」,『中國國民黨「一大」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一九八四年版),頁一一三。
註五○﹕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頁五五七。
註五一﹕武漢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常務委
員會第二十次擴大會議速記錄,民國十六年七月十
五日。見
蔣永敬編,『北伐時期的政治史料
』(台北﹕正中書局出版,民國七十年),頁四四一
。
註五二﹕胡繩武,「孫中山從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
義的轉變」,原載『複旦學報』,人文科學版,一九
五八年第一期。見『孫中山研究論文集』(
一九四九~一九八四),(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六年),頁九六一。
註五三﹕陳錫祺,「孫中山與國民黨『一大』」,「中
國國民黨『一大』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史學會
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四年
)頁三四。
註五四﹕陳獨秀,「什麼是國民黨左右派?」『嚮導
週報』,第一三七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日,上海
出刊。
註五五﹕王學莊,「論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見『
孫中山研究論文集』,頁九八○。原引自『毛澤東選
集』,第二卷,頁六一一~六一二。
註五六﹕朱紳秘書處(中共中央代名),區秘通信九
號,一九二七年一月三號。見吳敬恒,「再以真憑
實據與汪精衛商榷書」,民國十六年。『吳
稚暉先生全集』,卷九(台北﹕中央黨史會編印,民
國五十八年出版),頁八九三,另見司馬璐
編著,『中共黨史暨文獻選粹』,第四部(香港﹕自
聯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七月初版),頁一七
八~一七九。
註五七﹕蔣永敬,「論北伐時期的一個口號﹕『三大政
策』」,『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十三、十四日
出刊),頁四。
註五八﹕同註一一,頁四。
註五九﹕同註一一,頁四。
註六○﹕崔書琴,『孫中山與共產主義』(香港﹕亞
洲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四十四年五月再版),頁一
。
註六一﹕孫中山,「中國存亡問題」,『國父全集』
,第二冊,頁一三五~一四二。
註六二﹕「為中俄關係與越飛聯合宣言」,『國父全
集』,第一冊,頁八六五。
註六三﹕同註一六。
註六四﹕中共「二大」決議~~有關工會運動之決議
第十八條,見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印,民國五
十八年九月出版),頁八七。
註六五﹕陳獨秀,「告全黨同誌書」,一九二三年,
法務部調查局資料室藏。
註六六﹕李大釗,「對共產分子加入國民黨之聲明」
,見郭華倫前引書,頁一三○~~一三一。
註六七﹕「批廣東支部鄧澤如等彈核共產黨文」,『
國父全集』,第四冊,頁九一五~九一六。
註六八﹕陳伯達,『三民主義概論』(中國文化社發
行,民國二十八年再版),頁一八。
註六九﹕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編,『國民黨和共產
黨』(冀熱遼印刷廠,民國三十四年初版),頁一六
~一七。
註七○﹕「社會主義之派別及批評」,『國父全集』
,第二冊,頁二九四~二九五。
註七一﹕宋晞,「民國十五年蔣校長對黨務整頓的貢
獻」,見宋晞著『中國現代史論叢』(台北﹕正中書
局印行,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初版),頁五一
~五七。
註七二﹕『中央陸軍官校史稿』,第三篇第一章,頁
一,民國二十五年南京刊本。
註七三﹕同註一,第一篇第二章,頁二。
註七四﹕同註一,第三篇第一章,頁五。
註七五﹕同註一,第一篇第二章,頁一○。
註七六﹕同註一,第三篇第二章,頁一八。
註七七﹕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黃埔軍校史料』
(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廣東省新華書店發行,一九
八二年二月第一版,三十二開本),三八二
,○○○字,共五八八頁。
註七八﹕同註六,頁一~一四。
註七九﹕『國父全集』,第三集,「革命的基礎在高
深的學問」,頁四二八~四三九。(台北﹕中國國民
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輯,中央委員
會民國四十六年五月改版發行。)
註八○﹕『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
』,陸、「容共與反共問題」,頁五二二~五二五,
「李守常對共產黨分子加入國民黨之聲明」
。(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三年一
月出版發行。)
註八一﹕劉鳳翰「黃埔早期組織及其人事分析」,刊
『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上冊,(台北﹕國防
部史政編譯局,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出版),
頁二一三~三二二。
註八二﹕同註九,王柏齡「黃埔軍校開創之回憶」,
頁三七二~四二五。
註八三﹕同註六,頁二。
註八四﹕同註一○,二,籌備時期,頁二二○~二二
六。當時共十九人,無一人為共黨人員或共黨同路
人參與。
註八五﹕『國父全集』,第四集,頁三七~三九。
註八六﹕同註六,頁七。
註八七﹕同註六,頁三二七~三二八,周士第,「
獨立團中的黃埔學生」。
註八八﹕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二冊,
頁一七○。
註八九﹕同註六,頁一○。
註九○﹕劉鳳翰考評﹕「中共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
黃埔軍校史料』」,『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台北﹕國史館編印,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頁二九一~二五三。
註九一﹕竹內實,「黃埔軍官學校的歷史地位」,『
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高雄
市,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日至五日發表)
,頁二。
註九二﹕同註一九,頁二~三。
註九三﹕同註一九,頁一○。
註九四﹕同註一九,頁一○~~一一。
註九五﹕顧祝同,「黃埔東征」,中國國民黨第一次
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頁四三三。
註九六﹕許朗軒,「蔣中正先生與黃埔建校建軍」刊
,『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民國七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
,頁一四。
註九七﹕同註二五,頁一五。
註九八﹕附表二﹕錄自竹內實,「黃埔軍官學校的歷
史地位」一文,頁八~九,另附表三係錄自許朗軒
「蔣中正先生與黃埔建校建軍」一文,頁六
、一二、一六、一八。
註九九﹕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一,頁九一~~
九二。
註一○○﹕同註二五,頁一八。
註一○一﹕同註一,第五編,頁一八。
註一○二﹕同註二五,頁一八。
註一○三﹕同註一,第五編,頁二六。
[176]
註一○五﹕見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
生』,頁四九四。
註一○六﹕蔣中正先生演講﹕「統一軍隊名稱與爭取
國家獨立自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
會編,『革命文獻』,第十一輯),頁三○
一。
註一○七﹕國防部史政局編印,『北伐簡史』,(台
北,民國五十年五月出版),頁三一。
註一○八﹕蔣中正先生在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
大會之「軍事報告」,(台北﹕中央黨史委員會編
,『革命文獻』,第十一輯),頁三三五。
註一○九﹕同註二五,頁二○。
註一一○﹕同註二五,頁二一。
註一一一﹕同註二五,頁二一~二二。
註一一二﹕同註二五,頁二二。
註一一四﹕李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話』(
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頁二二四。
註一一五﹕邵雲瑞等,『中國革命史』(天津﹕人民
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八月)頁二二四。
註一一六﹕陳獨秀,「國民黨一個根本問題」,『嚮
導周報』第八十五期(上海﹕嚮導周報社,一九二四
年十月一日)
註一一七﹕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見郭華倫
著『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
研究所,一九六九年九月)頁一一一。
註一一八﹕蔣中正,『蘇俄在中國』,第一編第二章
第十二節(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註一一九﹕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
〕九月),頁一九四。
註一二○﹕陳獨秀,「論國民政府之北伐」,『嚮導
週報』第一六一期(上海﹕嚮導週報社,一九二六年
七月七日)。
註一二一﹕張國燾,「民眾心目中的廣東」,『嚮導
週報』第一六○期(上海﹕嚮導週報社,一九二六年
六月三十日)。
註一二二﹕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議
決案「中央政治報告」(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二日至
十八日),中共中央秘書處印發、油印本。
註一二三﹕同註六,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
,頁一九四。
註一二四﹕同註二,邵雲瑞等,『中國革命史』,頁
二一八。
註一二五﹕王建民著『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篇上
海時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授王健民發行,一
九六五年十月出版),頁二○九。
註一二六﹕沉玄廬,「留別留俄同誌的一封信」(新
南社,第一期,一九二四年出版)頁五一。
註一二七﹕「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開會記」(『
新民國』雜誌,一卷四期,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日出
版),頁二四。
註一二八﹕同註六,中共史論,頁一五五。
註一二九﹕「最近組織問題的重要任務議決案」,(
『中共通信』,第十三期,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
註一三○﹕陳訓正。『黨軍之肇基』、『革命文獻』
、第十輯(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一九七八
年十月),頁總一四三。
註一三一﹕同註二,頁一九○。
註一三二﹕同註二,頁一九一。
註一三三﹕同註二,頁一九一。
註一三四﹕李大釗,「對共黨分子加入國民黨的聲明
」,同註六,『中共史論』,第一冊,頁一二九。
註一三五﹕同註二,頁一九六~一九八。
註一三六﹕王章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史論』(
一九二○~一九二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
,一九七三年出版),頁三八三。
註一三七﹕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史』,(北平﹕
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出版)。
註一三八﹕同註二三,頁三八五。
註一三九﹕同註二四,頁三七四~四○○。
註一四○﹕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電,『革命
文獻』,第十八輯,頁三。
註一四一﹕同註二七,頁三。
註一四二﹕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宣言,同註二七
,頁四。
註一四三﹕英文伍氏『中華年鑑』,第二十六章,頁
一○○五~一○○六,一九二六年出版。
註一四四﹕同註二,頁一九八~一九九。
註一四五﹕同註二四,頁二二二~二五四。
註一四六﹕五卅事件紀實,『東方雜誌』「五卅運動
臨時增刊」,一九二五年七月發行。
註一四七﹕沙基慘案經過(錄自錢義璋論「沙基序史
」)、『革命文獻』、第十八輯,頁五七。
註一四八﹕同註三四。
註一四九﹕同註三四。
註一五○﹕同註三四。
註一五一﹕同註二,頁二二一。
註一五二﹕陳訓正,「廣州誓師」、『革命文獻』,
十二輯(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一九七八年
十月)頁總一八○八、一八四九。
註一五三﹕同註一。
註一五四﹕同註三九,頁總一八四九。
註一五五﹕同註二,頁二二一。
註一五六﹕陳訓正,「武長路諸役」、『革命文獻』
,第十二輯,頁一三四~一三六。
註一五七﹕同註四三,頁一八九。
註一五八﹕同註二,頁二二二。
註一五九﹕陳訓正,「對贛大軍轉進情況」、『革命
文獻』,第十三輯,頁二五六。
註一六○﹕陳訓正,「南昌會戰」、同註四六,頁二
七一~三八七。
註一六一﹕宋晞,「民國十五年蔣校長對黨務整頓的
貢獻」,見宋晞著『中國現代史論叢』(台北﹕正中
書局印行,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初版),頁五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