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對五四運動的曲解
■ 一、前言
發生在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史
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引起爭論最多的一個歷史事件
。狹義的說,五四運動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
和會處理山東問題不公,引起北京各大專院校青年
學生以「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為口號,舉行遊行示
威的愛國運動。廣義而言,五四運動是一種新文化
運動,涵蓋了從民國四年到民國十二年間,所有新思
潮.文學革命、學生運動.工商界罷工罷市、抵製
日貨,以及新知識分子所提倡的各種政治改革和社會
改革等事件的一次總爆發。(註一)
就當時歷史實情,這是當年知識分子「感時憂國
」心懷所觸發的行動,是他們對中國政治社會文化
思想的強烈關懷所引致的運動。(註二)因此它是多
麵、多元的,因為是多麵多元的,事件的本身既重
要又複雜,(註三)日後對此一事件的解釋,也就顯
得爭端不一了。
長期以來,海外(包括大陸學者)對五四運動的
研究始終沒有中斷,有持肯定與否定的各種不同的
看法。例如,有人把五四運動跟義和團運動相提並論
,說成是偏頗的兩極(杜維明),有人說,五四是
「文化大革命」的先河(宮崎市定)。另一位美國華
裔學者也說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甚至包括最溫和
的胡適在內都是「感情用事」的(唐德剛)。而大陸
學者,近年來隨著流風所及而掀起民國史研究熱,
評價五四運動的論點,雖也出現了和海外某些學者相
類似。(註四)然而翻閱數十年來,中共所出版的
有關五四運動的作品,實無一能擺脫毛澤東「五四是
新舊民主主義的分水嶺」所建立的框架。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產生了中華民國,而中共是
民國的叛徒,因此有意貶抑辛亥革命的地位,轉借
五四運動以自壯。其實,五四運動的主流是民族主義
和民權主義,凡此皆與馬列主義相悖。四十餘年來
,中共為充正統,乃巧取豪奪五四光榮,竭力改變其
脈絡,圖與「四個堅持」相結合,用供驅策,五四
運動至此,可謂麵目全非了。時至今日,還原五四已
成當務之急,我們固有若幹五四運動史的研究成果
,但仍須努力,方能成其大者,進而駁斥中共對五四
運動的曲解。
■ 貳、國內外研究「五四運動史」的概況
五四運動距今已有數十年,有關的論述至少也在
數百萬字。如果依出版的時間和性質分類,早期五
四運動之後不久出版的,包括一些當事人的回憶、事
件經過的概述等,例如匡互生、羅家倫、楊亮功等
人的著作屬之。(註五)民國八年間先後又出版過的
小冊,包括龔振燕編『青島潮』(上海泰東圖書局,
民國八年八月)、察盦編『學界風潮紀』(上海中華書
局,民國八年九月)及潘公展『學生救國全史』(上
海泰東圖書局,民國八年十月)等。這些書多作史實
的概述,並無明顯的政治色彩。
把五四運動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並且有相當研
究成果,那是晚近三十年間的事。最為人所熟知的
是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周策縱的『五四運動史』
(The May Fourth Movement),在哈佛出版,
開風氣之先。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在史華慈
(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主持下,召開了「五
四運動五十周年討論會」,會後論文結集為
Rel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Sympo-
sium 1972 ,廣泛的討論了五四時代文化層麵的若幹
問題。接著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陳曾燾教授,
又以上海為中心研究五四的活動及發展,頗受重視。
(註六)
在日本甚受矚目的專書如丸山鬆幸『五四運動』
(紀伊國屋新書,一九六九),野澤豐、田中正俊編
『講座中國近現代史(四)~~五四運動』(東京大
學出版會,一九七八年),晚近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
研究所共同的五四運動研究報告『五四運動的研究』
(同朋舍,一九八二年)計三函十一種論文專刊,都
[
直接間接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有關。(註七)三函目錄
詳見於附註(註八)。反觀在台灣,民國六十八年
以後,才開始有較多的論著陸續出現,例如『五四與
中國』(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台北,時報公司)、
『五四研究論文集』(汪榮祖編,民國六十八年五月,
台北,聯經公司)、『五四論集』(周玉山編,民國
六十九年五月,台北,成文出版社)等,大體上還多
屬於節譯、回憶及短篇論文的性質,長篇周詳的五
四論著,則還付諸闕如。
另外,中共四十多年來,有目的、有計畫的出版
了為數不少的五四論著,比較重要的史料性書刊,
有『五四愛國運動資料』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
科學出版社;『五四運動回憶錄』民國四十八年(一
九五九),中華書局;『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選輯』
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上海人民出版社;『五
四運動在天津歷史資料選輯』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
九)、『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一九八○,新華
)、『五四時期期刊介紹』(一九七九)、『五四時期
婦女問題文選』(一九八一)、『五四時期的社團』民
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等書。
民國三十八年中共政權建立不久,其史學工作者
華崗(註九)已出版『五四運動』,(一九五四)易
名『五四運動史』重行出版,(註一○)到了一九五
七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丁守和、殷敘彝、張伯昭合
著『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一書,作者對十月
革命後,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引起一係列事件的歷
史過程作了一些具體研究,從中看出十月革命對中國
革命發展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此後,丁守和和殷敘彝深感五四運動作為「中國
近代史上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運動」,不僅對當時
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對以後中國文化思
想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於是他們對五四時期的
文化思想運動的發生、發展等情況作了一番係統地研
究,(一九六三年)北平三聯書店出版了他們的研
究成果『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書
。早此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蔡韋編著的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反對反馬克思主義的鬥爭』。
從書目可知該書主要是介紹五四時期的三次論戰,其
目的在於說明,這些文化思想戰線上的鬥爭對中國共
產黨的建立的實際意義。
在這期間,即民國五十到五十一年(一九六一~
~一九六二),以上海出版的『學術月刊』為主,曾
經展開了關於中國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轉化為自為階
級的爭論,實質上它涉及到對五四運動性質的不同
看法。緊接著大陸學者朱務善在民國五十一年(一九
六二)第四期『歷史研究』上發表「五四革命運動是
否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文,引起學術界一場規
模較大的論戰,問題的焦點在於如何看待五四運動
的性質。(註一一)
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四人幫」垮台以後
,中共史學界對五四運動的歷史研究更為突出,對
五四時期的各個領域和主要歷史人物都作了大量的研
究,成果甚為可觀。如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
又有丁守和等人出版『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
的傳播』一書,偏重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層麵,民國
六十九年(一九八○)中共中國科學出版社又出版一
種以論文集形式的三冊五四論文選。(註一二)晚
近則有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北平人民出版社出
版之彭明『五四運動史』,全書六九六頁,朱允興於
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第二期『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發表「五四運動史研究述評」一文,
對彭著作了評論。(註一三)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呂芳上則在國史館出版之『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
,對彭著也作了精闢而深入的批判,(註一四)海峽
兩岸學者,各有不同觀點,述之如下。
■ 參、中共學界對「五四運動史」的說法
中國共產黨是民國十年七月成立的,也就是說民
國八年的「五四」,是沒有中共的「五四」。但中
共卻據「五四」為己有,他們究竟如何論述「五四」
?事實上,中共學界對「五四運動史」的說法,完
全來自毛澤東對「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的說法。
民國二十九年一月,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
」,他說﹕「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
,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
,……是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
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的
革命行動。」(註一五)於是毛澤東視五四為「當
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硬將五四運動的功
勞送給俄國人,而且套上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的模
子,也配合了中共將中國現代史由此時寫起的規定。
(註一六)
換言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論五四的要點
有四﹕
一、五四運動「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
分」。
二、五四雖無中共,但「已經有了大批的讚成俄
國革命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三、五四在六三運動以後不隻有知識分子,且有
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參加的廣泛運動
。
四、「五四運動在思想上和幹部上準備了一九二
一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又準備了五卅運動和北伐
戰爭。」(註一七)
其次毛澤東對於新文化運動,也立了教條,他說
﹕
五四運動以前,中國文化戰線上的戰鬥,是
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主義階級的舊文化的鬥爭
;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文化思想
。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
的文化,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的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
分;五四以後,中國的新文化卻是新民主主義性
質的文化,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文化的一
部分。……所謂新民主主義文化,一句話,就是
無產階級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註一八
)
毛澤東在文中很明顯的拿「五四」做分水嶺,把
新文化運動一分為二。此後,中共學界對五四與新
文化運動的解釋和說明,便全在這一意識形態的框框
中進行的。(註一九)
舉例來說,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出版的『
中國共產黨歷史講話』說﹕「在十月革命的巨大影響
下,在中國社會經濟情況和階級關係的新文化的基礎
上,爆發了五四運動。」(註二○)民國六十八年
(一九七九)許德珩在中共「中國科學院」召開的「
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開幕詞稱﹕
五四時期的革命家能夠完成這樣一個偉大進
步的運動,一方麵固然是從辛亥革命的歷史中吸取
了經驗教訓,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得到了一個觀
察國家前途和命運最有力的武器~~這就是十月革
命一聲抱響,給我們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註
二一)
「十月革命一聲抱響,給我們(赤匪)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
九十年後,就輪到中國國頭落地,China 砍頭為 hina !
怪異者為居然有瘋子替敵國叫囂!完全不知道這是亡華謀略!
為什麼不是俄羅斯高唱
「十月武昌革命一聲抱響,給俄羅斯送來孫中山主義」
呢?
以博愛為執政精神的孫中山主義勝過
以鬥爭仇恨為核心的馬克思列寧主義
千萬倍!!
所有俄羅斯人都應該學習孫中山主義!!
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通過所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
議」,除了有意貶低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外,更強調
將「五四運動」與中共成立拉上關係,決議中說﹕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
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
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
(註二二)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十月出版之
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綱』談到五四運動時,在結
論中說﹕
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
,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
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
封建主義。」五四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以獨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標誌著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發
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
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運動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初步
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
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
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
組織上的準備。(註二三)
觀之彭明『五四運動史』,全書近七百頁,是中
國大陸近年來論述五四較為詳盡的一種。除了前言
、結論,加上民國前十年間的大事記佔去五十二頁外
,全書分二十章,近五十萬字。就其內容而論,明
顯的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至十三章,以五四愛國運
動的發展和一般人所熟知的新文化運動為主;第十
四章至二十章,幾乎就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
發展作為重心,最後的目的在為中共的創立拉開序
幕。該書在結論提到﹕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集中到一點來說,
就在於它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從
思想上、幹部上,準備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而不是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延續。(註二四)
總之,大陸學者有關五四運動史的著作,自民國
四十三年(一九五四)華崗的著作開始,以迄民國
七十二年彭明的作品及民國七十四年張憲文的『中華
民國史綱』等作品上,實無一能擺脫毛澤東「新民主
主義」所建立的框架。
■ 肆、對中共曲解五四運動史實之駁正
中共學界曲解五四運動史實的事例不勝枚舉,僅
就幾個主要論點,就歷史史實分別駁斥如下﹕
一、中共將民國八年「五四運動」定為中國現代
史的開始,而貶抑民前一年的辛亥革命,與歷史背
道而馳。
其實共產主義思想,在民前七年~民國二年(一
九○七~~一九一三)間即曾大量介入中國,那時
候介紹共產主義思想的,都是一些好奇的知識分子,
與創建中共的人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故中共隻標榜
五四時代;而五四運動的發生在俄共革命初成之時,
中共認為隻有五四時代的共產主義才是共產主義的
正統。日後的中共領袖,也大部分是在五四時代掘起
的,故中共史學界特別強調五四運動的價值。
實際上,作為近現代史分野的年代,民前一年遠
較民國八年的意義為大,可以從中研院近史所所長
張玉法所舉的下列五個方麵來觀察並加以肯定。
其一、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
的皇帝製度,打破了君主世襲的觀念,使此後的兩
次帝製陰謀(洪憲帝製、張勳複辟)無成,任何
國家元首或覷覦元首之位的人不再有做皇帝的想法
。另一方麵,辛亥革命使「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
平等」~~民族主義的對內部分,真正建立了現代
的民族國家。而五四運動提出的西方式的民主,
既未為 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所接納,也未為毛澤東
的「新民主主義」所接納,隻不過為一批號稱自
由主義者(如胡適)的口頭禪,沒有發生實質的作
用。五四運動強調了民族主義的對外部分~~「
中國民族自求解放」,此乃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
一部分。其二、在經濟上﹕平均地權、耕者有其
田、節製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構想,均於辛
亥革命中產生,對五四時代的社會主義理論,大
部分可以涵蓋並超越之。經濟結構的變化,五四前
後並不比辛亥前後為速。雖然一次世界大戰刺激
了中國工業的成長,但與五四運動關係不多。其三
、在社會上﹕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男女平等,
以及士、農、工、商各階層的人一律平等的觀念,
或在辛亥革命中被肯定(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或在辛亥革命期間被提出(男女平等、泯除階級
),五四時代不過加以發揮而已。另一方麵,辛
亥革命所造成的社會結構變化,遠較五四運動為大
。其四、在知識上﹕五四運動強調科學,而對西
方科學之重視,實始於自強運動時代,而在辛亥革
命期間,各種科學期刊和促進科學的團體已經產
生。其五、在心理上﹕辛亥革命是民族自信心的重
建,而五四運動是民族自信心的喪失,打倒孔家
店的口號可為代表。雖然五四時代的人民心理更傾
向現代化,但辛亥革命所帶給人民的心理改變更
多。(註二五)
由上述可知民前一年應為中國現代史及中華民國
史的開始,而中共以民國八年為分界,顯然是「歷
史為政治服務」之作法。
二、五四運動是否為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
部分,換言之,五四運動是否如毛澤東所說的,它
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
,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呢?
事實上,五四運動根本不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
一部分,更不是受俄國革命與列寧的號召之下產生
的。中共黨人鄧潁超說過﹕
拿五四運動來說,我看了一些材料,裏麵說
五四運動是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受馬列主義的影響
。說受十月革命的影響,這符合事實,可以;但
說受馬列主義影響,就不完全符合事實。我們許多
人參加五四運動時知道十月革命,但還不懂得馬
列主義……。(註二六)
其次,中共「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無產階級領
導,人民大眾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這三個
條件中,最重要的是無產階級領導。其肯定五四運動
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則必須有無產階級的領導
,因為有無產階級的領導,才能談得上是無產階級世
界革命的一部分。衡之事實,當時無產階級和共產
黨在五四運動中,根本談不到領導,大陸學者朱務善
舉例說﹕
某些人為了證明五四運動為無產階級領導,
從而把五四運動說成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他們根據
某些不確實的記載,說什麼李大釗等人,早在民
國七年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五四運動那些
日子裏,李大釗在他所領導的北大圖書館內常常
召集研究會的同誌,討論運動如何進行辦法和對運
動的綱領與對策,參加研究會的青年同誌,也常
常將運動進展情形匯報給李大釗……說得神乎其神
,好像他們親自參加過這些事情似的。其實所有
這些,也不能說成五四運動是由無產階級和共產黨
領導,即不能說五四運動已經跨入新民主主義革
命階段。因為五四時期,並沒有中國無產階級參加
,到六三才有上海工人起來罷工支援,然而那時
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形成,更
談不到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在五四運動的領導。(
註二七)
由此可知,所謂五四運動,就算狹義而言,是指
民國八年從五月四日北京學生火燒趙家樓,中經六
月三日上海罷工罷市,直到六月十一日曹汝霖、陸宗
輿、章宗祥免職為止的一次全國性廣大群眾自發性
的愛國運動,事先並沒有任何行動計劃的準備。平實
而論,五四運動的本身並無黨派色彩,當此一運動
進行之時,思想界也看不出一定的主張。惟 孫中山
先生已對五四有深刻的反應,他說﹕
自北京大學學生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
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
於是蓬蓬勃勃,發抒言論,國內各界輿論一致同
唱。各種新出版物為熱心青年所舉辦者,紛紛應時
而出,揚花吐艷,各極其至,社會遂蒙絕大之影
響。雖以頑劣之偽政府,猶且不敢攖其鋒。此種新
文化運動,在我國今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
推原其始,不過由於出版界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
遂致輿論大放異彩,學潮瀰漫全國,人皆激發天
良,誓死為國之運動。倘能繼長增高,其將來收效
之偉大且久遠者,可無疑也。吾黨欲收革命之成
功,必有賴於思想之變化,兵法攻心,語曰革心,
皆此之故。故此種新文化運動實為最有價值之事
。(註二八)
因此,如果把五四運動放在近代史發展的線索看
,五四是中國近百年在列強壓迫下民族情緒的總爆
發,又是知識分子幾十年間求強求富努力運動的另一
高潮。如果從政治發展的意義來觀察,五四運動是
保衛辛亥革命的成果 導引日後北伐的開展,具有承
先啟後的作用。故有些學者論斷,這一運動當為實
現現代化民族國家統一運動,(註二九)並非無產階
級的世界革命。
三、五四運動是否為「已經有了大批的讚成俄國
革命且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所領導
呢?
這顯然與史實不合,蓋中共為了使後來成立的中
共領導人,提早在五四露臉,使他們符合中共所需
的「五四運動的領導骨幹」的原則,中共出版的五四
論著皆以大量篇幅提高李大釗的地位,不忘稱頌毛
澤東、周恩來、陳獨秀等人,為了方便解說,中共的
史書對五四時期有宣揚馬克思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
,加上一個特別的標籤曰「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
知識分子」。
先看李大釗,他被視為「在黑暗的中國第一個高
高舉起馬克思主義火炬的人」,實際上,在初期李
也和其他啟蒙思想家一樣,宣傳的是民主主義思想,
他所憧景的「青春的中國」實是法國式的共和國。
十月革命後,他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一文中
,指出歐戰終結的真因,是人道主義、和平思想、
公理、自由和民主主義的勝利,再推演到「赤旗的勝
利」、「世界勞工階級的勝利」;在新青年六卷五
號(民國八年五月)的一篇兩萬多字的「我的馬克思
主義觀」,雖然被視為係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
開始,但彭明『五四運動史』也不能不承認,這篇文
章「還夾雜著一些錯誤觀點」(註三○)。李大釗雖
然接受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但他更強調互助論,對馬
克思的社會主義倫理觀更深致懷疑。(註三一)平
實而言,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實在更接近人道主義的知
識分子,而不是什麼「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個馬克思
主義者」。
再看毛澤東。五四時期不過是個小學教員,曾一
度到北大圖書館擔任過助理員。在長沙,他即使是
個活躍分子,成立「新民學會」,參與湖南學聯的活
動,熱心過勤工儉學運動,就是再誇張也不過是這
個地方性的年輕知識分子而已,但彭明『五四運動史
』除了大量引用毛澤東的「語錄」外,還至少利用三
節的文字,以毛為主,把它塑造成「五四」的英雄。
其實,毛澤東是在李大釗和陳獨秀的影響下逐步
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在青年時代,他曾信仰過康有
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江亢虎的社會改良主義、克
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共產主義、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
主義、工讀主義、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等。……但
是,在五四運動前後,他也和其他所謂「具有初步
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一樣,還分不清馬克思主
義和無政府主義的區別,還沒有認識到暴力革命和
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性。(註三二)。
民國八年七月,毛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
、「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中,熱情讚揚俄國的十月
革命,主張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但卻並不讚成十
月革命所採取的暴力手段。在「『湘江評論』創刊宣
言」中他明確主張「呼聲革命」,即向統治者實行忠
告運動。在「民眾的大聯合」中,他又讚美克魯泡
特金的互助論「意思更廣、更深遠」。民國九年三月
,他在給周世釗的信中說﹕
老實說,現在我於種種主義、種種學說,都
還沒有得到一種比較明瞭的概念,想從譯本及時賢
所作的報章雜誌,將中外古今的學說刺取精華,
使他們各構成一個明瞭的概念。(註三三)
這說明,毛雖然讚揚十月革命,但還沒有認識到暴力
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性,還沒有確立對馬克
思主義的信仰,因此還不算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
的知識分子。
直到民國十年元月「新民學會」召開新年大會的
時候,毛澤東才明確表明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並在思想上劃清了與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界限。
他明確認為社會改良主義不成辦法,無政府主義否
認權力,基爾特社會主義放任資本家,都是永世做不
到的。而「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
,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採
用。」(註三四)
再看周恩來,五四時期曾在天津參加示威活動,
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九月成立「覺悟社」
,次年一月發刊「覺悟」雜誌。他的主張如何呢?民
國八年七月他為「會報」副刊號寫的社論,主張「
革心、革新」「介紹最新思潮於社會」,同年九月十
六日成立的「覺悟社」是「本革心、革新的精神,
以自覺、自決為主」的社團、發刊的覺悟雜誌,宣言
「本著反省、實行、持久、奮鬥、活潑、愉快、犧
牲、創造、批評、互助」十種精神,完成「思想改造
」的事業。(註三五)社員又相約以代號取代姓名
,他們的心態傾向於無政府主義、托爾斯泰式的人道
主義色彩,實比馬克思主義更為明顯。要說這時候
的周恩來是已「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具有初步共產
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並非史實。(註三六)
蓋周恩來,中學畢業後於民國六年九月東渡日本
留學。到日本不久,傳來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
息。他以極大興趣注視著這一震驚世界的偉大歷史事
件,寫出了「風雪殘留猶未盡,一輪紅日已東升」
的詩句,號召人們「應該隨著世界進化的軌道去做那
最近於大同理想的事情。」(註三七)他還先後閱
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精髓」、約翰‧裏德的「
震動環球的十日」,河上肇的「貧乏物語」等……
這時候的周恩來,也和五四前後的毛澤東一樣,在對
革命諸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著道路(方向)和方法
之間的矛盾。在政治上,他希望「建立一個為人民、
依靠人民和屬於人民的政府」,在方法上,他還不
懂得用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的手段,而主張用「革新
」和「革心」(註三八),即用革除人們思想上的
舊思想和舊傳統的方法實現建設新社會的目的。民國
八年四月回國之後,在五四運動中因領導天津的愛
國運動,被軍閥政府逮捕。次年五月,他在獄中曾用
五個晚上的時間向被捕青年講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
觀、階級鬥爭學說和剩餘價值學說。但是,這時候他
還沒有在各種主義的比較中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
民國九年十一月,他到法國勤工儉學,他在法國
注意考察各國工人運動狀況,認真研究各種社會思
潮,學習馬克思理論,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社
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法蘭西內戰」、
「國家與革命」等等著作,從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
信仰。他在民國十一年所寫的『西歐的赤祝』一文中
回憶他自己的思想發展過程時說﹕「我從前所謂『談
主義,我便心跳』,那是我剛到歐洲後對一切主義開
始推求比較時的心理,而現在我已得有堅決的信心了
。……直遲到去年秋後(按指一九二一年)才定妥
了我的目標。」(註三九)
最後看陳獨秀,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首倡者。
對他在五四時期曾否完成了由激進民主主義者到馬
克思主義者的轉變,目前史學界尚有爭論。但至少在
五四運動之前他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恐怕是沒有爭
論的。在五四運動前夕,他雖曾說過社會主義「恐怕
馬上就要來到東方」(註四○),但那時他對社會
主義並不了解。他對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有所了解,
並逐步確立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是民國九年的事。(
註四一)
從以上對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幾位
代表人物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五四運動具有
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其絕大部分還不是馬
克思主義者,而是處於由激進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
主義者轉變過程中的過渡狀態的知識分子,他們嚮往
和讚成十月革命,但還未深刻理解十月革命的暴力
革命精神;他們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但還沒
有認識到工人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他們認識到
馬克思主義是為大多數人謀幸福的主義,但對馬克思
主義的基本原理還沒有真正理解。(註四二)因此
說,五四運動根本不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
分子所領導。
四、中共將五四運動以「六三」為界,劃分為「
五四」和「六三」運動,指稱「六三」以後運動中
心,由北平移到上海,是否運動的主力,由學生變為
工人呢?
事實上,中共強調「工、農無產階級專政」,為
突出工人無產階級的角色,將六月五日上海罷課、
罷市、罷工的三罷,視為運動的高潮,給予工人很高
的評價,相對的對於所謂「民族資產階級」的表現
,給予較為負麵的評價,認為工人是主力,學生已非
主力。
實際上大陸學者朱務善則否定了此一說法,他說
﹕
正因為沒有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所以
五四運動存在很多缺點,沒有廣大的工農群眾參加
,沒有達到這一偉大革命運動應有的目的……當
時,國內民族資產階級同樣也受到壓迫,也有革命
的要求,所以在『六三』時期,上海、天津各地
的商會為支持運動,幾次打電報給北京政府以罷工罷
市相要挾,迫使徐世昌罷免曹、陸、章;當時的
大資本家穆藕初也對五四運動感到很大的興趣,在
五四運動結束不久,他以自己的資金派送了所謂
五四運動『著名』人物,其實是五四運動時資產階
級右翼代表羅家倫、傅斯年、康白清等數人赴美
留學,以資深造,這就是很明顯的例子。(註四三
)
因此說,是以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力,領導
了五四運動,而不是工人為主力領導了五四運動。
■ 伍、小結
五四運動的發生,在社會的意義上,是政治的步
調太慢、社會的新生力急著前進,所發生的社會與
政治衝突。民國初年的政治,雖然在體製上已改專製
為共和,國家有國會、內閣、政黨,實際上當政的
人以及各級公務人員,大部還是承滿清之舊。對民國
開國極具貢獻的國民黨人和 孫中山先生,當時失
勢在野,對政治的改革亦無能為力。另外一方麵,社
會的新生力已經掘起﹕其一,自清末開始辦新式教
育,到民國初年,受過新式教育的人和中上學校學生
的人數大量增加,他們自幼受民主主義和民族主義
的教育,自然對帝國主義國家的壓迫和官僚政治的因
循苟且不能容忍,因此爆發了社會與政治的衝突。
(註四四)
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工商業有
相當發展,城市裏的工商界人士和勞工人口增加,
他們因為直接與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國家競爭,自
然希望有一個尊重民權、維護國權的政府,所以他
們對學生運動也廣為支持。
從五四運動發生到現在已屆數十年,國家遭逢許
多變故,政治和社會的變遷也非常迅速。就最近幾
年看來,無論在台灣還是在中國大陸,社會的新生力
和政治領導階層之間,都有些對立的情勢。對立是
正常的現象,在專製的國家,對立通常不敢表麵化,
社會的不滿隻能放在心底;在民主的國家,對立隨
時化解,若不能及時化解,也會產生衝突;開發中的
國家,問題被發現的多,而政府解決的能力不足,
最容易發生社會和政治的衝突。中國大陸近年雖較開
放,衝突仍不敢太表麵化。台灣自解除戒嚴以來,
人民突獲集會結社和遊行示威的自由,許多以前沒有
紓解的問題,幾乎全部揭露出來,看來衝突有增無
減,但迄目前為止,仍是一些個人的、階層的、黨團
的、地區的問題,為全國所矚目的問題隻有國家的
生存發展以及憲政的貫徹。
五四運動在本質上是關切國家生存發展和關切個
體解放的運動,這兩個方向,看來相反,而實相成
。個體不解放,個人沒有獨立的生活、獨立的思想、
獨立的行為,隻能作為黨團或群眾運動家的工具,
盲目地跟著別人喊口號。隻有生活和思想行為獨立的
人,才有餘暇和能力關心國事。在民國建立以來的
社會大運動中,隻有五四運動較為純潔、抗戰爆發前
夕的反日運動,以及戰後的反美、反蘇運動,都是
受黨團操縱的。但五四運動,確是那一代的知識青年
和覺醒的社會大眾,經多年的蘊積,為國家生存發
展所作的一次集體行動。那一次集體行動,是覺醒解
放的個體,不是為爭取私利所作的努力,而是為國
事獻身的表現。(註四五)
今日的社會力,無論在台灣,還是在中國大陸,
均較政治力有動力、有朝氣、有展望,能否發生另
一次五四運動,以及應不應該發生另一次五四運動,
端看政治力的動力、朝氣、展望;與社會力的動力
、朝氣、展望之間的差距大小。如果政治領導階層能
不斷吸收社會各階層的新人才,而此新人才進入政
治領導階層之後,不為原來的政治領導階層所軟化,
繼續保有社會的活力。另外一方麵,政治領導階層
能不斷吸收來自各行各業的真知灼見,隨時納入政策
,付諸實施,以滿足大多數人改革與求新求變的欲
望。如是,則政治與社會的差距減少,一個新的五四
運動,不可能發生,也不應該發生,若反其道而行
,則另一個五四運動可能隨時發生。(註四六)
近四十年來,中國大陸由於實行一黨專政,人民
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行為一切在指導控製之
下,社會力較弱,與政治力的差距較小,雖有少數的
抗議運動,徒自帶來迫害與犧牲,或造就少數世界
知名的什麼鬥士,距形成一個全國性的運動尚遠。由
於少數新興的社會力不足與政治力相抗,不少人仍
以遠走異域或滯留異域,在異域高唱改革為得計。進
一步的社會力增長,必須人民享有更多的財富,可
以有獨立的生活;有更多的真知(而非教條),可以
有獨立的思想;有較自由的政治環境,可以有獨立
的行動。尤其重要的,起於留學界的新生力,必須在
中國的土地上產生帶頭的作用,由個人解放的獲得
,進一步以獨立的生活、思想和行動,關切國家的現
狀與前途。當然,中共學界不應一味曲解五四運動
之真義,尤其在大陸的領導階層,不管那一行、那一
業,能發揚五四精神,不斷吸收封閉三、四十年後
所重新獲得的新知,放棄四個堅持,掌握住世界的新
潮流,切實建立自由的經濟、民主的政治、開放的
社會,追求真正的「民主」與「科學」。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情形,與中國大陸不同;政治
力與社會力的消長較快。不可否認的,在政府初遷
來台的十餘年,其在軍事、外交上所作的努力,使台
灣免於淪亡,使中國保留一片自由土地,創造「台
灣經驗」成為可能。當年的社會力弱、政治力強。第
二個十餘年,由於政治安定,逐漸開啟社會的潛力
,迄今中華民國正在社會新生力的簇擁之下,本著追
求國家的生存、統一與獨立的方向,帶領著國人前
進,而此一新生力,正是源自五四時期社會領導階層
的胸懷與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