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近現代史分期的公式
張玉法先生在他的「現代中國史的分期問題」一
文前言中,強調說﹕「歷史的最大特性是『變』(
Change),歷史分期的目的是在找出『變點』(Turning
Point),觀察歷史的『質變』與『量變』,從而了
解各時代的特性。」(註二一)由此可知歷史就是變
化,研究歷史就為的是明瞭變化的情形,若不分期
,就無從說明變化的真相。
因此,談到「中華民國史」的分期,它應屬於「
中國現代史」的範疇,但是,中共內部歷史學者把
它列入「中國近代史」的範疇內,而他們所謂的「中
國現代史」是指五四運動以來至今的中共黨史,亦
即他們所講的「中國革命史」。為了劃分「中國近代
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野,中共曾組織了有關
「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討論。從民國四十三年(
一九五四)胡繩在『歷史研究』上發表了「中國近代
歷史的分期問題」一文後,大陸學者紛紛發表了許多
意見,並成為五十年代大陸學術界討論的一個重點
[25]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這一問題的討論就中斷了(
註二二),直到「四人幫」垮台以後,才又開始討
論。
年)。史大林的衛道者辯護道﹕「五種生產
方式的理論,也是關於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論,
不是史大林一個人的意見,而是馬克思、恩
格斯、列寧的意見,是一切馬克思主義者的共同意
見。」
中共歷史學者,有的把中國近代史分成﹕一八四
○~一八六四年、一八六四~一八九四年、一八九
四~一九○五年、一九○五~一九一九年四個時期;
(註二三)有的把它分為一八四○~一八六四年、
一八六四~一八九五年、一八九五~一九○五年、一
九○五~一九一九年四個階段;(註二四)有的主
張把它分為﹕一八四○~一八六四年、一八六四~一
九○一年、一九○一~一九一三年、一九一三~一
九二一年四個階段;(註二五)有的把中國近代史分
成七個階段,即從太平天國到五四運動。(註二六
)其中以李新的意見最具代表性。據所知李新畢業於
燕京大學,曾任中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務
長、「社會主義學院」教務長。現任中共「中國社會
科學院」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華
民國史研究室」主任、「革命史研究室」主任。在當
時,他所提出的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分期看法,顯然
成為中共後來編纂中華民國史的綱領。他的看法如下
﹕
中國近代史(一八四○~一九四九年)
上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八四○~一九
一九年)
第一篇(一八四○~一八六四)外國資本主
義的侵入和農民的革命戰爭
第二篇(一八六四~一八九五)半殖民地半
封建統治秩序的形成
第三篇(一八九五~一九○五)民族危機的
加深和人民愛國運動的高漲
第四篇(一九○五~一九一九)資產階級革
命的興起和失敗
下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九一九~一九
四九)
第一篇(一九一九~一九二七)新民主主義
的開始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篇(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第二次國內
革命戰爭
第三篇(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抗日戰爭
第四篇(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第三次國內
革命戰爭(註二七)
這個分期表有兩個值得注意之處﹕第一、它以一
八四○年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一九四九年為終點
。第二、依照毛澤東的觀點,把中國近代史區分為「
舊民主主義時期和新民主主義時期」,將孫中山先
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劃入「舊民主主義時期」,稱之為
「資產階級革命」,同時把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
)以後國共兩黨的鬥爭稱為第一、第二、第三次「國
內革命戰爭」。
◎
◎ 原書為﹕『第一、第二、第三次「國民革命戰爭」』
◎ 我改為﹕『第一、第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 似較合理。
◎
◎ 8811301322止
註 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
思恩格思選集』第二卷,(北平﹕人民出版社,一九
七二年出版),頁八三。
註 二﹕史大林,「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列寧主義問題』,(北平﹕人民出版社,一九
六四年一月出版),頁六四九~六五二。
註 三﹕戎笙,「批判雷海宗反動的歷史觀點」,『
歷史研究』第十一期(北平﹕科學出版社,一九五八
[27]
註 四﹕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
澤東選集』第二卷(北平﹕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
),頁六一六~六二○。
註 五﹕「中國社會歷史分期表」,『大公報』(香
港﹕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文匯報』(香港﹕
一九七四年六月二、三日)。
註 六﹕劉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若幹問題
的探討」,『社會科學戰線』第三期(吉林﹕社會科
學院、社會科學學會聯合出版,一九八六年
),頁一九七。
註七、八、九、一○﹕同註六,頁一九八。
註一一、一二、一三﹕同註六,頁一九九。
註一四﹕同註六,頁二○二。
註一五﹕同註六,頁二○五。
註一六﹕黃海霞、牟維旭,「方興未艾的民國史研究
~記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瞭望週刊』
(海外版)第四十三期,(香港﹕一九八七
年十月二十六日出版)。
註一七﹕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一編全一卷『
中華民國之創立』上、下冊,(北平﹕中華書局印行,
上冊一九八一年出版,下冊一九八二年出版
),共約七十餘萬言。
註一八﹕同註一七,『中華民國史』序言。
註一九﹕於伯銘、陳祖賢,「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教
學線索表解(續)」,『歷史教學』第二期(一九八
七年出版),頁四九。
註二○﹕鄭學稼,「論封建和封建社會」,『中共興
亡史』,第一卷下,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八
年出版,頁七○九。
註二一﹕張玉法,「現代中國史的分期問題」,原發
表於『新知雜誌』第一期,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
)二月。
註二二﹕梁友堯、謝寶耿編寫『中國史問題討論及其
觀點』(一九七六年十月~一九八○年六月),(山
西太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一版)
,第三章「中國社會歷史分期問題」中第三部份「
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頁一四八。
註二三﹕孫守仁,「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的商榷」
,『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討論集』(北平﹕三聯書店
,一九五七年出版),頁一五~三三。
註二四﹕範文瀾,「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中
國近代史分期問題討論集』(北平﹕三聯書店,一九
五七年出版),頁六一~一一一。
註二五﹕榮孟源,「對於近代史分期的意見」,同前
註二四『討論集』,頁一四六~一五三。
註二六﹕胡繩,「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同前
註二四『討論集』,頁一~一五。
註二七﹕李新,「關於近代史分期的建議~為『中國
通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下)教學大綱(初
稿)』所寫的前言」,同前註二四『討論集
』,頁一五三~一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