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處人心

職業,家庭,信仰,人生,文化,世界,盡在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職場人心:談判薪水的藝術

(2011-08-09 20:00:10) 下一個

小時候和媽媽上菜市場,常看到媽媽和小販討價還價。有時爭爭吵吵,有時苦苦哀求,你來我往地大戰幾個回合,倒也不傷和氣,最後大都是順利成交,下次再戰。那時候我太年輕,不懂得欣賞討價還價的藝術,隻覺得有點尷尬和不屑:要買就買,不買拉到,何苦不幹不脆,拖泥帶水的?

若幹年後,我開始自己賺錢自己花,親身體會“錢到用時方恨少”的滋味,巴不得有媽媽殺價的本領,一塊錢可以當兩塊用。奈何討價還價的事看來簡單,真要實行卻不知所措,鼓起勇氣試一次,就帶來“不買拉到”的尷尬。回頭想想,當年我不但沒有討價還價的技巧,也缺乏正確的觀念:討價還價固然是在談價錢,更是在談關係!

關係怎麽談?如果新公司給你一個offer,年薪八萬,要就收下,不要拉倒,雙方有什麽關係?反過來說,如果你還價,年薪十萬,否則免談,雙方有什麽關係?談判薪水是不是你輸我贏的敵對關係?

其實,雙方利害非常一致。公司花了許多時間和人力,好不容易找到他們想要的人,很擔心這個人不來,他們必須重新來過,費時費力。你也是好不容易找到你要的工作,深恐飯碗還沒到手就打破了。然而,公司裏對薪水有些限製,比方說你的薪水和老板比,和市場價格比,和其他同事比,都有準則;單位的開銷也不能超過預算。談薪水就是要在這些限製下,得到最有利的offer。這件事要靠你未來的老板替你奔走出力,所以談薪水要避免敵對的心態,而要設法讓老板站在你這邊。

談薪水有一個簡單的套磁:很喜歡這個機會,公司好,工作好,同事好,(講一堆好話),隻是你在金錢上有點問題,希望老板幫忙解決這個問題。這種講法把你和老板放在同一條陣線上,一同解決“問題”,談得不歡而散的可能性很小。“金錢上的問題”隨你講,搬家需要買房子,要應付目前的房貸,要付子女的學費,要付以前的學生貸款,要幫助國內的家人;反正隻是找借口要錢,大家心照不宣。談這些“金錢上的問題”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因為每個人都覺得錢不夠用,談著談著關係就談出來了。

奈何形勢比人強。客觀形勢上,有時候你占優勢,幾個機會等著你選;有時候你處劣勢,深恐丟了唯一的機會。用“金錢上的問題”來談薪水,是一種攀交情拉關係的談法,無論優勢劣勢都可以用。隻是,有些人比較重視勢力,所以如果你占優勢,不妨暗示一下:“我的朋友在一家國際銀行做事,他老板幾次要找我過去,實在對我很好。隻是我對貴公司的工作更有興趣,很希望能來這裏上班”。這句話雖然暗示你的勢力,可以選擇其他的工作機會,但是聽起來還像是在談關係。通常雇方會問你那家銀行的offer,決定要如何應付。如果你主動把其他公司offer的細節曬出來,一樣一樣要求跟進,你可能太強勢,讓老板覺得被逼迫,難免傷了關係。

談判薪水的藝術其實也是人際關係的藝術。這個世界大家都說人人平等,卻都知道實際上人人不平等。大家都怕被別人踩在腳底下,卻不免爭先往高處爬,把別人踩在腳底下。人際關係的藝術就在看似不平等的環境中,開拓平等的互動,建立“人同此心”的情感;同時靈巧地運用勢力,表達自己的選擇,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談判薪水的過程中,未來的老板其實也在觀察你人際關係的能力,決定要不要加碼下注。

也許隻有書生才會靠讀書學習討價還價的技巧。回想當年的菜市場,小販和顧客討價還價的對話,到處都是攀交情,拉關係,暗示勢力,暗示選擇的例子。人際關係是人的本能,不是什麽大學問。幾千年來,大家都是混一混就學會了。現代書生擅長考試,讀篇報告算是臨陣磨槍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林卡的評論:

寫這篇文章正因為教會裏有個年輕人找我,畏懼談薪水,又不甘心薪水任憑對方決定。她的確經曆到,談薪水可以變成很興奮的事,和菜市場裏熱烈地討價還價一樣:)謝謝留言。
林卡 回複 悄悄話 易老師直指人心的分析總是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悟。觀念轉變,原本讓人望而生畏的事就變成一項令人興奮的工作。把這種談判當成一次建設關係的努力,妙哉,妙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