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期中選舉,即將在十一月二日落幕,改選全數眾議員,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和過半數的州長。從幾個月來的競選和黨內初選,可以看到選情的兩大趨勢:“民主黨危急”,“共和黨分裂”。經濟景氣低迷,當政的民主黨危急,不難理解。共和黨的分裂,卻是耐人尋味。
共和黨“黨中有黨”,已經醖釀了一陣子。自從2008年大選失利,共和黨內部就陷入群龍無首,方向不明的危機。以前副總統候選人撒拉佩林(Sarah Palin)為封麵人物的保守派,在全美各地奉“茶黨”(Tea Party)的名義聚集,聲勢越來越大。茶黨支持的候選人不斷爆出冷門,打敗許多實力雄厚的共和黨頭目。尤其近來阿拉斯加州Joe Miller打敗在位的參議員Lisa Murkowski和德拉華州Christine O'Donnell黨內勝選在位的參議員Mike Castle,都是無名小卒逼政壇老將捲鋪蓋走路,更讓共和黨的當權派坐立不安。
茶黨不是政黨。取名茶黨,是借用美國歷史上聞名的波士頓茶黨事件。當時美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對遠在英國的統治頗有不滿。1773年大批群眾在波士頓聚集,抗議英國訂立的茶稅,把英國運來的茶袋丟到海裏。這種憤怒民意的公然宣洩,深深影響了美國的輿論人心,終於導致美國的獨立宣言和獨立戰爭。
所以,茶黨真正的含義是“造反有理”,是“小老百姓”對當權者的一種反叛。在經濟困難,失業重重的環境下,小老百姓更看不慣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的政治遊戲,憎恨他們不知民間疾苦。茶黨是對當權者挑戰的草根運動,他們的活動散佈全美各地,沒有嚴謹的政治組織或主張,隻有對當權者共同的憤怒。因為他們多是共和黨的保守派,他們的背景也比較接近“傳統的美國人”,以中老年人,白人,和保守的基督徒居多。他們多憧憬“過去的美好時光”,對移民,少數民族,其他宗教,都有比較尖銳的立場,有些言論被批評是種族歧視和侮辱外教。
在美國剛選出第一個黑人總統,民主黨控製參眾兩院的時候,極右派怎麽忽然走紅?
民主政治不是平等政治。理論上一人一票,應該人人平等,由多數人主導政治潮流。真正民主政治的操作卻毫不平等,少數人掌握大部分的影響力。其中的道理很容易明白:有投票權的公民中,大約隻有四成會在期中選舉投票,不投票的60%的選民完全沒有影響力。這40%投票的選民,絕大多數隻在投票當天發揮影響力,選擇幾個候選人中的一個,他們卻無法影響候選人的政見。也許有5%的選民參加了政見會,問候選人問題;也許有1%的選民捐錢給候選人,或為他們助選。這些極少數的選民就掌握了極大的影響力,決定候選人的政策和方向。
換句話說,政治的氣候往往決定於極少數非常熱衷的選民。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極右派的選民不隻是熱衷,而是由衷地憤怒。他們藉著茶黨的聲勢,充分地發揮了他們的影響力,把共和黨往右猛推。不但如此,美國的媒體近年來也漸漸分佔左右市場,MSNBC偏左,FOX偏右。政治兩極化的選民,各自收看兩極化的媒體,互相敵意越來越強,越來越無法溝通,越來越無法妥協。溫和理性的選民越來越覺得無力,更遠離政治的操作。和諧社會的理想也越來越遠。
看到這裡,也許關心台灣政治的讀者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兩極化爭爭吵吵的政治,不一定要有“本土情結”才會發生。民主政治其實是一條很艱難的道路,需要極高的公民素養,尤其需要“沉默的大多數”發揮作用,熱烈參與。即使是有兩百多年民主政治經驗的美國,也眼睜睜地走到兩極化的困境。茶黨運動不止是考驗美國民主政治的韌性,也值得所有嚮往民主自由人士的關注。
(世界日報, 09/26/2010)
我猜他們會談條件。GCD讓他去領獎,但是規定他可以說什麽,不可以說什麽。大家都要避免傷害,缺席也會引起注意力,也是傷害。
劉曉波為中國人的自由民主付上這麽大的代價,很值得尊敬。我覺得他應該得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