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處人心

職業,家庭,信仰,人生,文化,世界,盡在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憤世嫉俗凶殺,任重道遠耕耘

(2010-05-09 18:58:39) 下一個

近來,王醫生槍殺案,在北美華人圈激起不小的風浪。一個中國人能夠讀完醫科,到美國留學並開始行醫,自然有一段輝煌的成就,也必定戰勝過不少困難,似乎應該前景光明。然而,在他就職的醫療中心裏,他抱怨其他醫生對病人診療不當,看不慣醫生護士醫療草率,和總住院醫師頗有衝突,覺得遭受種族歧視。衝突變成控訴,變成停職,導致生活困難,最後發展成凶殺事件。這種結局令人震驚和惋惜,他的遭遇和處境,對海外華人而言,又熟悉得令人心痛。本文要以王醫生事件為鑒,談談北美華人如何麵對這種遭遇和處境。

這個世界的確問題重重。歧視是存在的,不公平是有的,自私是普遍的,偷懶是常見的,蒙上欺下是真的。我不清楚王醫生的情形,隻能說中國讀書人一般隻學到辨別是非的知識,卻很少有機會練習周旋抵擋,把非變成是的智慧。一般中國人遇到不合理的事都是忍辱負重,背後發發牢騷,慢慢接受不合理的事。偶爾有吞不下這口氣的,可能會憤世嫉俗,不顧一切地豁出去,就造成不幸的悲劇。

也許有點諷刺,但是印度人在這方麵卻是值得模仿的對象。他們的國父和民族英雄甘地,就領導印度人長期和英國抗爭,終於得到獨立。印度人從小就學到,重要的不是辨別是非的知識,而是如何發揮影響力造成改變。接受現實不等於接納現狀。願意接受現實而不斷奮鬥,才能提高自己的鬥誌,終於成功地改變現狀。中國人往往覺得印度人“難纏”,但是,老中如果有他們改變環境的耐心和韌性,在北美可以有更大的成就。

具體而言,一個人要改變環境,要先認識到自己影響力的範圍。Stephen Covey’s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就有一段精彩的討論。他畫兩個同心圓,裏麵的小圈是一個人影響力的圍(circle of influence),外麵的環狀區域是一個人關心的範圍(circle of concern)。要發揮影響力,就不能把精力浪費在關心的範圍,因為這樣做會縮小自己影響力的範圍。以王醫生的例子,他可能真心關心病人,看不慣其他醫生護士診療不力。然而,這件事不在他影響力的範圍內,把精力浪費在這裏,他的影響力果然消減,連醫生都當不成了。

如果,王醫生提到醫生護士診療不力,是因為瞧不起他的同事,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以美國社會帶點宗教色彩的角度,他是把自己提升到正義代言人(神)的地位,批判這個醫療中心的人員和措施。這種judgmental的心態,很容易造成人和人之間優越感的較量,讓驕傲徹底地破壞人際關係。可惜在美國社會,這類的話題是家庭和宗教的範疇,在工作的場所不便直言。許多中國人可能在知識和技術上頂尖,在做人處世的精神生活裏卻一片慘白。

做人的心態是人生重要的智慧。王醫生和那印度總住院醫生的糾紛,和許多人際關係的問題一樣,就需要靠好心態來處理。也許那印度佬真的很邪惡,但有好心態的人會了解到對手的邪惡,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私心和傲氣。這樣想,對手的邪惡就沒有那麽可恨,起碼不會恨到不共戴天。相同地,有好心態的人會了解到自己的苦痛,也是世界上許多人都有的苦痛。這樣想,自己遭受的苦痛就沒那麽可怕,甚至可以勉勵自己努力克服困難,以便幫助其他有相同苦難的人。人生的掙紮可能無窮無盡,掙紮的有沒有動力和意義,純粹看自己的心態。

王醫生的掙紮,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掙紮。人生可以掙紮得憤世嫉俗,想要一了百了;也可以掙紮得愈戰愈勇,在任重道遠的使命感中不懈耕耘。這種人生的智慧不是書本上學得到的,而需要在實際生活中慢慢體會,逐漸操練,變成人生的習慣。唯物主義,是非辯證,和“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之類的實用哲理,都很難為中國人激發正麵積極的心態。也許在探討王醫生事件之餘,北美華人也可以想想,中國人的文化思想,難道隻是鼓勵大家活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林卡 回複 悄悄話 我雖然一般對人對事比較寬容、有耐心,但發現內心裏還是會有一種傾向——對有些事,特別是牽涉到我個人利益的事,總是先隱忍;隱忍到一定限度會變得義無反顧地決絕——缺少“狡猾”地周旋、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的手段,也不屑於用手段。您說得對,這大概就是中國的“士”文化隻讚美剛烈正直,卻少有教給我們“如何發揮影響力造成改變”、“把非變成是的智慧”。很想了解印度人在這方麵的所思所為。其實也許換一種視角去觀察這另一個東方古國的文化,會發現他們在某些方麵更有柔韌的智慧;又或者其實他們的智慧,和我們的“天人合一、陰陽相生”的哲學思想也相輔相成,隻是我等還沒有修煉到那個地步而已。。。。。。越想越玄了,還是趕緊接著看文章,從您的切身體會中汲取各種智慧:)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xingfujiaren的評論:

Habits都是慢慢養成的,會越來越習慣,越來越容易,也越來越快樂,因為越來越自由。祝你成功。
xingfujiare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Easy.Spin的評論:
正看到proactive一節,能做到personal freedom真是不容易,需修煉。謝LZ的諸多好文,很受益。
纖纖新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Easy.Spin的評論:
說得好對!“難得糊塗”有點太消極,發揮影響力才更積極地麵對問題。謝謝點撥。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纖纖新荷的評論:

“難得糊塗”是一種減低衝突的辦法。甘地精神卻是一點也不糊塗,隻是有耐心地向目標慢慢前進。也許這也是中國和印度文化的差別。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xingfujiaren的評論:

"Seven Habits" 一書的原則其實相當平和,真正要剛硬的是對自己的要求,養成好習慣。不過我這裏講的不是避免危險,而是有好心態,使自己能少怒氣,多諒解。
纖纖新荷 回複 悄悄話 其實職場上要有點“難得糊塗”的精神,太是非分明,容易得罪人。沒有人心,事情反而難做成。
xingfujiaren 回複 悄悄話 LZ的分析角度真sharp。 職場上對於衝突也可用用太極功夫,以柔克剛,正麵衝突很危險的。謝謝好文。Stephen Covey’s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俺正在讀。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master001的評論:

在職場裏,也是日久見人心。同事間本來就可能有利害衝突,加上“狡猾”一點,很容易就大有糾紛。我寧可選擇可靠的盟友,彼此講點義氣,和奸詐的人離遠一點。
很高興Carnegie的書有用。
master001 回複 悄悄話 這是我看到的對王醫生槍殺案分析的最深入的文章.

文中引用Stephen Covey’s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中的“影響力的範圍“,很形象,我要好好地再看一次這本書. ^_^

另外,我在看博主推薦的Carnegie's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文中提到的Principle(such as 1. Don't criticize, condemn or complain. 2. Give honest, sincere appreciation. 3. Arouse in the other person an eager want.)

我完全沒問題在工作場合以外應用它們,但在職場裏,是不是應該“狡猾”一點?
我在工作場合接觸到的南亞裔人士,往往較“狡猾“,有時工作有爭執時,會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的感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