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處人心

職業,家庭,信仰,人生,文化,世界,盡在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傾聽的藝術

(2009-09-27 13:11:54) 下一個

聽,說,讀,寫,是人們溝通的四大途徑,其中聽似乎是與生俱來,無師自通的本領。很多人認為,有耳朵自然會聽。學校裏麵教得最多的是讀,其次是寫,也許教一點說,很少有教聽的。來美國後才知道有所謂“聽的技巧”(listening skills),算是EQ的一部份,可能是最重要的溝通技巧。

多年前,我去參加一門學習當父母親的課程(parenting class),在講到與子女溝通時,就講到 “傾聽”(active listening)的技巧。簡單說,人們言語的溝通,講的一方把他的內心世界用語言表達出來;聽的一方又把語言解析回去成對方的內心世界。這表達和解析的過程是不精確的,往往造成誤解,所以聽者要努力確認講者的意思。同樣重要地,聽者要傳達聽得津津有味的訊息,使講者能暢所欲言。

比方說,兒子放學回家,嚷著,“媽,還多久吃晚飯?”
媽媽猜想兒子一定餓了,回答說,“這麽快就餓了?”這就是傾聽,媽媽想知道兒子的意思,想辦法確認,也表示有興趣。
不料兒子說,“不是啦,我要出去打球,什麽時候該回來?”
“給你打一個小時,七點開飯。”
這是個好的溝通,他們在交談中互相了解。

好的溝通有個名號,不好的溝通也各有頭銜。同一個例子,兒子放學回家,嚷著, “媽,還多久吃晚飯?” 誇張一點,媽媽也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反應:
“不要吵”(ordering)
“不要催,沒看到我也才下班?”(defensive)
“一天到晚隻知道吃” (judgmental, criticizing)
“先做完功課再吃晚飯”(lecturing)
這類的回答,自然會使對方覺得自討沒趣,溝通也會無疾而終。在美國的文化裏,就稱為沒有聽的技巧。無論在家裏,在學校,在職場,在鄰裏,沒有聽的技巧就無法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尤其在職場裏,要溝通的意見往往比較複雜,更需要用傾聽的技巧來幫助溝通。如果我的同事講了一段難懂的意見,我常常會說“讓我看看我有沒有聽懂”(Let me see if I understand it correctly.)接著把他剛講的話重述一遍,給他有機會更正我沒聽對的地方。更重要的,我能把他講的話重述一遍,表示我有興趣聽,有認真聽,很重視他的意見。在這溝通的過程中,不但一同解決問題,也建立了堅固的人際關係。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網路下載許多Active Listening的文章來研習。以前我讀的是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by Thomas Gordon. 這本書是美國近四十年來教導父母親的經典之作,其中“如何聽,孩子願意講”,和“如何講,孩子願意聽”,對中國人教導在美國的下一代,可謂大開眼界。

聽的技巧,到頭來不僅是技巧,而是人生的習慣。習慣成自然,慢慢地就變成人生的心態。不好的溝通,其實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在上麵的例子裏,那媽媽以自己的觀念和立場來對付兒子,就有不好的溝通。相對地,傾聽是打開自己的心房接納對方的表現。有這樣的心態,加上一點技巧,傾聽自然成為人際關係的橋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凱媽和水波藍影的評論:

謝謝,中秋快樂。
凱媽 回複 悄悄話 希望看到你更多文章。
水波藍影 回複 悄悄話 頂好文!收藏了。
Easy.Sp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虔謙的評論:

謝謝虔謙來訪。中秋快樂。看你這麽認真寫,我也手癢了:)
虔謙 回複 悄悄話 得要有心啊。謝謝分享。
問候Easy.Spin,中秋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