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聞日月之在天,其大明之光,未嚐私照也;聖王之在位,其大同之德,未嚐私親也。日月之照無私,所以光通天地之大;聖王之德無私,所以化行天下之廣。是故善治天下者,不縱耳目之欲,不適躬體之便;不以貧賤攖ying其心,不以富貴介其意;不以強弱取勝於鄰國,不以異政擾亂於民生;不以讒佞輕忽於四海,不以欺罔失信於天下。所以化溢四表,德被無窮!
天下民,懷其德,頌其美,被其澤,樂其業。是故同於身,而萬身一身也;同於家,萬家一家也;同於鄉,而萬鄉一鄉也;同於國,萬國一國也;同於天下,天下一天下也!當此之時,身無不修,家無不齊,鄉無不和,國無不治,天下無不平矣!倘若不然,大同之德不修,私智之心一立,則四海之內,擾擾不齊;天下之事,紊紊難治矣!今日文中所講者,正是此義。
此章經旨,重在善之一字。善者,體無為之理,用自然之妙也。人能會得此,則無所不善矣!
善建者不拔
善者,猶言最會也。建者,立也。拔者,去也。我立於此,天地不能改,鬼神不能移;陰陽不能易,天下不能違。至堅至固,至常至久,終不能拔而去之也。故曰: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日夜不忘,身心合一,謂之抱。始得終失,不能長久,謂之脫。此至善之理,不但建之不拔,人能守其終始,謹其進退;保固中心,而一時不忽;任重致遠,而片刻不違;自然道同天地之廣大,德如日月之昭明。其功可立於天下,其澤可流於萬世。雖日久而不能泯沒,雖時易而不能變遷。此所以謂之善抱,此所以謂之不脫。故曰:善抱者不脫。
子孫祭祀不輟
至善之道德,既不拔不脫於天下後世,則道德之廣遠,百姓尚且不忘,何況子孫?子孫之祭祀,自然不輟。古禮之祭祀,皆在仲月旬前,擇一吉日,預先齊戒,省牲滌器。至日設蔬果酒饌(zhuan),誠敬感格洋洋乎。祖考如在其上,以盡人子之孝。祭祀不輟,亦道德之報也。
修道之人,必使天下後世,子子孫孫享之不盡,用之不窮,方見道德隆厚之遠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此五句,皆是以道德修為之妙,明其不拔不脫之義。若是修之不純,則道不廣,德不大。建之者,豈能不拔?抱之者,豈能不脫?何況祭祀豈能不輟乎?
萬物有根,萬事有本。固其根,則枝葉自茂;修其本,則萬事自立。所以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於鄉;鄉之本,在於家;家之本,在於身;身之本,在於德。此德既立,則身無不修,家無不齊,鄉無不和,國無不治,天下無不平矣!是以修之於身,天德全備,人欲之私不有,是非之念不生。斂之於內,此德無不昭明;發之於外,此德無不形著;身心內外,頭頭都是此德;進退出入,步步盡是此德。雖有困辱之事,切迫於身,亦不能害其德;雖有生死之變,交臨於前,亦不能失其德。所以德之實際,不變不遷。故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不但修之於身,又且修之於家,孝之於親;敬之於兄,友之於弟;和之於妻,慈之於子。是推我一身之德,一家老幼,無處不善者也!是擴我心之真,尊卑長幼,無人不善者也!故曰: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不但修之於家,又且修之於鄉。不以賢智先人,而惟恭是飭(chi);不以侈泰自是,而惟儉是尚。交於鄉黨,無非一理之實;施於遠近,無非純全之德。故鄉黨見之而起敬,鄰裏就之而欽崇。有德之言,人人仰慕;有德之事,處處尊崇;有德之名,世世不朽;有德之實,在在知聞。故曰: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又不但修之於鄉,又且修之於國。德之至善,可以及於國人,可以化於百姓;可以立綱常,扶大義;可以明天理,正人心。盡於君,君無不信;及於臣,臣無不忠;施於民,民無不安。日遠日大,日久日新。澤在一時,可為萬事法則;功在目前,可為萬代不朽。故曰: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不但修之於國,又且修之於天下。德之至善,譬如天地之廣大。雖草木昆蟲,各遂生成之德;雖賢愚貴賤,均沾化育之恩!天下之百姓雖多,未有一民不被其澤;天下之萬物雖廣,未有一物不蒙其化。所以萬物一體,天下一德。周流而不滯,普遍而無遺。故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今之人,果能以正心誠意,修之於身;以孝悌忠信,齊之於家;以敬上愛下,處之於鄉;以無為無欲,治之於國;以道德仁義,施之於天下;到此天地,鳥飛魚躍,無物不有化德之妙;朝野鄉邦,無人不歸於德化之風;是為成德之君子!修行之人,於此可不勉矣?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此五句,是言聖人視家國天下,無所不至之義。聖王,觀天下眾人之身,如自己之一身;觀自己之一身,即是天下眾人之身也。譬如身不自愛,以愛身之心,愛於天下;財不自立,以利己之心,利於天下;與民同樂,與民同憂。惟知天下之身,不知自有其身;惟知同於一身,不知自私一身。所以以身觀身,而進修不異;人人觀身,而修己同然。以身觀身,蓋是此義。
聖王不但以身觀身而已,又能以家觀家。家之中,有父母,有兄弟,有夫婦,有子孫。天下之家,皆如是也。聖人觀天下之親,不異於自己之親;觀天下之家,不異於自己之家。所以教於家者,即以教於天下。教於天下者,即如教於一家。家家有六親之美,家家全人倫之道。天下之人,同然而親,不異於親;同齊其家,不異於家。故曰:以家觀家。
聖王不但以家觀家,又能以鄉觀鄉。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裏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共一萬二千五百家,謂之鄉。聖人處於一鄉之中,觀天下之鄉,不異於本土之鄉;本土之鄉,不異於天下之鄉。所以化於一鄉者,即化於天下之鄉;化於天下之鄉者,即如化於一鄉。一切鄉黨之風俗自美;一切鄰裏之德化自淳。文中言,以鄉觀鄉,蓋是此義。
聖王,又不但以鄉觀鄉而已,又能以國觀國。國雖有大小之分,有鄰國本國之異,聖王道同天下,不生本國鄰國之心。德被生民,不起大國小國之見;因時順理,而萬國同觀;修德省躬,而千邦一致;國國同觀,而國無異政。觀有同心,而心無異心。故曰:以國觀國。
聖王之德,又不但以國觀國而已,又能以天下觀天下也。天下雖大,聖王必有仁義遍及之心。雖遐方異域,不因遠而視為度外;雖山河險阻,不因難而懈其扶字。所以四海同風,萬民樂業者,聖人不敢以天下為己有,觀天下於大公也!六合一道,朔南教訖者,聖人化天下為己任,觀天下以一心也!
觀天下於大公,觀天下於一心,聖人所以無一毫私意,皆因聖人無一念不諄至也!故曰: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此二句,乃是總結上文之義。上文所謂修身之德,修及於天下;觀身之德,觀至於天下。吾何以知一德立,而天下之萬善並立?一德成,而天下之萬理具成?正因為德無不同之德,觀無不同之觀。天下之身,天下之家,天下之國,天下之天下,處處同然,在在不二。大同之善,無往而不善;至一之理,無往而不一矣!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切思聖王之治天下,自本而支,自源而流。推廣一身之德,不但及於家,及於國,又且及於天下。雖仰觀天道,風雲雷雨,此德無處不感應;俯察地理,山川河海,此德無所不運化!可通乎神明,可貫乎古今。孰能測善建之不拔,善抱之不脫,有如是無之妙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