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道德經 第48章 日損章

(2010-09-19 15:52:17) 下一個

 日損章

     恭聞學以致知格物,為入德之方;正心誠意,為進道之門。天理之微,人倫之著;事物之眾,鬼神之幽;莫不致其精微,方可謂之學也。但為學之事,與學道不同。學道者,不有耳目之用,不貴識見之多;以益為損,以損為益;見於內而不見於外,聞於性而不聞於塵;用心不與世俗同然,修持不與為學一致;存其心,養其性;大逆之中,深得大順之理;大損之中,更有大益之妙!從此處希聖希賢,從此處成賢成聖。是故損之又損,惟恐溺於人欲之私也。

 

       此章經旨,重在損之一字。細看為學日益:所學者,亦隻是損之之理;所益者,亦隻是損之之道。損者,損其事也。事既損,其道未有不益者。‘取天下’三字,乃是取其清靜無為之義。清靜無為,便是為學之益處;便是為道之損處也。看經者,請細詳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切思為學、為道,其誌則同,其為則不同也。為學者,以多聞多見為之;為道者,以不聞不見為之。

       多聞多見者:博之於古,通之於今;搜事物之領要,窮聖賢之經訓;天下之書無不讀,天下之事無不論;心目廣遠,識見超然;有一分所為,便有一分進益;有十分所為,便有十分進益。故曰:為學日益。

       不聞不見者:不求於文字,不用於聰明;若愚若拙,如魯如鈍;除情去妄,不染人欲之私;攝念歸中,求我反樸之道;身不妄為,意不妄動;修聖人清靜之理,全之於心;體天地無為之道,養之於德;以損為益,以道為學;損之一分,即是為之一分;損之十分,即是為之十分;人情世態,名利虛華,勞勞攘攘,一切妄為,到此,一概勾銷。故曰:為道日損。

       學道之人,切不可以損字為學者之病;又不可以益字為進道之能。雖然為學為道,兩事不同,善為學者常與損中求益;善為道者常於益中求損。損中求益者,譬如:人欲之私不去,則學問之功不純;名利之心不除,則大道之理不得;此便是損中求益之妙也。

       益中求損者,譬如:富者忘於富,貴者忘於貴;去其榮華,甘於淡泊;捨其有餘,守其不足;此便是益中求損之妙也。

       今之修行者,果能識得此妙義,日益之學,未嚐不是日損之功;日損之功,未嚐不有日益之學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嚐觀學道之人雖多,或有皓首窮年而不能得者;或有業累纏繞而反多魔者;蓋以未至於日損之地位,損之未至於又損之地位。則澄治之功未純,而修為之力未到;或執心不專而始動終怠;或見道不真而棄正從邪;或今日損而明日益,起滅反複;或損於此而益於彼,終有牽連。所以不能清靜,不能無為,不能得道矣!

    是以指出無為之路。使人知:損其人欲之私,工夫不可間斷,定要徹頭徹尾。損之而至於又損,損到無可損之地位,才得清靜之妙,入於自然無為之道也。譬如磨棱合縫,磨之又磨。磨之後再用磨功,磨到無可磨處,雖欲磨之,則亦不能磨矣!又如鏟草鋤根,鋤之又鋤。鋤之後再加鋤力,鋤到無可鋤處,雖欲鋤之,則亦無所鋤矣!

      此等工夫,可忘者無不忘,可去者無不去;可了者無不了,可棄者無不棄。忘之又忘,去之又去;了之又了,棄之又棄;清靜中更求清靜,無為中更有無為!到此天地,人欲去盡,天理純全。性靜如琉璃,不容一毫汙染;心清似明鏡,未有半點塵翳;本體光明,真心自在!本來之麵目,方才顯露;無極之真人,始見真容!

      其無為之妙,如無極之無形,如太虛之不動。身心內外,無時不在無為之中;天地萬物,無物不是無為之道!無欠無餘,無增無減;無凡無聖,無有無無。到此天地,損無可損,益無可益。法性內外,渾然都是個清靜之理;天地人物,全然都是個無為之道!故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當時太上見世人:根器有頓漸之不同;塵染有輕重之不一;為學為道,有深淺之不等;恐其一旦難入清靜無為之道,故設漸次之法,教人漸次而損之。修行之人,果能會此損之又損之道,我性中之清靜無為,自然物欲不能汙壞矣!

 

無為而無不為。

       此句是承上句而言之也。上句所謂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此無為之妙,非土石可比,塊然而終於無為也。此等無為,乃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之無為;乃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之無為;乃是色中有空,空中有色之無為;乃是有中有無,無中有有之無為。其無為也,不言而信;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不為而成;即是清靜自然之道也。

      此清靜自然之道雖雲無為,自然發現昭著。神乎其神,妙乎其妙,則又無為而無不為矣!譬如:天不言而四時行,天之無為而無不為也;地不動而萬物生,地之無為而無不為也。人能得此無為無不為之理,天地之全德,在我性分之中;萬物之造化,具我身心之內。未嚐不與天地同其無為,未嚐不與天地同其無不為也!則我之無為,未嚐不是天地之無為;我之無不為,未嚐不是天地之無不為。求之於性,性理完全;問之於心,心德了明;修之於身,身無不修;齊之於家,家無不齊;治之於國,國無不治;平之於天下,天下無不平矣!故曰:無為而無不為。

      今之修行人,果能損之又損,向父母未生前,求其實際;從五行不到處,覓其宗根;知,無名天地之始;守,有名萬物之母;則無為之中,自有善應不測之妙;無不為之中,自有感而遂通之機;動中之靜,未嚐不是無為;靜中之動,未嚐不是無不為!為到此等天地,則天地之造化,不由於我,更由於誰乎?看經者,請會其義。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天下者,非取之而欲得於天下也。若以取而欲得言之,大失旨義!上文所謂損之又損,至於無為,可知:為道者,不得無為之理,就不能有日損之妙;為學者,不得無為之理,就不能有日益之妙。損之者,以無為之理,而取之於道也;益之者,以無為之理,而取之於學也。為道為學,尚且以無為而取之,何況天下乎!古之善取天下者,亦是損之又損,不勞民力,不耗民財;不重刑罰,不專政令。惟知以無事之治,取天下入於無為之化。天下既入無為之化,天下之心德完全;天下之性理全備!此是善取天下者,方有如此損之之道也。故曰:取天下常以無事。

        倘若不肯損之又損,或勞民力,或耗民財;或重刑罰,或專政令;以有事之治,治於天下,則天下未有不離心而去。若欲取天下,入於無為之化,豈可得乎?皆是不善取天下者也!皆是不肯損之又損者也!故曰: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細詳天下無事者,乃是損之之道;天下有事者,乃是益之之道。文中言取天下者,乃是取其天下無事之損也;文中言不足以取天下者,乃是不取天下有事之益也。天下若不以損之又損而治之,則國事日繁,政令不一。日益日迷,有事之益,終為有事之損。

      學道之人,果能知此妙義,依而損之;除情去欲,捨妄歸真;觀破世事,如夢如幻;是非人我,損之又損;酒色財氣,去之又去;一念純真,汙泥中自然蓮花出現;三心頓脫,臘月天自然雪梅爭春!損之日久,損到純熟地位。不必操存,而人欲自淨;不用矜持,而天理自純;滿腔內,盡是一片光明境界;法性中,惟有一個太極長存;我身中之天下,無不可取;我性中之天下,無不可治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