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章
恭聞大道無名 至理罔象 不可言大 不可言小 言其大 莫能測其大 言其小 難可見其小 其無名惘象之妙 含造化 轉圓機 居萬象之先 不與萬法為偶 極乎天地之外 運乎天地之中 雖然不見其為 則又無所不為 雖然不見其作 則又無所不作 所以立天地之本 為萬物之宗
人能如川穀之歸於江海 止之於道 歸之於宗 則動靜如一 內外無間 與天地合其德 與大道合其元 到此天地 人之所以為人者 未嚐不是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也
正所謂止於道 莫之令 而性中之天地自合 止於道 莫之令 而身中之萬物自賓 止於道 莫之令 而我之真我 自然不殆矣 今日文中 太上以知止示之者 正是此義 聞經之上士 請試詳之
此章經旨 是示天下之人 當知止於道 不可旬名逐末之義
道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生天生地 生人生物 為造化之根宗 故曰道 不變不遷 不壞不滅 有一定之理 故曰常 至神至妙 莫可名狀 故曰無名 陰陽未判 全體未破 謂之樸
譬如 樹之有根 未發萌芽 形質不見 具無極之本體 有渾全之妙理 切思道之實際 本無名象 本無朕兆 不變不易 能常且久 莫可見聞 莫可名狀 雖然不可名狀 無而不無之真無 素存涵妙 有而不有之實理 渾然全具 是以謂之道 是以謂之常 是以謂之無名 是以謂之樸
謂之常者 大道攸久之玅也 謂之無名者 大道微玅之機也 謂之樸者 大道渾全之理也 樸之義 即是混沌無名之樸也 具萬物生成之理 藏天地造化之妙 雖以小名 至微至妙 眾妙之門 實未嚐小也 天地萬物 皆從此無名之樸而生化 可知 大無外 小無內 尊無上 貴無極 誰敢以臣字之名 稱無名之樸乎 故曰道常無名 樸雖小 天下不敢臣 蓋是此義
學道之人 若能以父母未生之前 五行不到之處觀妙 則我之真我 頓超於物表 遊心於無名 樸之為樸 自可見矣
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
王侯統天下之民 亦不小也 王侯雖大 未有不尊此樸而大之者 所以 若能守四海來歸 九州作貢 天下將自賓矣 故曰王侯若能守 萬物將自賓 二句經義 即是我無為而民自化之義
譬如天地不虛靜 陰陽不能變化 二炁不能交合 陰陽變化者 虛靜之應機也 二炁交合者 虛靜之升降也 是故天地以虛靜相合 陰陽以虛靜變化 二炁以虛靜升降 虛靜之理既得 則氤氳之氣自合 氤氳之氣既合 甘露未有不降者 故曰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王侯法天地 得其虛靜 虛靜之理 即是無名之樸也 以無名之樸 而治天下 仁義之風 不待麵命 道德之化 不必刑賞 天下之民 雖有賢愚貴賤之不等 天理之微 未有親疏遠近之不齊 所以至道 真常之妙 不求治而自治 人心實然之理 不期然而自然 故曰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製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猶川穀之於江海
切思無名之樸 在天地之始 不色不空 含造化之妙 無象無狀 具太極之微 本不可道 亦不可名 製者 作也 萬物既作 聖人立法度以製之 因而強名之 所謂樸散而為器者 此也 故曰始製有名
其樸既散 其名既有 天地萬物 方圓曲直 巨細小大 虛實有無 無處不是器 無器不有名 旬名逐末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形殊名異 器不可窮 名不可止 名既不可止 器既不可窮 名器相尋而不已 不知止者 未有不隨物而棄之於道也 隨物而棄道 則心上無名之樸 豈不危殆乎
明道之士 萬不可利其器而害其樸 因其名而失其實 即當從此不能止處 而知止可也 是謂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 危殆者未之有也 故曰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此知止之道 不但王侯 或貴或賤 或男或女 皆不可忘知止之妙也 王侯知止 無為之治化 不言而日新於天下 此王侯知止之驗也 貴賤賢愚 男女夫婦 若能知止 則立身行己 必謹義利之防 應事接物 不溺人欲之私 此百姓知止之驗也 知止之道 既行於天下 天下未有不歸之於道者
歸之於道 以譬喻言之 猶如川穀之水 歸於江海一般 所以道流行於天地之間 無處不有 無處不在 有此道 即有此器 有此器 即有此名 舍道而求器 非也 舍器而求名 亦非也 器生於樸 名生於器 可知道為萬物之本 故曰譬道之在於天下 猶川穀之於江海
此章經旨 太上言萬物歸於道者 總是教天下之人 知止之意 今之學人 果能諸塵不染 萬緣放下 守無欲無為之道 而立身清靜 抱真養樸 則我性中之天地 自然相合 心上之甘露 自然密降 此等合應之機 人不能代我著力 我不能使人知見 妄盡心空 雲收月現 不必勉強造作 而自然輻輳矣 故清靜經雲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即是此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