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憨山大師: 大學綱目決疑 (2)

(2010-03-07 19:16:37) 下一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一節)”

  此釋上本末先後之序,以驗明明德親民之實效也。就成己工夫上說,則以明明德為本,親民為末,蓋從根本說到枝末上去。今就成物上說,故從枝末說到根本處來。以前從一心知止上做到慮而能得,到此則天下事物皆歸我方寸矣。今欲要以我既悟之明德,以揭示天下之人,願使人人共悟,蓋欲字即是願力,謂我今既悟此明德之性,此性乃天下人均賦共稟者,豈忍自知而棄人哉,故我願揭示與天下之人,使其同悟同證,但恐負此願者,近於迂闊,難取速效,且天下至廣,豈可一蹴而遍,故始從一國做將去。所謂知遠之近,若一國見效,則天下易化矣。昔堯都平陽,舜宅百揆,湯七十裏,文王百裏,皆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之君也,孰不從願力來。故曰:欲,願力也。

  身為天下國家之本。經文向後,總歸結在修身上,可見修身是要緊的事。而此一件事最難理會,豈是將者血肉之軀束斂得謹慎端莊,如童子見先生時,即此就可治國乎?豈是身上件件做得模樣好看,如戲場上子弟相似,即此可以平天下乎?故修身全在心上功夫說。隻如顏子問仁,孔子告以克己複禮為仁,此正是真正修身的樣子。隨告之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此便是真正治國平天下的實事。若不信此段克己是修身實事,如何顏子請問其目,孔子便告之以四勿乎?且四勿皆修身之事也。克己乃心地為仁的功夫也,克己為仁即明明德也,天下歸仁即新民也。為仁由己,此乃真己,即至善之地。故顏子隳聰明、黜肢體,心齋坐忘,皆由己之實效,至善之地也。夫人之一身作障礙者,見聞覺知而已,所謂視聽言動,皆古今天下人人舊有之知見,為仁須是把舊日的知見一切盡要鏟去,重新別做一番生涯始得,不是夾帶著舊日的宿習之見可得而入,以舊日的見聞覺知都是非禮,雜亂顛倒,一毫用不著,故剜心摘膽,拈出個勿字。勿是禁令驅逐之詞,謂隻將舊日的視聽言動盡行屏絕,全不許再犯,再犯即為賊矣。此最嚴禁之令也。顏子一聞當下便領會,遂將聰明隳了,將肢體黜了,一切屏去,單單坐,坐而忘,忘到無可忘處,翻身跳將起來,一切見聞覺知全不似舊時的人,乃是從新自己別修造出一個人身來一般。如此豈不是新人耶?自己既新,就推此新以化民,而民無不感化而新之者,此謂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正修身之效也。不如此,何以修身為治國平天下之本耶?

  心乃本體,為主;意乃妄想思慮,屬客。此心意之辨也。今要心正,須先將意根下一切思慮妄想一齊斬斷,如斬亂絲。一念不生,則心體純一無妄,故謂之誠。蓋心邪由意不誠,今意地無妄,則心自正矣。故曰: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知與意,又真妄之辨也。意屬妄想,知屬真知。真知,即本體之明德,一向被妄想障蔽,不得透露,故真知暗昧受屈,而妄想專權,譬如權奸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今要斬奸邪,必請上方之劍,非真命不足以破僭竊。故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知乃真主,一向昏迷不覺,今言致者,猶達也。譬如忠臣誌欲除奸,不敢自用,必先致奸邪之狀,達於其主,使其醒悟,故謂之致。若真主一悟,則奸邪自不容其作祟矣。故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

  物即外物,一向與我作對者,乃見聞知覺視聽言動所取之境。知即真知,乃自體本明之智光。此一知字是迷悟之源,以迷則變真知為妄想。故意不誠,不誠故不明,外取真境為可欲,故物不化,不化故為礙。是則此一知字,為內外心境真妄迷悟之根宗。古人雲: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眾禍之門。是也。今撥亂反正,必內仗真知之力以破妄想,外用真知之照以觸妄境。格即禹格三苗之格,謂我以至誠感通,彼即化而歸我,所謂至誠貫金石、感豚魚,格也。且知有真妄不同,故用亦異。而格亦有二:以妄知用妄想,故物與我相扞格,此格為鬥格之格,如雲“與接為構、日與心鬥”是也;以真知用至誠,故物與我相感通,此格乃感格之格,如雲“格其非心”是也。且如驢鳴蛙噪窗前草,皆聲色之境,與我作對為扞格,而宋儒有聞驢鳴蛙噪、見窗前草而悟者,聲色一也。向之與我扞格者,今則化為我心之妙境矣。物化為知,與我為一,其為感格之格,複何疑?

  問:真知無物可對,如何感格於物?

  答:真知其實內外洞然,無物可對而感物之理,最難措口。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動,知體也;天下之故,外物也;感而遂通,格物也。感通雲者,不是真知鑽到物裏去,以真知蕩然,無物當前故也。真妄心境不容兩立,外物如黑暗,真知如白日,若白日一升,群暗頓滅。殆約消化處說感通耳。以暗感明,則明成暗,今以明感暗,則暗自謝而明獨立,故雖感而本不相到,而重在明也。物體本虛,以妄取著,故作障礙。今以真知獨照,則解處洞然,無物可當情矣。以寂然不動之真知,達本來無物之幻物,斯則知不待感而自照,物不待通而自融,兩不相解,微矣微矣。故學人獨貴在真知,真知一立,則明德自明,元無一毫造作。大學功夫,所以言明、言知,而修齊治平,皆是物也。

  問:始綱領說明德、親民、止至善,分明是三件事,今條目上隻說明明德於天下,終歸到致知格物上,若一件事,是何意?

  答:聖人此意最妙,千古無人會得此中八件事,單單隻重在一個知字。此知字即明德,乃本體也。前雲第一個明字,有二意:吾向所解致知格物,乃用前悟明一意,工夫已在知止中。止字即寂然不動之知體,知止知字,即第一個明字乃工夫,此一段已知致至極處,知體既極,則誠意、正心、修身之能事畢矣。如此則明德與新民,分明兩事,今欲明明德於天下,乃用第二揭示昭明之意。則致知格物,亦可就新民上說。且知止而後有定,是已立,謂知所止,則自己腳跟已立定矣;慮而後能得,是已達,謂已於一切事物通達而不遺,目前無一毫障礙,則法法皆真,豈非已達耶?其所以立、所以達,皆仗真知之力也。故今作新民的工夫,就將我已悟之真知,致達於萬物之中,萬物既蒙我真知一照,則如紅爐點雪、烈日消霜,不期化而自化矣。故雲,致知在格物。物自化,故謂之格。彼物既格,則我之明德自然照明於天下,民不期新而自新矣,所謂立人達人也。如此則明德、新民隻是一事,三綱領者,一而三、三而一也。故此八事,隻了明明德於天下一句,且從家國而後及天下者,知遠之近也,明甚。

  問:如何格物,就能平得天下?

  答:且道所格之物是何物,即天地萬物,盡在裏許。豈除了天地萬物外,別尋個物來格耶?若格物平不得天下,如何孔子說“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且道天下又是何物?歸仁畢竟歸向何處?參參!

  問:致知格物,與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如何消會?

  答:克己即致知,複禮即格物,天下歸仁即物格。

  問:學人不會。

  答:己是物,克是致知,複禮則己化,化己豈非格物耶?天下歸仁,何等太平氣象,是謂物格。

  問:正心致知,何辨?

  答:正心乃四勿,先將視聽言動絕其非禮,但可修身正己,不能化物。若致知專在格物,則達人,其功最大,所以,大學重在致知。

  問:格物、物格先後之旨?

  答:前八事著先字,總歸重在末後致知上,此時說工夫。今從物格說至平天下,著後字,亦是提起知字,要顯向後七事,都是知字的效驗耳。學人要在此知字上著眼。前雲“致知格物”者,感物以達其知,此格字是感格之格;今言“物格而後知至”者,是藉物以驗知體,意謂彼物,但有一毫不消化處,便是知不到至極處,必欲物消化盡了,才極得此真知,如此則物格之格,乃來格之格,所謂神之格思的格字,正是天下歸仁之意。物都來格,方是知之效驗,所以,格物、物格,學人須要討分曉,若物都來格了,則一路格去,直到天下太平方才罷手。聖人旨意了然明白,隻是要真實工夫做出,乃見下落。

  問: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既雲隻一知字,如何歸到修身上?

  答:不從修身上做起,不道向虛空裏做,所以聖人分明示汝: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以己即己身,乃是我最親之一物,比外物不同,克己乃是我致知,先致在己身一物上,若將自己此物格了,然後格天地萬物,何難之有?故通以修身為本。

  問:格有三義,謂扞格、感格、來格?

  答:三義通由一人而發也。請以喻明:昔杞梁之妻善哭,夫死哭之。初哭則裏人惡其聲、厭其人,故聞其哭則掩耳,見其人則閉目,以其哭異乎人之哭也。其妻亦不以裏人厭惡而不哭。哭之既久,裏人不覺而哀痛之,亦哭,哭則忘其厭惡也,厭惡忘,則轉而憐之矣。其妻亦不以裏人憐己而不哭,終哭之不休,久則通裏人人皆善哭矣。人人皆善哭,則忘其哀痛,而不見若人之為哭者;人人善哭,哭久則通裏以成俗,俗成則人人皆謂自能哭矣;人人自能哭,則視杞梁之妻猶夫人矣,不異己而與之周旋密邇,則無不忘也。且杞梁之妻之哭,非哭其夫也,哭其天也。天乃終身所依賴者,失則不容不哭也,慟則終天之恨也。以知天不容己,故哭亦不已,奚以人厭惡而已耶?藉使通裏之人日日而詢之,哭更哀也。殆非有意欲人憐己也,豈詢而能止之?即白刃在前、鼎鑊在後,威而止之不能也。何耶?以此天外無可哭者矣。初哭而人惡之者,以哭之痛特異於人也,扞格也;哭久而人人皆痛者,以哭之痛,切於人心,故人人皆自痛,非痛杞也,感格也;蓋久而通裏善哭以成俗,則不知哭痛自杞出,抑視梁妻直類己焉耳,斯則來格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後 記

  此憨山大師所著大學綱領決疑也。大師居曹溪,章逢之士多負笈問道。師現舉自身而為說法,今年過吳門舉似謙益曰老人遊戲筆墨,猶有童心,要非衲衣下事也,子其謂何,益雲張子韶少學於龜山,窺見未發之中,及造徑山,以格物物格宗旨,言下叩擊,頓領微旨。晚宋稱氣節者,皆首子韶,徭今觀之,子韶抗辯經篩,晚謫橫浦,執書倚立,雙趺隱然,視少年氣節,殆如雪泥鴻爪,非有得於徑山之深,而能然乎?今之為子韶者,願力不同,其以世諦而宣正法,則一也。扁鵲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今世尚舉子,故大師現舉子身而為說法,何謂非衲衣下事乎?子韶嚐雲:每聞徑山老人所舉因緣,如千萬門戶一踏而開,今之舉子能作如是觀,大師金剛眼睛一一從筆頭點出矣。

虞山幅巾弟子錢謙益焚香敬題萬曆丁巳四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