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直視心之本質

(2010-03-10 22:10:07) 下一個
對待心的正確態度是觀察,在觀察中認知它的規律。多數人在修習時采用壓抑或排斥的方法,遇到各種念頭、感受與情緒,不是貪愛就是壓抑,而未能采取觀察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修法,則要求修習者不帶揀擇地進行觀察,而不必去壓抑和排斥內在的任何一種狀態。這裏的重點是,觀察者必須全力側重於觀察,而非自我壓抑或對一切心理現象進行排斥。
在自心覺醒的修習之道上,觀察是一項至為重要的策略。對於心理活動的整個過程,觀察者必須要始終保持不即不離的觀照。但人們一往形成的自我壓抑和無端的自我排斥,這種心理習慣往往使純粹的觀察無法展開。如果要提升智慧,首先麵臨的是要能夠靜下心來實施觀察,而非延續過去錯誤的心理模式。
如果你能實施佛法中的觀察,你則能夠發現它的巨大威力。當修行者集中心力觀察心理現象時,它們會自動地消失。有經驗的人都有這樣的認知,當他觀察時,所觀的心理現象即刻消失。如果能看到所觀的現象頓然消失,你就有了反複觀察的信心。這是正確方法中重要的環節,觀察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這些心理現象的真相,而真相則是智慧生起的基本條件,最終,智慧是自心覺醒的最重要的條件。
觀察時要不帶揀擇,隻是單純地留意生氣、憤怒、貪念、嫉妒等,單純而專注的觀察是一種很高的能力,佛陀在教導中強調,這種全麵而均衡的能力是通過戒與定的練習來達到的。一個不受任何幹擾的觀察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通過專門訓練而得到。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是中國古代一位禪師的話。不帶揀擇地覺察,看看當下內心正在發生的事,這裏需要坦然,需要勇氣,觀察者要能夠全然地允許內在的一切行為與心理表現出來,而不要有任何阻止的成分。這是一種功夫,觀察中前期的大部分功夫要從這裏訓練起。不帶揀擇,隻是讓內在的活動充分顯示,不論是什麽,你都讓它顯示。這也許看似容易,其實是非常有難度,因為它已經挑戰到人性。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這些性質,但你在修行中卻要嚐試著不去這麽做,你要擺脫過去的習氣,單是這一點,就需要多年的修習功夫。
對於觀察這個修習主題,你不必懼怕什麽,它隻是一種心理上的探索,不會觸極真正的道德,你也不會因此而犯什麽錯誤,事實上,這是你將永不再犯錯誤的一個探索過程。
不論觀察者有著怎樣的知識背景,他總要遇到這個觀察和探索中的諸多難點。但是,如果能堅持著去觀察這一切,你就會一點一點地擺脫各種束縛,你也因此而能看清所有的世間事物都隻是一個流程,沒有實體可言。你對此真理能有多少認識,則取決於你在觀察上所下的功夫。
當某一天你觀察清楚了,你會發現眼下的世界隻是一些觀念的東西在流動,從這個心裏流到那個心裏,僅此而已。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心所”——它們隻是住在所有心裏的一種事物。而那個認識這個心所的,則是心,或稱為“心王”。
如果你的觀察已經到達了這裏,那麽,這可以證明你的心正在醒悟中,有些佛法把從觀察中得來的智慧稱為“自性之光”,其實這是“心”的光芒,說它是自性,往往會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其實它隻是“心”,藉著由心的認知功能而發出的認知,觀察者可以認知到心本身——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多地認知,心就越來越多地暴露了它自己存在的本性。
當心認知到這一事實,如此一來,你的觀察有了結果,“心”是怎樣的,“心所”是怎樣的,你能清晰地把它們區分開來。心就隻是心,它有別於物質,也有別於“心所”,從這裏你會理解什麽是真正的內心。
這就是為什麽隻要觀察,而不要去控製念頭。雖然許多的修行體係都教導人們要練習著控製念頭,但真正的佛法是讓你觀察念頭。在觀察中“心”與“心所”都會暴露出它們的本性,而心正是從這種觀察之中醒悟的。
智慧產生的正道是,在深入觀察中清晰地發現“心”與“心所”,那個啟動一切的掌控者正是“心”,也稱為“心王”。它是探索者,也是掌握者,而念頭則是“心所”,伴隨這個心出現的影子。
心不能沒有“心所”,而“心所”也不能沒有心而自己出現。《阿毗達摩》把心與心所打了一個比方,“心”是國王,而“心所”是大臣,當國王出現時,必有大臣相隨。這裏的關鍵是要去觀察它們二者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當把“心”與“心所”分不清楚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看不到它們本來是兩種類型的心理現象,往往把它們當成一個事物,執著特別容易在這裏產生。
控製念頭總歸是徒勞無功的,也許你一生都在試圖控製它,但它終究不可能被控製。經曆過這些控製與煩惱,你會問自己,這樣的方法是否正確?佛陀教導的是觀察的方法,對於“心”以及“心所”,觀察它們,分清它們,理解它們。當你一旦認清了念頭隻是“心所”,你就豁然開朗了。它們畢竟不是屬於你自己的意識,它隻是人類的共同意識,屬於世間,這個認知是本質上的認知,它會讓你的心清晰很多。由此而來的就是心的另一種狀態,雖然念頭在動,但你不受其擾,你知道它們隻是一些輪回中遺留下來的殘渣,它們被習慣帶動著一再地回旋。
修行如果到了這裏,念頭和諸多的“心所”則很少會幹擾到你,忠誠的觀察者證悟到“心所”的無我本性。它們確實是無我的,它們隻屬於世間,而完全與我沒有關係,所有的人都在使用它,所有的人在使用過這些意識之後都會拋棄它,它隻是一個工具,這就是所有“心所”的本相。
而那個掌控者,或者說那個自發地認知事物的“心”,要認識它則還有許多的功夫要做。心是王,它認知一切,但卻藏在幕後,它好象不曾出現,其實一切的認知皆出於它,我們隻能藉著它的功能而認知它;一切的貪嗔皆由它而來,一切的輪回之因都由它而造作。必須要明白它,這是最後一道屏障了,隻要認知到心的本質, “無明”則會被完全地驅除,而當無明完全消失時,一切的內在掙紮與衝突皆可永恒地得到平息。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iad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