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事事本無礙 8 第七章 角色層次 自我探秘的起點

(2009-12-24 13:50:01) 下一個
      當我們對生活感到不滿足時,才會開始向內探索個究竟,也許一般心理學醫生會說,對生活不滿是一種心理病態或無法適應社會的反常現象,這並不正確,因為在這不滿內,那被積壓在沉重社會假想下的智慧之種正在萌芽。當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活的痛苦,便已對更深的現實真相有了一番覺醒,痛苦徹底銷毀了我們安於現實的幻夢。它驚醒著我們,迫使我們仔細去觀察,深刻地感受我們一向逃避的自我與世界。難怪有人認為痛苦實是最大的恩典,說的真對。我們甚至應該歡欣慶祝,因為某種創見明智就要誕生了。

     可惜並非人人可做到此點。許多人沉湎於痛苦,就好比抱著親骨肉一般不肯放手,痛苦不僅不能敲醒他們,反而使他們有如殉道者一般麻痹地任由痛苦擺布。我們無需拒絕,排斥,譏藐痛苦,但也不應渲染或聖化它。痛苦最多隻是一個徵兆而已,讓人意識到,生活在一體意識之外的必然結局。充滿界限的生活就是充滿衝突的生活,恐懼,焦慮,痛苦,最後便是死亡。我們常想尋找補償,逃避或全心投入其他事情來麻痹自己,不讓自己去質問那激發無盡痛苦的虛妄界限。如果我們還未麻痹到那地步,事業的自衛及補償遲早都會失去安撫的效用,欲罷彌彰……最後仍逃不出痛苦的結局,因為我們的覺識始終被限於衝突之源----虛妄的界限及支離破碎的生活。

    痛苦因此成了認出界限的謬誤的第一步。若能正確地了解它,便能引領我們超越所有的界限而解脫出來。痛苦不是疾病,而是智慧顯現的徽兆,,我們必須正麵去了解它,才不致使智慧流產。我們必須正確地詮釋它,才能深入它,活出它,然後超越它,否則它將轉過身來吞滅我們。

    人類曆史中,不少的祭司,神職,行者,心理學家,輔導人員都企圖為人類指出與痛苦共處的正確方法,籍此以超越它。可是這些心靈的醫生所提供的妙方卻未必相同,甚至大異其趣,相互抵觸。古代的心靈醫生教我們尋找天主;現在的則教我們麵對潛意識,前衛人士教我們深入身體;有預知能力的人教我們超越身體。當今心理醫生之間的歧異性更加白熱化,使得我們困在痛苦中,動彈不得,不僅不知道痛苦的意識,更不知道該向誰去問道才是。當我們癱瘓於痛苦內時,內在的智慧便無法產生,我們的覺識無法透視痛苦,綻放出智慧的花朵。

    除非我們了解痛苦的意識及其原因,否則痛苦對我們百害而無一益。可是我們又找不到足以信賴的心靈醫生去請教。以前我們可以天真地信賴神父,牧師或賢哲,引導我們投奔上帝,然而從上個世紀以來,心理醫生取代了祭司的權威,他將你的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心理。今日,我們對於心理醫生的信賴程度也已大幅度地降低,許多更有效的現代治療法如雨後春筍,遍布全國,從許多致力與新人的人性成長的社團,誕生出更多新的心靈醫生來。他們革命性地治療法不在限於心裏而已,轉而注意整個有機生命體,甚至如“超人格心理學”的醫生們,竟致力喚醒“超個人的意識”。可是這群醫生們彼此攻譏相輕,我們應聽從誰才對?

      在爭論“誰才是對的”之際,許多人,包括專家在內,一向認為,這些心靈醫生隻不過在探討人性角度上有所不同而已,事實不然。他們是從不同角度探討人類意識中的不同層麵。今日我們所以不敢全心信賴任何一位醫生,就是因為我們以為他們是在探討同一意識層次,卻說得南轅北轍,令我們無所適從。

     我們一旦認清了人類意識的多重性,便能了解,原來這些不同的對治方法是針對不同的意識層次而發的。有此番諒解後,我們才能比較公允地接受某個醫生在他特屬層次上的貢獻。如果我們的困擾正好屬於那一層次,我們自然聽得更仔細些,他會幫我們看出那一類型的痛苦意識,並幫助我們明智地去承荷它,籍此終能超越它。我們一旦熟悉了存在的意識層次,便比較容易看出我們目前所活的層次以及痛苦的根源,那麽我們便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心理醫生對症下藥,才不至於老是困守一處。

     為達此目的,下麵幾章將深入主要的意識層次,看看每一層次的潛能、喜悅及價值,特別注意它們所引發的各種焦慮症狀。我們也將分析一下與各層次相關的治療法。我相信這有助於讀者對於意識的內涵有個大致的了解。這一方法同時能幫助他們經曆一下他自己的界限形成過程。

     我們將循著意識層次圖由上而下進行,這朝下的趨向象徵著對立的協調,意識的擴展以及超越各種複雜性,但最主要的還是化解界限。我們已看出,每建立一條新界限,我們便進一步地限製窄化自己,使得我們本具的圓滿意識從宇宙縮至生命體,縮至自我,最後隻剩下一副空虛的角色麵子問題而已。自我的比愈來愈下,非我的勢力則愈來愈大。每一條界限都把自我的另一部分投射出來,成為陌生的異域,因此,某一特殊界限構成某種特殊的投射心像,使某一部分的自我變為非我。因此重新收回某種心像,就能化解那一條界限。當你意識到外在的某些心像,隻是你自己的反影,原屬於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便已經消除了自我與非我之間的那條界線了。你的意識得以擴展、開放、自由、不再處處設防。戰爭的導火線一被拆除,以往的世仇頓時化敵為友,甚至融為一體,你便享有更廣大的空間伸展活動。投射而出的那一外界不再威脅你,因為它就是你。因此我們每深入一意識層次,便是籍著收回某一類心像而化解一道界限。

      我們將具體進入每一層次,以事例加以解析,便會清楚看到這些界限、心影及衝突的作用。本章則專門探討“角色”的層次及角色與陰影的關係,同時介紹一些由角色進到自我層次的具體方法。下一章則討論由我進入“人馬座”的層次,再下一章則由”人馬座”進入超人格的層次,最後向下直探一體意識的真諦。

      我們盡量使每一章具體而實用:1.使讀者對每一特殊層次有個概括的了解,2.能具體在自己內心經驗到這些層次,3.並介紹當今針對層次所設的對治方法。本書並不能使你成為某一意識層麵的專家,它隻讓你大致了解那一層麵的治療法而已,想深入了解某一意識層次,需要廣泛的閱讀及反省。若要超越某一層次,那種修持更不隻是一天二十分鍾,或兩小時,甚至一天六小時的功課,也不是早晚各一次或周末閉關所能達成的。這種心靈的修持,不是人文活動中的一種而已;它是所有人文活動的基礎、活力以及真諦。真正歸依於終極真理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生活與其中,呼吸與其中,俯仰於其中。懷著“眾生無邊誓願度,真理無上誓願成”的願心,才能徹底證悟出真我的圓滿之境。

     現在從我們大部分人所處之境———角色層次開始。角色層次是相當扭曲而狹義的,因為個人有意抹殺自己的某些氣質傾向,例如憤怒、武斷、性欲、快樂、怨心、勇氣、侵略心、衝動、嗜好等等;然而它們並不因為主人的否認而銷聲匿跡,他最多隻能否認它們與他的關係,因此他盡量使自己相信,這些氣質均屬於“非我”,乃外來之力。他不惜縮小自己的領域,也要將自己不想見的氣質驅逐出自己的界限之外。被驅逐的氣質便壓抑於陰影之中或投射為外在心象。此人隻認可他那狹義、貧乏而扭曲的形象,為他的角色而活。新的界限就如此出現了,另一場於自己陰影交戰的好戲便隨之上場。

     我們不難了解陰影的投射作用,卻棘手得很,因為它掌握著我們最切身的幻覺。讓我先舉個例子:
    傑克的車庫亂得一團糟,很久以來他就想徹底清理一下。終於有一天,他下定決心動手,穿上工作服,懷著些許興奮的心情開始動工。至此,傑克可以說實現了他內在的動機,因為除了形勢需要以外,他真的想做件事情。其時另一部分的他並不想去清理那些垃圾堆,至少他想要清理車庫的動機強過不想去清理的動機,這是關鍵所在。

     當傑克到達現場,麵對簡直不知從何下手的情況,心裏開始打退堂鼓,可是他並沒有離去,東摸摸,西摸摸的,翻一翻舊書雜誌,玩一玩舊的棒球手套,做會兒時白日夢,繞著一堆舊貨躊躇一陣子。此刻,傑克先前的動機開始模糊,可是清理車庫的想法還在,否則他早就離開此地,去做其他事情了。他想要做件事情的動機還是強過不做的動機,可是他又漸漸忘掉本來的抱負,於是他開始疏理它,並且投射出去。

    整個投射過程是這樣的:傑克想要清理車庫的動機還明顯地在那兒,就像饑者求食的欲望一般催促著他。傑克開始在腦海中暗想,有個人催著他清理車庫,可是他又記不起來是誰在逼它,於是他在車庫裏來回磨菇。漸漸地他對整個計劃開始生氣,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的過去了,他的怒氣也愈深,極需投射出去,也就是說,他早已忘了當初自己想要清理車庫的抱負,急著想找個代罪的替身。他心裏知道有個人在催他清理,使他焦躁不安,他一心想找出那個凶手來。

   就在此刻,妻子出其不意地出現了,探進頭來不經意地問一聲清理完沒有?當時他便氣得叫她少管閑事。他現在曉得了,原來是妻子要他清理車庫,於是投射作用終於完成了。自己想要清理車庫的動機,變成外界施予的壓力。

    傑克開始感到妻子在後麵催迫他,實際上他所感到的仍是同樣的想清理車庫的動機,隻不過他把這動機套在妻子身上而已。傑克也許會向她大吼:他根本不想清理這臭車庫,她最好少來煩他。如果傑克真的沒有清理車庫的動機,他便會直截了當地說,他改變主意了,改天再做。可是他並沒有這樣回答,因為他心內知道,有個家夥一直要他清理車庫,這家夥既不是他,一定是別人。於是妻子成了最佳候選人,她一露麵,傑克就把那動機投射在她身上。

    簡而言之,傑克將自己的動機投射出去,感覺到它是由外而來的催迫。由外而來的催迫又叫做壓力。每當一個人將某種動機投射出去時,就會感到壓力,因為那個動機開始從外來壓迫它。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說:所有的壓力都是來自你自己投射出去的動機或包袱。很多人也許聽了會為之一怔,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由上述例子便可看出,如果傑克自己沒有清理車庫的動機,便不會感到由妻子那兒來的壓力。他不會勃然大怒,隻需說:我今天不想做,或說我改變主意了。可是他內心卻感到一股催迫力,這催迫力實際上不是來自妻子,而是他自己本有的企圖。無此企圖,便沒有壓力;所有的壓力說穿了,都是個人自己投射出去的抱負。

    如果傑克之妻確實走進車庫,要求傑克清理一下,整個局勢就會大為改觀嗎?傑克所感到的壓力,是否就是因為妻子的要求,而不是來自他自己的嗎?事實上結局完全一樣,隻不過給予傑克更方便的借口而已。由於她願示出同樣的企圖,成為傑克最好的投射目標,他當然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動機扣在妻子頭上。他必須先有那動機,也急著想投射出去,否則他不會具體感到那股壓力。他所感受到的,其實原是他自己的抱負。

    因此,這一層次的心裏治療學家會為常感到壓迫的人指出,那些壓力是來自他內在所擁有的抱負及衝勁,隻是他自己尚未意識到而已。如果沒有那內在動機,他根本不會介意。想通這一點的人,以後若再感到來自上司,配偶,學校,朋友,同事,甚至自己的孩子種種壓力時,便會視此壓力為徵兆,表示他內在擁有自己尚未發掘的抱負及活力。他漸漸把“我感到壓力”詮釋為“我心內有種潛伏的抱負尚未表現出來。”壓迫感一旦變成他自己尚未察覺的動機,他便有權做主,究竟自己要不要順應這意圖,還是暫時擱置。不論作何種選擇,他很清楚,這是他自己的意圖。

     投射的心裏過程其實相當簡單:你內在的某個動機,例如:企圖、憤怒或欲望、本來是朝外境而發的,當你投影出去後,竟成了外界對你而發的一股衝力。就好像擲回力棒一般,你被自己所射出的能力擊倒。你既然置此衝動於非我的界外,它自己站在外界那邊與你為敵,使你招架不及。

    當你把那陰影投射出去後,你會感到自己失去了任何動機及衝勁,他們全部到外界去了,並且出現在其他人身上,也就是說,自我愈來愈弱,非我愈來愈強。這人不隻會感到坐立不安,還會頑固地為他的虛妄處境辯護。當傑克向妻子大發雷霆時,你若上前勸解並告訴他,那壓力其實來自他自己的動機,他不揍你一頓才怪。因為當事人急需證明他的投射千真萬確地在外麵威脅著他。

    大部分的人都很難接受自己的陰影,不願承認那股衝力原是他們自己的。正因為不願接受自己所不喜歡的一麵,他才會投射出去。凡有投射,必隱瞞著抗拒心理,有時不太強烈,有時頑固的很。

     我一生中難免看過或聽過,甚至參與過某種形式的“揪出敗類”的遊戲。他詭異地顯示出心裏投射的悲劇以及人們對自己弱點的盲目無知。我們對他人所做之事表示厭惡時,事實上是暗暗地厭惡自己心內也藏有的同類心理。

     當人們忘了他自己心內邪惡或卑劣的一麵時,便會外出追捕元凶。其實那些傾向隻不過是人心頑劣的一麵,黑暗的一麵,並無傷大雅。它們未必是“壞”的一麵,我們多多少少都點黑心,如果我們能接受它,反而增添了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滋味。根據希伯來民族的觀點,天主在創造之始,就在人心內撒下了任性、反覆、顛倒的個性,免得活得過於無聊而滅種。

      愛抓壞人的人都相信自己是個正人君子,絕無黑心。當他追殺別人時,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無私,實際上是因為見到自己內在的陰影而極其不安。他試著否認它,拚命想消滅它,它卻頑強地躲在他內,且不時勾起他的注意力。它愈想勾起他的注意,他愈排斥他;他愈排斥它,他變得愈頑強,刺激著他。最後,他不得不去麵對它,可是麵對的方法卻是從別人的身上去找它。因為他肯定自己不可能有這黑心,一定是來自他人無疑,於是他開始去找出那個黑心的壞蛋。如果他找不到代罪羊,他就得自己消受它。由此可見,否認的心態仍是關鍵所在,如果他一味否定自己的陰影,想盡辦法維係自己的麵子形象,他便會同樣激烈地藐視他的陰影所投射到的人。

      這種“揪出敗壞”的把戲。有時會演成曆史上令人發指的暴行:納粹黨的全麵屠殺猶太人,英國國教迫害異教徒,三K黨把黑人當作代罪羔羊等等。迫害者因為不恥被迫害人的野蠻卑鄙,而予以懲罰,可是同樣的野蠻卑鄙卻在他們自己身上顯露出來。“揪出敗類”有時也以較含蓄的形式進行,例如與共產世界的冷戰,使人感到每個床底下都藏著共產黨。有時則以滑稽的形式出現,就是鄰裏街坊的是非長短,這些是非所襯托出的,乃是搬弄是非的人的心態,而不是被非議之人。這些例子不過顯示出,人們拚命想維係自己的形象,證明他們的陰影原是別人的。
     “揪出敗類”的把戲,透過許多不同的形式顯示出來。我們痛恨那些人,因為他們齷鹺,愚蠢,餑道,不道德……也許他們真的是如此壞,也許他們並非如此。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隻因為我們下意識中擁有那些習性,而他們的行為不斷提醒我們不願看到潛伏的弱點,所以起而痛斥他們並不遺餘力。

     至此,我不難看出投射作用的主要現象,外界強烈的衝擊,並非真的加於我們的,它常是我們自己的投射作用。那些令我們厭煩或憤怒之事,通常都是陰影的反射而已。有個的諺語說:“我看了又看,終於看清了,原本以為是你的那家夥,竟然是我自己”。

     我們對陰影有了一層基本的認識以後,不妨繼續探討一下其他集中常見的投影作用。就如同外在壓力原是自己投射出去的意願,義務也是自己投射出去的願望。當你不願承認你所做的事是出於你自己的意願時,便會生出強烈的責任感來。家庭裏最容易促成“我是為你而做的”的責任感來。父母感到有責任撫養子女,丈夫感到有責任照顧妻子等等。到頭來,大家都逐漸對責任生出反感來。反感愈強,便會忍不住要“揪出壞蛋”,最後吵到婚姻輔導中心去。

      當人們感到自己為這個或那個責任而承受無比壓力時,其實是他試著想要做這或做那的意願投射而已,可是他不想承認。他告訴你的,正好相反:正因他不想去做才會感到那是一種責任。這並非實情。如果他毫無幫助你的意願,他不會感到有此義務,他根本不會放在心上。並不是他不想幫忙,而是他有意幫忙,卻又不肯承認,才造成責任的壓力。他有意幫忙,卻把這意願投射在對方身上,好像是那個人非要他幫忙不可,由此可見責任的壓力並非來自他人,而是來自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那份情誼。

     讓我們再看一下另一種常見的投射心理,就是在公共場合的怯場感覺,好像每一個人都在瞪著你,令你手足無措。也許在演講,演出,領獎時,我們在眾目睽睽之下,會頓時僵在那兒,可是另一些人卻從來沒有臨場的畏懼,所以問題可能不出在環境,而是我們如何自處的問題。根據很多心理學家的分析,我們不過是把自己對觀眾的期待,反射在觀眾身上,變成他們對自己的期待。我們把眼光移駕到觀眾身上,變成他們對自己的期待,我們把移駕到觀眾身上,頓時加強了觀眾對我們的注意焦點,他們好像盯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嚇的我們目瞪口呆,舉步維艱。除非我們撤回自己的投射,從被人看轉為看人,從受人注意到注意別人,我們很難處之泰然。

      同樣的,我們不妨想想,如果一個人把內在一點點對外界的敵意投射出去,會有什麽後果?他會感到周遭的人毫無理由地向他挑釁,一股怒氣常對準著他射來,令他愈來愈膽怯。他不知道這畏懼並非外界造成的,而是他投射在外界的敵意,因為如果有人不明所以害怕人群或某一地方,通常隻是他內在憤怒而敵視的徵兆,他本人尚未覺察而已。

     另一個我們常聽到的情緒問題,便是人們感到自己受到排斥,沒有人喜歡他,沒有人關心他,好像每一個人都對他非議不已。他通常感到很不公平,他對他們那麽好,從沒有排斥他們的心理;終於他反過來,更加曲益承歡他人。由此我們又看到投射作用的兩種鮮明對立:你清白無罪,別人滿手血腥。此人絲毫不覺的自己內心又批評排斥他人的傾向,正因他不覺得這傾向是他的,所以必然投射到他所見的每一個人身上,於是原本的衝動變本加厲,使得整個世界都好像在對他張牙舞爪似的。

     也許真的有些人對你有所非議,可是不至於如此令人難以承受,除非你在他們的非議之上,添加上你自己反射出去的敵意。因此,當你感到濃重地自卑或被拒時,不妨明智地檢查一下自己的投射心理,也許自己對外界環境的不滿,遠比意料的還深。

     至此我們已清楚看出,陰影的投射不隻扭曲了外在的現實,也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感受。雖然我把陰影內的某些情緒投射出去,我仍然感受到它的壓力,隻是認定他是外來的,而蒙騙自己,那陰影變成了我所感到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將自己對他人的敵意投射出去後,便會不自禁地感到別人才是充滿敵意的元凶,於是對他人產生一種無名的畏懼。原有的敵意成了我投射的陰影,我對待他人以及自己都在這畏懼的症狀之下去看。陰影成了我的症狀。

     因此,我把陰影投射出去後,自己並未得到自由,我的那一部分形象或特質,並未一並勾銷,反而成了一種狀態,不斷提醒我藏在角色後麵的那一部分。而且我的陰影一旦變為某種症狀,與內在陰影之戰便轉變為與外在症狀之間的交戰。我所拒絕的那部分傾向變為症狀後,我仍然厭惡不已,可能會想盡辦法隱藏那些顫抖,自卑,消沉,焦慮等症狀,就和當初我想掩藏自己的陰影一般。

      所以,消沉,焦慮,無聊,畏懼,等種種症狀,多少都包含了某些陰影,某些投射情緒在內。不論這些症狀多麽令我們不舒服,我們不應再逃避輕視它們,因為它們本身隱藏了化解問題的秘方。和症狀搏鬥就是和陰影搏鬥,它們才是始作俑者。

     這一層次療法,第一步便是為這些症狀騰出一塊友善的空間,不再逃避它,與它正麵接觸。盡可能地接受它,體驗它,也就是讓自己感到消沉,焦慮,拒絕,無聊,傷害或受窘。我們以前所拒絕的感受,都讓它們一一呈現出來,甚至主動鼓勵它們出頭,讓它們在自身內悠遊自得,我們隻需保持覺醒即可。第一步就是這麽簡單,有些治療法甚至隻要求這一點而已,當你接受症狀之時,同時也就接受了藏在症狀之下的陰影,有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症狀仍不消失,我們不妨進入角色層次的治療法的第二步驟。它雖然也很簡單,但需要時間及耐性。我們隻需把每一種症狀都還原至原有的形式。也許我們還需借助(表一)的提示以及有關的心理學書籍才能做好這還原的詮釋工作。但第二步驟的基本原則卻很簡單:所有的症狀隻是我們所未意識到的某種潛浮傾向的一種徽兆而已。例如你在工作當中感到極大壓力,這個症狀隻是一種徵兆,顯示出來你對工作的抱負遠比你自己意識到的或願意承認的要大的多了。也許你不願承認公開承認你的興趣與抱負,如此你才能使別人趕到愧疚,你為了“他們”的利益而“不得不”做這麽大的犧牲。也許你希望籍著這無私的奉獻,獲來更高的津貼,也許你根本忘了自己的意願與抱負。不論背後是何原因,“壓力”的症狀顯示出你比自己預想的更有抱負一些。因此你便將此症狀還原本來正確的形式:把我”不得不”重新詮釋為”我想要”。
             各種陰影症狀的隱含意識
症狀     ……      (還原至):  原有的陰影形式
壓力    …………………………………………  抱負
受人排斥  ……………………………………  我不想為他們浪費任何時間(別人不喜歡我)
罪惡感   ………………………………………  我討厭你的要求(你使我有罪惡感)
焦慮    …………………………………………  興奮激動
難為情   ………………………………………  我比想像中的我更在意別人(每個人都注意我)
缺乏能力與興致……………………………  我不想滿足他的需求
畏懼(他們有害與我)……………………  敵意(我私下非常憤怒,想攻擊別人)
悲哀    …………………………………………  憤怒
退縮   …………………………………………  “我要把他們全部推出去!”
我做不到  ……………………………………  “我才不甘願呢!”
責任(我不得不)…………………………  欲望(我想要)
痛恨(我因某個緣故討厭你)……………  自我嫌惡(我不喜歡自己內在的某些傾向)
妒嫉羨慕(你真棒)………………………  (我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好一點)

     還原,是這治療法的關鍵所在,你無需另外製造動機來驅除那個壓力感,你所需要的動機就隱藏在那壓力下。壓力感就是你所需的動機,你隻需將它還原至原有的名稱----動機,就成了,無需另起爐灶。

    因此,症狀本身反而提供成長的機會,它能不偏不倚地指向你潛意識中的陰影,隻要你能認出它來,你就已經踏上了成長之路,生命的界限得以擴展,自我的形象也更加平衡且易於接受。簡言之,你已由角色層次提升至自我層次了。它的過程就這麽簡單:角色+層次=自我。

       最後我將扼要地介紹一下這一層次的心理治療的重心所在。如果你撇開那些心理學家們的術語學名,隻是聽他談話的要旨,你會發現他們的論點都逃不出那一套:如果你說你愛你的母親,他便會告訴你,你下意識裏其實很恨她;如果你恨她;他便會說:你下意識裏很愛她。如果你說你心情煩悶得無法忍受,他會告訴你,是你自甘如此的;如果你說你很討厭被別人嘲弄,他會說,其實你心裏正求之不得。如果你興致勃勃地參與宗教,政治或任何運動,忙著勸化別人相信你的理想,他便會提醒你;你實際上並不相信這一套,你的參與隻是為了說服你的自己的疑慮而已。反正你說是,他便說非;你說東,他說西如果你告訴他,你一向討厭心理學家,而且愈來愈肯定這一點,他便會告訴你,你其實是個不得誌的心理學家,心中既羨慕又嫉妒所有的心理學治療者。

        這些話聽起來十分滑稽,其實心理治療者用這些相反的論調,是為了針治你內心隱藏的反調而已。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本章所提供的幾個例子,每位主角都隻能覺察出一邊的論調,他們不願同時麵對兩邊的感受,更難意識到這兩極的感受其實隻是一回事。如果你拒絕看一邊,那一邊便被壓到潛意識下,然後投射出去,如果你便在兩邊之間劃下了一道對立的界限,製造衝突。這場內心的交戰是永無勝算的,因為兩邊本來是一體的,不論哪一邊輸,全盤皆承受其苦。

       陰影既是你下意識裏所藏的反調,麵對陰影最簡單的方法,便是認取你當前想法的相反論調,它正是你的陰影所投射在世界中的麵貌,你必須照顧它。我並非建議你按這反調來行動,隻需清清楚楚地意識到它的存在即可。如果你及其討厭一個人,注意一下你內心可能喜歡他的那一麵感受;如果你瘋狂地愛上了某個人,則應注意一下你的另外一麵可能毫不在乎她。如果你討厭某種感受或症狀,可能另一部分的你正以此為樂呢!隻要你能真正地覺察出正負兩麵的感受,那件事或那個場合所引發的不安與焦慮就消失了,因為正負兩邊並不對立,衝突自然化解於無形。反之,你一忘失了這一體性,正負兩邊便立刻針鋒相對,轉變成某種問題來煩惱你。它們原本一體,是你下意識中故意不去看它,才會造成這種分裂。

       當你認清了另一麵的你,既你的陰影及外在的投射心影時,才會甘願為自己的感受及心境負責,不再怪罪別人。你逐漸看出你與他人之間的緊張。原是出自你與自己投射出陰影之間的衝突。各種不舒服的症狀並非外界加諸於你的,而是你暗中想加諸於他人的企圖,又反射回你身上而已。你還會發現並不是那群人或那件事引起你的反感,你隻是以他(它)們為借口來宣泄你對自己的反感而已。當你首次發現自己才是一切問題的肇始者時,心裏的壓力會頓時減輕許多,因為你知道你可以隨時中止這一切問題,隻要將它們還原至原有的形式即可。你是自己所有感受的肇因,而非不得不承受的後果。

      本章大意顯示出,我們有意否定自我的某些部分,重塑自我形象,維係個人的門麵,便在我們所喜歡的(角色)以及不喜歡的(陰影)那些部分之間劃分界限。同時我們也看清了,某種症狀,我們痛恨這些症狀,就和我們痛恨自己的陰影一般深。等我們將此陰影投射在他人身上時,我們便同樣地痛恨別人,他們變成了那些問題的化身,成為我們抗拒的對象。於是這一層次的界限便引發出各種形式的衝突內戰。

      我們必須發掘出一向受我們忽略的那一部分陰影,才可能建立較平穩的自我形象,從角色層次提升到自我層次。這些陰影部分並不難找到,因為它們常出現在你所投射出來的問題症狀之中。你隻需撤消那道界限,把那陌生的一麵包容進來,給自己一些時空去認識並接受你內在的潛能,不論正麵或負麵,好的或壞的,可愛的或可恥的,如此外在的陰影便自然消失,你所有的心理活動才能較平衡地發展出一個自我來。撤去那道藩籬吧!重新規劃你的心靈,化解內在的恩怨,化敵為友。此後,即使你稱不上完美無缺,卻會變的可愛多了。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