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經驗,常會無緣無由,無聲無息地,在任何時空內出現:突然,我發現自己被裹在火焰一般的彩雲裏。最初我以為失火了,熊熊火焰好像就在附近的大城裏;轉瞬間,我會過意來,那火焰原來在自己內。刹時,我沉浸在一陣強烈的喜悅中,緊接著,是一大股難以言語的覺悟。我不止開始相信,我簡直可以說是親眼看到了,這個宇宙絕不是死的物質所拚湊的;相反的,它是一種活生生的臨在。我漸漸意識到自我內的永恒生命,在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擁有永恒的生命,而且所有的人都是永恒不朽的。我認識了宇宙的原則:原來一切萬物都義無反顧地共同為每一個個體以及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我還看見,這個世界以及所有世界的基礎原來建築在我們所謂的愛上。我知道,世上每一個人以及全人類遲早都會尋到他們渴求的幸福。 ——巴克(R·M·Bucke)
這番醒悟,,多麽莊嚴偉大。如果我們武斷地將這類經驗認定為幻想和精神錯亂,實是極大的錯誤,因為這些經驗完全沒有精神錯亂者所顯示的焦慮與痛苦。
街道上的塵土及石塊,都如黃金一般可貴。乍看之下,每一座門就好像立於世界的盡頭,我一望見那一片綠樹,立刻神魂恍惚地被引渡到一座門的另一邊去……一群男孩女孩在街上嬉戲打滾,就好像流動的珍珠一般,絲毫看不出他們是有生有死的生命。所有眾生都適得其所地活於永恒中,永恒就在眼前……
——特拉亨(Traherne)
美國首屈一指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不斷強調,我們平常醒時的意識,隻不過是一環而已:在它的四周環衛著的,乃是意識的潛在原型,籠罩在一層薄膜之下,那是個完全不同的境地。我們的日常覺識好比一個平凡的島嶼,被一個浩翰無際,玄秘難測的意識海洋所環繞著。他的潮汐日以繼夜地拍打著我們日常覺識的礁岸,直到某一刻,它順其自然地越過了礁岸的阻隔而流入內地,我們那小小的意識島嶼,頓時淹沒在一股廣大而玄奧的(真知)之中。。這嶄新的意識,雖玄密難測,卻極其真實。
此刻,我被強烈的喜悅所攫獲。宇宙都靜止下來,好似被那無可言喻的莊嚴景象所懾服。無限的宇宙隻是一個,如此慈愛而圓滿……就在一股超然的喜悅及莊嚴裏,一切盡在光明中。我以心眼看到,整個宇宙永恒不止地從一種次序發展成另一種次序:於是構成宇宙的原子,分子(我不知道它們究竟是物質,還是精神),也跟著不斷重新組合。麵對眼前這完美無缺的連鎖,一切都各具其時,各得其所,多麽快樂阿!重重世界都交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巴克
人們能一掃疑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基本上是與整個宇宙一體的,不論它是聖是凡,層次或高或底,這種莊嚴的覺悟境界,真令人歎為觀止。本書所要強調的即在於此:人的自我意識原本超過狹義的身心範疇,可涵括整個宇宙。巴克稱這覺識為宇宙意識,回教徒稱此為〔大我意識〕,正因它能與一切萬物認同,所以為大。本書則泛稱這種以愛與宇宙整體相容的境界為〔一體意識〕。
這是我的街道,這是我的廟宇,這是我的人民,連天空,日月星辰,整個世界都是我的,唯有我正在瞻仰它,享有它。我不懂得世界的繁文縟節,也不懂階級界限,然而所有的界限,所有的財富,連同它的主人都屬於我的。我曾費盡心機去學世界齷齪的伎倆而迷失墮落了;現在我已舍棄一切所學,回複昔日的兒童心態,才能進入天主的國。
這是〔大我意識〕,在基督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回教、猶太教中,都屢見不鮮。各宗教又各自發展出一套詮釋或神學,統稱為〔長青哲學〕,成為宗教的精髓所在。根據他們的教誨,我們不難找出所有宗教的〔超然一體性〕,以及殊途同歸的終極真理。
本書的主旨即在於此:〔一體意識〕或是〔大我意識〕,原是一切眾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礎,我們卻逐步地限製自我,舍棄我們的真理本性,為自己劃出各種界限。原本單純一體的意識,漸漸發展出不同層次的功能,各具不同的自我意識以及不同的界限。我們平素乃是透過這些層次,來探討〔我是誰〕的問題。
〔我是誰〕的問題,從人類文明破曉之際,就開始騷擾人心,直到今日,它仍是人類最難作答的問題之一。從宗教觀點到一般俗見,從複雜到單純的,從理性的到感性的,從政治的到個人的,眾說紛紜。在我們評論各種答案之先,不妨先反問一下,當人們開始追問:〔我是誰?什麽才是真我?什麽才是我的本來麵目?〕時,究竟內心在想什麽?
如果有人問你:〔我是誰?〕而你誠心願意給予一詳細的答複時,你會作何反映?你的腦子裏起何變化?你大概會據實陳述一番你的特質,不論好與壞,有價值或無價值,理性或詩意的,哲學性或宗教性的。例如:你也許會想:〔我是個很特殊的人,具有某些潛能:我相當仁慈,可是有時很凶暴;我有愛心,可是有時也蠻不友善的:我是個父親以及律師,我喜歡釣魚及籃球……〕你可以滔滔不絕地列出一大串你的想法及感覺。
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潛伏著某種相當原始的心理作用。也就是說,當你麵對〔你是誰〕的問題時,某種想法會不由自主地跑出來。就在你形容、解釋、或者隻是體會到自我時,你正在自己的經驗領域中劃分心理的界限,不論你意識到與否。在界限內的,你感到是〔我〕,或稱之為〔自我〕,界限以外的,你便感到那是〔非我〕。換句話說,你的自我認識完全根據自己所設的界限。
你知道,你是個人,而不是一張椅子。因為你已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人類與椅子之間劃出一道界限,且與人類認同。你也許很高,而不是個矮子,於是你的心理又在高與矮之間劃了一道界限,且將自己與高認同。你不斷覺出我是這,不是那,於是你又在這與那之間劃分界限,將自己與這認同,而與那分開。
當你說〔我自己〕時,你是在〔你〕與〔非你〕之間劃分界限。你答複〔我是誰〕的問題時,你隻是在描述界限以內的東西而已。如果你感到這界限曖昧不明,便產生了所謂的身份不明的危機。總之,〔你是誰?〕不過是在問:〔你的界限在何處?〕而已。
〔我是誰〕的所有答案,可以說都基於你如何在〔自我〕與〔非我〕之間劃分界限。你所劃分的界限,可能是科學性的、神學性或經濟方麵的,這問題可以答複的很單純,也可以變得很複雜,或模模糊糊。不論那一種答複,都必須基於你所劃分的界限。
有趣的是,這界限常浮遊不定,你可不斷重劃。也就是說:個人可以重創內心的疆域,不斷發現他以前想都沒想過的新世界。前文所提到的〔大我意識〕便是重劃內心界限最獨特的例子,因為這人的自我擴展到足以與整個宇宙認同的地步,不惜舍棄任何界限,因為他既自認為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已無內外之分,則界限便無立足之地了!
本書的主旨就是反省這種〔大我意識〕或〔無限界〕的大覺。此刻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一般人在自己心內劃分界線的方式。
人們最常認定的界限,即是以自己的有機生命體外的那層皮膚為界,這種自我與非我的界限,可算是放之四海皆準了。凡在這層皮膚內的,就是〔我〕:外麵的,則是〔非我〕。皮膚外的東西,可以成為〔我的〕,卻不是〔我〕。例如〔我的〕車子,〔我的〕職業,〔我的〕房子,〔我的〕家庭;但他們決不是〔我〕,至少無法和我皮膚內的東西相提並論,所以皮膚界限可以算是人們所公認的我與非我的分界。
皮膚的界限對我來講,大概最真實、普遍而理所當然的了。人們大概不會有其他界限了吧?事實不然。除了極少數已有一體經驗的人或無藥可救的精神病患以外,大多數人還有另一種界限。除了接受皮膚為自我及非我的界限以外,他們還會在自己有機生命整體內劃定一種更重要的界限。
如果你對這種界限,尚有存疑,讓我問你一下:〔你覺得你就是這個身體嗎?還是你覺得你有一個身體?〕大部分的人覺得他們有一個身體,和擁有一部車、一棟房子,沒什麽差別。於是,身體好像不是〔我〕,隻是〔我的〕。一說是〔我的〕,它便被列入〔我〕與〔非我〕的界限之外了。人們通常隻具體認同自己的有機生命的某一部分而已,他所認定為〔真〕的〔我〕的那一麵,我們有時稱為心識、心理,有時稱為自我、人格、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上述的界限好像不能算是構成身心分離的主要原因:但若由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劃界的傾向具有極大的感染作用,從身心分立發展到二元思想,終於匯為西方文明基本的思想模式。即使在本書中,我還是不得不用〔心理-學〕來稱這研究人的整體行為的學問。此名詞充分顯示出西方視人基本上隻是心理而非身體的偏見,連聖方濟都稱他的身體為〔可憐的驢子兄弟〕。我們大多數人確作此想:我們隻是駕馭著我們的身體,就好像駕馭一匹驢子一般。
人竟然會在身體與心理上劃分界限,真是匪夷所思,這決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隨著年歲的成長,一個人的自我與非我的界限也愈來愈明顯,他對自己的身體有種奇怪的感覺,不知應把它納入自我的範疇,還是視它為陌生的外境才對。何處才是它們的界限?一方麵,身體乃是快感的泉源:性愛和佳肴的快感以及日落美景所帶來的賞心悅目,都是透過身體而來。另一方麵,身體又是痛苦、折磨、疾病、絕症的溫床。在一個小孩子的眼裏,身體是快感的唯一來源,卻又是與父母衝突,產生痛苦的導火線。此外,身體好似專會製造廢物、尿床、排便、噴嚏,搞得父母緊張不已。小孩子實在不懂大人這麽愛小題大做。這一切都和身體有關,我們實在很難和它劃清界限。
直到這孩子長大成人,他便開始與自己的驢子兄弟分手,尤其是在自我於非我的界限劃定後,驢子兄弟自然被踢出外界,身體成了一座異域。我們雖然不能說它和身外的世界一樣生疏,但也親切不到那去。身心分立後,人們便一麵倒地與心理認同。他有時真的覺得自己活在腦袋裏,腦殼下好似有個小人兒,在那發號施令。可是,身體卻未必服從。
總之,個人對自我的認識,通常都不把整個身體直接包括在內,隻取有機生命整體中的一部分為自我。他所認同的乃是腦子中的自我形象,以及與這形象相關的理性與情感活動,那才是他的〔自我〕,身體好似成了托油瓶而已。由此我們找到了另一條人們常有的基本分界線。當此人能跟自我或自我形象認同時,他便覺得找到了自己。
我們不難看出,這種自我與非我的界限伸縮性很大,即使在自我的心理內,我們還可以找到另一種界限。個人常為了某種理由,否定心理上的某一麵,視它為非我,詳細原因,我們留待後文討論。這種現象,套句心理學的術語,他疏離了那一部分,或壓抑它,或投射出去。總之,它有意將自我與非我的界限縮小到自我的某一種習性傾向。。我們稱這更加狹隘的自我形象為〔角色〕(PERSONA)。它的內涵,我們留待後文詳述。當個人隻與心理的某種傾向認同時,其餘的心理活動便被視為〔非我〕,成為生疏且令人生畏的異域。他重新為自己的心靈劃分界限,企圖否定他不想要的那一部分,並且踢出意識之外。我們通常稱這不想要的部分為陰影(SHADOW)。這是另一種顯而易見的分界線。
至此,我們隻是客觀之處自我與非我之間的種種界限,並無意判定那一種界線較對或較真。基於我們的兼容並蓄的立場,還有一種頗受當代人重視的界限,也是不可忽略的,即〔超人格〕(TRANSPERSONAL)的境界。
所謂超人格,是指個人內心所產生的超乎個人界限的某種認識,例如:第六感這類知覺。超心理學早已接受各種超感覺活動,如心理感應、預知未來、推算前世等,我們還可以把靈魂出竅、超人格經驗、高峰經驗等也一並列入。它們有一共同點,就是自我與非我的界限已超越了有機生命的皮膚界限以外了。雖然超人格經驗與一體意識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兩者仍不可混為一談。在一體意識內,個人是於無所不包的絕對整體認同,而超人格經驗,雖已突破自己生命的皮膚界限,卻未必能與絕對的整體認同。也許有些人會對超人格經驗持有某種成見,然而當前已搜羅的種種證據已不容我們否認它的存在。因此我們也應肯定地將它列入另一種自我界限。
從自我與非我的界限來看,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層次。這不止是理論上的假設而已,我們可以由自身內觀察到事實。我們統稱這些層次為意識界。它是如此熟悉,卻又極端奧妙。不同層次的自我意識,如彩虹一般,構成一幅意識層次圖。這五種主要的層次在每個人身上雖有枝節上的出入,然而人類最基本的意識層次,大概盡括於此了。
我們不妨將這主要的意識層次,排出一個次序來。(見圖一)圖一列出自我與非我的主要界限以及相關的意識層次,不同的層次各具不同性質的界限,這些界限向下延伸,直到〔一體意識〕界,便消失了,因為在那終極境界,自我與非我已經變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意識層次圖標示出人們對〔我是誰〕的不同認識,愈往表層上推,限定愈加狹隘。在層次圖的底部,人們體驗到他與宇宙本是一體,他的自我不隻是這個有機生命,而是整個宇宙造化。往上一層,個人雖未感到與萬物同體,至少已能與自己的有機生命整合為一,他的自我意識便由宇宙整體縮小為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他自己的生命體。再往表格上推,他的自我意識更加狹窄了,隻肯與他的有機生命的一部分,即心誠(MIND)或自我(EGO)認同。到了最上端,他隻能與心識的某一部分認同,而否定他所不想麵對的心理活動,將他們掩埋在”陰影”中。他所認同的那部分心識活動,我們稱之為〔角色〕(PERSONA)
圖一:意識層次圖 (無法插圖,明紫注)
因此,a,從宇宙整體到部分宇宙,我們稱之為〔有機生命體〕的層次;b,由有機生命整體到部分生命體,我們稱之為〔自我〕層次;c,從自我到部分的自我,稱之為〔角色〕層次。這是我們的意識界的主要層次,層次愈浮淺便有愈多麵的存在領域被個人推拒到自我之外,於是,在有機生命整體的層次上,外界環境成了異域,變成非我:在角色層次上,不隻是周遭環境,連他自身的某類心理活動,也都成了異域,變成非我。
每一層次,不止代表不同的自我意識,還產生了其類特性。就以自我矛盾這最普通的心理現象為例,不同層次的自我,便構成了不同層次的自我衝突。任何軍事家都會告訴你分界線就是導火線,因為它立於兩個敵對的領域之間。例如,對有機生命層次的人而言,外界環境便成了他的潛在敵人,陌生的異域會威脅到他的生命及福祉:至於處在自我層次中的人,不隻是外界,連他自己的身體都成了陌生的異域,於是他的煩惱及衝突的性質便有所不同了。自我的界限一改變,衝突的導火線也隨之轉移,甚至連他的身體最後也加入了敵人的陣容。
這導火線對角色層次的影響最明顯而強烈了。由於他在自己多元的心理活動間劃分了界限,於是個人為了維係角色麵子,不惜和他的環境、身體以及心理陰影交戰,內憂外患使得生活永無寧日。
我們的問題便在於此:每個人都在心靈內劃定界限,就好像在心靈內開辟戰場。個人的自我界限視宇宙的某一部分為自我,另一部分為非我,於是每個層次內都有不同部分的世界變成了敵對的非我,宇宙內多元化的生命現象成了陌路。佛洛依德曾說:陌生人就是敵人。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層次上與不同的敵人暗暗交戰,因為每個分界線都是戰爭的導火線。套句心理學術語:每個層次都引發出不同的心理病症。
我們既已看到了意識中的每一層都各具特色、症結以及潛能,現在便可話入正題了。當然已有不少學派致力於調整各種層次的意識活動,人們一窩蜂地湧向心理治療、榮格心理分析、神秘學、綜合心理學、禪道、溝通分析法、印度教、心理分析、瑜伽等等。它們全都有意改造人們的意識,然而他們的共同處,也僅止於此而已。
當一個人開始想加深自我認識時,麵對這些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心理學派及宗教組織,必然會如墮五裏霧中,不知從何下手,更不知該相信誰才好。即使他下定決心研究各派的理論,仍然很難理出一個頭緒來,因為這些學派大體上確是相互抵觸的。例如:佛教的禪,要人超越看破放下的自我:心理分析學卻教人強化、鞏固自我,誰對誰錯?連心理學家都難以分辨、更何況一般人士了。這些針鋒相對的學派,究竟是不是針對同樣的一個人說的?
這是問題的症結:它們是否針對同一層次的人而講的?也許各種不同的方法,乃是針對個人不同層次的自我而已。那些方法可能不僅沒有衝突,反而顯出一個事實:即是不同的意識層次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也大異其趣,若能將上述方法應用在相稱的層次上,它們都能自圓其說各成一家之言。
如果上述的假設正確,我們便能由錯綜複雜的學說中,整理出一個頭緒來。既然不同的心理學派以及宗教組織隻是針對每個人的不同層次。提出不同的對治方法而已,我們便不難將那些方法歸納為五大類或六大類,讓每一類各有所司。
在此,我隻能簡要地舉幾個範例。心理分析學以及大部分的傳統心理療法,都是為了愈合意識與潛意識的過度分裂,幫助人們正視自己全麵的心理活動。這種治療法企圖重新結合角色以及陰影,重建一個堅強健康的自我以及比較正確易於接受的個人形象。總之它們企圖重新組合一個人的心靈,幫助他在角色層次活出一個自我來。
再進一步,還有所謂的人本論心理治療(HUMANISTIC THERAPIES).它是為了愈合自我及身體的分裂,重新組合身體與心理,成為一個有機生命整體。有些人也采用人本論心理學來開發人類的潛能。此派心理學已逐漸在傳統心理學的兩大主流-心理分析與行為心理學-之外,蔚然匯為〔第三勢力〕當一個人從〔自我〕局限的心理活動,擴展為一個有機生命整體時,此人才能自由運用被釋放出來的充沛的生命潛力。
再往深處看,我們發現佛教之禪或印度的吠陀哲學,是為了愈合有機生命整體與外界塵埃的分裂,開展出一個能與整個宇宙認同的大我意識,邁向一體意識。可是我們也不可忘了,在一體意識與有機生命整體意識之間,還有溝距,尚有待於〔超人格〕層次的重重超越,這一層次的對治法門,主要是為了促成〔超乎個人〕或〔集體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識。有的甚至提到所謂的〔超人格的自我〕。這雖與一體意識不盡相同,至少已超越了個人有機生命體的範疇。屬次層次的對質法門有;綜合心理學、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瑜伽及超覺靜坐等。
上述的分類雖有過簡之嫌,至少能顯示出一個事實:當今的心理學派及宗教玄學都是針對不同的層次而設的。我們將兩者對照,列表如下(見圖二):
在此,我必須注明一點:任何分析圖表裏所劃分的層次,多多少少都會互相重疊滲透,它們的類別以及相稱的治療法不可能絕對的涇渭分明。而且當我按照它們所對治的層次,予以分類時,是根據那方法在學理上或無形中可能達到的最深層次而定的。我發現,每種層次的治療法,大抵都能認可、接受比它浮淺的層次,卻常否定比它更深邃的層次。
圖二:意識層次與心理治療對照表 (無法插圖,明紫注)
不論是學者專家還是一般人士,若了解了這個層次圖,便不難為自己或他人找出認識自我及成長突破的途徑、他較易分辨目前的問題是由那一層次出來的,且知道應用相稱治療法來解決,同時還能不斷發掘自己的潛能,找到相稱的成長方式。
所謂成長,通常是指個人的眼界在內在的深度或外在的廣度上的擴展。這正是意識層次圖向下取向的意義。向下深入一層,便表示他的心靈領域又擴大了一層。成長就是重新分配、重新劃界、重新組合。是自我邁向更深、更廣、更豐富之境的心路曆程。
我們將隨後三章裏,管窺探測一體意識的奧秘。我們隻能旁敲側擊地揣測一下一體意識究竟是怎麽回事,一種沒有過去與未來界限的現在是怎麽一回事,沒有內外之隔的大覺又是怎麽一回事。
然後,我們將至辟一章來解釋意識圖中各層的成長方向。有了全盤的認識後,我們便能深入意識的領域,了解各層次以及相關的對治法。最後我們再度回到一體意識的主體上,那才是最真切的,因為唯有在那境界中,我們能擁有一切的真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