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中 與 “生命在於運動”

(2009-12-16 14:19:56) 下一個
“生命在於運動”,這已經成為我們今天普遍流行的一個“常識”了,然而,我們今天所接受的所謂“常識”卻有很多是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生命在於運動”便屬於片麵的一類。為什麽這麽說呢?下麵我們來看一看。

《周易》中的“易”字有“易簡”、“變易”、“不易”三方麵內容,雖然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但是,“易”卻不僅僅是“變易”一個方麵。按照 “陰、陽、中”三分法,“易簡”對應“中”(道),“變易”對應“陽”,“不易”對應“陰”。陽動而陰靜,動極而靜,靜極而動,因此,陰陽不過是一氣之 轉, “中”(道)已經在其中了。因此,華夏文化是“尚中”的文化,既不是單純的“尚靜”,也不是單純的“尚動”。

“陽動”怎麽“動”?“元亨利貞”而已,也就是像四季循環那樣有條不紊地“動”,也就是“自強不息”而不“妄動”;“陰靜”怎麽“靜”?不是不動才是靜, 不妄動便是靜,也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安分守己”,也就是“厚德載物”。如果我們隻“尚動”,便是隻強調天地之道中的 天道,因而隻強調“自強不息”,從而忽視了地道的“厚德載物”。什麽叫“易”?什麽叫“道”?“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合而言之,“一陰一 陽” 之“道”所講的是“體”,“生生”之“易”所講的是“用”,體用合一才是整體。

我們應該知道,既有可變的,也有不可變的。如果隻知變,或者隻知不變,都是偏頗的。董子說:“天不變,道亦不變”。這裏的“天”是自然而然的“天”,是 “生生不息”的“天道”;這裏的“道”是“陰陽合一”的“道”,是“體用結合”的“道”。無論是宇宙如何變化,無論多少個星球消失了、產生了,“天”仍舊 還是 “天”,“天道”的“生生”之意永遠不變。無論陰陽如何消長,都仍在“道”的範圍之中;無論天地萬物如何眾多,都離不開這個“道”。這是從不可變的 一麵來說的。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從可變的一麵來說的。“窮則變”也就是“物極必反”,不是天地人自己故意要“變”,而是自然而然地“變”,就像人之生死 不是人自己要生要死,而是自然而然地生而有死、死而複生。《韓非子》說:時移則世易,世易則事變。道理不錯,但是,在具體應用時,韓非子卻是強化了人為的 “變”,因此違背了“尚中”的原則。《道德經》說:“靜為躁君”、“知雄守雌”。如果我們站在陰陽的角度來看,好象是“尚靜”。如果站在“中(道)”的角 度來看,就不是如此了。不僅地不能妄動,天不能妄動,人也不能妄動。所謂“守雌”也就是“不妄動”。能夠堅持“不妄動”,那麽,也就是“執兩用中”了。

可是,我們現在說到“易”的時候,似乎隻看到了一個“變(動)”字,英國的理雅各在翻譯《周易》的時候,把書名譯為“變化之書”,這樣,《周易》的內容也 就少了三分之二,整個《周易》的思想也就變形了。為什麽會這樣?因為西方文化“尚動”,“生命在於運動”便是一個代表性的說法。

“生命”的曆程確實是“運動”的,但是這個“運動”並不是隻向著“生”的方向,同時也是向著“死”的方向,此生彼死,彼生此死,構成了“生生不息”的過 程。因此,如果說我們把“生命”理解為超出個體的“生命”,就不違背“生生不息”的精神,但是,我們常常是把它理解為個體的“生命”,而且把“運動”隻理 解為“動”,把“個體生命”的“動”看作是人可以自我控製的。表現在思想上,就是強調“不斷創新”,似乎沒有什麽不能“變”;表現在體育上,就是強調鍛 煉,似乎鍛煉就能保證健康。這不能不說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所謂“不斷創新”,是忽視“不變”的,是“尚動”的。它給人的影響是,所有陳舊的都不完美,卻不知有很多東西是越“陳舊”越完美。我們常引用《尚書》中的 “日新,又日新”來解說這個問題,卻不知《尚書》所說的是道德的日益完善,而不是道德觀念要日益創新。所謂“創”,是從無到有;所謂“新”,是從破舊立 新。《周易》中有鼎革兩卦,孔子講“述而不作”,因此,華夏文化不輕易說“創”,但是卻重視“新”。所有的創新,都必然有一個轉變、適應、熟練的過程,所 以,頻繁地、大幅度地“創新”會給社會、人生帶來很多的不便甚至麻煩,所以,要“革新”需要“有孚乃革”,需要“巳日乃革”,也就是說,先要立誠信,而且 要時機成熟。至於器物的“創新”則不在此列,隻要器物不害於“道”、“德”即可,不能理解為器物不能“革新”。

再說體育鍛煉的問題。我們現在隻要一說鍛煉,就是跑步之類的“活動”,並且在勸別人注意健康的時候也總是少不了一句“多鍛煉鍛煉”。這話固然不錯,但是, 卻忽視了另一麵:靜坐調息也是不可缺少的“鍛煉”,而且效果可能比“活動”更好。西方體育,重視加大活動量,以此來加強新陳代謝,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這 是重視“煉身”的方法,華夏文化卻重視“煉氣”。 

摘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