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李叔同解《心經》————2

(2009-12-13 17:06:07) 下一個
  今講正文,講時分科。今唯略舉大科,不細分。
  大科 心經大科┬初顯了般若─┬初經家敘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說般若
  由序 再就說法之由序言,此譯本不詳。按宋施護譯本,先雲,世尊在靈鷲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譯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雲何修學。而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雲雲。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
                ┌約智 觀理事無礙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觀自在 │                                   而了達自在。├智悲雙運、自利利他、
  (即觀 │                 │故得觀自在之名。
  世音) └約悲 觀一切眾生之機,…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薩 “菩提薩埵”之省文,是梵語。 
     ┌菩提——覺……………以智上求佛法。
  └薩埵——有情…………以悲下化眾生。  (即眾生)
  此外有多釋。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淺……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
  深│                                                         其中無有真實之我體)
  └深……法空般若——菩薩入。(法空者、五蘊亦空、如後所明。)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即舊譯之五陰也。世間萬法無盡。欲研高深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先於萬法有整個之認識,有統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知亦爾。
  此五蘊,即佛教用以總括世間萬法者。故僅研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無異。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亦即五類之義。乃將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於此五類中也。
  ┌色蘊…障礙義 即一切相障有礙之處境。 ──┐
  │ 與物質之義相似而較廣。       ──┴境處
  ├受蘊…領納義 即對於外境或苦,或樂及不苦不樂等 ─┐
  五 │     之感受。此與今時人所習用之感情一 │
  │       詞(即是隨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甚合,若作了別解之感覺釋之則非,     ├內心
  蘊 │       因了別乃屬識蘊也。      │
  ├想蘊…取像義 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蘊…造作義 即對外境之動作。          │
  └識蘊…了別義 即了別外境,變出外境之本體。    ───┘
  ┌由外境色…………而感著種種受     輪轉
  ├由種種受…………而引起種種想     生死
  ├由種種想…………而發起種種行    
  ├由種種行…………而薰習內心之識    循環
  └由內心之識………而變成外境之色    不絕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須行深般若時,乃能親見實證。
  今且就可能之範圍略說。
  五蘊中最難了解其為空者,即色蘊。因有物質、有阻礙、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認為實有,起諸分別。其實乃空。且舉二義。
  (一)無常 若色真實不虛者,應常恒不變,但外境之色蘊,乃息息變動。山河大地因有滄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謂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後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於此一息中,我身已起無數變化。最顯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變其性質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進言之,匪惟一息有此變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爾也。
  既常常變化,故知是空。
  (二)所見不同 若色真實不空者,應何時何人所見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蘊,乃依時依人而異。
  ┌魚龍認為窟宅─┐
  如恒河水┼天眾認為琉璃 ├皆依其識、而所見不同
  ├人間認為波流 │
  └餓鬼認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識妄認,非有真實。
  有如喜時,覺天地皆春。憂時,覺景物愁慘。於同一境中,一喜一憂所見各異。
  既所見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舉二義,未能詳盡。
  既知色空,其他無物質無阻礙之受想行識,謂為是空,可無疑矣。
  照見者非肉眼所見,明見也。

  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煩惱苦因。能厄縛眾生。
  此二皆由五蘊不空而起。由妄認五蘊不空,即生貪嗔癡等煩惱。由有煩惱,即種苦因,由種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見五蘊皆空,自能解脫一切苦厄。解脫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為結經家敘引,以下乃正說般若。皆觀自在菩薩所說,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雲百舌鳥,其母辯才聰利,以此鳥為名。舍利子又依母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華玄讚釋。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