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 ┌約智 觀理事無礙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觀自在 │ 而了達自在。├智悲雙運、自利利他、 (即觀 │ │故得觀自在之名。 世音) └約悲 觀一切眾生之機,…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薩 “菩提薩埵”之省文,是梵語。 ┌菩提——覺……………以智上求佛法。 └薩埵——有情…………以悲下化眾生。 (即眾生) 此外有多釋。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淺……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 深│ 其中無有真實之我體) └深……法空般若——菩薩入。(法空者、五蘊亦空、如後所明。) |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即舊譯之五陰也。世間萬法無盡。欲研高深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先於萬法有整個之認識,有統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知亦爾。 此五蘊,即佛教用以總括世間萬法者。故僅研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無異。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亦即五類之義。乃將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於此五類中也。 ┌色蘊…障礙義 即一切相障有礙之處境。 ──┐ │ 與物質之義相似而較廣。 ──┴境處 ├受蘊…領納義 即對於外境或苦,或樂及不苦不樂等 ─┐ 五 │ 之感受。此與今時人所習用之感情一 │ │ 詞(即是隨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甚合,若作了別解之感覺釋之則非, ├內心 蘊 │ 因了別乃屬識蘊也。 │ ├想蘊…取像義 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蘊…造作義 即對外境之動作。 │ └識蘊…了別義 即了別外境,變出外境之本體。 ───┘ ┌由外境色…………而感著種種受 輪轉 ├由種種受…………而引起種種想 生死 ├由種種想…………而發起種種行 ├由種種行…………而薰習內心之識 循環 └由內心之識………而變成外境之色 不絕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須行深般若時,乃能親見實證。 |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煩惱苦因。能厄縛眾生。 此二皆由五蘊不空而起。由妄認五蘊不空,即生貪嗔癡等煩惱。由有煩惱,即種苦因,由種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見五蘊皆空,自能解脫一切苦厄。解脫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為結經家敘引,以下乃正說般若。皆觀自在菩薩所說,故先呼舍利子名。 |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雲百舌鳥,其母辯才聰利,以此鳥為名。舍利子又依母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華玄讚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