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身念住修習方略

(2009-11-12 19:53:23) 下一個

對於正在討論著某村是紅土、黑土的五百名比丘,佛陀告訴他們應該觀察思維內在的土地,而不是討論外在的土地。他們必須一直智慧地觀察思維這個身體,直到明白它的真相。當佛陀結束這場說法時,所有五百名比丘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身體是一個最明顯的現象,也是修行者觀察的一個巨大的資源。人們一直在使用身體,但卻忽略它的本質,人們不斷地要改變自己的形象,但卻不了解身體究竟是什麽。我們隻是稱它為“我”或“我的”,人們對它的了解也就僅限於此。於是,人們的生活全部建立在自己對它的這個定義之上,它是我,是我的。
人的任何態度都可以改變,但對身體的態度不可以改變,它永遠是我。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生活就充滿了混亂、失望、焦慮、恐懼、憤怒、悲傷等,不僅如此,最主要的是有一個心結無法在此基礎上解開,那就是生與死。
佛陀在成道的過程中清楚地發現了身體的本質——色法、無常。他發現人類被困於生老病死的無盡流程中,其關鍵點是沒有看到身體隻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無法改變。既然這個過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過程,那麽,我們怎麽能把這一過程稱為我?它純粹就是自然規律的再現。
在《大念住經》中,佛陀教導觀身的方法,以期讓人們認識到身體的究竟本質:無常、苦、無我。雖然觀照不能改變身體的自然流程——生老病死,但智慧的觀照卻能改變心的看法。這個由佛陀直接開啟的觀身的智慧,一旦習禪者看到身體的本質,他就會體會到無上的輕鬆自由,而所有的痛苦——包括最頑固的生死之苦,將因此而被解除——這是佛陀給予人類的最大貢獻!他的教導使無數的人從對生死的無知和恐懼中解脫了出來。

 

修行就是認識身體隻是一個自然流程,身念住的修行所要勘透的唯一本質就在這裏。

 

一、觀身的正見準備
1、觀身的修習,需要正見的指引。觀照多種多樣,但佛法中的觀照需要遵循佛陀指引的正確方向——這是修習身念住成功的關鍵;
2、觀照的目標是行、住、坐、臥;
3、觀照的目的是體悟身體的本質:無常、苦、無我。觀照是一個體悟十六階智的過程。

 

二、觀身的技術準備
1、戒與定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準備。心在清淨的狀態下,觀照的效果最明顯。所以佛陀強調戒與定,在行為上保持戒定,可以帶來理想的體驗身體實相所必須的清淨心態;
2、寬泛的戒定包括修行者的整個生活方式。修行者要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期符合戒定的原則。習禪者最好時常能身臨其境,體會戒定,並能體會它們所帶來的安寧、清淨而敏銳的心態;
3、在禪修中,行、住、坐、臥被體會成隻是一連串的姿態而已,這其中沒有人,沒有身,隻有各種形態的不斷變換而已。

 

三、深入於觀照中
1、用心地體驗行住坐臥的各種形態,深入其中,讓心深深地沉浸於了知它們的形態中;
2、在修行之初,以如理作意提起觀照後,如果清淨之心純淨而不雜,心會很快地進入禪修狀態:隻是觀照,而沒有文字或作意思維的成份;
3、深入觀照的狀態要能保持一段時間,不要太快結束觀照。在保持修行上,讓這種觀照能天天進行,不要間斷,最好持續幾年。

 

四、環境很重要
1、對於修行,特別是剛開始的前幾年,保持一點安寧是必要的。個人愛好、過多的工作生活內容最好能夠大幅減少;
2、如果有禪修老師,最好隻聽他的指導,按照他安排的內容進行修習,不要與同修商量,對修行是似而非之人,不會給你提供合適的意見。所有禪修中心都有著共同的規定:隻與教師談法;
3、禪修的深入依於周圍的幾個人所造成的環境,最好隻與有正見的人接觸,盡量避免與無正見之人照麵。

 

五、讓修行緩慢地進行
1、在整個修行過程中,讓修行進程緩慢進行。急於求成往往會形成難以逆轉的壞習慣。
2、不要想證悟,不要有了一點點修行的體會就大肆喧嘩,造成淺薄的心理障礙;
3、緩慢的節奏非常有益,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體悟真理的節奏。

 

六、禪修是一項實踐的行為
1、把身念住的理論隻用於指導自己的修習行動,每一堂禪修都是一項純粹的實踐曆程;
2、閱讀文字僅限於對實際禪修有幫助的範圍。內心過多的文字雖然會增加知見,但它會削弱你的禪修行動,那將得不償失;
3、禪修包括三個部分:戒、定、慧,缺一不可。持戒、修定、慧觀三個部分有機統一,可以使修習有效地進行。

 

禪修之道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戒定慧交相呼應,使修行一步一步地深入。但其中的許多環節,要依於持戒、修定、有慧之人的獨立運作,因此禪修之人必得是大力者,獨立者,有勇氣者,慧見之人。
在追尋至高無上的究竟真理的路途上,佛陀已經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指引,借助他的指引,修習者才有如攀岩一般,有著手著足之處。但攀岩的每一步,都要修行者身體力行,憑著勇氣與智慧,一步一步登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fa3n.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吳明子 回複 悄悄話 ●hannah:學習了。想請問老師,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間斷的修習呢?還是說一開始隻在早晚定課修習?
■如是:如果是剛開始禪修,做早晚定課就可以了。當修行時間足夠長,並對修習的各種技巧等方麵完全了然於心,修行者就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於所有時間所有地方進行觀照修習,自然而不露痕跡。這就是於日常生活中不間斷地修習的含義。
當諸項條件成熟時,不間斷地修習是自然發生的,不需要刻意去追求。



●hannah:謝謝如是老師。感覺如是老師的身念住的修習方略偏向於姿勢,不知是不是由於姿勢的念住比呼吸的念住更容易被初學者掌握而且不容易出偏呢?
■如是:在這裏談身念住時,隻是選擇了從“觀四種姿勢”這個念住開始,這並不是說觀四種姿勢比其他的更容易,或更容易被初學者掌握。佛陀在《大念住經》中開示的幾種身念住修習方法,修習起來都非常便捷而有效。
至於你提到的不容易出偏的問題,有一些修行者也關心這個話題。這裏一直在強調,純正的佛法修習非常安全,沒有任何副作用。如果因為修行者對修行技巧和修行原理等方麵掌握還不甚全麵,從而導致修行有一些緩慢或停滯不前,但可以肯定,這種純正的佛法修習不會有出偏的現象發生,更不會帶來任何副作用——這正是佛陀偉大智慧的體現。
修行中出偏,都是因為修行者沒有選擇修習純正的佛法。
什麽是純正的佛法修行呢?《大念住經》中的方法是純正的佛法修習。隻要嚴格按照其中的方法修習,隻會帶來智慧的提升而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天音:頂禮如是老師!末學與老師的文字結緣已有近一個星期,相見恨晚的感覺。收益匪淺。末學把您的文字一一打印出來,準備係統學習。還沒完全拜讀完。現在有一個修行疑惑,末學屬於禪修初學者,從前一直是持名呼吸念佛。如今想讓自己的修行更係統些,拜讀過老師的部份文字後,知道應該先修“名色分別智”,但再讀一些您的文字後,知道應該先修“身念住”,待再拜讀過後,知道應該先修“觀出入息”以增強覺知力。如今末學不知道此三者的修學次第了,請老師慈悲開示。 五戒弟子 釋寂琳合十
■如是:佛在《大念住經》中已經說明,止息痛苦,解脫煩惱,體證聖道,唯一的道路就是四念住。因此,佛法修習的內容隻有一個,那就是四念住。
要成功地修習四念住,需要諸多能力,因此,修行中的一些單項訓練,都是單純地提升心的某個方麵的能力,為全麵修習四念住做準備。例如觀呼吸是訓練覺知力,發展正念;閱讀佛經和了解修法的文字,以及閱讀有佛法正見的文字,是為了學習和發展正見,為修行中正知的生起做準備。
總之,一些非四念住的修習,都是一些準備工作,為全麵修習四念住提供必要的能力保障。

至於“名色分別智”,那是體驗聖道過程中的第一個裏程碑——第一階智。對於這個階智,不需要專門修習,凡正確修習四念住中的任何一個,隻要功夫到家,都會達到“名色分別”這個智慧階段。



●天音:另外,末學在觀“出入息”時,因為從前一直是呼吸念佛,所以每出息入息,都有佛號伴隨其後(吸氣--阿彌,呼氣--陀佛。。。這樣反復),請問是否會成為修行障礙?
■如是:單項修習觀呼吸,目的是發展覺知力,培養正念,為四念住的修習做準備。如果你以前的修行功力能達到把呼吸和佛號二者都統一到培養覺知力這一點上,那麽,你就可以從觀呼吸、念佛這個訓練中提升覺知力。
至於開發覺知力,你可以參考《一個開發覺知力的練習方法(下)、(下)》、《訓練專注力與覺知力的幾個要點》等文字。
如果因過去長期念誦佛號,潛意識中已經鑄就了往生西方的意願,從而無法專注於覺知力的開發訓練,如果是這樣,那麽,你就需要嚐試拋棄過去的修習方法與一些修行理念,重新學習純正的觀呼吸。

●天音:如果隻觀察呼吸,又有佛號在後,是不是也要觀察?
■如是:觀呼吸,又有佛號在後,總之都要統一到發展覺知力、培養正念這一點上。要理解觀呼吸等項訓練隻是發展覺知力,提升正念,別無其他目的。

●天音:如若也觀察佛號,是不是就偏離了觀呼吸而成了“受念住”了呢?還是應該二者舍其一更好一些呢? 請老師慈悲開示。
■如是:觀佛號的修習,如果你有非常具體的步驟,並且你有能力可以把它納入發展覺知力的訓練範疇,那麽,你可以采用你的觀佛號。如果你在實際修習中既觀佛號又觀呼吸,感覺過於繁瑣,或觀佛號的修習沒有非常具體的步驟,可以考慮舍棄觀佛號,隻采用觀呼吸的方法。



●hannah:多謝如是老師,僅從文字理念上,我個人也感覺身念住的修習,或者說內觀的修習是非常明確清晰的,修習的過程中一直要保持覺知和清明,觀照目標明確,而不是在恍恍惚惚中追求某種玄妙的感覺,正確修習應該沒有出偏的可能。
■ 如是:是的,你的理解是正確的。四念住的修習純粹是一個如實覺照的過程,不需要任何特別的能力。如果願意,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基本的練習做到正確的修行。所以,四念住從方法到目標,直到修行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智及果智,佛陀都有非常明確的標示,因此,純正的佛法修習過程一直是清晰和明白的。因佛法的修行不追求任何玄妙而奇幻的感覺,所以正確的修習,沒有出偏的可能——這也正是佛陀大智慧的體現!

●hannah:不過我接觸四念住不久,也是剛剛開始試著修習,所以沒有實修的經驗可以和網友交流。在覺之路有網友一再質疑這個問題,所以把這個問題向老師提出來了。
■如是:疑惑是修行中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它的具體表現是不相信佛陀開示的正法,對正法一直持懷疑態度。如果修行者或佛法愛好者陷入了疑惑的陷阱,那是非常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
疑惑是五蓋之一,指混淆和迷惑的心態,它使人懷疑和不相信真理——這裏指佛陀的正法。修行者對正法沒有信心,因而使他完全不理解禪修的目的,也無法掌握修行的方法以及缺乏對諸法實相的認知。
既然是佛子,那就要逐步地加強對佛的信仰,通過科學的認知認識佛陀的偉大智慧。讓我們以常理來想,一位大智者——佛陀,由他設計的修行方法,一定會既方便又有效,而且不會出現安全問題,否則,他怎麽會被全世界的人稱為無上的智者呢?!
2500年來,佛陀是公認的大慈大悲者,具有無盡的智慧,因此,如果佛子們對佛本人有信心,那就應該對佛本人設計的“四念住修習方法”有信心。


●hannah:為了讓有疑的網友有更明確的認識,不知老師方便時有沒有可能專文解答這類疑問呢?
■ 如是:一位禪修者,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自己已經跨越了疑惑這一關,那就要盡快地進入實際修習,以期深入佛法,體證真理。至於其他人的疑惑問題,不要給予太多的關注,在自己還沒有修成很高的智慧和能力之前,對他人的問題給予太多關注,往往是既幫不了別人,也拖累了自己,得不償失。
其實,如果你有能力觀察到一個人的性格成因以及他細微的心理因果關係,你會發現,一個人的心理曆程如果沒有走到一定的程度,外在的任何幫助將都是無效的。關於這一點,佛在世時曾有明確的開示,在一次講法中佛說,三類人當中,有一類人他無法提供幫助,對這一類人,他隻有舍棄。



問:在博客公告欄裏貼出的禪修箴言:“你若對令人不適的事實不養成坦承的習慣,整個真相將對你隱而不現。”
答:這句話指出了修行的兩個重要元素:正念、平等心。當觀照目標時,例如當經曆不愉快的情緒時,人們往往會在無意識中發生對目標的排斥。當這種排斥不斷地發生,那就談不上對目標本質特征的認知了。所以,在觀照前形成穩定的心態非常重要,這就是定力的修習部分。
如果能養成對所有身心現象保持不迎不拒的心態——這即是“坦誠”——承認某種身心現象的存在,而並不排斥與貪愛,這就為真正認識身心現象的本質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這個堅實的基礎將會提供很好的觀照真相的準備。相反,如果修行者沒有準備好這個基礎,他將會在禪修中不斷地產生排斥與貪愛,當心完全陷入到迎與拒時,這將導致不能觀察到身心的真相,這就是所說的“整個真相將對你隱而不現”——修行者的觀照始終會沒有結果。



●明子:1,在練觀呼吸時:安靜的時候會有這種情形:如果不加一點意念的話,呼吸引起的起伏會從嘴巴周圍向渾身擴撒,該加意念嗎?
■如是:觀呼吸就是明明了了地覺知呼吸的出入,通過練習去體會這一點。如果你所說的“加意念”的意思是把覺知力集中於呼吸上,那確實是有必要的。在觀呼吸時,應全力覺知呼吸,明明了了地知道出息與入息,長的出息與短的出息,長的入息與短的入息。

2,每次在讀有關文字時,眼睛看著有關觀照的文字,心(不知道是什麽,暫且用“心”這個字)會跑到觀呼吸上,也就是說一邊在看文字,一邊在感知呼吸,這樣合適嗎?
■如是:讀文字時覺知到呼吸,這是可以的。
其實對現代人來說,讀文字的時間太多了,真切地觀呼吸的時間太少了。

3,觀姿勢:以前腦筋裏總是千軍萬馬在奔騰,走路時都不會知道自己的手腳在怎麽運動的,現在突然發現原來腳在做著左右交替等等。所存在的疑問是:什麽在觀?我發現如果是腦子在觀的話,就好像是“看到”手腳在動,如果是手腳都參與觀的話,就好像是“感到”。請問如是老師,“觀”應該是“看”還是“感”?
■如是:是什麽在觀?是心在觀。手、腳或身體,它們都是無意識的生物——物質屬性,不可能進行觀照;隻有靈靈覺覺的心才有觀照的能力。
在觀照時不要想象或思維,用覺知力去把握目標就可以了。覺知的能力是現代多數知識型修行者的不足之處。有些修行者,因過多地在生活中運用思維,忽略了覺知這個重要能力,因此他們覺知的能力往往很弱。這也是現代多數修行者的通病,這是獲得真實之智的最大障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