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心念是什麽

(2009-11-02 10:58:39) 下一個
   不論是偉大的思想,或是日常的胡思亂想,在禪修中,它們都具有同等的價值。禪修不是區分偉大的思想與胡思亂想,禪修是觀照這些念頭,不加區分,視它們為同一類——心念。無論什麽念頭,它們的性質都是一樣的,因此,禪修都把心念視為一類,與物質形態完全不同的一類事物——心法。


       平常人們所認為的心念,都是具體而有實際意義的事物;但是,禪觀的目標是要發現心念不是一個具有物質實體的事物,心念隻是心理活動,隻是一種生起與消失的心理活動
當心理上說“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這隻是一個心念,不是一個實際的外在行為。現在,當你坐下來,想喝口水,有人會問你,你不是想看奧運會開幕式嗎?你會說,那隻是一個想法而已。如果你是一位禪修者,你就應該追究那個“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的想法,它現在在哪裏?它消失了。


       注視著當下,你正在坐著,正在一口一口地喝水,心念指使你把水送到嘴邊,再指使你一口一口地喝下去。現在,“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的心念已經消失,它是一個過去的心念;如果你觀照此刻,你找不到它,現在,你正在喝水。於是,我們判定,“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那個心念已經完全消失了。


       心念不同於物質,如果你把一個水瓶放在這裏,五分鍾以後,它還在這裏,但若你再去找尋“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那個心念,它已經不在這裏了。
    

        心念不同於物質,它不能被看見,也不能被聽見,它隻可以被心感知到,這是它的基本特點。不能拿它與物質的東西相比,它隻是一種心理上的活動,不具有物質的形體。它是一種意念,人們平常很少談到它的形式;所有的人,隻要談起心念,涉及的都是它的內容,隻有真正的禪修者才會從心念的整體形式上著手來認識它


       如果隻從整體形式上看待心念,應該把所有的心念看成一類。正確的心念,錯誤的心念,非常特別的心念,等等等等,任何心念在禪修者那裏應該被視為一類——心法。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世間很少有人這麽看待心念。


       這也正是禪修者的入門處,也正是禪修的難度所在。我們從小到大,沒有人教導要這樣看待心念,所有學校的教育,所有來自長者的教導,我們所閱讀的書藉,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在心念的內容上進行區分。而純正的禪修,卻要求修行者不要在意心念的內容,而要在心念的整體形式進行觀察——不同於物質的形式,具有生起與消失的特性


      “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這隻是一個意念,完全不同於物質形式。“奧運會開幕式”是物質的形式,但發生在你內在的“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這不是物質的形式;而且,這個意念當它生起,即刻就消失了。禪修者首先所要觀察的就是這兩點:不同於物質的形式,生起與消失的特性。


       把握這一點至關重要。意念不是物質,隻是心理,它是一種活動,並不能與有形體有色彩有重量的物質相比,它也不占據空間,它隻是一種能被心感知到的意識。現在,當你正在喝水,有人問你:你把你的“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的想法放在哪裏了?你會怎麽回答?
它隻是一個意念,它現在消失了。它消失到哪裏去了?你會說:“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那隻是一個心念,或者隻是一個意願,它並不具有物質的形體,隻是一個心理活動——全然不同於物質形式。“我想看奧運會開幕式”,“我不想看奧運會開幕式”,“我想看但沒有條件看奧運會開幕式”,“我本來想看奧運會開幕式,但現在不能去了”......這些都隻是一類心理活動,它不占據空間,也不需要存放,它沒有形體,沒有色彩,它隻存在於心理可感知的層次上,而且,它生起與消失的速度非常快速。


       心念是一種心理活動,若不細加區分,它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實際存在,好象與物質一樣,具有形體,但它實際上隻是心念,一種思想,一種內心的意識,隻存在於每個人的心理上。它不能與物質的東西相比,它很快生起,也很快消失。它不具有實際存在的性質,佛陀發現心念的性質是無常——生起、消失。


       當我們閑起眼睛,感知心念時,上一刻“我喜歡讀書”剛剛生起,下一刻“我最好去看看電視”又生起了,而當電視被打開時,心理上又感知到另一個意念:“我想去網絡上查閱一個資料”。對於心念,你看得越多,你就越能覺察到它的特性——心法,不同於物質。而且,它是不能原封不動地拿出來給人看的,當它一生起,即刻就消失了。


      慧可向達摩禪師說,我心不安;達摩說,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言下大悟。慧可在一刹那間明白,心不同於物質,是不可以拿出來的,而且,不安的心隻是一個心法,當你想拿它時,它又變化了——它隻是一種心理活動,刹那變異;每一個心態都隻能存在一刹那,沒有長存的心態。對於心法,你無法執著,也無從執著,於是,慧可說出“蕩然無住,是名無心”這樣的詩偈。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a6kh.html

 

————————————

 

如是:

“了了覺知,不著見聞。蕩然無住,是名無心。”這是慧可禪師的詩句。

“了了覺知”就是明明了了地保持覺知;
“不著見聞”就是不執著所見所聞,隻是了了分明地觀察它們。
“蕩然無住”的意思是發現了所見所聞以及一切的心理狀態(受、想、行、識)都是流動生滅的現象,它們都具有“無常”之相——不斷流動而沒有主體——蕩蕩然而無休無住。
“是名無心”,於不斷流動的心理狀態之中,找不到一個不變的心態,全然都是“無常”——生滅之相;甚至於連觀照之心也是無常——生起消失。於是慧可禪師說:這種狀態可以被稱之為“無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吳明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ILLIAMLYLE的評論:

是啊!

要做到了了覺知,先要放下自我,這條路還長著呢。
WILLIAMLYLE 回複 悄悄話 “了了覺知”就是明明了了地保持覺知 :


《大乘起信論》說如是人為凡夫不覺:「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製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