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我是誰 6

(2009-10-30 13:57:01) 下一個
如果沒有真正要曆經大死一番,這一個關卡你就突破不了,就不敢去看法界的這些法。你一直要在「自我」成就、我是、我能…,就會不敢去看到整個法界,你會去否定。就算你去看,還是用「自我」去看,會故作態勢的說:這沒什麽啊!還是以自我封閉的世界在看,一樣不是否定,不然就是看不到(視而不見),因為他不敢掀開「自我」的金鍾罩,當他一掀開看到這整個法界,就變成小巫見大巫,他原先所鞏固的「自我」就沒有存在的餘地,那個「自我」就趕快躲回去。如果你真的決心要大死一番,就不一樣啦!這時候真正的智慧才會開啟,你的心量才會真正打開,你的十個結也才會真正的一一鬆開、斷除,這就是要協助大家把解脫之路探究得更清楚。

「所謂的成長,通常是指個人的眼界在內在的深度或外在的廣度上的擴展,這正是意識層次圖向下取向意思,向下深入一層,便表示他的心靈領域又擴大了一層。成長就是重新分配、重新劃界、重新組合。是自我邁向更深、更廣、更豐富之境的心路曆程。」 (第27頁)這一段描述非常好,我們講說「心靈成長」,你的心靈要怎麽成長?真正佛教所講的「證果」、「解脫的境界」,就是整個「心靈成長」的過程。當你的視野不斷的開展,你的心胸不斷的開展,你的智慧不斷的提升,而這個開展及提升這些,根源是來自於你有向內反觀,你越有內觀,越深入你的內心世界去覺察,就可以把那「十個結」一一去除,去除一個結,你的心靈就成長一分。

所以,「成長」指的就是個人的眼界,也就是我們的六根、我們的心,在內在的深度或是外在廣度上的擴展,這個眼界不光是講「眼根」,是我們的智慧眼。你的心要不斷的明覺,然後越向內看,你的深度會加深,廣度也會加深。「向下深入一層」便表示他的心靈領域又擴大了一層。「心靈成長」就是心靈上重新分配、重新劃分、重新組合。是「自我」邁向更深、更廣、更豐富之境的心路曆程。

「成長」就是從這樣的界線越來越向下延伸,因為在越上麵,就表示界線越多,就是生活在越狹小的世界,你的苦海越無邊。成長的過程就是你越向內看,越向你的內心裏麵深層去看,看種種的界線、種種的隔閡、種種的痛苦、衝突、矛盾、不安,然後慢慢的如實去麵對、逐漸的超越,這就是「心靈的成長」。

如果我們以太極圖來講,眾生如果越向下,視野就越狹小,心胸就越狹小,當你越向下,會怎樣呢?無邊的苦海啊!包括修行也是這樣,如果你要在支流末節上麵繞,會修個沒完沒了。如果你一直在那裏對治,看到什麽,就對治什麽!看到什麽,你就對治什麽!把外境認為是賊,把外境認為跟你是對立的。所以,當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時,常常都會在自責:「我又有漏了」有漏,就要去對治!要怎樣啦…。你都是在這支流末節上一直耍弄,這樣外境的種種還有很多等著你去應付呢

因為你的「六根」每天都會跟「六塵」接觸,如果把外境的一切種種際遇認定是你的敵人,你的心跟境不能夠統合,就有修不完的行,甚至還有可能修個三大阿僧祇劫、三十億年,你都還在修個沒完沒了。所以,當你慢慢去體悟之後,真的要不斷的提升,你如果提升一層上來,你的視野就越廣,而且也就越省事。如果你能夠慢慢的一直提升上來,就是「心靈智慧的成長」。從井底青蛙狹小的視線慢慢的提升,提升一層所看到的範圍世界就越廣,你越提升一層,「自我」就不斷的成長突破,如果能夠來到「終極意識」、來到「一體世界」,也唯有「無我」,才能夠來到這個層級。

隻要你還有「我」,就有「我」跟「非我」,隻要你的內心世界還有「我」,如果還沒有來到「一體世界」,你頂多是來到「超人格」的極致層麵,因為你還有「我」的存在,這時候你的心量雖然已經是非常廣大了,是人間所稱許的聖賢、聖人,但是你還有很多的「另一半」,隻要你還有「自我」,就沒有真正溶入「一體世界」裏麵,所以你必須一定要有真正大死一番的決心,才能夠真的來到「無我」的世界。

整個修行之路就是不斷的「心靈成長」,不斷的超越提升,不要隻是以頭腦知見在聽聞修練,不隻是裝填一些知識、知見而已,而是要用心靈來聽聞體會,真的要「歸零」,把過去的知識、知見放下,隨時「歸零」,才能夠不斷的跳脫、提升、超越,要有讓自己大死一番的決心與魄力,當「自我」大死一番之後,你才會超越、才會跳脫啊!不然,你就隻是一直在原來狹小的世界框框裏麵運轉。如果真的能夠「歸零」,你每次的聞思精進、修行都會是不斷的在成長,再加上又不斷的親身去實行、去實踐,你就是一直在提升、提升。如果能夠真的「歸零」,身心柔軟下來,你就會不斷一直的脫胎換骨、大徹大悟。所以,什麽叫做「成長」?就是不斷的讓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讓自己真的展現無限的可能,把視野心胸擴大、再擴大。

「我們將在隨後三章裏麵,管窺蠡測一體意識的奧秘」此處這裏講「管窺蠡測」很容氣、很保守,就是比較謙虛一點。「因為在你還沒有真正能夠體認一體意識以前,你可以管窺蠡測一體意識的奧秘,我們隻能夠旁敲側擊地,揣測一下一體意識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探討一下一個沒有界線的世界,是怎麽一回事?一種沒有過去與末來界線的現在是怎麽一回事」就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那種界線的「現在」是怎麽一回事?「沒有內外之隔的大覺,又是怎麽一回事」這就是要協助我們先了解、先理解,然後不斷聞思之後,去實修實證、去體證。

「有了全盤的認識後,我們便能夠很深入意識的領域,了解各層次及相關的對治法,最後我們再度回到一體意識的主題上,那才是最真切的,因為唯有在那境界中,我們才能擁有一切的真理」當真的跟法界溶為一體。你本身就是「法身」,像耶穌就很坦然的講:「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啊!」也就是佛陀所講的:「我就是法身啊!」這個階段一定都是跟整個法界是溶為一體的,具備無我、無私,絕對沒有我慢,而且展現出來的就是大慈大悲。

「再往深處看,我們發現佛教之禪宗(禪)或印度教的吠陀哲學,是為了愈合有機生命體與外界塵寰的分裂,開展出一個與整個宇宙認同的大我意識」也就是溶入整個法界裏麵。「邁向一體意識。可是我們也不可忘了,在一體意識與有機生命體的這種意識之間,還有溝距,尚有待於『超人格』層次的重重超越,這一層次的對治法門,主要是為了促成『超乎個人』或『集體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識」(第25頁)

「『超人格的自我』,這雖與一體意識不盡相同,至少已經超越了個人的有機生命的範疇」所考慮的事情不是從「我」、「我所」出發了,已經能夠來為眾生考慮了。「屬此層次的對治法門有:綜合心理學、容格學派的心理分析、瑜珈及超覺靜坐等」此處所講的就是佛教之禪、禪宗,是要直接把你很快的丟入「一體意識」--無字天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就是告訴你要去直接溶入,去讀懂這部「大地風雲經」,直接溶入「一體的意識」裏麵。問題是你沒有經曆過聞思基礎,沒有經曆過上述「心靈成長」的階段,你就算是耗費一輩子的時間,也是有如一隻“蚊子去叮牛角”(台語)般(亦即徒勞無功)。

如果觀念知見錯誤,很容易又變成一個「大我慢」出來!如果不能夠真正去體悟「無常」跟「無我」二個法印,沒有真正徹證的話,把你丟到「一體意識」裏麵,你就變成一個很大、很厲害的「大我」出來。因為「自我」貪生怕死,還是一樣鞏固那個「我」,修行就是要變成很厲害、很“大尾”(偉大)啊!這樣的話,就又背一把寶劍到處要去“砍”人,要去較量、要稱霸武林,成為武林高手、成為武林至尊。

所以,本書的作者就透徹的說到:你要來到這個境界之前,要先經曆「超人格層次」。如果沒有經曆過「超人格層次」階段,你前麵這些身心基礎沒有沒有愈合、沒有統合,沒有了解什麽叫「無常」法印?沒有了解什麽叫「無我」法印?就算把你丟到這「一體的世界」裏麵,因為那個「自我」不死,它還是在展現「大我」啊!那時候的「大我」,就是我慢的大我,不是「無我」。這裏又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希望大家要能夠照見。

如果大家已經具備【阿含解脫道次第】、【老子道德經】的聞思基礎,就可以把以上所講述的這些再統合起來,你的修行方麵就會更清楚、更具體。修行不是在打迷糊仗,你願不願意放下?願不願意「歸零」,要大死一番…?這些都不是口號,也不是頭腦的知見的裝填,是真的要去做到!要真的讓自己做到「歸零」,要讓過去的知見、習性從頭再來,身、心要很柔軟。

「身心柔軟」必須要從「有為法」開始,這是一個必經的「心靈成長」過程,就如前述所言的「向初果、證初果、二果」漸次階段也是一樣,你要從「有為法」的世界,這樣慢慢提升上來!你也許會認為「身心柔軟」是從刻意有造作,當然這也隻是一個過程,沒關係!如果你不容許有這樣的過程,也不容易有所成長啊!就像你要容許小孩子跌跌撞撞,才能夠學會走路啊!才能夠學會騎車啊!才能夠學會獨立啊!要真正敢去做為,真正敢去做,這樣你就會有所成長、就會有所突破。

我們整個聞思修證的過程,事實上跟這些都是環扣在一起的,我們修行階段的聞思跟實修實證方麵,就是在「點、線」的組合,「點、線」的完整。角色、自我、有機生命體的統合,就是在「點、線」方麵的完整。然後「麵」呢?就是來到跟外界方麵,你漸漸的溶合、漸漸的了解、接納,這樣慢慢真的有去見法、有去體悟,你的法喜自然會慢慢展現出來,而且你的心量自然也就會漸漸展開、展開,慈悲之心就自然的由衷流露出來。



摘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