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階段--‘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心我入息’彼如是學
第四個階段是“‘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心我入息’彼如是學”,當你慢慢這樣心愈來愈寧靜,你的呼吸呢?“安息身行”,你的身心就會進入很平穩的狀態,各方麵的衝動、粗糙那些會沒有了,你的身心進入到很穩定,就是“安息身行”。不是說呼吸全部沒有,呼吸會進入若有若無、很微細的情況,“安息身行”就是身心很穩定、呼吸很微弱,身心進入止息的情況,但不是沒有呼吸,它一樣有微細的這些。
這時候我一樣一呼一吸,它再怎麽微細或是說它停止,一樣都要清楚的明覺,如果你的身心疲倦,到這裏就是昏沉睡覺了。所以,為什麽前麵講說要修好出入息,要有適當的因緣條件,這樣才能夠進入到微細的這些法,平時因為大家有在上班、工作,能夠進入體會到多深,你就做多少。
第五、六階段--覺知喜、覺知樂
“覺知喜、覺知樂”,當你在打坐的過程中,慢慢會尋、伺……,以後講禪定的時候,會把禪思方麵再解釋一下,因為有尋、伺、喜、樂,你的心有寧靜下來,然後最重要的“喜覺知”,就是“喜覺知 ”和“樂覺知”,喜樂方麵的產生不是來自於你在練氣功,在那裏修練、在那裏企求,不是這樣!那一種都是屬於 “有為法”的喜樂,如果是練出來的,那不是真的,那是抓出來的,那是欲望投射出來的,那個不是。如果真正有掌握到心法、要領,當你在觀“出入息法”,掌握全身放鬆的要領,反而身體裏麵的氣脈、氣血方麵的阻力越少。
當你愈放鬆、愈無所求,身體裏麵的氣脈愈能夠通暢,能夠很自然、很通暢的運轉,當你越有企求、越有在努力,你的內心是繃緊的,內心的繃緊反而是阻礙氣血流暢,反而愈慢產生“喜覺知”、“樂覺知”。當你掌握到放鬆的要領,看到自然的法,很快就產生 “喜覺知、樂覺知”。但是當產生的時候,不要又是被那個禪相轉走,然後又在抓那個喜樂,你一樣保持如實的觀察覺知,然後呼吸這時候它會退為一種背景,但是你一樣一呼一吸,一樣都可以清楚的覺知到,這是“喜覺支、樂覺支”。
第七、八階段--覺知心行、覺知安息心行
“覺知心行”、“覺知安息心行”的“心行”,就是你當下的喜受、樂受,事實上也是一種“心行”的展現,要能夠清楚覺知到現在當下的覺受,以及當下所起的念頭,到現在很舒服、很快樂,都能夠要清楚覺知到當下的“心行”。
再來是“覺知安息心行”,第四個階段的“安息身行”是屬於身體方麵的,第八階段是“安息心行”,前麵是身方麵的安定,後麵是包括受方麵也穩定下來,不管喜受、樂受、苦受,都是保持一個客觀清醒明覺去覺知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因為這時候身心的穩定,包括念頭方麵,甚至進入無念、舍念,縱使在沒有念頭的時候,也一樣清楚覺知到當下沒有念頭。當下有念頭、什麽起心動念,也要能夠清楚覺知,就是進入“覺知安息心行”。
第九階段--覺知心
第九階段是“覺知心”
層次是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微細,現在你的心能否保持清楚明覺,覺知現在當下心的狀態,當下有沒有迎拒的心?有沒有抓取的心?有沒有造作的心?都要能夠覺察到。當下有沒有我慢?有沒有貪愛、貪染?有沒有嗔恨之心?都要清楚覺知到。有時候在禪修的時候,你會發現“別人好像坐沒多久,都有那麽多的法喜,我怎麽到現在都沒有?……”你會在那裏計較,或是打坐會要求快速、要求感應,要能夠清楚覺知到那種企求之心,那一種貪愛的心也要能夠清楚覺知到。
第十、十一階段--令心喜悅、令心等持
再來是“念心喜悅”,如果你的內心裏麵有法喜,也要能夠清楚覺知到。“令心喜悅”與第十一階段的 “令心等持”,一個是心可動、也可靜,當在動的時候,你也能夠清楚覺知,在靜的時候(令心等持),在心很平靜、一種 “舍心”,你也能夠清楚覺知。當然,心都要進入很微細,如果心很粗糙,是沒有辦法覺知到這方麵。
“覺知喜”是屬於“受”,就是身、受、心、法,是要保持一個明覺,如果觀心無常,事實上一方麵因為是愈來愈微細,前麵呼吸的無常,就要去體會。再來,“喜樂受”的無常生滅也要去體會,觀心無常去體會到無常,心的無常是怎麽樣呢?要去看你每一個刹那的念頭,念頭的起起伏伏、刹那生滅變化,都是屬於心的無常、念頭的無常。
“令心等持”就是內心平靜、無念、清醒,亦即“舍念清淨”的時候,也要很清醒的覺知。
第十二階段--令心解脫
“令心解脫”就是你的心跟境界不會黏著,因為很清楚觀察你的心,當下有沒有嗔、有沒有貪?你都很清楚覺知,當境界現前考驗的時候,會不會被境界粘著,你也很清楚覺知,當下心能不能解脫自在,你也可以清楚覺知,就是第十二的“令心解脫”。
以禪定、禪相方麵來講,因為事實上很多的禪定、禪相是很迷人的,結果很多修行人就是落入在、禪定禪相上麵,然後在下座之後,就比較禪定、禪相怎麽樣,你的心是被禪定、禪相係縛住了,心都是沒有解脫。
當你的身心穩定,當下有沒有貪、嗔、癡的心態,你也能夠清楚明覺,這時候心靈是維持在相當高度敏銳、覺察的狀況,這時候你就可以更進一步去體會。
第十三、十四階段--觀無常、觀離欲
前麵這些過程都是讓我們的身心,就像磨刀、一直磨,越磨慢慢就越來越利,到後來就是深度的“止”之後,再作深度的“觀”。
深度的“觀”就是更進一步去體悟微細刹那生滅的“無常”,把“無常法印”從原來比較大範圍的觀察體悟,然後進入愈來愈微細的觀察體悟。當你真正進入到後麵的“心念住”之後,才能夠很清楚的觀察到很微細的當下,那一刹那一直那一刹那的生滅變化。這一種“觀無常”,都不是用頭腦去想像的,不是說在那裏“吸” 無常、“呼”無常,或是說這是無常,你還在用頭腦分析思惟,都是頭腦裏麵的知見、名相。
所以,當進入到身、受、心的高度品質,都是言語道斷,當下隻有體會、心領神會,你才是真正體證到“無常法印”。事實上,第十三階段的“觀無常”就是體證無常。當你體證到“無常法印”,慢慢看到我們往昔的顛倒夢想,一直在抓常、一直在抓我,於是你就會“厭離欲”。真正有去觀察到、看到它的實相,“實相”就是整個法界的展現,在每一個刹那的實相是流動生滅變化,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常體。
真正的“見法”是去進入到活在每一個刹那,去坐在“無常”生滅那一點上,這才是真正的“ 見法”,別人怎樣賣弄玄虛這方麵,你也要經曆過一些錯誤,才知道什麽是正確,不過有時候一些錯誤,也是很好的經驗,但是如果可以避免,當然我們要避免這一段的冤枉,反正走過了,也都已經是過去了。我們現在知道什麽是究竟法,什麽是直接契入到核心的解脫法,這樣就可以,反正過去的“ 歸零”,過去是好、是壞,都沒關係!它都是一種很好的經驗,讓我們現在就直接“歸零”,重新現在契入解脫法,所以再來“觀離欲”。
第十五階段--觀滅
第十五階段“觀滅”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你這時候真正可以體證到涅槃、無為、空的世界,這是一個“滅” 的深義;第二個“滅”的深義,因為當下的每一點,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一直在生滅變化,你知道的那一刹那,它就怎麽樣?你知道的那一刹那,它就馬上消失、成為過去,即知即滅、即知即滅,當你的心進入微細的時候,會去體會到你知道的刹那,它就馬上成為過去,你知道的那個刹那,它就馬上成為過去,即知即滅。所謂的“滅”,事實上它都是這樣一直在生滅、生滅、生滅,即生即滅、即知即滅、即生即滅… …。
所以,“無常法流”的體會,是真正坐在那一刹那的點上,所謂的“坐”是很深、更微細,這一點能夠體會、能夠做到,是坐在“滅”上麵,一直“無常”的現在,因為“無常”就是一直刹那即生即滅、即生即滅,這時候還是有生生滅滅,亦即覺知到每一個刹那的生滅、生滅、生滅。當你這一點坐穩之後,就可以體會到永恒的現在,候就可以進入涅槃寂靜,當下的每一刹那,它就具足,過去、現在都具足,都在這當下這一刹那,這是超越時空,這時候“時間相”才會斷掉,你是活在每一刹那。
前麵的無常現在,還有生滅,還會有“時間相”,當你慢慢坐穩之後,就可以體會到永恒的現在,但又不是一般落入常見的常,與一般去抓住永恒的常,又不一樣,就是會進入到一般講說涅槃寂靜,有時候會用一個“常樂我淨”的常來詮釋,但是那個“常 ”,絕對不是沒有體會到生滅變化“無常法印”,一般眾生所抓的那個“常”,一般眾生是在抓不變化的“常”,這樣知道吧?當你慢慢要經曆過這些之後,每一個刹那的生滅點,你都能夠掌握到無常的現在,再來更進一步坐穩,才能夠坐在永恒的現在,就是“涅槃寂靜”所講的“常”。
但是這裏的“常”,絕對不是沒有體悟“無常法流”、“無常法印”的那個 “常”。事實上,永恒的現在就是你都坐穩在每一刹那,生生滅滅變化的那個點上麵,因為用語言文字來詮釋,沒辦法把神韻傳達出來,要進入實修實證就可以體證到,現在就把更微細的講出來,所以“觀滅”就是更微細的。
第十六階段--“觀舍遣我出息”及“觀舍遣我入息”
“舍遣”有兩種意思,以兩種層麵來分析,如果是合為一致,就是斷除種種的係縛、斷除顛倒夢想。“舍遣 ”就是把種種的顛倒夢想舍除掉、遣除掉,種種的抓取、顛倒夢想都放下,清楚知道你能夠放下種種的抓取,無我、無為的溶入每一個當下,接受每一個緣生緣滅,這是一種“舍遣”。另外一個“舍遣”的意思,“舍”就是放下, “遣”就是差遣,“遣”當作是一種承擔。如果分成兩個字,“舍”是一種放下, “遣”是一種提起;“舍”是一種放下,“遣”是一種承擔。也就是能入能出、能放能提,能入三界、也能出三界,能出三界、也能入三界,能夠入涅槃、也能夠出涅槃的意思。
如果是在禪宗“十牛圖”裏麵,是最後麵的第十個階段,你不會執著在禪定、禪相上麵,不會執著在一定要怎麽樣,不會的!你可入可出、可提可放,當你慢慢提升上來之後,就是所謂的生龍活虎、裟婆自現的情況。所以,當你修行到後來就像佛陀,一段期間的專心用功之後,於是“ 解脫道”跟“菩薩道”一起在實踐了。“舍遣”就是已經進入到這樣的階段,一般你要從一、二、三、四這樣下來,因為後麵這些是愈來愈微細的,你粗淺的這些還沒有做到,後麵這些就會變成用頭腦去想像,我們把“出入息念” 解析出來,當大家在實際應用,在家裏就可以學著應用這方麵。
如果沒有實修實證上來,一般人不清楚這些,很容易落入“喔!這是抓常”。所以,大乘講涅槃世界、常樂我淨,很多眾生被文字所障礙住,在那裏抓常、抓樂、抓淨,隻要“自我”不死,就沒辦法體證到“常樂我淨”的我,隻要還沒有徹底體悟“無常法印”,沒辦法體悟到涅槃寂靜那永恒的現在。
為什麽佛陀講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住”?一定要掌握住體會、體證到現象的生滅現象,才能體證到涅槃寂靜。如果你能體證到這裏,縱然你去菜市場也是涅槃寂靜,這是可修、可證、可達,絕對不是抽象的,絕對不是以頭腦去預設,都是可以實際去修證到的。所以,掌握到“出入息法”這些重要的要領、原則,否則你再修十年,還是在“世間法”的“定”上麵下工夫。當你有正確的聞、思、修之後,隻要幾次的這些訓練,是可以見法的,所謂的“見法、斷結、證果”都是可以做到的。
要在實際做這方麵,就能夠掌握到心法、核心、要領。事實上,正確的聞思就會有正確的修,就能夠掌握到“止觀雙運”,處處都可以見到法。現在大家可以盤腿方式坐著,現在開始練習一下呼吸,在呼吸方麵的出入息念,今天先練習前麵長呼吸、短呼吸,以及一切身行覺知這三個步驟。當在你練習呼吸的時候,先找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坐下來,以你最舒服的姿勢坐著就好,你要單盤、雙盤、散盤都可以,或是如果你不習慣於盤腿,隻要說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也可以,所以姿勢方麵不是重點,也不要為了一個打坐的姿勢,然後常常撐著、在那裏對抗,那都不是重點。
所以,姿勢方麵就是以你覺得很輕鬆的方式,能夠坐比較久一點的姿勢。不管任何姿勢坐著,你的腰椎要能夠挺直,最好是不要靠背,開始練習的時候最好是不要靠背,腰椎能夠挺直,但是這個挺直不要用力,記得很重要的要領,不要用力。如果你沒有挺直,我們一打坐、漸漸放鬆的時候,它會怎麽樣?除了酸痛以外,你的姿勢很容易歪,容易累、容易歪,就好像我們疊磚塊,如果沒有疊正,疊沒有幾塊它就會倒、會垮下,所以脊椎方麵最好能讓它維持一個正直、直線。但是,記得要領就是不要用力、不可以僵化,否則打坐下來會很累。
調整一下,看怎麽樣的姿勢,能夠讓你覺得舒服,要去掌握到要領,看你怎麽樣的姿勢,覺得能夠端坐,然後又能夠放鬆,掌握到要領之後,好了!我們現在就開始。你眼睛要閉著或是要半閉,或是要微微張開都可以,反正就是最輕鬆的方式、最自然的方式,再來你要注意你的呼吸,最好是從鼻頭的“點 ”開始,注意鼻頭跟丹田這兩個它的重點,有什麽不同的地方呢?如果你注意在鼻頭,它是比較容易攝心、容易攝念頭,容易收攝這個心下來,但是有時候注意力容易集中,有時候無形中會容易形成一種繃緊。
所以,當你能夠清楚覺知在鼻頭附近,我們說呼吸也是一樣,要從點、線、麵、空間,這樣逐步進去,我們今天來練習點、線、麵。“點 ”的第一個點就是注意在鼻頭,鼻腔裏麵也好,或是鼻孔外麵的人中附近,這裏也好,上嘴唇的地區也好,因為這裏你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氣息的進出、進出,這是第一點。再來,如果慢慢的你要移到丹田,當你能夠覺察到鼻孔進出的時候,因為它的收攝力很強,可以讓你的心猿意馬慢慢收攝下來,當你的心慢慢寧靜之後,繼續在鼻孔這裏也可以,如果你習慣就繼續在這裏,如果你要轉移到丹田,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