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念麵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就是當下是在出息或是入息,你的念是清楚明覺。“念”就是覺知,要把覺知清楚放在覺知到你當下是在入息,還是出息,這些要清楚覺知到。
第一階段--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或者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或者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後麵的整個步驟有一個重點、要領一定要掌握到,因為很多人在修“出入息法”沒有掌握到要領,真是很冤枉!修習“出入息法 ”有一要領:讓呼吸自然進出,如實觀察就好。不要用自我的意識去掌控呼吸,也不要暗示或想像。很多人在教導“出入息法 ”,常常配合著想像或是暗示,或是用意識去掌控、用意念去引導,都還有一個“我”在後麵操控,這樣見不到自自然然的法。所以,不要用自我意識去掌控,也不要用暗示或想像,當身心沉靜下來,深入觀察身心內外一切實相,才能夠見到真實的法、如實的法,法本自然,要掌握到原則。
第二階段--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什麽叫作“息長”?什麽叫作“息短”?要在實修上麵慢慢體會,我們一般打坐下來,呼吸都會比較粗一點,就是屬於“長呼吸”,這裏的“長”,不要從字麵上去說我呼吸拉的很長、刻意拉長,以為後麵的“短呼吸”就是呼吸很急促、很短,不是這樣!
當你在正常的打坐過程,是會從呼吸比較粗的情況,慢慢身心比較定的時候,呼吸會怎麽樣呢?會進入比較細、比較微,不是短促,短促就是心急。事實上,就是從自然比較粗的呼吸,然後慢慢進入比較微細的呼吸,因為你的身、心越來越寧靜,所以它的呼吸就會越來越細、越微細,所以,“短 ”,不是呼吸的短,而是呼吸的微細,由粗到細。在過程中,要讓它自然的演變,不要刻意現在要練習“長呼吸”,就一直在那裏練習;再來第二階段要練習短呼吸,開始一直短……,不可以這樣啊!那是變成一種練功夫。
就是讓它自然的,當一坐下,就是如實觀察,保持一個客觀的覺察者,看你當下呼吸是粗,就覺知它粗,吸、覺知它吸,呼、覺知到它呼。如果不知道呼吸粗,可以加一點深呼吸,當你心散亂的時候,最初可以透過幾次的深呼吸,把原來比較散亂的心拉回來,然後再恢複自然的呼吸。
第一個階段就是粗呼吸,當你的心越寧靜,呼吸就比較微細、越微細。如果你的覺性沒有提升,當呼吸進入比較微細之時,就會打瞌睡、睡著了,然後進入昏睡。 “置念麵前”就是覺性拉回來當下、清楚明覺,覺知到你當下的呼吸。讓呼吸自然,而且要無所得、無所求,亦即“依遠離、依離欲、依滅”。
為什麽打坐之後,呼吸會急促?或是有的人胸部會悶?或是打坐一兩個小時,禪修期間打坐一兩天之後,會越煩躁?就是沒有掌握到放鬆的要領,因為當你一坐下來,就是想有所得、有所求,或是說呼吸方麵,沒有掌握到自然呼吸,而是意念、意識在操控它,胸悶或是呼吸不順暢,都是代表用意念在操控它、在幹擾它,都是 “有為法”在作祟,就是要把這些放下。事實上,修行會掌握到要領,禪修是很放鬆的。我們修行是要精進不錯,但不是繃緊、是很放鬆,也就是“自我”方麵,要把它淡化、淡化,這樣才能夠見到自然的法。
所以,如果在打坐的時候,會有急促、胸悶的現象,記得!要馬上檢查一下,你的身心是繃緊的,就要放鬆,隨時檢查到、隨時就放鬆,放下!放下!當你慢慢坐下來之後,就會很自然進入第三個階段,前麵是長短、粗細、進出,你都清楚明覺,因為我們的心就像是心猿意馬到處亂跑,把它係在呼吸上麵,讓我們的心能夠寧靜下來,讓心能夠止下來。
第三階段--‘覺知全身我出息’及‘覺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學
“全身”方麵有兩種解釋角度,一種是說呼吸的全程,本來隻有守住一個點、一個區域,或是隻有看它吸進去的氣,這樣而已。有的就叫你守住在人中或是鼻孔,然後當它進,你就知道進,或是出、也是知道出,然後就隻有光是注意這一點,這是進入“處”的階段。至於 “數”,如果可以不用數,盡量不要數,非必要就不要數。如果你需要數,就用幾次的深呼吸,這樣就好了。“數 ”就好像還常常吸著奶嘴,因為數目會變成都是一個所依,一直依靠數目、專注在數目上麵,結果卻看不到呼吸的法。
事實上,每一呼一吸,都是在告訴你法。不是用眼睛看,如果用眼睛常常看它,你的眼睛會變成鬥雞眼,是用你的覺知。你的覺知放在這裏,至於眼睛方麵是要閉眼或是睜開,或是半閉都可以,都沒關係!覺得越能夠自然放鬆,就把你的覺知放在這裏。再來,“隨”就是說呼吸的全程。當我們呼吸從鼻腔進來,然後到胸部、腹部到丹田,整個胸部會擴大,然後丹田會漲起來,從上到下,然後在呼氣的時候,又從下到上,這整個全程都知道。
不容易喔!不要以為簡單,因為我們的心數不到幾下,就跑掉了!所以就是要慢慢練習。當它吸氣進來、呼氣出去,這一個全程都能夠清楚知道,如果能夠清楚連續十個,已經不錯了,然後慢慢再加長,心裏就能夠寧靜下來,這是全程的一個意思。此處所謂的“全身”還是屬於“有為法”、“世間定”的“全身”,以我個人所體會到的全身,就是由點、線、麵、空間,第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在鼻孔、人中附近也可以,或是鼻腔內也可以,就是一個“點”。
有的人習慣把注意力放在這裏,如果有的人覺得放在這方麵,修起來不舒服,可以轉移放在丹田、肚臍,亦即丹田的地方,因為不管是在睡覺,它還是一樣會隨著呼吸的起伏,它都有在動,所以你要覺察丹田的起伏也可以,它一樣會隨著吸氣它就起、呼氣它就伏。以我個人而言,放在丹田是比較順暢、比較舒服。如果你常放在人中方麵,有的人是能夠適應在這裏,以我個人這樣走過來,因為氣血變成好像往上集中,它會比較往上集中的情況,有時候反而比較會不順暢。除非沒有掌握到放鬆的要領,很用力、很緊,不然沒有那種不適合,你隻是把注意力放鬆在這上麵,這樣覺察它自然的進出,從一個“點”慢慢覺知到呼吸的全程,丹田上下起伏。
第二個階段就是要擴展到全身,把注意力慢慢擴展開來,放到你的全身,因為當你盤腿的時候,你把注意力擴展到全身,慢慢去感覺到,不要用意念去引導,隻要保持明覺,就會發現你的全身是會隨著呼吸、吸氣,身體就好像氣球充氣一樣,它會膨脹。當呼氣的時候,它會像氣球消氣,吸氣、呼氣,它會有一個韻律,有一個脈動,所以你要先去覺察到。我們再配合法上麵的體會,這樣就可以見到法。
但是,不可以意念引導,都是以很厲害的“自我”在操控它,“我”一定要撤掉,才能夠看到自自然然的法。最初可以從鼻孔這裏開始,因為一下子就放到丹田,有時候注意力很容易放鬆掉,可以從鼻孔這一點開始,幾次之後,移到丹田這裏,然後再擴展到把你的覺知放到全身,把全身看成一個丹田,因為丹田的起伏比較明顯,全身的起伏比較微細,當你的覺察力提升,就可以把它擴展開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樣就很容易掌握到呼吸的放鬆,以及怎麽樣進入“止觀雙運”。
這一點要能夠掌握、體會、實修到,再來就可以“止觀雙運”。當你在打坐,本來最初是從附近的一點,再擴展到比較大範圍的丹田,再慢慢擴大把覺察力放到全身。第一開始要知道現在是呼是吸、是長是短,你要清楚覺知到。再來,就是要覺知到丹田是自然的起伏,當你最不造作、在睡覺時,都是自然的起伏,宇宙的收縮、膨脹與宇宙的流體,本來就是很自然在脈動,它是一個流體,我們的身體跟宇宙都是自然在流動,但是我們的覺察力太粗糙,沒有去覺知到它。
現在要放下種種的阻礙、種種的造作,然後心靜下來去看到。事實上,你的身體每一個當下,它都在膨脹、收縮,隨著吸氣擴大,隨著呼氣再縮小,一呼一吸,我們身體裏麵的地、水、火、風,都是在變異變化。如果你不太容易立即去覺知到全身,因為丹田的起伏很明顯,可以從這裏比較明顯的地方,然後慢慢擴大,再來放鬆到全身。
也可以把你的注意力,不一定說要放在哪裏,你可以去覺知到某部分,它都一樣是在收縮膨脹。再來是呼吸的脈動,然後再去體會到心跳,我們身體裏麵的脈動,呼吸的頻律一般是一分鍾16次左右,但是心跳是一分鍾72次,我們身體裏麵的這些肌肉、血管,它都是隨著心跳的脈動在脈動,又更微細。所以,如果你的覺知力更好或是越來越提升,也可以覺知到你全身上下,都是跟著心跳的脈動在脈動,也就是我們全身裏麵,就像海洋的波浪,它都在脈動、脈動、脈動, ……。
所以,丹田是比較初步,因為是越來越微細、越來越深入,而丹田算是比較粗的,當你的覺知力越提升之時,要覺知到越微細的,從丹田再覺知到全身的呼吸、呼吸的頻率。但是,因為呼吸是明顯在收縮膨脹,事實上你會覺察到呼吸的頻率好像是另外心髒的頻率。你的覺察力一樣,它是一體的,也一樣可以覺察到。如果你不容易覺察這些,看你要放在哪一部份都可以,最重要是能夠去看到你的身心,它的每一個刹那都是一直在脈動,每一個脈動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每一個脈動就是一個生滅,每一個脈動就是一個生滅。
最重要是體會到我們的身心就是一個流體,它本身就是一個無常法則,一直在流動、刹那生滅變異。以後我們要再更進一步去體會到我們的身心,跟整個大自然的密不可分關係,從點、線、麵、全身,然後還要再放大到整個虛空。
最重要就是要放鬆,不要去操控它。事實上,所謂的呼吸停止,但是微細的身體脈動、心跳還是有啊!我們講說如如然輪動,肌肉微細的脈動,一樣都有,慢慢這些步驟純熟之後,再來要把整個注意力擴展到整個虛空,就是內身、內受、內心、內法,再擴展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現在先從點、線這樣開始,擴展到全身的覺知,你能夠覺察得出來,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方麵你能夠體會到,就可以掌握到呼吸的要領,以後點、線建立起來了,才能擴展到麵跟空間。
在覺知的當下,還需不需要去注意你的呼吸呢?這等於說是一心能夠兩用嗎?如果能夠很自然的覺察,你就覺察;如果不能夠,就隻要注意你比較能夠清楚感受到的自然生滅脈動,最重要就是要去體會無常生滅變異,隻要你會應用,處處都可以體會到“無常法印”,。前麵這些都隻是方便的前導而已,重要是心靜下來,去觀、去體會呼吸的一呼一吸、心髒的脈動,都是自自然然在生滅變化,都不是“我”所能夠掌控的,要進一步先體悟“無常”,然後再去體悟“無我”,事實上“無常”就是一個流體,一直在生滅變化,我們的呼吸、我們的心跳,就是海洋的波浪,一直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一浪一直的過、一直的過。
所以,我們全程的生命,事實上都是每個刹那一直流動、一直變異,要去體會到每一個刹那生滅變異,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身心放鬆,因為無常生滅變異,隻有在當下這一刹那,你才能夠體會到。當你能夠慢慢進入,回到當下這一刹那去體會,就可以進入到言語道斷的世界,因為就隻有當下這一刹那在生滅變化,當你體會到刹那的變異,然後它這一點會不會停下來?不會停下來的,它會一直跳,一直在跳、在動,一直在流動變化。
因此,隻有每一個當下刹那而已,當你體會到這裏,然後講說現在體會到什麽,當你在透過你的思惟、透過你的想像,透過你的語言出來,當你要說什麽的時候,它又已經流走了,當下那一秒、那一刹那已經流走了。所以,當你落入語言、文字思惟,你跟當下現在的頻率已經錯開了。如果你真正進入實證,實際體悟 “無常”,你是言語道斷,都是心領神會、全然的放鬆,隻要你還有抓取、還有造作、還有想像、還有作意,都還活在“自我”的意念、“自我”的意識裏麵。“自我”的意識跟當下在生滅變化法則的頻率,是沒辦法銜接上來的。
唯有在一開始練習之時,就把“自我”操控、“自我”意識放下,也就是一開始就要練習“無我”了,你就要放下啦!這樣才能夠體證到“無常生”滅變化的流體,它都是每一個刹那在生滅變化。所以,當你慢慢用功到比較深度之時,就可以去體會看看,當你起心動念去想其他事情,你當下在脈動的那一點就流走了,你就沒有坐在上麵這一點。所以,我們整個的修行,是要你慢慢回到每一個當下,要坐在無常刹那生滅變化的那一點上,這個很重要、也很深。
有的人認為念頭跟念頭之間,如果把它切斷,它就是一個“空”出來?其實那都是你腦海中的“空”而已。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打坐到沒有念頭之時,你就可以契入?其實那是“世間法”裏麵的定,都是見到“我”所要的世界而已,不是這樣啦!實相就是呈現在大家的眼前,真理實相都是呈現在每一刹那。修“出入息念”是進入定靜的一個手段,當達到定靜的時候,就去覺知你內心或是外在的生滅現象。
修出入息念是一種進入定靜的手段。當你在覺知的當下,需不需要再去覺知你的出入息呢?如果你能夠覺知到比較微細的,沒有覺知出入息,沒關係!等於說你能夠注意到更微細的,沒有去覺知粗的方麵,沒關係!我們本來覺知的“無常”都還很粗,範圍都還很大。看到一個人老、病、死,我們說 “無常”;看到一個人發生車禍死亡,說“無常”,此“無常”都還是很粗。我們現在要把“無常”慢慢縮短、縮短,從原來幾年的那種“無常”,然後縮短到在幾天裏麵,哇!它起很大變化,然後再慢慢從幾分鍾就去體會“無常”,再把間隔距離慢慢縮短,縮短到每一分、每一秒,再進入到每一個刹那。
“世間定”與“出世間定”的區別?就像兩個人從六點開始打坐,這裏是到八點,整個宇宙、整個時空的流變,是一直在生滅變化。如果是“世間法”的定,著重在專注一點的定,都還鎖住在一個所緣,定在一個所緣上麵,等於它的時空就是定在這裏。但是真正“出世間法”的定,是全然的放鬆、沒有抓取,沒有固定在哪一個點上麵,它是跟著整個的法在脈動,跟著整個法流在脈動。
無常法流都隻有顯現當下這一秒,真正“出世間法”的定,它是“無我”,然後慢慢要進入體悟到 “無修”,但這又是很深。現在要先能夠體會到當下這一秒,真正“出世間法”的定,你是全然的放鬆,活在每一個刹那。出入息是引導你的心由比較粗的覺知,慢慢靜下來、微細下來,你越微細、心越細越明,當明覺力、覺知力越高,才能夠體會到每一個刹那的生滅變化,而且你的心要很柔軟,才能夠坐在這一點上。
重點不是放在呼吸或是脈動上麵,而是在活生生一直刹那跳動的那一點上,這就是心法的核心,你要去體會到,你要坐在每一個刹那的這一點上麵,必須要身心柔軟。如果身心不柔軟、身心僵硬,因為它是活生生的流體,你的頻率不可能跟流體的頻率搭上的,就像衝浪必須隨著浪,它是隨著浪起浪落,不是很僵硬的。所以,你要很清醒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才能夠坐在無常刹那生滅變化這一點,這樣就能夠很清楚體會到無常生滅變異的法印。事實上,當你聞思的時候,有配合實修,就可以見法,心法要掌握到。
如何對治昏沉現象?第一個打坐空間環境的空氣新鮮、流通,也可以減少昏沉方麵。事實上,要講更微細的對治方法,昏沉是因為身心疲倦,於是身心也是繃緊的,當進入放鬆的時候,由於身體的自然運作是需要休息,於是就很自然進入昏沉,因為我們平常是在身心疲倦的透支情況之下運作,當你一放鬆,就容易昏沉。這樣在平常時間可以選擇在精神比較好的時段,洗洗臉之後來打坐,如果當你進入到比較微細的時候,就容易昏沉,沒關係!看你要起來走路、經行一下,這樣也可以。
但是,如果是在七天或十天的禪修期間,昏沉方麵的對治就是要有足夠的睡眠,當身心的疲勞消除之後,才能夠全然的放鬆。如果當你在打坐的時候,還有昏沉蓋的這種蓋住,打坐又要去對抗昏沉,於是身心會用力、會繃緊,沒有辦法全然放鬆,也就是你的身心不柔軟,就沒有辦法坐在刹那生滅的點上,沒有辦法去進入 “無常”法流,沒辦法體證到無常法流方麵。
所謂的“心法”,是修行的核心、精髓、要領、訣竅。“有人在練出入息時,或是觀腹部也好,觀丹田也好,很多人常常引起一些禪相,譬如說風大,在我們台灣講的就是氣動,所謂的風大有兩種,有人是感受到這個人在震動,有人是內部的振動,它是很有頻率在振動,振動的刹那,每個人都感到很高興,因為很舒服,這樣是不是屬於“世間定”?老師是怎麽去處理這種事情?”事實上,這是要在禪修實際在做,才能回答的問題,我們現在就這個問題回答一下。
會產生氣動的情況有幾種原因,第一個可能是身心繃緊,氣血有所阻礙不通,必須要透過一些比較強的震動,讓我們身體的氣血能夠打通。第二個是以前所接收的訊息是錯誤的,認為有氣動就是修行比較有突破、有進展,內心裏麵事實上是有抓取、有期盼、有所求,就會覺得氣動特別強,打坐特別有感受、有體悟,這些都是在“世間法”的“定”下功夫。如果把內心的暗示、期盼放下,你的身心能夠放鬆,在打坐的自然過程中,尋、伺、喜、樂的喜,會有比較強的波動,如果是自然發生的,沒關係!
因為全身會進入到“喜”受,亦即“禪悅為食”的禪悅,打坐的“喜”方麵會產生,如果是自然產生,要保持不迎不拒的心態,一樣如實觀就好,不要認為說現在喜受很強、很好,就一直想要抓住,落入迎拒的心、落入抓取,落入 “世間法”的定、企求。事實上,喜產生、樂產生,一樣都是如實的觀它的生滅,生滅也是因緣生、因緣滅,在每一個刹那都是要看到緣起的生滅,再看到“無常法印”。
如果你去抓那些覺受,在下一次打坐的時候,又會在一開始就期待,都是有所求,目的變成落入在“世間法”裏麵的定。進入尋、伺、喜方麵,輕安的感覺一樣要如實覺知,當下的身心狀況也要如實覺知。進入如實觀,就是你要看到,不管你的身、受、心、法,包括喜受、樂受,都是屬於身、受的變化,也一樣要看到身體的一呼一吸,每一個刹那都在變化,你的喜受、樂受,一樣都是生滅無常變化。所以,不管身、受、心、法,這些的變化,在打坐的整個過程,都要去體悟無常生滅變化,無常生滅變化的背後,它就是一個緣生緣滅,又要更進一步去體會“緣起”。事實上,生滅變化裏麵講的就是“性空”,沒辦法、也不會停留在一個固定狀況,就是一直生滅變化。
以上大家所問的很多問題,都是在打坐修行方麵,可以幫助大家厘清,才不會落入在“世間法”裏麵繞,否則就很可惜。掌握到修行的心法、精髓、核心,然後在修出入息、打坐的時候,就能夠去見法、體悟“無常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