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佛法 Vs 科技

(2009-09-03 14:51:45) 下一個

     有的佛學學者認為,佛經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學技術,甚至把佛經與科學技術等同起來,這是極為不切合實際的。佛經中確實談到了一些法術,但僅是教會人們尋求大自在、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是教會人們如何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佛經中之所以不過多的談及法術和科學技術就在於要避免誤導人們刻意的去追求法術和科學技術而落入外道和魔道。佛法告訴我們隻要實修親證達到了一定層次、一定高度的果位,相應的較高層次的法力和技能也就會自然伴隨而來,無需刻意去追求就會自然具備而顯現並且認為這是檢驗修煉者是否真正達到了一定層次、果位的決定性證據。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力和技能的自然顯現,即證明某修煉者還沒有達到其自以為達到的某一果位。達到某一果位的充分必要條件是:見地和法力、技能都必須達到相應果位的高度,缺一不可。

      在一定程度上,佛學是提倡和重視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導的是要在正信正見中尋求大自在、大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提倡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這也正是佛學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優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可是當今的人類就恰巧在如何對待法力和技能這一問題上誤入歧途,而與佛學的精髓背道而馳,並且在這個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當今的人類正是在這一點上認為:宗教提倡嚴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應當加以批判和拋棄的,千百年來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觀念的爭論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展開的。關於應用法術和科學技術,到底目的何在,是用於修煉獲得大解脫、大自在還是用於過世俗的好日子?一直也是宗教和世俗發生衝突的焦點所在。

      好的宗教倡導的是自覺自願的修煉,而不是強迫性的,是提倡、指點和啟迪,而不是強製、蠱惑和欺騙。好的宗教對世人的態度是:大力提倡和鼓勵每一個世俗的凡人都能夠按照高標準、高要求進行勇猛精進的修煉,修煉得好的將會得到好的果位,不願從事修煉而隻是熱衷於過世俗生活者也不會對其進行盲目幹預,更不會采用強製、蠱惑和欺騙的方法。對這類人,佛學隻是認為其沒有修煉的緣份。正如《妙法蓮花經》所說:“他們機緣還沒有成熟,與其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佛經告訴我們關於生存的法術隻是要掌握到能獲得溫飽就足夠了,超過溫飽再去追求法術從而獲得更舒適的生活這就完全違背了佛學的精髓和宗旨。

      如果將科學技術和法術用在正信正念的修煉中,那麽法術和科學技術所達到的水平越高對修煉者越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法術始終不能夠刻意地去求,更不能超越見地的去開發和利用。否則必然落入外道甚至邪道。當今世人和大多數學佛之人是重法術,輕見地的。這是一個很嚴重而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當今的末法時代,這一現象猶為嚴重,“重法術,輕見地”,其惡果不是入外道,就是入邪,比如墮入修羅道或魔道;缺乏正信正見隻注重法術的修煉是危險而糟糕的,這樣的法術越大其危害性就越大。法術正像金錢對人的作用,對於見地較高的、能夠正確駕馭金錢的人所掌握的金錢越多越能夠帶來福祉,反之,對於不能夠正確駕馭金錢的人,掌握的金錢越多,越能夠帶來災禍,不但會危害自己也會危害他人。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典型例子:海南省的一些十分貧窮的農民家庭,因為征用土地而一夜之間暴富,幾年以後這樣的暴富沒有給他們帶來福祉,反而帶來了災禍。原子能以及各種高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如被好人掌握,則會給人類帶來福祉;反之,則帶來災禍。

  世俗的見解正好與佛學的精髓相反,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其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更好的追求世俗的精神生活的滿足。這正是當今人類已經走入歧途還不自知的一個重大的誤期。為什麽呢?因為熱衷於過世俗的好日子,就意味著難以在更高層次上清淨肉身和淨化心靈,就意味著難以去六根、空五蘊,不可能在高層次上開智慧、得道見佛。正如莊子所言:“嗜欲深者天機淺。”人的欲望和人的智識正是人類這種宇宙生靈超越自身智能的局限,開發和提升更高智能,比如尋求禪觀、妙覺、玄覽顯現的重大障礙。正如一句高妙的格言所道出的:“越是寧靜的水麵,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 ”。這是一句極能啟迪人們領悟為何要持戒、要清心寡欲、空五蘊、去六根的至妙機理,能夠深刻揭示靜能生智的機製和開發人類無限潛能的重要契機的妙言。持戒、清心寡欲、空五蘊、去六根就好比讓人類的心性這一類似球形的靈性水麵盡可能好的平靜下來,變成一個靈性球形的明鏡,也就是大圓鏡智,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繁星,六根清淨則意味著去除肉身對人的障礙和不好的欲望和雜念,使人的心性重新獲得空靈和明靜。

  持戒和破欲是學佛者修習入靜入定的基礎,是必修法門,不持戒和破欲,就難以獲得高層次的正靜定。隻有通過這種法門,一個人才能消除許多肉身帶來的煩惱和無明,才能使肉身之欲能獲得轉換和升華,才能取得六根清淨的基礎,而持戒和破欲實際上是等價的。持戒持得越深對清淨六根越有幫助。當然前提是在沒有損害健康的情況下。持戒和破欲是學佛者獲取正靜定,進而得道見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因為持戒和破欲、修習入定本質上也是屬於法術的範疇,而法術的應用還必須得到見地的統領。這裏須對定作一下說明:有心定(又稱為有意守之定)是正邪共用之定法。用正信正見主導的意守之定是正定,反之是邪定。而無心定(又稱為非意守之定),則隻能是正定莫屬,在有心定中,修煉者是隨入定高低的不同而處於層次不同的去漏,化業和自組織的開發智能、顯現明心見性狀態,但這種開發和顯現卻是有一定偏漏的;而無心定,因其無心,就意味著去六根、空五蘊、澄懷無住,是無偏無漏的,是隨修煉者入定高低的不同而處於層次不同的全方位的去漏,化業和自組織的開發智能、顯現明心見性狀態,由此而得之定當然是正靜定。

      在正信正見的統領下,持戒和破欲苦行者在達到某種相當的層次時,就不再認為自己是在苦行和持戒,而是把這種持戒和苦行當作一種樂趣、一種自然的、發自內心的需要和追求,這時持戒和苦行就變成了一種樂事和使人自在的事。世俗凡人認為是苦的事,他卻認為是自在的事,世俗凡人認為是樂的事情,他卻認為是苦的事情。比如對世俗享樂的追求的看法等。所謂過份的苦行是不能證道的這種說法應當這樣理解:由於過分的苦行會導致健康的損害從而導致心性的無明。隻注重一味的破欲和苦行,而不注重見地的提升和智慧的開發當然是不行的,但是破欲和苦行本身是必須的,是不能繞開的,破欲和苦行隻要不損害健康那就應當勇猛精進而行、大力提倡。那種又想不放棄世俗的福報又想尋佛求道的人是永遠不可能見佛見道的。事實上,當今社會的物質文明較以往是大大豐富了,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麵已基本獲得了溫飽,然而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精神需要,並且這是人類最本質、最根本的需要,物質生活方麵的溫飽條件不過是人類為獲得這一最根本、最本質需要的一種物質前提。不要說物質溫飽,就是物質極大的富足也決不是人類生活最根本和本質的需要。那麽溫飽以後的人們究竟應當更關注什麽呢?毫無疑問,應當更關注自己精神家園的美好構建,通俗的說就是應當更關注人類自身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美好構建和健全發展,這才是事關人類的終極關懷和人類最根本、最本質的需求所在。人類對物欲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對此應當加以反省和節製,如果對人類追求物欲的滿足不加以節製,任其無限發展,必將導致人類精神境界的墮落和人性的退化。最終人類將喪失了自己的本性而退化為動物,隻不過是比普通動物在獲取衣食住行方麵更有智慧和本領的動物。

  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貧窮生盜賊,富貴起淫心。”這種說法,其實也是十分片麵的。貧窮和富貴不是影響人心的根本要素,關鍵要看個人的先天秉賦及其周圍的社會精神氛圍和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庸俗唯物主義往往認為:貧困使人壞,富貴使人好。而另一些膚淺的唯意誌主義、唯心論者卻認為:富貴使人壞,貧困使人好。這都是十分片麵的。

  有人認為,人類對物質文明的追求應當是無止境的,並認為有多高程度的物質文明才能支撐起多高的精神文明,二者應當永遠同步。這種觀點不過是一種庸俗的唯物主義而已。因為隻要獲得了溫飽,一個人的精神追求是可以達到無限高遠的,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達到無限的高遠。古今中外那些在精神境界上堪稱楷模的聖哲先賢大德們無不是這樣。這些聖哲先賢大德們沒有一個是在大富大貴之後其精神境界才達到了十分的高遠的。有些雖然具有了大富大貴的條件,但卻自願放棄了大富大貴的生活,大都自願終生選擇了淡泊卻溫飽的物質生活。反之,一個過份注重物質生活享受的人,哪怕是一個十分聰明而有才幹的人,其精神境界必定不可能高遠。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人,是過份注重物質生活享受的人。這裏有個問題應當特別注意,人類追求駕馭自然的手段和能力應當是無止境的,但這種追求絕對不屬於追求物質享受,而是屬於人類追求精神需求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如果說人類社會在未能達到物質生活條件的溫飽時,應當不惜采用過分偏重於開發和刺激人類對物欲追求,激發和促使人們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方法是有其一定合理性的話,那麽一旦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麵獲得溫飽以後, 就不可再過分注重發展物質文明,而應當將重點轉過來,注重發展和構建精神文明了。在溫飽之後評價人的生活質量的綜合標準和根本準則歸根到底是決定於一個人在心靈上、精神上是否自在、充實和幸福,這在根本上將歸結為一個人內心的心靈感受和精神狀態,而與人的財富、名望、地位無關

節選於  楊全: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